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英雄亂世爭從龍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
英雄亂世爭從龍(1)
---------------


  英雄亂世爭從龍――光輝大唐的開國功臣元勛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南園》
  晚唐奇才李賀一生困頓坎坷,雖屬皇族遠枝,卻一生沉倫下僚,不得仕進通顯,一輩子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從九品)。由于不堪“臣妾意態間”的屈辱,李賀辭官歸家,加之身體羸弱,最終郁郁而死,終年才27歲。
  如此身世,反應在其藝術作品中,李賀的詩詞集奇峭、詭怪、雄渾、神秘為一體,高出平谷,不拘一格。毛澤東也十分喜愛李長吉的詩,“天若有情有亦老”、“雄雞一唱天下白”等句,幾乎就是完全地直接“拿來”,可見長吉在潤之先生心目中的位置。本文開頭四句詩,出自李賀《南園十三首》中的第五首,在此詩中,詩人羨慕初唐那些能被在凌煙閣上圖像的功臣們,羨慕他們都生活于一個偉大的時代,皆能以武功奇策博取功名。在《南園十三首》中的第六首,李賀還怨怪自己是“尋章摘句老雕蟲”,并幻想有朝一日“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南園十三詩》第七)。試想,一手無縛雞之力的瘦弱書生,由于生不逢時,仕途蹭蹬,竟悲哀地幻想自己能像俠客一樣手提寶劍,歸事猿飛捷走的高人成為武臣,看來窮途末路之中,物極必反,千載一人的鬼才也想效仿渾身武功的奇俠,可悲,可嘆!
  有關李賀生平和詩歌的研究著作卷帙浩繁,筆者不想再班門弄斧。究其究竟只是因“若個書生萬戶侯”一句,想同長吉前輩商榷一二。徜若這位奇才天上有知,仙班之內,一哂為盼。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畫家閻立本(現今存有其《步輦圖》等畫作,誠為“神品”。但當時他對自己“奔走流汗、伏地吮毫”作畫的經歷很羞慚,可見只是一個御用畫仆而已。)在皇宮的凌煙閣內繪制了對大唐創建立有殊勛的二十四位功臣畫像,其中有與他一起東征西殺、浴血拼搏的武將,也有出謀劃策、博學多德的文士(還真有好幾個“書生”出身的“萬戶侯”),排名如下:
  趙公長孫無忌,趙郡王李孝恭,萊公杜如晦,鄭公魏征,梁公房玄齡,申公高士廉,鄂公尉遲敬德,衛公李靖,宋公蕭瑀,褒公段志宏,夔公劉弘基,蔣公屈突通,鄖公殷開山,譙公柴紹,邳公長孫順德,鄖公張亮,陳公候君集,郯公張公謹,盧公程知節,永興公虞世南,渝公劉政會,莒公唐儉,英公李勣,胡公秦叔寶。
  貴戚豪族英冠人杰——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其初出自北魏獻文帝第三兄,初姓拓跋,由于在部落之中獲功最多,世襲大人之號,曾更姓跋氏,為宗室之長,最后在孝文帝時改姓長孫氏。其父長孫晟是隋朝的右驍衛將軍。由于家世貴重,世為華麗家族,長孫無忌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覽經史,精曉文義,自少年時代起就和太宗李世民關系極好,妹妹又是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因此和李世民在君臣份又多了一層親情。
  李淵義軍渡黃河后,長孫無忌即前去謁見,多次參與李世民的軍事行動,出謀獻計,殫精竭慮,因功被封為上黨縣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長孫無忌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咄咄逼人的情勢下,暗中勸說李世民先發制人,可稱是“玄武門之變”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李世民即位后,馬上封這位大舅子為吏部尚書,又因其贊畫功勞第一,進封齊國公。此時的長孫無忌是人生最為得意之時,佐命元勛又兼貴戚,恩禮尤重,常常出入皇帝臥內議事,如家人兄弟一般。李世民殺其一兄一弟十個侄兒,而且世民與建成和元吉皆一母所生,母為竇皇后。看來親兄弟不免互煎,倒是大舅子成為貼心人。
  任高官積年,有人密奏太宗說長孫無忌權寵過盛,不利于國。李世民親自拿這封密疏給長孫無忌觀瞧,表示自己對他實無疑慮。太宗又召集百官,宣布說:“無忌有大功于我李家,朕諸子皆弱,現在委托給無忌,朕內中非常放心。疏間親,新間舊,是不順之舉,朕所不取也。”大庭廣眾之下,皇帝表露了對長孫無忌的信任。
  同年,李世民進行祭祀禮,下命功臣裴寂與長孫無忌兩人和他一起同立于皇帝專用的巨大御車上,寵遇莫比。
  貞觀七年,朝廷冊拜長孫無忌為司空,他固辭不受,表示自己以外戚任三公,會有私親得官的物議。太宗馬上表示:“朕受官必擇才行。襄邑王李神符是我李家骨肉,但他德行輕薄,故朕不授其任何實官。魏征從前是太子建成死黨,朕照舊委以重任。如果真是以外戚之故,多賜長孫無忌金銀財帛也就足夠,確實是因為他聰明鑒悟,武略不凡,朕因此授以臺鼎之位。”言畢,賜《威鳳賦》予長孫無忌,表彰他的賢德謙讓。
  貞觀十一年,太宗又下令長孫無忌等功臣世襲大州刺史;貞觀十三年,太宗又親自到長孫無忌家里,賞賜長孫親族;貞觀十六年,冊拜長孫無忌為司徒;貞觀十七年,太宗又命在凌煙閣圖長孫無忌等二十四功臣的畫像,并下詔褒崇。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兩人暗中結黨爭斗,相繼被廢禁錮。大英雄李世民雖貴為四海天子,仍為家事搞得懊惱無比,朝會散后,他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以及李世勣三人議事,呆坐片刻,五內俱焦的太宗皇帝嘆道:“我三個兒子一個弟弟(三子指齊王李祐、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陰謀結黨奪位。一弟指漢王李元昌,參與太子謀反。)個個干出這樣的事情,活著真難受啊。”言畢,從坐椅上自投于地,拔出佩刀想自殺。

//

---------------
英雄亂世爭從龍(2)
---------------


  長孫無忌等驚懼至極,爭上前去扶擁抱持,并奪過佩刀遞給太宗的兒子晉王李治。解勸半晌,三大臣問太宗想要立誰為儲君。“我想立晉王。”太宗答道。
  晉王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個兒子,依照次序還真輪不到他。長孫無忌心中大喜,因為李治是他親外甥,馬上就表態:“敬聽陛下詔命!如有異議者,請允許為臣我為陛下斬之!”
  太宗對李治說:“你舅舅已經同意你當太子了,應該拜謝啊。”晉王李治連忙跪倒在地,連連拜謝元舅的提舉。李世民還有些不放心,就問:“既然幾位和朕意見相同,不知外間物論何如?”長孫無忌跪地應對說:“晉王仁孝,天下歸心。陛下如果不信,可以召問百官,肯定眾口一辭推舉,否則,為臣我負陛下萬死!”(此話實出讓親外甥繼位的私心。李治日后寵幸太宗用過的才人武氏,連唐家江山差點丟掉,不孝;殺掉長孫無忌等大臣,不仁;)由此,太宗建儲之議遂定。日后,太宗也還想另立他所喜愛的吳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力爭,鑒于他是當朝貴臣,又忠貞正真,太宗也不得不從,并親口表示:“(長孫無忌)雖統兵攻戰非其所長,但他善避嫌疑,應對敏捷,自古無比。”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彌留之際,他單獨召見長孫無忌和中書令褚遂良兩人受遺詔輔政,并對褚遂良說:“無忌盡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你輔政后,不要讓讒毀之徒陷害無忌,否則,你就不是我李家忠臣。”
  高宗李治即位后,當年親舅推舉之景猶然在目,自然心中懷有萬分感謝之情,馬上進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揚州都督,仍知尚書及二省事。長孫無忌也竭盡忠忱,數進良諫,高宗無不優納。
  高宗作太子時,入侍太宗,看見時為太宗才人的武媚娘,心旌搖蕩。雖然也好色,李治畢竟和楊廣不一樣,老爹還沒咽氣就撲過去摟著父皇的愛妃求歡。太宗崩后,按規矩武才人應落發為尼。高宗以上香為名,于寺廟見到武才人,兩人泣下如雨(不知是睹佳人思亡父,還是大喜成悲)。
  當時,高宗的王皇后沒有孩子,蕭淑妃有寵。王皇后聽說此消息馬上令武才人留起頭發,勸高宗納武才人為后宮,目的想奪蕭妃專寵。沒料到的是,武氏巧慧異常,不久就大受高宗寵幸,獲封為昭儀,王后、蕭妃一齊被冷落,此時二人連手再想扳倒武昭儀,卻是永不能夠的事情。
  雖然王皇后失寵,畢竟結發之妻,高宗并沒有廢后之意。不久武昭儀生下一個女兒,王皇后見了心中真的十分憐愛,抱在懷中逗弄,然后離開。武昭儀暗中潛入,活活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然后等高宗看視時大哭大鬧,陷害說王皇后弄死了小公主(武后之毒,歷代罕有)。高宗勃然大怒,立馬起了廢掉王后的心。由于皇后母儀天下,高宗自己還真做不了主,便首先從巴結自己的親舅入手。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和武昭儀親自臨幸長孫無忌家,面見三個表兄弟(長孫無忌寵姬所生的三個小兒子),并當時就封三個小孩為朝散大夫。他還讓宮廷畫師為長孫無忌畫像,御筆親題畫贊,稱頌這位元舅的“定策之功。”臨來時,又帶十車金寶繒錦以賜這位老舅。笑語之間,高宗假裝提起王皇后無子的話題,想要老舅接這個話茬,順竿就講起換皇后的事情。長孫無忌心知肚明,不為所動,繞過話頭講起別的事情,弄得皇帝和武昭儀很沒趣,悻悻而去。
  武昭儀后來又讓親媽楊氏多次上門,假裝和長孫無忌老婆拉家常,祈求太尉答應高宗廢舊立新的要求,都被無忌駁回。禮部尚書許敬宗是個馬屁精,多次勸說長孫無忌給皇上個面子,對這位下屬,無忌“厲色折之”,痛斥不已。
  無奈之下,高宗和武昭儀也撕破臉皮,誣稱王皇后巫祝厭勝,召集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四人入內殿。入殿之前,褚遂良對長孫無忌和李世勣說:“今日圣上召見,肯定是立后之事,上意已決,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能讓皇上蒙受殺害元舅和功臣的污名。我褚遂良出身布衣,備位輔政,受太宗托之恩,當以死爭之!”臨行,李世勣比較世故,稱自己有病沒有去。
  到內殿后,高宗直截了當地說:“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現在要立昭儀為皇后,怎么樣?”褚遂良接過話:“皇后出身名門,是太宗皇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拉著我的手說:‘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陛下您當時在場,言猶在耳。皇后沒有過錯,怎能輕廢!”高宗一時語塞。轉天,又把幾人召至內殿,聲色更加嚴厲,逼問同樣的問題。
  “陛下您果真想換皇后,可以從天下名族中仔細挑選。武氏曾侍奉先帝,天下所知。萬代之后,后世對陛下會怎么評論呢!”褚遂良言畢叩頭言罪:“為臣逆忤陛下,罪當死!”并解下官帽放下手中官笏,請求高宗把他放歸田里。由于觸及自己和老爸共用一婦的痛處,高宗大怒,命衛士把老頭子拉出去。武昭儀也在廉中大叫:“何不撲殺這個鄉巴佬!”
  站在一邊的長孫無忌此時再也忍不住,喊道:“遂良受先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同去的于志寧一直低頭不語,大氣不敢喘一口。
  過了幾天,李世勣入見,高宗問李司空易后之事,老成世故的李世勣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皇帝大喜。

