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數位時代”創業者:“小而難美”的煩惱?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101, ???? (Taipei 101 and skyline, Taipei, Taiwan)

表面上看,臺灣似乎正是我們所向往的開放式華語互聯網市場的模板:它沒有內容審查制度,沒有GFW把Google、Facebook拒之門外,尊重競爭與版權,沒有過多的行政命令來干涉市場自由,移動網絡高度普及(臺北就有wifi城市的美名),有良好的科技產業氛圍,硬件制造技術發達,代工廠商眾多……

但是,事實上,正是這個市場,缺席了上一波PC互聯網創業的浪潮,本土幾乎未孕育出大型互聯網公司;而在最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時,它又落后于同樣屬于開放市場的以色列、烏克蘭、印度,更不用說日本韓國。它的年輕創業者們已經奮不顧身投向這個浪潮,但是這個市場似乎卻還未準備好。這個我們心目中的理想華語市場,究竟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

斷掉的PC互聯網時代

HTC、宏碁、華碩、聯發科、富士康……與這些影響世界的硬件、代工產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灣本土幾乎沒有誕生大的PC互聯網公司,創業者們也似乎在PC互聯網時代形成了一個顯著的斷層。

可以說,來自美國的互聯網服務主導了這個市場。奇摩(雅虎臺灣)包攬了太多業務,資訊、電商(奇摩拍賣)、甚至搜索,“有很多人,他們即使打開Google,也是會輸入奇摩,再在奇摩的搜索框里進行搜索。”創業者A說,Facebook也成為絕對主導的社交服務,“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會有賬號”。盡管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臺灣也出現過當地創業者創立的互聯網公司,比如曾經紅遍臺灣的社區無名小站,但是在被奇摩收購并荒廢后,它就逐漸失去了當初的影響力。

可以說,這個斷層,給現在臺灣現在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后面會提到),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也讓它的創業生態有了自己的獨特之處,比如,由于本土缺乏互聯網巨頭,所以一些硬件公司(例如HTC)反而更可能成為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投資或收購方,再比如,硬件產業人才儲備非常豐富,很多創業者也會具有相關的產業背景。 

移動創業成為年輕人新的出路

盡管遭遇了PC互聯網時代的斷層,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發,這個相對空白的市場和相對較低的門檻再度吸引了年輕人投入其中,“數位時代”的創業者們又開始有了新的希望。

創業者B告訴我,“臺灣有很多人都在開發智能手機APP。”B說,“大學生也有,一些大公司出來的人也有。很多都是幾個人先用業余時間做一下,看能不能成功。”

這股熱潮的背后還有一個隱藏的驅動力,那就是臺灣的年輕人也正經歷著內地同齡人一樣的苦惱:他們想要成功,但是發現通往成功的路太少。

“年輕人都紛紛去念大學了,可是等到念完大學就會發現,哪有那么多很好的工作機會。”A說。他念的臺灣一所知名大學的物理系,原本的規劃是出來后去企業科技園區找個工程師的工作,但是,后來,他退縮了。“每天都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下,晚上八九點才能下班,周末也要加班,但是薪水也不高,僅僅夠養活自己。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

A的想法也代表了現在臺灣很多年輕人的想法。由于經濟的衰退和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年輕人觀念的變化,很多人都不再愿意過上上述生活。于是,A的很多朋友都去考公務員,薪水穩定且相對輕松,此外,也有很多人決定創業,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并希冀未來的成功。

“我們很多人都很崇拜硅谷,不僅僅是那里的新想法和新產品,還有年輕人賣掉公司一夕暴富的故事。那很激勵人。”A說。

臺灣本土成“三無市場”

盡管在我們看來,臺灣已經具備很多讓人羨慕的條件,比如文章開頭列舉的那些優勢,但是在當地創業者眼中,他們反而認為臺灣是個“三無市場”。哪三無?無VC,無Mentor(導師),無用戶。

或許和PC互聯網時代的斷層有關系,臺灣至今并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針對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的風險投資氛圍,就算有,也僅僅是幾家單兵作戰,而且,被大公司收購的情況也很少發生,畢竟并不是每家硬件廠商都會對應用服務感興趣。

“臺灣的大部分投資人不喜歡投互聯網。”A說,“他們喜歡傳統行業,比如硬件,軟件在臺灣一直是被忽視的一塊,有可能是風險太高,也有可能是沒有這樣的成功先例。”

不過,他還提到了兩個我們熟悉的名字——500 Startups 和創新工場。“500 Startups有來過臺灣,”A說,“他們確實也有讓看中的團隊去他們那孵化,然后去硅谷發展。但是這畢竟很少。”此外就是創新工場,由于李開復的關系,他們對創新工場的認知不僅僅是“一家大陸來的孵化器“,所以對它的態度也更友好。

缺乏成熟的創投,讓創業的成本變得非常高。很多臺灣的創業者,啟動資金都是來自自己,這對于年輕人來說,困難就會很大,畢竟還有來自家庭的壓力。不過,A說,“大多數的家里其實不會太反對,但是也會給個期限,畢竟你沒有收入,很難投入太多去做這樣的事情。”

