萬歷十五年—從歷史的角度糾正西方觀念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萬歷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黃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明朝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看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早年輾轉于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侖,然而時代卻不允許他有這樣的機緣。其后赴美研習歷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中國少了一個拿破侖,卻多了一個以其睿智打開人們視野的歷史學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紀時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歷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他傳奇性的一生以及大歷史觀的由來詳見自傳《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學家忽略的小事,有序地聯系起來,于風調雨順的升平景象里,找到那些微妙平淡的糾葛,成為日后天翻地覆的歷史誘因,由以證明政治的混亂實為人禍。   在這本書中,我們讀到戚繼光、張居正、海瑞、申時行、李贄等人的一些行為舉止,給歷史留下的影響,更可看出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雖說國泰民安,海瑞仍敢于在一封公開奏折里批評嘉靖皇帝“虛榮、殘忍、自私、多疑、愚蠢”,這需要大無畏的勇氣,以及知識賦予的獨立人格。   

我們民族視氣節和正義比生命重要的傳統意識,促使有見識的少數人士,在時代的緊要關頭,成為當時和后世的楷模。   

從歷史的角度糾正西方觀念   

關于這本書,作者自己也有所談論。這里摘引幾段《自序》,便知道作者的寫作和認知態度:“這本《萬歷十五年》,意在說明十六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沖突時的側面形態。   

有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沖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因之而給中國留下了一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這其實是長話短說,黃仁宇先生在書中,還留有許多歷史評論:“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律,我已經批評得很透徹。但是現下仍有很多西方人士,以為西方的法律即是道德的根源。這種誤解,也待指摘。”   

比如西方所謂‘自由’及‘民主’,都是抽象的觀念。務必透過每一個國家的地理及歷史的因素,才行得通。“黃先生從歷史的角度,說出自己的預見。   新近的這版“增訂紀念本”里,補入美國著名作家厄普代克(黃譯作“歐蒲臺”)刊發在《紐約客》的書評《萬歷:漫長的怠政時代》。這篇文章由徐衛東先生翻譯,文字處理上不帶常見的外語腔調,譯敘的詞句流暢妥帖。書評文中有一段話最為精到:“本書相當于一紙訴狀。簡而言之,帝國的官僚們一意保持傳統與穩定,從而喪失了主動性,甚至不惜行事不公。”厄普代克馳騁美國文壇數十年,算是一員老將。他對中國明朝歷史素無研究,但說出的話卻很中肯:“黃先生告訴我們,明朝的特征在于‘依靠意識形態作為統治手段;意識形態充斥了帝國的各個方面,無論從強度還是廣度來說,都是空前未有’。”用今天的眼光看,明朝必然走向滅亡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還在集權的皇帝身上。   

曲折的出版歷程   

這本用去三十年而成就的書,出版問世卻頗有波折。這故事被黃仁宇寫在《<萬歷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文章里,敘述得風云莫測。中文版由黃苗子轉呈中華書局時,交到當時的責任編輯傅璇琮手上,經沈玉成進行文辭潤色,才成為我們今天讀到的這個樣子。傅、沈二先生都是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都曾任職中華書局,日后傅璇琮出任中華書局總編輯,沈玉成則去了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要多說幾句的是,沈先生早已去世,他的文章輯為《沈玉成文存》在中華書局出版。對這兩位為出版《萬歷十五年》多有貢獻的先生,我們惟有敬仰與深懷謝忱。   

這里不妨談談該書的中文版臺灣本。中文版在內地由中華書局出版后,大約兩年后,也即1984年,陶希圣先生從中華書局獲得臺灣版授權。陶氏是胡適的學生,早年曾參加“五四運動”,民國時期研修中國社會史,出版過著作《中國政治思想史》,創辦《食貨》半月刊,參與過若干重大歷史事件,是有名的政治家。對這部論述中國明代政治社會的歷史著作,自然比較看重。是年陶氏86歲,仍力爭在自己的食貨出版社印刷《萬歷十五年》繁體版,文字仍按內地版不變,按說應是臺島上的第一個版本。之后八年時間里,食貨初版印了25刷。改二版后,延到今年,又有印刷50次的記錄,這總共75次印刷到底印數多少,實在無法統計,只由此看出這書所受到的歡迎。   

食貨版的書后,增入一篇《陶希圣讀后記——君主集權制之末路》,泛談中國歷史上政治體制,行文不長。   

據陶老先生所說,寫此讀后記是著者函屬“加一兩行文字或題簽于卷首”。陶文前面有一段評論,說得很有意思:“黃仁宇博士這本書,以萬歷十五年為定點,選擇幾個人物與幾件公案,隨意隨筆,邊敘邊議,將有明一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好像一串串念珠一樣,連鎖起來,讓讀者從頭到尾,一顆顆數下去,不忍放手。無怪乎這本篇幅不大的英語著作,連同幾種語文譯本,成為今日文史學暢銷一時的讀物。”引述在此,內地讀者借以多幾分對該書的認識而已。


網載 2012-08-11 15:31:40

[新一篇] 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魅力(節選)

[舊一篇] 龍應臺 大江大海1949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