//

---------------
英雄亂世爭從龍(3)
---------------


  馬屁精許敬宗趁機在上朝時對百官宣言:“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何況天子欲立皇后,關眾人屁事而妄生異議!”
  永徽六年冬十月,皇上下詔稱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并立武昭儀為皇后。自此,高宗與長孫無忌的舅甥之情全然消解,一絲全無,而且心中十分怨恨這位老舅的“非暴力不合作”態度。武皇后對長孫無忌更是恨之入骨,只是剛剛當上皇后,摸不準長孫家族的勢力和底細,暫時也沒有動他。長孫無忌從此在朝中也處于半退隱狀態,重大朝議再也插不上手。
  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一直對長孫無忌懷恨在心的許敬宗借一起朋黨案件,把長孫無忌牽扯進去,誣稱他構陷忠臣,伺機謀反。
  高宗起初聞言還真吃了一驚,說:“果真如此嗎!朕舅為小人挑撥,不至于謀反吧?”
  許敬宗一臉忠心耿耿:“為臣我推究始末,反狀已露,陛下以此為疑,恐怕不是社稷之福。”
  高宗流淚說:“我家不幸,親戚間屢有如此事發生,往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現在元舅又干這事,使朕愧對天下人!如果事情屬實,怎么處理?”
  許敬宗答道:“房遺愛乳臭未干,與一女子謀反,能成什么大事!長孫無忌與先帝一起謀取天下,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名。如果哪天他忽然起事,陛下您派誰能抵擋他!為臣我從前也見過先例,宇文述與宇文化及父子都為隋煬帝親任,結以婚姻,委以朝政,一夕事發,先殺不附已之人,為臣一家也慘遭殺害,其余大臣惶恐聽命,不過數個時辰,隋室已亡!”
  聽畢許敬宗這一番“推心置腹”又極有理的話語,前鑒不遠,高宗又泣道:“阿舅真干出謀反的事,朕也不忍殺他,天下、后世將如何評論朕啊!”
  這許敬宗也是貴族出身,明曉歷史通義,馬上說:“漢朝薄昭,也是漢文帝的舅舅,也有擁立之功。薄昭僅僅犯了殺人之罪,文帝就讓朝臣們身穿孝服齊坐于薄昭家門口哭吊活人,逼得薄昭自殺,至今天下以漢文帝為明主。現在,長孫無忌忘兩朝大恩,謀移社稷,其罪與薄昭不可同年而語啊。他是司馬懿、王莽一類人,陛下稍加猶豫,后悔無及!”
  一番話語,高宗深以為然。竟不加親自推問,就下詔削奪長孫無忌太尉封號及封邑,流放黔州。史書中雖無明言武后在此事件中有何言語舉動,但枕邊風肯定吹了不少。不久,許敬宗又派人到黔州重審長孫無忌謀反案,到州后逼令無忌自縊而死,并抄沒家產,子孫長流嶺外荒野之地。
  以元舅之尊,定立之功,長孫無忌只因不贊和高宗易立武后,竟遭殺戮,可見昏主遇詐婦,加之奸臣推波助瀾,遺禍匪淺!
  但思及長孫無忌鞠審房遺愛和高陽公主的案件,肯定也在里面做了不少貓膩,而且順便把太宗寵愛的吳王李恪也牽連進去,枉殺先帝愛子,最后他自己被誅殺,也有報應之理。
  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河間王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李淵當年攻克京師后,拜李孝恭為左光祿大夫,不久又任其為山南道招慰大使,帶軍直入巴蜀,降下三十余州。由于李孝恭借唐朝兵威四處征伐,撫慰有加,往往書檄到處兵不血刃,保全了許多性命,可稱得上“仁德”二字。高祖武德三年,李孝恭又獻計進攻蕭銑的割據政權,李淵非常欣賞他的計策,進爵為王,并改信州為夔州,拜孝恭為總管,命他廣造大船,教習士兵水戰,準備進攻蕭銑。
  蕭銑是后梁宣帝曾孫。當年北周趁梁國內亂入境大掠,象征性地保留了梁國。隋文帝時蕭銑的爺爺蕭巖叛隋入陳。陳國滅亡后,隋文帝殺掉了蕭巖。蕭銑自幼喪父,家里很窮,靠賣字作書掙錢養活母親,為人十分孝順。由于,后來族內的蕭氏成為隋煬帝皇后,蕭銑沾光被授以羅川令的官職。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紛叛,岳州上下文武官員也趁勢想起軍叛隋,眾人本來要推校尉董景珍為主,這位武人倒有自知之明,他對眾人說:“我家世寒賤,起事以我為名沒有號召力。羅川令蕭銑是梁國王孫,寬仁大度,有梁武帝之風。我還聽說帝王龍興,都有符名吉兆,隋朝的冠帶都叫‘起梁’這個稱呼,冥冥之中預示著蕭家梁國該中興啊。現在請蕭銑為主,不正是應天順人嗎。”大家找到蕭銑一說,果然帝王貴胄,沒有一般書生畏怯怕事之意,馬上大悅應承,即日自稱梁公,改易服色,建立梁國旗幟。
  不久,附近義軍和起義官軍紛紛來投,隋朝派軍來攻,都紛紛敗走。蕭銑于是稱帝,署置百官。隋煬帝被弒江都,一時間天下無主,嶺表諸州紛紛歸降蕭銑,九江、南郡也相繼為梁國所據,當時東至三硤、南盡交趾、北據漢川,全都成了蕭銑梁國的地盤,勝兵四十余萬,成為南方雄國。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蕭銑遷都江陵,開始與剛剛建唐的李家有了遭遇戰。由于蕭銑屬下將領多橫恣殺戮,他就以罷兵為名把諸將召回,想趁機剝奪這些將帥的權力。已經當了梁國大司馬的董景珍等人相繼怨恨叛亂,紛紛被殺,以至于蕭銑的故舊邊將各自心懷疑懼,實力大減。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率大軍,統水陸十二總管,大兵直逼江陵。蕭銑的江州總管蓋彥舉是個懦夫,乖乖獻上五州之地投降,致使梁國門戶大開。梁將文士弘等人率兵拒戰,但哪里是李孝恭王爺和李靖將軍的敵手,立時軍潰。蕭銑剛剛為了換將而遣散兵士,身邊只有幾千人的宿衛之士守城。唐軍忽至,他急忙下詔追還遣散至各地的軍隊,但梁國疆土遼闊,山河縱橫,眾軍急忙往江陵趕也趕不及。李孝恭縱兵布長圍把江陵圍得鐵桶一般,很快就攻克了水城,俘獲舟船數千艘,依附梁國的交州總管丘和、長史高士廉等人本來是帶人來拜謁蕭銑的,聽說梁國兵敗,新主對自己又無恩寵,就都轉頭到李靖軍門投誠。

//

---------------
英雄亂世爭從龍(4)
---------------


  蕭銑稟乘梁家一貫的“仁義道德”,自度救兵難于趕到,就對屬下說:“天不助梁,數次亡國。如果戰至力屈而降,唐軍必因軍士死傷而大殺城內百姓。怎能因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現在城池還未被攻撥,我先出降,可能會保全民眾。眾人失我,何患無君!”于是他親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軍士都號哭不已。
  蕭銑祭拜太廟后,率官吏赴李孝恭軍門請降:“當死者惟有我蕭銑,百姓無罪,請勿殺掠。”李孝恭馬上派人把蕭銑用囚車送至京師。
  李淵見了蕭銑,當面大罵這位玉面王孫的“罪過”。
  蕭銑一臉凜然,對答說:“隋失其鹿,英雄竟逐。銑無天命,故至于此。亦猶田橫南面,非負漢朝。若以為罪,甘從鼎鑊。”李淵竟下令斬蕭銑于都市,時年三十九,稱帝五年。
  蕭銑言語不卑不亢,字字有理,他確實與李家唐朝沒有深仇大恨,竟不免身死,可見李淵此人小氣得很。此外,另一個仁德的大英雄竇建德,也是在兵鋒正盛之時忽然被擒,也被李淵下令殺于都市,似乎不得不讓人相信“天命”這兩個字。
  李孝恭平滅蕭銑后,被拜為荊州大總管,嶺南四十九州皆望風而降。武德七年,他又率兵擊敗江東輔公袥的反叛,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江淮及嶺南諸州都歸他所統攝。隋滅亂起,李氏家族除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帶兵橫行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算能獨當一面,并立有擊破梁國的大功。然而,李孝恭本性還算得上寬恕退讓,沒有驕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淵、李世民都對他十分親待。
  功成名就之后,這位王爺不喜反悲,對左右說:“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麗了些,應該賣掉再買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后,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這么好的大宅子便宜了別人。”
  貞觀十四年,李孝恭暴斃,得急病一下死掉,時年才五十歲,正當壯年。李世民親自舉哀,哭之甚慟。
  觀史書所記,李孝恭只是一個武豪之人,膽識不凡,但也并無十分過人之處,從他對待蕭銑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此金枝玉葉一個仁德亂世皇帝,并非是唐朝的叛臣,又沒有與李家大動干戈,因以百姓為念前來投降,李孝恭竟無任何禮之親之的舉動,捆起來放進囚車直送京城,沒有絲毫堂皇的風度和氣魄,更無高貴人格的體現,所以,其知天命之年忽遭橫死,也沒什么令人值得嘆惋的。
  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隋煬帝大業年間作為候補官員,只補個滏陽尉的小官,不久就棄官回家。
  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內英才云集,日后于已不利,就以朝廷名義把許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從秦王府中調去外地任職。
  房玄齡當時對李世民講:“府僚去者雖多,不足惜也。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之才。大王您如果想經營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驚,忙把已經調離的杜如晦追回。
  在平定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的戰爭過程中,杜如晦作為李世民高參,對軍旅戎事剖斷如流,深為時人敬服。
  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諱,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隨即就借機向高祖李淵講房、杜兩個人的過失,把他們調離李世民的秦王府。
  杜如晦雖然被外調,暗中不時潛回李世民處替他出主意。“玄武門之變”成功后,他的功勞與房玄齡相等,不久就被太宗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
  貞觀初年,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選官吏,好評如潮。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親自去他家中探望,撫之流淚,在他咽氣前超升其子杜構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貴重其人,杜如晦仍舊抗不過疾病之侵,死時年僅四十六。
  太宗哭之甚慟,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并手詔為制碑文。后來,有一次唐太宗吃塊美味的香瓜,不知何因忽然憶起杜如晦,愴然淚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于這位文臣的靈牌前,并不時送御饌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里慰問其夫人兒子,還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職位。“終始恩遇,未之有焉。”
  杜如晦二兒子是尚城陽公主的駙馬爺,后來因牽涉進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中被斬。襲爵的長子杜構本來官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貶嶺南,死于邊野。不知晚年的李世民,是否因為三子迭叛而傷透了心神,再也顧及不到這位功臣的后人了。
  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征
  魏征,字玄成,巨鹿曲陽人。魏征自少孤貧,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而是選擇了一個偏門,出家為道士。他為人好讀書,多所通涉。隋末時,見天下漸亂,他特別偏重閱讀春秋戰國那些縱橫家的著作。李密起兵后,他前去投靠。后來又被竇建德抓到,因其有才,被拜為起居舍人。建德被擒后,太子李建成聞其名,引為直洗馬,對他非常敬重。魏征當時見秦王李世民勛業日隆,常常勸李建成早早除掉這位兄弟。

//

---------------
英雄亂世爭從龍(5)
---------------


  玄武門之變,建成被殺后,李世民親審被抓獲的魏征:“你離間我兄弟關系,為什么?”魏征回答:“皇太子如果早聽我的話,必無今日之禍。”其實李世民早就欽聞魏征大名,根本不想殺他,登基后拜其為諫議大夫。
  實際上,太子李建成也是個不錯的人,只不過自己被殺后,完全失掉了“話語權”,后來的太宗臣子肯定會大捧李世民,極力貶低李建成。即使是選取《太宗實錄》好多資料寫成的《資治通鑒》,也有“太子頗仁厚”的記載,而且,有一次李元吉要“手刃”秦王李世民,太子建成還“阻之”。據現有史料分析,李建成在唐朝立國時也多有功勛,根本不是陰險狡詐之人,后來全被太宗的史臣抹殺掉功績。雖然太宗在唐朝開國時武功甚豐,但這些并不是能當皇帝的必然本錢,嫡子襲位才是封建社會的正理,如果能打能殺就能當皇帝,那肯定是亂世。太宗后來肯定也內疚,從他后來參加重新安葬哥哥時“哭之甚哀”的表現,就可窺見一斑。
  太宗即位之初,勵精政道,多次于內殿與魏征深談,訪以天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性又抗直,無所隱瞞。他常常犯顏進諫,神色不移,其事跡史多記載,文章多多,故不詳述。貞觀七年,進封鄭國公。
  貞觀十六年,魏征病故,時年六十四,當夜太宗李世民夢見魏征“如平生”。太宗為其輟朝五日,贈司空,謚文貞。
  值得一提的是魏征身后事。魏征曾經向太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才能。魏征死后,杜正倫以罪獲黜,侯君集謀反被誅,李世民就懷疑這位“老實人”有因私營黨的嫌疑。后來,太宗又知曉魏征曾把自己給太宗的諫諍言辭書稿給史官褚遂良觀看,有博名之嫌,更加不悅,手詔下令罷掉先前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怒極時還“親仆其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
  無論如何,史書皆對魏征極言贊美:“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都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魏征)達節,才周經濟。太宗用之,子孫長世。”
  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自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玄齡少年時代隨父親去京師,當時隋文帝當國,天下寧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齡已經對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對父親講:“隋帝本無功德,只知誑惑百姓。而且他不為國家長久之計,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終會互相誅夷傾軋。現在國家康平,但滅亡之日翹足可待。”
  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他獲封羽騎尉。由于父親常年臥榻重病,房玄齡一直伺奉左右,為人極其孝順。李世民領兵過渭北,房玄齡謁于軍門投靠。兩人一見,便如平生舊識,馬上任其為記室參軍。房玄齡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惟獨房玄齡四處訪尋英杰人物,并把他們薦于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謀臣猛將,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齡推薦之恩,盡死力報效。
  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而且于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全,不用草稿。高祖李淵也對房玄齡深加嘆賞,對侍臣講:“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世民)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
  后來,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宮屬,房玄齡與杜如晦一并被驅斥于外任。“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化裝成道士入閣秘計,最終贊畫計成。
  貞觀元年,官拜中書令。論功行賞,太宗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候君集五人功為一等,進爵邢國公。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當時很不服,大言道:“義兵初起,臣率兵先至。現在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吏(這位皇叔不敢提長孫無忌,因為他是太宗大舅子;也不敢提尉遲敬德和侯君集,二人都是武將,勇武有兵,而且尉遲敬德老拳連太宗堂弟臉上也不能幸免),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
  李世民也不客氣,當廷駁斥道:“義旗初興,人各有心。叔父您雖率兵前來,也是因為懼禍怕被誅連殺掉,而且您從未親自上陣打過仗。與竇建德交手,您全軍陷沒(還被俘獲,只是竇建德仁義沒殺他。李世民給他面子沒點破);后來劉黑闥起兵,您又望風敗逃。如今論功行賞,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定社稷,攻比蕭何,雖無汗馬之勞,但能以大計居功一等。叔父您國家至親,朕并不吝惜封賞,但不能因私情濫于功臣同受獎勵!”一席話,講得這位常敗皇叔慚愧退下,好沒面子。
  貞觀二年,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房玄齡盡心竭誠,夙興夜寐。加之他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當時論者皆稱之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尚高陽公主,顯貴至極,但常常深自卑損,不敢炫人傲物。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親征遼東高麗,命房玄齡留守京城。貞觀二十三年,房玄齡舊疾復發,當時李世民在玉華宮,聞訊命人用自己的担輿把房玄齡抬入御座前,兩人相見,感懷流淚,哽咽不能言。
  太宗命太醫去這位功臣家里療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齡食用。聽說他病有好轉,太宗就喜形于色;聽見病情加重,太宗馬上愁容頓現。