與此相對應的是,導師、孵化器等年輕人創業所需要的資源也就很缺乏。“很多時候都是在自己折騰,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很難找到人請教。”當然,就像內地興建高科技園區一樣,臺灣也有官方支持的創業園,但是,看起來幫助并不大。“我的朋友就在創業園里創業,”A聳聳肩,“但是沒什么用,最大的好處就在于提供了場地。”

然而,如果比起“無用戶”,上述問題似乎都成了小問題。對于臺灣的年輕創業者來說,最大的制肘也許就在這里:臺灣的市場實在太小,即使你做很好的產品,但是也很難在本土找到足夠的用戶。

A算給我聽說,臺灣的總人口數也才2300萬,智能手機滲透率已經超過40%,就算按照50%來計算,也不過是1000萬多一點,這個市場比起大陸來說實在太小。所以,A告訴我,在臺灣,如果某個APP用戶數超過10萬已經是不錯的成績,如果超過百萬,已經是現象級產品了。然而,A的這個數字還是過于樂觀,事實上,按照臺灣媒體的報道,臺灣移動設備用戶數約為855萬人,同時,與市場小相對應的是,用戶對于虛擬服務和內容付費的意愿也不高,僅有10%左右。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創業者恐怕還是得瞄準海外市場。雖然已經向國際互聯網服務打開了大門,但也許是由于語言的原因,臺灣本土的創業公司國際化程度也不高,鮮有臺灣出品的應用走到國外。

海外市場:大陸難進 硅谷遙遠

對于臺灣創業者來說,大陸市場就像一個閃閃發光的金礦,幾倍甚至十幾倍的用戶在那里等著,然而,兩岸截然不同的競爭環境和背景,也讓他們心生畏懼。比如,臺灣的互聯網環境較為寬松,基本不會受到制約,所以他們對審查和管制都覺得難以接受。

“兩地的環境實在太不一樣了,用戶習慣也差太多,比如臺灣非常重視用戶隱私,但是大陸好像無所謂,很多都是過去了之后完全不知道怎么做。”A說,所以,部分最終選擇和內地的公司進行合作,以代理或者其他模式進入,還有一些就因為水土不服退出。

而且,臺灣本土的競爭環境遠沒有內地激烈,大家也普遍尊重創業者的創意來源,最然也會有模仿者,但是所謂的“像素級抄襲”,也不會出現,“不然就會被大家看不起,要知道,這個圈子也就這么大”,A說。

如果說大陸難進,那么其他海外市場呢?答案也是沒那么容易。

盡管硅谷的一舉一動也成為臺灣創業者的風向標,來自日本的LINE也在臺灣大行其道,成為最受歡迎的應用(據說注冊賬戶數都要高于臺灣總人口數),但是,臺灣的應用卻很難走出去。其實,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臺灣不缺乏好的idea誕生,但是種種原因,讓它們至今難以走出臺灣,“不過,一旦能夠成功進入海外市場,就會很受到尊重。”A說,“我們都很尊敬這樣的公司。”

走不出去的原因,除了語言外,A也沒能說出個所以然來。然而,也許是旁觀者清,后來我遇到的一個硅谷創業團隊成員C(他base在臺灣,負責該項目亞洲市場),和他提到這個疑問,他卻很爽快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們的想法都很好,但是都沒有辦法自己把它推向市場。”C說,“而且他們總是盯著自己的想法,不和外界交流,那就沒有辦法全球化。”

——————

臺灣本土開發者開發的三款頗受歡迎的APP:

Cubie Messenger:移動通訊應用,能夠讓用戶即時發送有趣的圖片、顏文字、影片、圖片與語音訊息,最重要的是可以用手寫、手繪的方式來畫圖或發送訊息。在馬來西亞、泰國、尤其是沙特以及阿拉伯等中東國家很受歡迎。目前擁有700萬用戶,也是臺灣本土應用全球化成功的代表。

Whoscall:類似于搜狗號碼通的撥號服務應用,可辨識陌生來電,提供陌生來電資訊,包括電信公司以及撥號地區,以及封鎖對方電話及訊息的功能。

臺灣公車通:提供臺灣各大縣市的公車到站時間、公車到站預報信息等。類似應用還有好幾款,據說有的已經通過增值服務的方式實現了盈利。

*smartTourism:事實上,這是一款由臺北市政府和觀光局等政府部門聯合推出的旅游應用,可以根據你所在的地理位置推薦附近的景點和小吃,幫你安排日程、聯系景點等,并在地圖上顯示附近的免費Wifi熱點,簡直不像官方出品,體驗非常好。http://www.pingwest.com/mobile_entrepreneurs_in_taiwan/


肖旭 前沿 2013-06-18 17:53:14

[新一篇] 三種形式的懶惰

[舊一篇] 別再讓大陸人笑我們沒志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