//

---------------
英雄亂世爭從龍(6)
---------------


  臨終之時,房玄齡對諸子說:“當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東討高麗不止,正為國患。主上含怒意決,臣下莫敢犯顏。我知而不言,就會含恨而死啊。”于是抗表進諫,請求太宗以天下蒼生為重,罷軍止伐高麗。
  太宗見表,感動地對房玄齡兒媳高陽公主說:“此人病危將死,還能憂我國家,真是太難得了。”
  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床前握手訣別,立授其子房遺愛為右衛中郎將,房遺則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時能看見二子顯貴。房玄齡受遇如此,死時定當含笑。卒年七十,誠為喜喪之年。太宗為之廢朝三日,贈太尉,謚曰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齡一直告誡兒子們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驕奢沉溺,并集匯古今圣賢家誡,親書于屏風上,分給各房子嗣,說:“如能留意上面的內容,足以保身成名。”
  長子房遺直嗣爵,高宗初年做到禮部尚書的大官。次子房遺愛在太宗活著的時候,由于老婆高陽公主特受寵愛,他作駙馬時與皇室別的女婿也大不相同,禮賜恩寵異于諸皇婿。高陽公主驕恣成性。高宗繼位后,她想自己老公承襲房遺直的公爵爵位,就誣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禮(不知是講房遺直調戲她還是不尊重她)。高宗還真當回事,讓舅舅長孫無忌鞠審此案,這一下子不得了,竟審出高陽公主和房遺愛兩人想要謀反的事情(其中不排除皇舅為了清除異己而使案件升級的“貓膩”)。可惜房玄齡一世忠貞,家族終為逆子惡婦所累,公主賜自盡,房遺愛伏誅,諸子都作為刑徒流配嶺南(金枝玉葉,自此后都成了講鳥語的土著了)。房遺直因父親之功,總算保得不死,除名為庶人。可惜房玄齡本人死都死了,大紅的牌位被下令從太宗廟中撤出,失掉配享的資格。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
  高儉,字士廉,渤海修人。其祖父高岳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仆射、太尉。其父高勵,北齊樂安王,也曾任左仆射。北齊之后入周,不知何故竟沒被周武帝與齊后主高緯一起殺掉。隋朝取代北周后還任過隋朝的洮州等四州刺史。史載,高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與大文豪薛道衡等人結為忘年之交,為一時才俊。
  隋煬帝大業年間,高士廉的妹妹嫁給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長孫無忌和一個女兒。長孫晟死后,高士廉把妹妹接回自己家中,并非常厚待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當時他發現年青的貴族子弟李世民異于常人,就把外甥女嫁給他,這位長孫氏就是后來的文德皇后。隋煬帝時,由于和高世廉逃亡到高麗的兵部尚書斛斯政關系密切,隋廷把他流放至交趾。蕭銑稱帝時,交趾太守丘和附梁,高士廉也隨之降梁。蕭銑被唐朝平滅后,高祖李淵因親戚關系,命高士廉巡按嶺南諸州。后來他升遷為雍州治中,而當時他的外甥女婿李世民為雍州牧。
  “玄武門之變”,高士廉與外甥長孫無忌并預密謀,他自己還親率吏卒從監牢里釋放囚犯,授以兵甲,組成臨時的部隊馳援李世民。貞觀元年,提升為侍中。貞觀十二年,以其佐命之功授申國公,拜尚書右仆射。
  高士廉為人謹慎縝密,表奏皇帝的草稿一概焚毀,不使左右知曉。貞觀二十一年病死,時年七十二。
  當時太宗剛剛飲服“藥石”(類似“五石散”的東西,當時認為既“壯陽”又“保健”,實際上是毒性很大的東西。多位貴族、皇帝因之而死),聞訊馬上整裝要親臨看視。高士廉的外甥長孫無忌急忙策馬跪伏于半路迎接,痛哭陳說高士廉臨終前切言皇上不要親臨,加之“餌石臨喪”是醫家大忌,勸了半天才把藥性正發作的太宗皇帝勸回宮去。贈司徒,陪葬昭陵,謚曰文獻。
  高士廉一家三代仆射(宰相),子為尚書、駙馬,外甥為太尉,外甥女為皇后,一時無兩。想想北齊皇族中他那些年不過四十就暴死的高家堂叔、堂兄弟們,高士廉一枝可謂是下場最好的。即使日后長孫無忌被誅,其子高履行也僅僅受牽連貶官而已。
  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朔州善陽人。行伍出身,隋煬帝大業本年,以官軍身份四處討“賊”,由于他勇武過人,獲朝散大夫封號。劉武周在河間起事,武人惺惺相惜,以尉遲敬德為偏將,和宋金剛一起南侵,與唐朝爭奪天下。
  尉遲敬德一軍深入關中,在夏縣大破永安王李孝基軍隊,生俘李淵的重臣唐儉和獨孤皇后的侄子獨孤懷恩等一幫猛將親戚,可謂戰功赫赫,嚇得唐高祖李淵不僅命李世民勒軍前往,他自己也親自到蒲津關督戰。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人中之龍的秦王李世民,大敗宋金剛和尉遲敬德于介休,宋金剛亡命突厥,尉遲敬德率殘兵固守城池。當時冷兵器時代,攻城最難,況且尉遲敬德勇智超人,介休城成為唐軍最難啃的一塊骨頭。李世民派任城王李道宗和宇文士及前往城內勸降。隋末內亂,英雄各思良主,尉遲敬德確實是“知命”之人,便舉城投降。李世民見這么赫赫有名的大將歸降,大喜過望,宴席歡飲之間,封敬德為右一府統軍,帶著他進擊割據東都洛陽的王世充。
  由于戰事膠著,互有勝負,“世上英雄本無主”的那些昔日勉強歸降的將領紛紛叛逃,給唐軍在心理上打擊很大。沒獲李世民同意,唐軍諸將就把尉遲敬德捆起來囚禁,他們懷疑這位猛將肯定會和其他人一樣叛逸而去。

//

---------------
英雄亂世爭從龍(7)
---------------


  李世民帳下屈突通、殷開山兩位高級助手又勸言:“敬德初歸國家,情意未附。此人勇健非常,又被囚禁,必生怨望,留之肯定生禍,請即殺之!”秦王李世民想都未想,隨口答言:“我和你們想的完全不同。”馬上派人把尉遲敬德放了,并引入臥內,只剩下他和這位勇武的將軍兩個人。
  秦王拿出一大包金寶,說“丈夫以意氣相期,勿以小疑見意。我絕不會聽信讒言殺害忠良。如果您真想離開,今以此物相資,以表我們一時共事之情。”李世民不是奸雄,一番話語肯定是出自肺腑。
  尉遲敬德武人直腸,并未有什么一番剖解自己“報效”的丑表功之言。當天,跟從李世民一幫人在榆窠打獵,忽遇王世充率數萬步騎,估計是想偷襲唐軍,沒想到半路上遇見秦王李世民這條“大魚”。王世充帳下驍將單雄信率一隊騎兵直沖李世民,說時遲那時快,快馬名將,眼巴巴看著單雄信一丈八多長的大槊就要刺到。危急關頭,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單雄信墜馬,其徒眾見領將滾落,沖勢稍減。尉遲敬德把李世民擋于身后,緩緩后撤出包圍圈。待李世民等人進入唐軍人多的安全地帶,尉遲敬德又率一隊騎兵與王世充軍隊交代,大斗數合,王世充軍大敗,尉遲敬德生擒其大將一名,獲排槊兵六千多人。
  李世民面對意氣高揚歸來的尉遲敬德,感慨言道:“上午我身邊眾人都說您肯定要叛逃,天誘我意,獨保明之,所謂福善有征,只是沒想到您報答得這么快!”大庭廣眾之下,特賜尉遲敬德一大柜金銀。自此,恩遇日隆。
  尉遲敬德武藝極其高強,特別善于兩將相戰對合之際躲避對方槊刺。他常常在兩軍對陣間,單人獨騎直沖入敵陣,即使敵方眾人舉槊齊刺,都傷不了他,最奇的是他還能在左閃右避之間奪取敵人的長槊,返刺對方。
  李世民的弟弟、太子李建成的心腹齊王李元吉也非常善于馬上擊槊,聽說秦王李世民帳下尉遲敬德也有這方面的技藝,心中很是不服,就到營中親自比試,一來炫耀一下自己的武藝,二來挫一挫秦府兵將的銳氣。
  兄弟相見坐下,招來尉遲敬德。齊王李元吉命尉遲敬德把兩根長槊去掉金槊尖刃,只以木竿相擊,比試一下武藝。尉遲敬德很恭謹地稟報:“請大王您用有尖刃的槊,肯定傷不了我。我自己把我的槊尖去掉就是。”李元吉心中暗氣,心想我今天就成全你。上馬疾馳,槊尖直貫尉遲敬德三路要害處。相合數次,尉遲敬德俯仰左右,齊王的槊尖終不能及。
  秦王李世民在旁心中暗喜,為了更加打擊這位暴戾兄弟的氣焰,他故意問尉遲敬德:“奪槊和避槊,哪個更難?”敬德回答:“奪槊難。”世民就命敬德奪李元吉的槊。這位一直以為槊馬天下第一的王爺已經氣得七竅生煙,躍馬執槊,朝著對面空手而來要奪槊的尉遲敬德狠命刺去,想置之死地而后快。“敬德俄傾三奪其槊”。最后,這位齊王不得不服,嘴上大聲贊嘆敬德神勇異常,心中的恥憤卻不知有多大。鋼牙咬碎,也只能嘆服其能了。
  尉遲敬德藝高人膽大,總能在萬馬軍中干出令人喝彩嘆絕的事情。唐軍攻打王世充的洛陽城,背后竇建德的救兵數萬前來救援夾擊。王世充的侄子王琬當時出使于竇建德營內,胯下騎著當初隋煬帝的親乘御馬,鎧甲鮮明,渾身上下打扮齊整,金玉鑲嵌,在兩軍陣間來回奔馳,夸耀于軍。
  李世民是識馬之人,用鞭指著王琬的乘馬,說“這真是匹無雙的良馬。”尉遲敬德一聽,馬上請命說要過去奪馬。李世民連忙阻止,“怎能以匹馬之故而喪勇將!”尉遲敬德搖搖手,說了句“無妨”,策馬直去,身后僅高甑生、梁建方兩人跟隨。眾目睽睽之下,在雙方對陣數萬軍將眼皮底下,三騎直入竇建德陣。敬德抓小雞一樣把身穿價值連城鎧甲的王琬生擒,牽著隋煬帝的御馬,從容還營。“賊眾無敢當者”。可以想見,那種昂然意氣、成竹于胸的大將英雄氣魄,無論敵我,都會心悅誠服。
  尉遲敬德從李世民征戰多年,不僅破王世充、竇建德,后來又打敗劉黑闥、徐圓朗等人,戰功卓著,為秦王府中數一數二的大將。
  太子李建成也素知尉遲敬德英勇,暗地派人贈以一大車金銀器物,并卑辭下意地表示要和敬德達成“布衣之交”。敬德婉言謝絕,表示自己“身逢隋亡,竄身無所,幸逢秦王饒以不死,又為屬下將官,惟當以身報恩,不敢有二心。”太子李建成大怒,就不再與敬德交往。
  齊王李元吉深忌其驍勇,屢次派人行刺尉遲敬德。尉遲敬德提前知道些風聲,睡覺時也重門洞開,自己在帳中安然大睡,刺客多次都已悄入庭院之中,但見這陣勢都心中猶疑,以為敬德有什么防備或更深的計誘,最終沒有一個人敢下手。
  玄武門之變前夕,尉遲敬德也知曉太子李建成很快要動手,就和長孫無忌一起勸李世民先下手。如此大事,涉及太子和齊王以及自身的生死,李世民還很猶豫。尉遲敬德以言語相激道:“人情畏死,眾人以死擁奉大王您,此是天授啊。如果天與不取,必受其咎。大王您存仁愛小情,忘社稷之大計,誠非明計。您如果不行事,那請容許我尉遲敬德先逃命,不能等事發時束手被殺。我現在逃走,長孫無忌也和我一起跑掉。”李世民聽此言心中發悚。尉遲敬德又說:“大王您現在處事猶豫不決,非智非勇。而且我已經召集了八百壯士披甲持弓,其勢不得不發!”侯君集和長孫無忌也一旁死勸,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

//

---------------
英雄亂世爭從龍(8)
---------------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陰歷6月4日,玄武門之變,李世親自發箭射死太子大哥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張弓射李世民,三發不中。李世民胯下馬驚,跳躍狂奔中把李世民甩下地,狼狽之中,狠戾的齊王李元吉飛馬趕到,翻身落地,用弓弦勒住剛剛爬起身還未站穩的李世民脖子。萬分危急關頭,又是尉遲敬德躍馬大喝趕到。估計要是別人來,李元吉肯定先把李世民脖子勒斷再說,見是尉遲敬德策馬沖前,李元吉自知不敵,松開李世民轉身跑向武德殿,估計是想奔進宮殿內門或找老爹李淵訴冤。尉遲敬德馬疾手快,一箭把這位齊王射死在當地。然后,他手里拿著李建成、李元吉的兩顆血淋淋人頭,趕到正在玄武門混戰的太子、齊王府軍與秦王府軍前,大呼示意。東宮及齊王屬兵見到主人人頭,全都死心,頓時潰散。
  當時,唐高祖李淵正和一幫寵妃侍姬在海池上泛舟游玩。李世民命敬德“待衛”高祖,其實是真正的“逼宮”。尉遲敬德全身披掛身持長予,突然出現在李淵面前,差點把老頭兒嚇死,驚問:“今日是誰作亂?愛卿你因何而來?”敬德回稟:“太子、齊王作亂,秦王已舉兵誅之,特派遣為臣來宿衛。”當時宮外還有些太子、齊王的兵馬在各處與秦王府兵交戰,尉遲敬德“奏請降手敕”,其實是逼著老皇帝手諭各軍統歸李世民掌管。此時的李淵只得稱好,“于是內外遂定”。又“下詔”殺建成、元吉諸子。一天之內,二子十孫橫死,老李淵不知心中是什么滋味。不過想想他下令誅殺仁德寬厚的大英雄竇建德、蕭銑、李密等人,也算是冥中相報了。
  論功行賞之際,尉遲敬德居功甚偉,獲賜絹萬匹,而且李世民把齊王李元吉的府邸全部封存,一股腦賞賜給這位大功臣。貞觀元年,尉遲敬德拜右武侯大將軍,賜爵吳國公。突厥寇邊,敬德以涇州道行軍總管的身份前往迎擊,在涇陽陣前故伎重演,單騎挑戰,立斬突厥名將,大勝而歸。
  尉遲敬德畢竟是武人出身,又自負大功,多次和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廷上爭執,不久被這些文臣合伙排擠出京師,到襄州和同州等地任地方官。
  一次,大臣們與太宗皇帝同宴慶善宮,有人坐在尉遲敬德上列,大英雄剛從地方外任回來,一肚子鳥氣,趁酒勁大罵:“你有什么功勞,能坐在我的上列?”
  坐于其下的任城王李道宗好心起身解勸,敬德更是勃然大怒,回手一記老拳,把這位王爺幾乎打瞎。
  任城王李道宗十七歲隨李世民征戰,屢有殊功,又曾帶軍打敗突厥和梁師都的大軍,開疆拓地千余里。這么一個武人王爺,挨了尉遲敬德一大拳也不敢說什么,只能捂著臉坐在原地自嘆倒霉。
  居于主座的太宗李世民此時非常惱怒,宣布罷宴。他把尉遲敬德喚至近前,說:“朕覽漢史,見劉邦手下功臣沒幾個有好下場的,對此常常怪罪這位漢高祖。自從朕當皇帝以來,一直想保全功臣,但愛卿你居官屢犯法度,在國宴上當著朕面又來這個,我才知道韓信和彭越被殺,也不盡是漢高祖的過錯。國家大事,只有賞罚兩種,非份之恩,不可能數行。希望你好好反省,以免有后悔之時。”
  一席話很有份量,尉遲敬德也忽悟自己是“登鼻子上臉、登著老二上肚臍”,有些過分猖狂了。從此他深自謙抑,不再張揚招搖。
  貞觀十一年,太宗大封功臣,冊封建德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貞觀十七年,敬德上表乞骸骨(要求退休)。唐太宗征伐高麗,尉遲敬德上表進諫,太宗不納,并命這位老將跟隨自己以左一馬軍總管身份進軍,大破高麗于駐蹕山。還軍后,照例退休。
  晚年在家的尉遲敬德崇信道教,和道士們一起煉丹服藥,又吃大量云母粉養生。而且他閉門謝客,不與外人交通,遠離政治,在家里穿池筑臺,奏清商樂自娛自樂,長達十六年之久。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敬德善終于家,年七十四。冊贈司徒,謚曰忠武,陪葬昭陵。
  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公李靖
  李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此人累世為將,祖父李崇義是后魏殷州刺史,父李詮是隋朝趙郡郡守。史載,李靖“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才略”,他常對朋友講:“大丈夫若遇主逢時,正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其舅韓擒虎是隋朝名將,常常與這個從未經戰陣的外甥論兵,每次都嘖嘖稱奇(最終事實表明,李靖不是趙括式“紙上論兵”的人物)。
  李靖年青時就聲名通顯,常常是左仆射楊素和吏部尚書牛弘的座上客。楊素曾有次拍著自己的坐床(椅子)對李靖說:“卿終當坐此”。后來小說中有楊素侍兒紅拂夜奔李靖兩人私逃的故事,應是附會編造,觀史可以明人,以李靖的性格,肯定不會有這么“浪漫”的事,況且楊素何人,誰敢偷當朝第一紅人大臣的女侍!但不知為何,李靖官一直也沒做大,隋煬帝大業末年只當個馬邑郡丞。當時李淵奉隋廷詔命勒兵在塞外擊突厥,李靖已經得知這位唐公有不臣之意,就暗中潛逃往煬帝所在的江都方向跑,想密報李淵要造反的消息(更加看出此人忠勇)。當時天下已經大亂,李靖跑到長安就過不去了。不久,李淵攻克長安,馬上把李靖抓起來親自臨斬。李靖臨刑大呼:“唐公您興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難到為私仇斬壯士嗎?”李淵聞言壯之,李世民一旁又數次懇請放掉李靖,最終李靖得以免斬。

//

---------------
英雄亂世爭從龍(9)
---------------


  李靖馬上被秦王李世民延入幕府,在討伐王世充過程中表現不錯,以軍功授開府。當時南方多事,蕭銑坐大,唐高祖就派李靖率軍前去征伐。
  也怪李靖出道運氣差,在硤州被蕭銑軍隊阻擋,遲留許多天,李淵聞訊覺得李靖是故意遲留觀變,前仇新怨,加上李淵是小氣之人,就密令硤州都督許紹斬殺李靖。許紹愛惜李靖才能,估計兩人也一起宴座談過兵,為李靖請命,有了這么一個貴人,李將軍又逃過一死。正趕上王爺李孝恭討伐開州土蠻冉肇則兵敗,李靖將兵八百奇襲,臨陣斬冉肇則,還俘虜五千多人。
  至此,高祖李淵大喜,對旁人講:“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馬上親降璽書慰問李靖,手敕告訴這位應死了兩回的將軍:“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
  在其后攻伐蕭銑的戰斗中,李靖首出奇兵,擊敗蕭銑大將文士弘,兵圍江陵,迫使蕭銑投降,以軍功獲封為嶺南道撫慰大使。其后,又率軍平滅江南輔公袥,并帶江淮兵一萬人前赴太原前拒突厥。當時諸軍皆敗,惟李靖一軍獨全。唐高祖李淵對李靖大為嘆賞,常說:“李靖打蕭銑、輔公袥,手到擒來,數數古代良將如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恐怕都趕不上他。”
  太宗李世民繼位后,拜李靖為刑部尚書。貞觀三年,封兵部尚書。
  當時,突厥諸部離叛,唐朝方盛,正想報昔日委曲求和之怨,就派李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乘間討伐。李靖僅率三千騎兵,自馬邑飛奔至惡陽嶺,使得突厥突利可汗大駭,這位可汗望著忽然出現的三千唐軍,驚惶地說:“唐兵如果不是傾國大軍隨后,李靖斷不敢孤軍而至!”
  李靖立營,也不馬上進擊,先和突利可汗打心理戰。突利“一日數驚”,嚇得寢食不安。李靖摸清突利可汗底細后,又暗中離間可汗左右,逼使突利親信大將康蘇密來降。
  貞觀四年,李靖進擊定襄,獲隋齊王楊暕的兒子楊正道和陷入突厥多年的煬帝皇后蕭氏。突利可汗大敗,僅以身免。太宗李世民大喜,進封李靖為代國公,并對凱旋而還的李靖夸道:“從前李陵將五千兵入塞北,不免身降匈奴,但尚能因勇武而青史留名。愛卿你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真是古今未有之奇跡!”
  自高祖武德四年起,突厥頡利可汗就不斷攻伐中國(處羅可汗死,其弟為頡利可汗,突利可汗是處羅可汗之子,頡利可汗之侄),李世民從武德五年起多次與兩可汗交戰,時戰時和,從無大勝。唐太宗新登基不久,頡利可汗自率十多萬騎兵入寇,與突利可汗稱二可汗總兵百萬來戰,害得剛剛坐上帝位還沒熱乎的太宗以天子之尊親自披甲上陣,隔渭水與頡利交語,曉以利害,頡利見所屬各部落酋師見太宗都恭敬羅拜,知道沒有勝算,就做個順水人情請和。而后,就趕上突利可汗被李靖打敗,頡利可汗聞訊后大懼,忙率軍退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無論是匈奴、柔然、突厥、吐蕃,這些北方少數民族都是這樣,打勝仗則大掠人民財物而去,打敗仗就奉表稱臣裝孫子,喘息定后又回來大肆殺掠。
  太宗李世民任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軍迎降頡利。你不是說投降嗎,大唐現在派兵來受降。頡利實際上根本不想投降,只是找借口趁機喘息重整旗鼓。太宗不放心,又派出鴻臚卿唐儉和將軍安修仁帶國書前往慰諭。
  李靖對當時突厥內部的情勢知道得一清二楚,對將軍張公瑾說:“我國詔使到頡利處,他肯定一時心安,不再防備逃逸。馬上精選一萬騎兵,備二十天糧食,引兵奇襲,肯定大勝。”張公瑾有些為難,“皇上已答應他投降,又有使臣在頡利處,好象不該此時進擊啊。”李靖不以為然,斷然道:“此兵機也,時不可失,正是韓信破齊的良機。似唐儉之輩,又何足惜!”(唐儉日后也是凌煙閣功臣)
  他馬上下令發兵,督師疾進,行至陰山,俘獲突厥邊哨千余帳,都用繩子拴上隨軍。這一廂,頡利可汗見唐帝使者來,大悅,根本沒想到李靖一軍突然殺來,直到唐兵距帳十五里,突厥人才發覺,頡利可汗嚇得自己跨乘上千里良馬一溜煙跑得沒影,部眾大潰,李靖軍斬萬余級,俘虜男女十余萬,并殺掉一直和唐朝作對的隋朝義成公主(處羅可汗之妻)。頡利可汗跑到半道被人抓住,捆送京師。
  突利可汗聽說叔父敗訊,自知不是“天可汗”的對手,也忙派人內附稱臣。此役大獲全勝,唐儉也沒像漢代那位“高陽酒徒”酈食其一樣被用油鍋烹死,乘間跑掉,平安回朝。
  太宗聽說李靖大破頡利,喜出望外,對侍臣說:“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年國家草創之際,太上皇不得已向突厥稱臣,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現在李靖將一偏師,無往不捷,使得頡利可汗被俘,突利單于附款,往年大恥,一朝而雪!”于是大赦天下。當時,唐高祖李淵作為“太上皇”還活著,聞訊忙命人大擺酒席,席間,他命被俘的頡利可汗起舞,讓入貢的林邑王上酒賦詩,真正享受到了大唐天子之父太上皇的尊榮。縱觀整個古代歷史,多是中原之主被馬上民族俘獲“青衣侑酒”的恥辱,堂堂“天之驕子”被抓入漢庭,起舞獻壽,“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

---------------
英雄亂世爭從龍(10)
---------------


  李靖雖建此殊勛,仍為文吏御史大夫溫彥博彈劾,說他軍無綱紀,縱兵搶掠突厥寶物。太宗聞言大怒,召李靖責讓,大將軍伏地道歉。
  又過了幾天,太宗把李靖又召來,說:“有人說你壞話,我現在忽然明白過來,希望愛卿不要介懷。”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仆射。
  雖官至宰相,李靖為人謙恭至極,朝會之上總是“恂恂若不能言”,太宗深嘆其為“真是一代楷模!”
  貞觀九年,吐谷渾侵犯邊塞,太宗對侍臣說:“如果李靖為元師,戰勝不難啊。”已經退休在家的李靖對房玄齡說:“靖雖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悅,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攝兵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利州刺史高甑生三總管前往征伐吐谷渾。
  吐谷渾為慕容氏別部,鮮卑種,聽聞李靖率師前來,堅壁消野,燒掉野草,退保大非川。唐朝諸將都認為春草未生,馬匹無草羸弱,不能打仗。李靖力排眾議,決計進擊。唐軍逾積石山,前后與吐谷渾大戰數十合,殺傷甚眾,大破其國。最后被迫無奈,吐谷渾貴族殺掉可汗前來歸降,唐軍扶立聽話的慕容順為王,振旅而還。
  貞觀十一年,詔改封李靖為衛國公。貞觀十四年,李靖結發老妻病死,按例夫妻同葬,先營墳瑩,太宗下詔,命有司為李靖營墳依據漢朝衛青、霍去病故事,筑闕象突厥鐵山、吐谷渾積石山的形狀,以表彰他的赫赫戰功。
  后來,太宗親帥軍隊伐高麗前,召李靖入閣賜座,問這位老英雄,“公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東有高麗未服,公意如何?”李靖強撐病體,壯言道:“臣雖殘年朽骨,陛下不棄,請隨軍行。”太宗憐其病老,沒有答應。
  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死于家,年七十九。冊贈司徒,陪葬昭陵,謚曰景武。
  (另外,《舊唐書》李靖傳后有廖廖數語記載其弟李客師之語,誠可一哂,附錄于下:李靖弟名為李客師,貞觀中,官至右武衛將軍,以戰功累封丹陽郡公。高宗永徽初年,以年老致仕。性好馳獵,又四季好放鷹縱獵,沒有一刻暫歇。李客師在昆明池南有別墅,自京師之外,西至澧水,鳥獸皆識此老翁,每出行,大群鳥鵲在他頭頂盤旋鳴噪,當地農人稱這個老頭為“鳥賊”。總章年間卒,年九十余。可見李家皆屬長壽仁者,性情中人。)
  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蕭瑀,字時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蕭察。與唐朝爭地的蕭銑還屬他的子侄輩親族。隋煬帝皇后蕭氏是他親姐姐。蕭瑀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且善學能書,骨鯁正直,并深精佛理。以皇后親弟之重,蕭瑀在隋朝年紀輕輕就已做到銀青光祿大夫的官,參決要務,后來由于屢屢上諫忤旨,漸為隋煬帝疏斥。特別是蕭瑀諫煬帝應該舍高麗而防突厥,引起楊廣震怒,貶放為河池郡守。
  唐高祖很器重蕭瑀,剛剛進京定位,就遣書招致,授光祿大夫,封宋國公,拜民部尚書。李淵所以這么親重他,一則蕭瑀為人正直,二則累世金枝金葉,三則他又是皇后獨孤家族的女婿。因此,李淵以心腹視之,每次臨朝聽政,都賜蕭瑀升于御榻而立,親切地呼之為“蕭郎”。唐朝革創,以蕭瑀最熟識國典朝儀,他又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故而深得李淵信任。
  唐太宗繼位,拜為尚書左仆射,當時房玄齡、杜如晦新朝臣子正在風頭上,蕭瑀深感不快,上書時辭旨寥落,殊有怏怏之意,被廢于家。不久太宗念其舊情,恢復了他的官爵。由于性情骨梗,有一次又與大臣在太宗面前厲聲憤爭,因不敬罪又被免官,而后很少再能進入太宗政事載決的核心班子。÷
  即便如此,太宗仍常回憶他當秦王時恐懼畏禍,蕭瑀在李淵面前公正持平為自己講好話的舊事,說:“此人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臣也。”并賜詩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此詩為古詩,非李世民創作。當年楊素替剛即位的隋煬帝平亡皇弟楊諒造反,煬帝致楊素的“感謝信”里也引用這兩句詩。)
  貞觀二十一年,蕭瑀病死,年七十四。宮廷太常上謚曰“肅”,太宗認為蕭瑀性多猜貳,剛忌太過,最后謚曰“貞褊公”,冊贈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見一個人再忠厚梗直,畢竟逆觸龍鱗,使人耿耿于懷。
  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齊州臨淄人。其父段偃師為太原書佐,從高祖李淵起義,官至郢州刺史。段志玄自少就和李世民關系相當親密。在潼關與劉文靜協同抵拒隋將屈突通時(此人日后也成為凌煙閣上二十四功臣之一),劉義靜被屈突通大將桑顯和擊潰,關鍵時刻,段志玄率二十騎飛奔進擊,殺數十人而還。當時他腳上中了一中流箭,怕屬下知道自己受傷,搖功軍心,就忍痛不言,多次往返沖入敵陣。桑顯和軍大亂,唐軍趁機復振,最終大敗隋軍。
  不久,段志玄跟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他沖入敵陣時馬倒被俘,為兩個兵將挾持著,一人抓住他的一邊頭發騎馬拖著將過洛水,“志玄踴身而奮”,努力一掙,兩個敵將落入水中,他乘機奪馬馳還,后面追者有百余騎,都不敢近逼,最終安全回營。
  而后,太子李建成以金銀財寶賄賂他,段志玄都告知給秦王李世民,并在玄武門之變中參加戰斗。

//

---------------
英雄亂世爭從龍(11)
---------------


  太宗繼位,封樊國公。文德皇后喪禮期間,段志玄與宇文士及分統兵馬出章肅門,太宗在夜間派宮使至二將軍處,宇文士及馬上開門迎納使者,段志玄閉門不納,說:“軍門不可夜開。”宮使說:“有皇帝手敕。”志玄說:“夜中不辯真偽。”竟讓皇帝宮使等到天明才放進。太宗聞后贊嘆:“真將軍也。周亞夫也比不了呵。”貞觀十六年病死,贈輔國將軍,謚曰忠壯,陪葬昭陵。
  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雍州池陽人。其父劉升,是隋河中刺史。劉弘基少時為干部子弟,落拓不羈,好俠仗義,不事家產。隋煬帝大業末年,已經淪落到一貧如洗,連隨軍征遼東的盤纏都湊不夠,只能裝瘋賣傻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后來趁亂盜馬,一路邊賣邊吃,竟撞巧來到太原,因其豪壯,結交了當時正在太原做官的李淵父子。大概此輩哥們義氣相投,劉弘基與李世民有一陣竟親熱到“出則連騎,入同臥起”的地步。李淵起事,劉弘基又招募到兵士二千多人跟隨。而后他又跟從李世民攻下西河,特別是霍邑一戰,劉弘基神威大振,其屬下小頭目斬隋朝名將宋老生,功拜右光祿大夫。
  而后,劉弘基又率千余人下馮翔,西略扶風,南渡渭水,大敗隋將衛文升,攻破京城之功,劉弘基實為第一。后來在討伐薛舉的戰斗中,劉弘基苦戰至矢盡,兵敗被俘。李淵深嘉其不屈之志,賞賜其家里粟帛無數。后來薛舉之子薛仁杲被俘斬,劉弘基得以放歸,復還原官。不久,又跟隨李世民破宋金剛,大敗劉黑闥,累封為任國公。
  太宗繼位,親遇甚隆。貞觀九年,改封夔國公,世襲朗州剌史。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
  高宗永微元年,劉弘基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臨死,遣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他對朋友說:“諸子如果有本事,本來就不用多財物;如果沒本事,守此田產足可以免于凍餓。”其余家產都散施給親朋鄉里。由此,仍可見其青年時代的豪爽之氣。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雍州長安人。其父屈突長卿為北周邛州剌史。屈突通稟性忠毅,好武略,善騎射。隋文帝開皇年間,為親衛大都督,屬于御林軍高官,深得文帝喜愛。有次文帝派屈突通去隴西檢校軍馬,得知有隱瞞未報的馬匹兩萬多頭,楊堅大怒,要把太仆卿慕容悉達和一千五百多監官都殺掉。屈突通跪地極諫:“人命至重,陛下豈能以馬匹之故殺掉千人?”文帝大睜雙眼叱責。屈突通表示以己一命換那將要斬殺的一千五百多人的命。楊堅畢竟不是昏君,不久轉過神來,說:“朕之不明,以至于此。”由此更加委信屈突通,升為右武侯車騎將軍。
  屈突通正直無私,即使自己親戚犯法也無所寬貸。當時他弟弟屈突蓋當長安令,也以清正嚴肅知名。當時人有順口溜:“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可見兄弟倆的肅然為官之氣。
  隋煬帝初即位,他只身前往造反的漢王楊諒軍中征招其回京,事后竟得以安全返京。大業年間,任關內討捕大使,為隋朝剿滅了不少反叛的“盜賊”。
  隋煬帝巡幸江都,命屈突通鎮守長安。當時天下紛起,屈突通聽說永豐倉為義軍所破,大懼奔還,想自武關趨藍田返長安。在潼關,他與唐軍劉文靜相遇,其大將軍桑顯和與文靜軍大戰,在馬上要獲勝時,桑顯和指揮失誤,見隋兵饑疲,就命令炊事兵送飯上陣地。恰恰就一頓飯的功夫,讓劉文靜復整旗鼓,唐軍大奮夾擊,隋兵大敗。
  屈突通常有必死之心,撫勉將士,他常常自撫其脖頸說:“要當為國家受人一刀耳!”慷慨流涕,當時人對他非常敬重。不久唐軍攻克長安,大將桑顯和投降,并與唐將段志玄帶著俘獲的屈突通兒子屈突子壽一起追擊屈突通。
  雙方結陣相持,唐軍讓屈突子壽勸父投降,屈突通大叫:“昔與汝為父子,今與汝為仇敵!”命左右軍士朝兒子射箭。
  桑顯和在唐軍陣中勸說隋兵:“京師已陷,你們都是關西人,能跑到哪里去呢?”隋兵聞言,都放下兵仗準備投降。屈突通自知不免于敗,下馬向南再拜號泣道:“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隋朝皇帝)眾軍涌上,擒送長安。
  唐高祖李淵親見屈突通,問:“怎么這么晚我們才見面啊!”屈突通泣道:“我不能盡人臣之節,力屈而至,為本朝之辱!”高祖由此更加敬重,說:“真是隋朝忠臣啊!”立授兵部尚書,封蔣國公。
  而后,這位大將從秦王李世民攻伐薛舉,又參與討伐王世充的戰爭。當時屈突通有兩個兒子在洛陽沒跑出來,為王世充所羈押,李淵就問:“您有二子在洛陽,您又參與攻伐,這怎么辦呢?”
  屈突通回答道:“至尊您對老朽我親加恩禮,粉身難報,此命終歸國家所有。為臣我做前驅攻伐王世充,兩兒若死,自是其命,我絕不會以私害義!”高祖聞言嘆息不已。
  平定王世充后,屈突通功居第一,拜陜右大行臺右仆射。貞觀二年卒,年七十二。太宗痛惜久之,贈尚書右仆射,謚曰忠。后與房玄齡配饗太宗廟庭。

//

---------------
英雄亂世爭從龍(12)
---------------


  對屈突通,《舊唐書》的作都有如下評價:“或問屈突通盡忠于隋而功立于唐,事兩國而名愈彰,何也?”答云:“若立純誠,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寧限于兩國爾!”
  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殷嶠,字開山,雍州人。其父殷僧首為隋朝秘書丞。殷開山年青時以學行知名,尤善盡牘寫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為長史,常常四處招慰關中流民、群盜,賜爵陳郡公。后來,他又跟隨太宗評討薛仁果和王世充,以軍功進爵勛國公。在征伐劉黑闥的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陜東道大行臺右仆射,謚曰節。貞觀四年,詔以佐命之功配饗唐高祖廟庭。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柴紹,字嗣昌,晉州臨汾人。其祖父和父親都為北周、隋的大官。柴紹自少年時代起就“超捷有勇力,任俠聞于關中。”李淵未發跡時,把女兒(平陽公主)嫁給柴紹。
  李淵太原起義,柴紹馬上從長安往太原趕去,道遇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共赴太原成事。
  在與隋將宋老生的交戰中,柴紹出謀劃策,力戰有功。隨后他帶兵下臨汾,平絳郡,沖鋒陷陣,獲授右光祿大夫。唐軍入長安,柴紹也有功于其中。其后,他跟隨李世民平薛舉、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人,封霍國公,轉右驍衛大將軍。
  吐谷渾與黨項寇邊時,唐廷派柴紹率軍征討。當時,唐軍處于一盆地中間,四周的吐谷渾等兵馬居高臨下,用箭齊射唐軍,矢如雨下。唐紹并不驚懼,反而讓人高彈琵琶,又讓兩個奇美女子相對歡舞盤旋。敵兵一輩子也沒見過這種場面,詫異非常,一時間竟然放下弓箭三五成群交頭結耳起來。柴紹見敵軍行陣不整,暗地里派精騎兵悄出其后發起攻擊,吐谷渾大敗,斬首五百余。
  貞觀元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七年,改封譙公。貞觀十二年病重,太宗親自臨問。死后贈荊州都督,謚曰襄。
  柴紹夫妻英雄。其妻平陽公主是李淵第三個女兒。李淵將在太原起兵,柴紹和公主當時都在長安,當時柴詔非常為難:“我倆一同離去怕事發泄露,留下你一個人又怕起事后被隋廷捉住,這可如何是好?”公主剛烈如大丈夫,她說:“你馬上就去。我一個婦人,容易臨時藏身,自可隨機應變。”柴紹去太原后,平陽公主回到鄉下,散掉家財,招引潛逃于山中的亡命之徒,共得數百人,起兵響應李淵。當時有伙賊寇勢大,平陽公主派馬夫勸說這幫沒有首領的賊人和自己一起攻克鄂縣。此事成功后,附近幾股起義隊伍都前來聽平陽公主號令,隊伍一下子擴大到千人。在平陽公主指揮下,攻克武功、始平等好幾座城池,而且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最后兵數達七萬人。
  李淵聽說后“大悅”。唐軍過黃河后,馬上派柴紹直趨華陰與公主會師。
  而后,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親率萬余精兵共圍京城,其營號為“娘子軍”。(兵士都是男卒,只是以公主名義才這樣稱呼)。攻克長安后,李淵封賜這位軍功赫赫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逢年過節的賞賜也數倍于其他女兒。
  武德六年,平陽公主病逝。高祖命以大輅、麾幢、虎賁等儀仗恭行喪禮,并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宮廷太常回奏說:“依禮,婦人喪葬無鼓吹。”高祖說:“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勛,非一般婦人能比。何得無鼓吹!”按“明德有功”的謚法,謚之曰昭。
  柴紹、平陽公主夫婦二人有功于李唐社稷,其子柴哲威襲封譙國公。次子柴令武尚巴陵公主,又是英俊駙馬。
  高宗永徽年間,在長孫無忌審理下,柴令武竟株連進房遺愛謀反案中,這位親上加親的貴公子被朝廷從衛州剌史任上鎖送京城,半路自殺,仍被戮尸,巴陵公主賜死,其兄柴哲威遠貶交州。由此可見,無論怎樣貴顯,牽涉入皇族里面的政治爭斗,哪管你母親為皇女皇妹,父親為開國功臣,終歸不免暴死。
  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是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李淵父子太原起兵,一路上攻城陷地,此人多參與其間,高祖即位,封薛國公。玄武門之變,他站在李世民一邊,率兵與李建成余黨大戰。太宗即位后以宮女賜之。貞觀年間,長孫順德居官貪婪,幾次被削爵,最后病發身死。李世民仍念舊情舊功,贈荊州都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封邳國公。(死后改封)
  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勛公張亮
  張亮,鄭州滎陽人。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史載,張亮“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隋煬帝大業年間,投李密瓦崗軍,因告密而獲得信任。后來從屬李世勣,在李世勣投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勣、房玄齡把張亮薦給李世民,為秦王府車騎將軍,逐漸大受寵任。李世民與太子、齊王爭位時,派張亮到洛陽一帶,廣結當地豪杰以待時變。齊王李元吉向高祖李淵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因此他被唐廷逮捕,嚴刑拷打下,他倒一直沒把李世民招供出來。
  太宗踐位,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
  自貞觀五年起,張亮被召回朝,歷任御史大夫、金柴光祿大夫,貞觀十一年改封勛國公。張亮為人有明察之能,又常常暗遣手下偵知治下善惡細隱,動若有神,抑豪強而恤貪弱,頗有政聲。后來,張亮在懷州新娶妻子李氏,淫悍又好巫蠱左道,干預政事,漸漸張亮的名聲就被這婦人敗懷掉。

//

---------------
英雄亂世爭從龍(13)
---------------


  由于曾誑騙侯君集老哥們,套出對方有“反意”,侯君集被殺后,張亮因有“先見之明”,遷為刑部尚書,參預朝政。
  唐太宗伐高麗時,張亮隨軍,為滄海道行軍大總管,管理軍船事宜。張亮屯兵于建安城下時,其屬下士兵多出去打柴找吃食,營壘未固。忽然,高麗一大隊人馬殺到,軍中士兵張皇失措。張亮本性怯懦,真正沖陣臨敵的場面幾乎沒有經歷過,“無計策,但踞胡床,直視而無所言”,老哥們嚇得目瞪口呆,連逃跑都想不起來。他手下將士見到這情形,反誤以為張總管臨危不懼,一時間膽氣沖天,都穩下心神挺身斗敵,其副手又及時趕到,鳴鼓奮擊,竟大破敵軍。過后此事傳到太宗那里,李世民也知張亮沒有將師才能,并無責備于他。
  貞觀二十年,有人告發張亮講過“有弓長之君當別都”的讖語,加上他私招義子五百人,有謀反之嫌。太宗對張亮畜養五百壯士之事極其憤恨,雖然其“反形未具”,仍下詔處斬,籍沒其家。侯君集地下有如,知道張亮這老哥們也到地下與自己相聚,可能會為之一笑。(事見侯君集事傳)
  摧兇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看見侯君集三字,總想起少年時代聽單平芳評書《隋唐演義》中那個瘦小枯干、行事如水滸中鼓上蚤時遷一樣的偷兒。成年后細讀《唐史》,發覺此公和演義中人大不相似。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史載:“性驕飾,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可見,是個二吊子弓馬玩家,但肯定機謀方面有過人之處。在李世民秦王府中,侯君集極受信任,數從征伐,累軍功封全椒縣子。玄武門之變,侯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后,立封潞國公,賜邑千戶,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遷兵部尚書,參議朝政。
  李靖伐吐谷渾,侯君集與任城王李道宗為副手。一路上侯君集進獻不少奇計,都為李靖采納,大破敵軍于庫山;又與王爺李道宗自為一軍,從南路挺進,歷破邏真谷,逾漢哭山(估計是當地人起的名字,從前漢軍肯定于此戰死不少),經途二千余里,盛夏降霜,山多積雪,連途轉戰,過星宿川,一路上數次與敵大戰,每戰必勝,獲牛馬無算,斬獲頗豐。他帥兵士一直行軍,直到北望積玉山,觀黃河源頭,然后凱旋,與李靖一軍會于大非川,平定吐谷渾。
  貞觀十一年,改封陳國公。轉年,拜吏部尚書。侯君集行伍出身,入秦王府后才開始讀書,聰穎異常,竟能典選舉,定考課,出將為將,入則參政,為時人所嘆美。
  侯君集一生最光輝的事跡,當屬他獨担重任,率唐軍平滅高昌的壯舉。
  高昌,就是漢朝時候的車師。距長安以西四千三百里(從唐書),有三十一城,先都交河,后移至高昌,是西域大國,勝兵萬人,土壤肥沃,麥果豐饒,以葡萄酒知名。隋朝時,朝廷封其王鞠伯雅為車師大守,弁國公。唐高祖武德三年,伯雅死,其子鞠文泰嗣位,遣使告哀,高祖派使臣前去祭吊,正式承認了其藩貢國地位。
  鞠文泰開始還很“孝敬”,經常貢獻奇珍異獸白玉盤什么的,又上貢一對大狼狗,能曳馬銜燭。貞觀四年,鞠文泰還親身入朝,回去時獲賞賜甚厚,大打秋風而回,其妻還被賜姓李,封常樂公主。
  按理說鞠文泰親朝天子,又獲巨賞,應該安心臣服才是。但此人在朝貢時經過唐朝西邊久經戰爭之地,見人民稀少,城邑空虛,就心中升起輕唐之念。漸漸地,鞠文泰把西域諸國經過高昌前往唐朝的商人和貢使都扣押起來,又暗中和突厥人勾結,攻打唐朝另外的西域屬國伊吾。不久,竟膽大妄為,和突厥連兵進攻唐朝另一屬國焉耆,拔克三城,盡擄男女而去。焉耆王上表告狀,太宗大怒,說:“高昌數年無狀,沒有盡藩臣之禮;其國中模仿我大唐,設置官號;今年歲首,萬國來朝,文泰獨不至。高昌還不斷拘押西域來使,離間鄰好,所謂惡而不誅,何以勸善!”
  貞觀十四年,太宗命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率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等人將突厥等西域歸附軍數萬人征討。
  當時,唐朝眾大臣都以為行經沙漠,用兵萬里,恐難取勝,而經高昌界處絕域,得之難守,不如不伐。太宗堅執不從,侯君集身受皇命,浩蕩而來。
  鞠文泰做夢也想不到唐朝會真的出兵,他常對左右講:“我先前去唐朝貢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假使唐兵攻伐,軍隊人數多,路上不能有足夠的軍需供給;如果兵發三萬以下,我高昌力能制之。加之沙漠艱險,唐軍即使能來也疲憊至極,我以逸待勞,不用憂慮啊。”等到聽說唐軍已到達磧口,這位西域名王一下子惶駭無計,未見唐兵,竟活活嚇死。其子鞠智盛嗣立。
  侯君集率軍至柳谷,偵察兵報告說鞠文泰這幾天就要下葬,其時高昌國人畢集。諸將要求趁發喪時起兵突襲。侯君集獨表異議:“天子以高昌驕慢無禮,使吾輩恭行天罚。如果我們趁人發喪時偷襲,非問罪大國之師所為!”于是全軍整裝,鼓行而進,類似拿破侖戰場上那種雙方光明正大的進擊。
  高昌大兵匯集于田地城,城堅墻厚。高昌人起初還有斗志,固城自守。侯君集軍隊攜帶了威力巨大的撞城車和拋石機,巨石飛空,尖車推城,很快就一攻而入,俘獲男女七千多口。接著,大軍前行,直逼都城高昌。

//

---------------
英雄亂世爭從龍(14)
---------------


  鞠智盛無奈,來信乞憐,表示“有罪于天子者乃先王,今已無罚喪身,我本無罪,望候尚書哀憐。”侯君集回書:“如能悔過,應束手投降!”鞠智盛還不肯出降,侯君集命人填其城壕,又大發拋石機,并樹十丈高樓,于樓頂指揮拋石機落點,巨石紛下,高昌守兵頓成肉泥。早先答應和高昌里外為援的西突闕兵,到此時還影都沒有,他們自已的部落西逃千余里,哪還顧得上鄰家。
  計窮之下,鞠智盛出城門出降。侯君集馬上分派兵馬,接連攻滅其余城池,平滅高昌,帶著俘虜的高昌國王及將士、刻石勒功而還。此次遠征,下高昌三郡、五縣、二十二城,得人口三萬七千七百戶,馬四千三百,其國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非常值得人玩味的是,侯君集軍到之前高昌國內有童謠流唱:“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滅。”鞠文泰當時讓人搜捕初唱者,最終也未抓獲,不知是何為所為。唐太宗以高昌故地為西州,置安西都護府,留遣兵馬鎮守。
  雖立此平國大功,侯君集仍不免犯下前輩平滅西域將領的過錯——私取寶物。他屬下戰勝的將士得悉總管大拿高昌寶物,也紛紛效仿,競相來盜竊。侯君集上梁不正,也不敢阻擋,怕他們把自己也連帶告出來,以致于高昌一國寶物被掠一空。
  大軍回京,御史們早把彈劾奏章報上,功勞再大,賞罚應分,迎接侯君集的不是紅地毯和凱旋樂曲,而是國家大獄。
  還是中書侍郎岑文本有遠見,認為功臣大將不能輕加屈辱,上書列舉漢朝李廣利、陳湯、晉朝王浚以及隋朝韓擒虎等大將事跡,并以黃石公兵法內容作為補充——“《軍勢》一書中講,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希望太宗以帝王之德,含弘為美,棄人之短,收人之長,使侯君集能悔過報效。”奏上,太宗很覺有理,下詔把侯君集放出。
  侯君集立此殊勛,回京就被關進大獄,雖然日后放出,仍然終日怏怏不快。
  貞觀十七年,多年一起共事的老哥們張亮出任洛州地方官,與侯君集道別,侯君集乘機激怒他說:“怎么,被排擠出京城了?”張亮不樂,答道:“當然是你背后排擠我,還能怨別人嗎?”
  侯君集聞言,激起心中積恨:“我功平一國,回來就被天子譴怒,哪還有機會背后擠兌你!這種日子我過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嗎?我和你一起反了吧!”
  張亮為人外忠內詐,一轉身就把侯君集的話密告太宗。李世民畢竟大度君王,對張亮說:“你和侯君集都是我唐朝功臣,剛才的話只有你和他兩個人知道,如果審驗成獄,你們都不會承認有謀反之語。”太宗就把此事壓下,對待侯君集如初,不久命人圖侯君集等二十四人像于凌煙閣。
  當時,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怕被父親廢掉,暗中準備謀反。知道侯君集心懷怨望,太子就通過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當時為東宮屬官)與他牽線,兩人數次密謀。侯君集深知李承乾氣量劣弱不能成大事,但仍想借機旁圖,就答應一起干,舉手對這位太子說:“此好手,當為殿下用之!”
  雖如此,畢竟謀反事大,侯君集常常夜中驚醒,一醒就再也睡不著覺,四轉嘆息。他的妻子很奇怪,勸他說:“您是國家大臣,怎么會這樣?如有辜負國家之事,還是自首的好,肯定能保全性命。”侯君集也不應聲。
  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供出侯君集。他那作為牽線人的女婿賀蘭楚石為了活命,又詣闕上告岳父謀反的實情。對這么一個共事幾十年的老功臣,太宗親自審問,說:“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自己親自問你案情。”侯君集最初還狡辯,但太子、賀蘭楚石等人證及書信等等物證俱在,最終辭窮服罪。
  太宗臨朝,對百官講,侯君集于國家未安之時有大功,我想活其一命。但謀反是封建社會不可饒恕的大罪,群臣爭進,都講:“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誅之以明大法。”
  無奈,太宗又回到私室,對跪伏于地的侯君集講:“與公永別了,從今而后,以君之故,我不忍復上凌煙閣!”言畢,皇帝唏噓泣下,痛哭不止。君集也自投于地,泣不能起。
  讀各類唐朝史書,此情此景,均可感覺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處,透過千年煙云,仍可想見李世民身為帝王之尊,當其時也,肯定沒有一絲矯飾做作,他一定是回憶起這位勛臣與他自己年青時代的豪情友誼,想起連騎沖殺,攻城掠城的浴血艱難,加之故人病死、被殺無數,至此廖廖,不能不凄然傷情。
  按刑法,侯君集被斬于四達通衢。這位大將臨刑之時,容色不改,對監刑將軍說:“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為唐家大將破滅二國(高昌國以及與李靖一起滅的吐谷渾),還是有微功可陳。為我對陛下講一聲,留下我一個兒子活著以守祭祀。”(謀反應誅滿門)監斬官馳奏,特詔原其妻及一子,徒于嶺南。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張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投歸,后為尉遲敬德等人薦于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兇,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應該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后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后,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

---------------
英雄亂世爭從龍(15)
---------------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研究歷史的學者以外,肯定會出現許多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位程知節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涂改(或美化或丑化)得與本來全非。
  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他年青時就驍勇異常,善于馬上擊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亂之中,程咬金聚數百徒眾,捍衛鄉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為內軍驃騎。當時李密簡選八千名勇敢異于常人的兵士,以四驃騎統領,號為內軍,程咬金即四驃騎之一。李密常對人講,“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軍”。
  李密與王世充交戰時,程咬金領內馬軍與李密在北邙山指揮。王世充率眾猛攻單雄信統領的外馬軍(單雄信也是隋唐之際大名鼎鼎的好漢),李密見狀就命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也是勇猛騎將,先行沖陣,行到中間被流矢所中,滾落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騎先行,擊殺敵人,王世充那些爭前想斬大將人頭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馬把受重傷的裴行儼抱上馬,兩個人騎一匹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騎兵追擊,由于馬上還有裴行儼這名傷員,程咬金的動作不如平時靈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計不是胸部等致命處),這位大英雄牙關緊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斷,順手一帶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斬其頭,后面追騎大駭,誰都不敢再近前,最終兩個人平安歸營。(裴行儼就是《隋唐演義》中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戰,號“萬人敵”,降于王世充后,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殺。)
  李密與王世充大小近百戰,勝多敗少,但洛水之戰大敗,敗投李淵。程咬金、單雄信、秦叔寶等人不得已,歸于王世充。
  這位隋煬帝寵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梟雄對這幾位大將“接遇甚厚”,很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掃平天下。相處沒多久,程咬金就對秦叔寶說:“王世充器量淺狹,平時胡亂妄語,喜歡詛咒發誓,迷信神怪,簡直就是個跳大神的老娘們兒,根本不是撥亂濟世之主!”(此外,據筆者估計,王世充是胡人后代,長相很想李金斗,沒有人君之貌,也是眾將不附的原因之一吧)
  不久,王世充與李世民戰于九曲,程咬金等人列于戰陣,忽然與秦叔寶等人撥轉馬頭,面向王世充說:“蒙您接待,極欲報恩。但您性多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今謹奉辭!”言畢,與左右數十人躍馬而奔唐軍。王世充身后數萬兵馬,但因懼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睜睜望著他們離去,無一人敢躡追其后。
  歸唐后,程咬金“每陣先登”,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軍功封宿國公。
  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調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對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請大王您也速下決心!”
  玄武門之變后,升為右武衛大將軍。貞觀年間,改封盧國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終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咬金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余級。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師五百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五百多人,繳獲的戰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忌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現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敵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遇敵則戰,萬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咬金及全軍歸他指揮,并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可憐遠道萬里的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
  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現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么可能又密詔副手發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英雄老矣,此時程咬金全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恒篤城,有胡人數千歸降。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
  蘇定方切諫:“這樣干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伐叛!”
  程咬金默許王文度。幾千胡人被殺得干凈,王文度“分其財,獨定方不受”,史書雖未明講程大將軍也貪財寶,但“獨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兒。(不知蘇定方得罪誰了,在《隋唐演義》中,這么以為雄威的大將軍竟成為一個奸臣角色)
  回師以后,事情敗露,王文度因矯詔當死,特除名免職。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大英雄晚節不保,殺降利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雖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為刺史,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退休。
  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終于家。贈驃騎大將軍,賠葬昭陵。其后代下場都不錯,次子尚公主,幾個兒孫都為金吾將軍這樣的高級禁衛軍將領。

//

---------------
英雄亂世爭從龍(16)
---------------


  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與其兄虞世基均為陳朝知名才俊。隋滅陳后,與兄被征入長安,時之比之為“二陸”(陸機、陸云)。虞世南的哥哥、隋朝內史侍朗虞世基,卻是隋煬帝末期大名鼎鼎的奸佞之臣,整日附和邀寵,隱瞞外間起義消息。當時虞世基一家人貴寵無比,擬于王者,惟獨虞世南一人謹慎艱苦,只知讀書寫詩。宇文化及殺掉煬帝后,一幫禁衛軍闖入殺虞世南,虞世南號泣向軍士求情,請以身代家兄挨刀,當然沒獲允許,眾人把虞世基一家有砍瓜切菜一樣殺個精光,估計士兵們平時對這位文質彬彬的公子印象不壞,舍之而去。
  竇建德打敗宇文及之后,虞世南在其手下做黃門侍郎。李世民擒獲室建德后,引為秦府參軍,與房玄齡一起對掌文翰。
  貞觀七年,賜爵永興縣子。虞世南純文人出身,書法大家,唐太宗非常看重他的博識,常常與之談論經史,虞世南也常常趁講史之際規調勸諫,陳述昔日帝王得失。而且,他志性抗烈,多次因修陵、游獵等事進諫太宗,李世民萬代明君,因此更加親禮于他。太宗稱虞世南有五絕,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學,四文辭,五書翰。貞觀十二年,世南病死,年八十一。太宗“哭之甚慟”,贈禮部尚書,謚曰文懿。
  高祖舊臣舉義殊功——渝公劉政會
  劉政會,滑州胙城人。高祖李淵欲起兵時,其副留守王威、高君雅預先知道李淵要謀反,很想提前動手為隋煬帝剪除“此害”。當時,劉政會為太原鷹楊府司馬,即“公安局”的“書記”,握有兵馬。李世民“惡人先告狀”,派劉政會到太原議事廳先告王威、高君雅兩人謀反,借機囚斬兩人。武德初年,此公留守太原,為唐朝經營后方根據地,貢獻很大。其間,他雖被劉武周俘虜過,也不忘秘密向李淵告知敵方軍情。累任刑部尚書,光祿卿等職,封邢國公。貞觀九年卒,謚曰襄。
  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唐儉,并州晉陽人。其父唐鑒與李淵就是老朋友。起事之初,唐儉就極力贊成。
  武德元年,升為中書侍郎。唐初之時,天下割據政權還有不少,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一起被劉武周俘獲。李淵正妻元貞皇后的侄子獨孤懷恩當時兵據蒲州附近,先前就與其屬下元君實想反叛李淵自立。劉武周大軍忽至,元君實也被抓住,和唐儉關押在一起,私下對唐儉抱怨:“獨孤尚書如果早掌事,今天被俘之事也不會發生。”
  獨孤懷恩趁亂從劉武周亂軍中跑出,李淵還不知他先前曾想謀反,仍讓他駐守蒲州附近。唐儉雖身陷賊營,仍對唐朝忠心耿耿,派親信跑出告發獨孤懷恩之謀。
  當時堅守蒲州的隋將王行本以蒲州城降唐,高祖已乘船準備親往蒲州與獨孤懷恩相會,一起入州受降。船行到中路,唐儉密奏送達,高祖大驚:“真是天命啊!”忙下命返航,派人抓捕獨孤懷恩按驗,懷恩畏懼自殺上吊而死。如果沒有唐儉,李淵很可能以皇帝之尊被懷恩劫持,唐室必亡。
  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后,唐儉還朝,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朝廷把抄沒獨孤懷恩的全部財產賜給唐儉。
  貞觀初年,太宗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匈奴,一面派李靖進軍。大將李靖倒不在乎唐儉的性命,也不顧唐儉作為使者正在匈奴處,奇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命大,竟趁亂脫身。回朝后,授民部尚書。
  后來,一次他隨太宗打獵。李世民神勇如初,發四箭連殺四只大野豬,有只大公豬張著獠牙直沖御馬,已至馬鐙,唐儉滾身下馬上前搏擊,太宗從容拔劍,斬殺野豬,笑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你沒見過我當上將時擊賊的樣子嗎,干嗎這樣害怕?”
  唐儉回答:“漢祖以馬上得天下,不以馬上治天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太宗納諫,為之罷獵而歸。
  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唐儉卒于家,年七十八,謚曰襄,陪葬昭陵。
  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勣
  李勣,曹州離狐人。本姓徐,名世勣。高宗永徽年間,為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單名勣。
  李勣年青時,家本當地豪富,隋末徒居滑州。史稱其“家多僮仆,積栗數千鐘”,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拯救貧乏,不問親疏。
  隋煬帝大業末年,李勣才十七歲,見天下大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軍隊。他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里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御河,商旅眾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于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隋朝遣名將張須陀討伐,翟讓嚇得要跑,李勣止之,與隋軍兩萬多人交戰,竟于陣中斬張須陀,大敗官軍。
  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李勣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隋朝令王世充討伐李密,李勣多次拒戰,以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李勣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饑。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啊。”李密聽計,派李勣帶五千人,從愿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

//

---------------
英雄亂世爭從龍(17)
---------------


  一年多后,宇文化及江都弒隋煬帝,越王楊侗即位于東京洛陽,赦免李密諸人,封魏國公,拜太尉。隋廷又授李勣右武侯大將軍,命他們一同討伐宇文化及。李勣守黎陽倉城,宇文化及率軍四面攻城,形式危急,李勣從城中向往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大敗弒君叛賊宇文化及。賊人解圍而去。
  講李勣,不得不交待李密。李密為人,身先士卒,躬服儉素,號令嚴整,每戰所得金寶都賜與手下將士,因此非常受人愛戴。在與隋軍的交戰過程中,威信日隆,號為魏公,他讓祖君彥所作的《討隋煬帝檄文》千古流傳,辭采壯烈。后來,李密與翟讓之間產生矛盾,兩人手下都勸他們先下手為強,其間原委,皆是由爭權奪利而起,不是簡單的“地主階級陰謀家殺害農民起義軍領神”那么簡單,而且翟讓為人簡單粗暴,其兄翟寬與屬下又數次侮辱李密手下兵士,逐漸結怨。李密最后在眾人勸說下決定除去翟讓,趁宴請機會斬殺翟氏兄弟。由于李勣當時是翟讓屬下,也被亂兵刀砍劍劈,遭受重創。李密見到后馬上制止士兵的殺戮,李勣免于一死。翟讓另外的大將單雄信等人叩首求命,李密都釋而不殺。后來,李密又多次打敗隋軍,最盛時有眾三十余萬,各地割據的首領都派使請他為稱帝,連李淵也不得不上書推戴,肉麻地稱“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
  屢戰屢勝之際,李密軍士有糧而無餉銀,軍士漸怨,幾次反敗于王世充。其間李密手下有人謀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將計就計,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時出兵一舉擊滅。豈料天意弄人,王世充發軍時,李密的偵察兵沒有發覺,等整軍將戰時,王世充軍隊已經全軍渡河上岸。李密見大事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馬逃遁。本來李密想去黎陽李勣處,有人勸他:“殺翟讓之時,李勣被亂兵砍傷差點死掉,他能不記仇嗎?現在投奔他,靠得住嗎?”最后,不得已之下,李密與王伯當投靠李淵。
  當時李勣全統李密舊境,東至于大海,南至于長江,西至汝州,東至魏郡,一時間未有所屬。不過李勣是真義士,他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李密)已歸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獻地,是自邀功勞而彰主公敗績,現在我把土地人口軍人數目造冊,總啟魏公,讓魏公自獻。”于是派使臣上表。
  唐高祖李淵聽說李勣有使人來忙召見,一見只有給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人詳細道明原委,高祖大喜,認為李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馬上下詔封李勣黎陽總管、萊國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將軍,賜姓李氏,并封其父李蓋為王,為李蓋固辭,于是封為舒國公。下詔遣李勣部統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
  李密歸唐后,從前在信中對自己親熱過份的“老哥”李淵相待甚薄,只拜光祿卿的散官。不久,唐朝聽說李密降于王世充的舊將紛紛離心,就派李密前往黎陽招降舊部。心懷怨望的李密行至洮陽,高祖李淵又派人召還他,疑懼之下,李密決定反唐。王伯當一直勸他不要反唐,但見李密意決,就橫下心,說:“義士之立世,不以存亡易心。我一直受您厚恩,期待以性命相投。您不聽我勸告,我肯定會和您一道起事,生死以之,但是恐怕結果也不會好啊。”隋唐之際,英雄輩出,男兒義氣相應,很是感人,誠為我中國人做人的樣板。
  唐將史萬寶、盛彥師早有準備,伏兵山谷,橫擊李密及王伯當等人,眾人皆被殺。李密時年才三十七歲。雖然《舊唐書》稱他“狂哉李密,始亂終逆”,但字里行間也不得不佩服此人的倜儻奇才和愛人下士的仁德大度。
  李勣聽說李密被誅,上表請唐朝容許他收葬故主,唐廷詔許。
  李勣服重孝,與從前僚屬舊臣將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于黎山之南,墳高七仞,以君禮葬之,朝野聞訊都贊嘆他的忠義。
  不久,竇建德軍擒斬弒隋煬帝的宇文化及,乘勝又大敗李勣,并以其父李蓋為人質,令李勣仍守黎陽。轉年,李密趁機又歸唐,有人勸竇建德殺掉李蓋,可這位夏王也是位磊落大夫,表示說“李密忠臣,各為其主”,派人送李蓋歸唐。
  此次以后,李勣就一帆風順。他協同李世民連平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輔公袥等人,功勛赫赫。其間,還有一個插曲可述。單雄信投王世充后,極受寵遇,也很賣命。李世民攻洛陽時,有一次與單雄信相遇,雄信號為“飛將”,藝高膽大,援槍直刺李世民,好幾次差點追及把這位秦王捅落馬下。(此事可見尉遲敬德傳。有逸史記載李勣當時在旁,對單雄信這位老哥們說“此秦王也”,“雄信惶懼遂退”,這肯定是小說家語,絕不可信,以單雄信性格,他肯定會槍挑李世民向王世充報功。)王世充投降后,李世民把與唐軍苦戰的十幾名大將列入處決名單,李勣泣請,以自己家財爵位換這位老哥們一命。由于先前差點被單雄信殺掉,李世民堅執不允。
  李勣無奈,與單雄信訣于大獄。單雄信埋怨他,“我固知汝不辦事”。李勣大哭,用刀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給單雄信吃掉,說“本來想隨仁兄一起死,但誰來照顧你的家人呢。此肉隨兄入地下,以表我拳拳真情。”單雄信死后,李密如家人般照顧他的妻子兒女,確是千古義氣的典范。

//

---------------
英雄亂世爭從龍(18)
---------------


  貞觀十五年,太宗拜李勣為兵部尚書,還未赴京上任,薛延陀部又侵擾李思摩部落。李勣獲唐廷委任為朔州行軍總管,率輕騎三千追薛延陀于青山,大敗敵師,斬名王一人,俘五萬多人。(薛延陀部為匈奴別種,為鐵勒族,對唐朝時叛時附)。
  回朝后,李勣遇暴疾,藥方上講治此病胡須灰可以做藥引。唐太宗聽說后,自剪胡須,為李勣和藥。儒家禮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一般人都不會輕易損傷,何況九五天子,親剪“龍須”為臣子做藥引,誠為千古美談。(明太祖朱元璋把大便曬干后也分賜臣下,還得讓臣下謝恩大贊這種烘干的“黃龍湯”,顯然就是暴虐王八蛋所為,是朱家天子的一貫作風,同唐太宗此舉相去十萬八千里)。
  李勣叩首見血以謝,感動得一塌糊涂。太宗說:“吾為社稷計耳,不煩深謝!”
  不久,君臣宴飲,太宗醺然對李勣講:“朕將以太子托付于您。您往年不負李密,今日必不會負朕。”
  李勣雪涕,誓以必死。俄而沉醉,太宗親解御衣為這位勛臣蓋上以免著涼,如此寵遇,古今罕有。
  貞觀十八年,李勣跟從太宗伐高麗,攻破遼東、白崖等數城。貞觀二十年,又率軍大破薛延陀部,平定磧北。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病重,臨崩前對太子說:“汝于李勣無恩,我現在把他責出外貶。我死后,你再以新皇名義授他仆射(宰相)之職,受汝恩遇,李勣必致死力。”于是,詔出李密為疊州都督。
  其實,太宗大不可和李勣這樣重義氣的人玩這一手,有些人英明一世,卻糊涂一時。李密也是一樣,大敗于王世充后,如果去投李勣,說不定東山再起,江山姓“唐”姓“魏”還都不一定。他也和太宗一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李勣會因殺翟讓時被砍重傷會懷恨在心,結果轉路歸唐,最后是龍虎入牢,再無出頭之日。
  高宗即位后,立拜李勣為尚書左仆射。永徽四年,冊拜司空。李勣為人小心謹慎,對于皇帝家事一概不過問。后世都因他不反對高宗立武后一事頗有微詞,筆者獨以為不然。皇帝椒房內事,外臣權位再高,血緣再親,摻和入宮闈之事無論成敗,最終難逃一戮。李勣又非皇親國戚,為人又深沉謹慎,加之太宗托負他的是社稷國事,所以他當時的表現實為中允,并非油滑臣下所為。因此,武后對他非常親切,對待李勣的老姐還親自臨問,賜以衣服,家人一般。
  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麗權臣(官號莫離支)蓋蘇文病死,其子男生繼掌國事。蓋蘇文另外兩個兒子男建、男產發難,驅逐男生。
  男生逃奔唐朝,懇求唐朝發兵相助。高宗任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征高麗。
  乾封二年二月,李勣大軍渡遼水,攻撥高麗重城新城。李勣一路連捷,直抵平壤城南扎下大營,男建不斷派兵迎戰,皆大敗而還。不久,城內人投降唐軍為內應,大開城門,唐兵四面縱火,燒毀城門,男建窘急,自殺未死。平壤城最終被攻下,唐朝共獲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至此高麗國滅,分其地置九個都督府,四十一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麗舊地。自隋文帝以來,屢伐高麗,無一成功。隋煬帝四次伐遼,因此亡國。英明神武如唐太宗,御駕親征,也因天寒少糧而無功罷兵。高宗繼位,前后派兵部尚書任雅相、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左驍衛大將軍契必何力多次征討,皆無功而返。直到李勣老將出馬,乘高麗內亂,加之指揮有方,一舉討滅東邊這個多年難拔的“釘子”,想必隋、唐幾位皇帝如果地下有知,肯定慚嘆不已。
  李勣回國后不久,因征伐勞累而病重,卒,年七十六。高宗親為舉哀,輟朝七日,贈太尉,謚曰貞武,陪葬昭陵。
  李勣一生,經戰陣無數,所得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大功成就,常推功于別人,故而人盡死力。重病后,只服皇帝送來的御藥,家里人延請的的大夫一律不見。
  他說:“我山東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濫居富貴,位極三臺,年將八十,豈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寧能就醫人求治!”臨終之時,李勣忽然讓其弟李弼置酒宴樂,堂下子孫滿排而立。他對李弼說:“我自知必死,怕你悲哭,所以假裝病情轉好為此宴樂。你現在腦子清醒,聽我講話。我親見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人辛苦建立門戶,都被后輩破家亡人。我這些不肖兒孫,現在都交付給你,應細加防察,如有操行不倫、結交非類,馬上打殺,然后奏之,以免傾覆家族……”
  雖如此,李勣的憂恐最終成為現實。唐高宗崩后,武后臨朝,隨意廢殺兒皇帝,大戮李唐宗室,武氏家族高官重權,天下人情怨憤。恰巧李勣孫子李敬業與兩個兄弟都因受贓貶官,在揚州又遇見同遭貶斥的唐之奇、駱賓王等人,幾個人趁機起事于揚州,旬日之間,竟有勝兵十多萬。
  然而,李敬業終屬志大才疏之輩,也并非真的想力復唐室,純屬有個人野心的半吊子陰謀家。武則天派三十萬大軍,很快捕誅眾人。此次起事惟一能影響后世的,是大文豪駱賓王那篇千古流傳的《討武瞾檄》。武則天邊讀這篇大罵自己的文章,邊贊嘆不已,并講“宰相之過,安失此人?”由此,可見此女主對待文人倒有曹操之肚量。

//

---------------
英雄亂世爭從龍(19)
---------------


  平定李敬業后,武則天下詔追削李敬業祖、父官爵,創墳斫棺,復本性徐氏。李勣直系子孫誅戮無遺,偶然有旁支逃脫的,“皆竄跡胡越”。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吐蕃攻陷麟州,驅掠民畜而去。一行幾千漢人俘虜走到鹽州時,有位名徐舍人的吐蕃將領,把俘虜召集一處,對其中的和尚延素說:“大師勿懼,我本漢人五代孫。從前武太后殺唐宗室,吾祖建義不果(當指徐敬業),子孫流落絕域,至今已經三代了。雖然我們幾代居此,有兵有地,然思本之心,無忘于國。但至今旌屬繁衍已多,無由自撥歸漢了。”言畢,把幾千作為奴隸本來要累病死于吐蕃的漢人全被放掉。
  英國公做夢也想不到,他一輩子都為唐朝在邊疆和“夷狄羌蠻”多個少數民族作戰,殊不料自己殘留的血脈最終竟也混同于其中,這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黑色幽默。
  筆者對大儒王夫之一直欽服有加,惟獨于他對李勣的評價大不以為然。王夫之講:“李世勣始終一狡賊而已矣。……夫為盜賊而能雄長于其類者,抑必有似信似義者焉,又非假冒之而欺人亡實也。相取以氣,相感以私,亦將與之生死而不貳。……”然畢觀李勣一生,于李密,忠也;于單雄信,義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終如一,滅亡高麗,功至高也。其孫李敬業反叛,皆非李勣力所能及,想所能想,以一后世亂臣賊子而追憤前人,實無可取。
  (后記:李勣也是民間演義歪曲最甚的一個人。在《隋唐演義》中,他成了“牛鼻子老道”徐茂公,變成諸葛亮、吳用一類的軍師人物,羽扇綸巾,掐指運算,此種形象,誠為誤導后人。)
  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隋唐演義》中,秦瓊秦叔寶是絕對主角,以“秦瓊賣馬”為引線,牽出全書情節。殊不料,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秦叔寶竟排名倒數第一。顯然演義作者當初有心,非有本事把你最末一名變成正數第一。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二十四功臣中,以秦叔寶最為廣大群眾所熟悉,過年貼年畫,說門神是神荼、郁壘沒幾個人知道,但都曉得一個是秦叔寶,一個是尉遲敬德。
  秦叔寶,名瓊,齊州歷城人。隋煬帝大業年間,為隋大將榮國公來護兒帳下衛士。當時,秦叔寶母親病死,來護兒派人送錢送物吊孝。軍士們議論紛紛:“士卒死亡以及兵將家里死人的很多,來將軍從未吊問過,為什么單單這樣禮待秦瓊呢?”來護兒聞此議論,對左右說:“叔寶勇悍,又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這位來公也是慧眼識英雄,見人下菜碟。(來護兒是江都人,和秦叔寶出身差不多,少年時常常發陳涉之嘆:“大丈夫當取功名,安能久事隴畝!”后追隨隋將楊素數次擊賊有功,又從蒲山公李寬(李密之父)在現在的黃山一帶破賊,進位柱國。煬帝即位,數被寵遇,幾次征高麗均參與其中,并以平滅楊玄感被封為榮國公。最后一次擊高麗,來護兒勸煬帝不要因高麗王假裝稱臣就撤兵,當時平壤城破指日可待,煬帝不聽,功敗垂成。宇文化及江都弒帝,來護兒作為貴臣也為亂兵所殺。其長子來楷也以勇武出名,討擊群盜,所向皆捷,賊人為之作歌曰:“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十萬眾,只畏榮公第六郎。”后與父一起遇害,誠為父子英雄。)
  隋朝末年,秦叔寶在大將張須陀手下聽用。這張須陀也是一個英雄,有一次以萬人對有眾十多萬的大盜盧明月,相持十余天,疲盡且退,他對諸將士說:“我們撤退,賊兵一定追擊我們,到時其營空虛,如以千人襲其大營,必定大勝。只是這個任務太危險,誰愿意去呢?”眾將默然,惟獨秦叔寶、羅士信自告奮勇。(羅士信十四歲從軍,勇猛異常,《隋唐演義》中也是主人公之一。歷史上,羅士信投唐,也是李世民親密戰友之一,最后在與劉黑闥爭戰中被俘,堅不投降,被殺,年僅二十二)兩人依計行事,趁盧明月追擊隋軍時襲其大營,焚燒三十多營柵。盧明月奔還,張須陀帶兵還擊,大破十萬之眾,盧明月只和百十號人逃走。由此,秦叔寶威名大震。
  不久,秦叔寶跟隨張須陀攻伐李密,哪知天外有天,張須陀軍敗身死。秦叔寶去武牢投奔隋官裴仁基(裴行儼之父),不料,裴仁基不久就歸降李密,秦叔寶也順理成章成了李密大將。
  李密英明賢達,厚待叔寶,以他為帳內驃騎。在與宇文化及大戰中,李密曾為流矢射中,墮馬悶絕。當時左右奔散,追兵繼至,只有秦叔寶一人捍衛左右,把李密救回營中。后來,李密敗于王世充,這個胡人也久聞秦叔寶大名,署之為龍驤大將軍。與程咬金等人一樣,秦瓊對這個“卷發豺聲,性多詭詐”的西域胡人后人很看不起,陣前告辭,奔投唐軍。
  高祖李淵親自下命秦叔寶跟從秦王李世民征戰,在美良川大戰中,助李世民擊降尉遲敬德,功居最多。高祖李淵專門派使臣賞賜秦叔寶金瓶,慰勞說:“愛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由此而觀,雍正皇帝給年羹堯寫的信稱兄道弟還不算太肉麻。唐朝草創之初,太需要叔寶這樣的良勇之將了。
  接著,秦叔寶又從李世民擊敗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人。每次與秦王李世民征伐,只要敵方陣壘中有驍將銳卒在陣前躍馬招搖示威,李世民都會派秦叔寶去把對方“處理”掉。秦叔寶一得命,立即躍馬提槍,萬眾之中必刺對方于馬下,敵軍人馬群易,潮水般后退,場面煞是壯觀。李世民以此“益重之”,叔寶也“以此頗自矜尚”,得意洋洋。(史書及此,似有貶意,不知何因)。

//

---------------
英雄亂世爭從龍(20)
---------------


  玄武門之變,秦叔寶從李世民誅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太宗即位,拜左武衛大將軍。此后,秦叔寶就一直患病在家。
  他常對人說:“我自少所經二百多戰陣,屢中重創。大概前后受傷流出的鮮血有數斛之多,又怎么不生病呢。”
  貞觀十二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特令在他墳瑩內立石人馬,以旌其戰陣之功。貞觀十三年,改封胡國公。
  綜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書生出身”的還真不少,包括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齡、高士廉、蕭瑀、虞世南、唐儉,共8人,占三分之一;武將出身的有尉遲敬德、李靖、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侯君集、張公瑾、程咬金、劉政會、李勣、秦叔寶;宗室一人,河間王李孝恭;外戚一人;長孫順德;農民出身一人,張亮。可見王孫李賀“若個書生萬戶侯”的嘆息只有感自己身世的虛嘆,并非實指。
  凌煙閣功臣中,絕大多數是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過程中的老戰友,不少還是化敵為友,一見就如平生之交。太宗晚年,常常有預感地在多個功臣死前有夢兆,“歡笑如平生”,可見昔日文臣舊將都長活于一代英主的腦海之中。細觀史書,太宗繼位后在與這些舊臣老友言談中常常稱“我”而不言“朕”,足見無君臣鴻溝之隔,情義之重,古今罕見。
  筆者少年時代不愛學習,特別沉迷于單田芳的評書《隋唐演義》,諸多情節至今不忘。寫畢凌煙閣功臣,單田芳大師那獨特的沙啞噪音給《隋唐演義》的結尾詩似乎言猶在耳,恍如昨日:
  “隋末英雄起四方,龍爭虎斗動刀槍。多少英雄含恨死,一統江山歸大唐!”
  正是憑依這些文臣武將的輔佐,唐朝迎來了“貞觀之治”。公元627年到649年(太宗貞觀元年至貞觀二十三年),赫赫唐朝,終于向世界展示了它陽光燦爛的青春期。
  附:唐朝對手系列
  此外,除了李密、蕭銑已在李勣、李孝恭兩人傳中有較詳細記述外,隋唐遞嬗之際多所言及的還有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劉黑闥、杜伏威、輔公袥、朱粲諸人,觀凌煙閣功臣,多是因平滅這幾個豪杰或梟雄而揚名立萬。而且,在《隋唐演義》中,民間文藝家也把這幾個人描述的活靈活現,精彩引人。現把真實歷史中的這幾個“反王”面目交待一下。
  諂諛求榮篡逆奸雄——王世充
  王世充,字行滿。王世充的祖輩原是西域胡人,姓支(胡姓),一直往來中原,販貨求富。不過,到他爺爺那輩就已落魄窮困,早死。其父支收隨母改嫁霸城姓王的人家,自此冒姓王氏。王收已經是完全漢化的胡人,讀書求官,在隋朝竟也能做到汴州長史這樣的地方中下級官職。
  王世充自幼很愛讀書,頗涉兵史,“尤好兵法、龜策、推步之術”(這也是胡人的傳統)。隋文帝開皇年間,他以軍功拜儀同,累轉兵部員外郎。王世充巧口善辯,明習法律,人不能屈,青年時代就已初具奸雄端倪。隋煬帝大業名間,王世充為江都,兼領江都宮監。恰值隋煬帝屢幸江都,王世充又“善侯人主顏色,阿諛順旨”,大獻珍奇寶物,雕飾池臺,因此倍受隋煬帝信任。暗中,他也知曉隋朝將亂,平日里廣結豪杰,釋放罪囚,收買人心。楊玄感之亂,他又從軍“平叛”;齊郡孟讓叛隋,王世充竟也能率軍擊破之,斬首萬余,生俘十多萬,可謂“軍功”卓著,隋煬帝更加信任于他,認為他兼具將師才略,并在賞功宴上親執御酒賜之。
  李密攻陷洛口糧倉后,隋煬帝派王世充征討。遇此英豪對手,王世充開始露餡,隋軍淹死萬余人,凍死萬余人,數萬隋軍死亡殆盡,回到河陽時才剩千把人。無奈,王世充自己系獄請罪,越王楊侗當時沒什么人可用,派人釋放了他,征還洛陽,讓他招集散卒,戴罪立功。
  不久,宇文化及在江都作難,弒掉隋煬帝。越王楊侗在洛陽被推為帝,拜王世充為吏部尚書,鄭國公。新帝登基后,幾個大臣與王世充合議,決計招降李密,讓他攻伐宇文化及,以使“兩賊相斗”,乘雙方困疲而一舉全殲。
  越王楊侗畢竟為隋正朔嫡系,又拜李密為太尉,因此李大英雄忘掉與隋煬帝的“前仇”,轉而為楊家努力“討賊”,且屢戰屢捷,不時上表告勝。王世充心中大懼,認為自己從前與李密百余戰,殺傷對方將士甚多,一旦李密全殲宇文化及還朝,肯定會對自己不利。于是他先散布謠言,殺掉首倡招降李密的大臣,把朝中大權攬于己手。
  不久,李密果然大敗宇文化及,但也兩敗俱傷,“勁兵良馬多戰死,士卒疲倦”。王世充趁機假托鬼神,蠱惑人心,說自己夢見周公,派自己率軍討伐李密,并宣言,士卒如果不從,肯定會病疫而死。正好王世充屬下兵士多楚人,“俗信妖言”,都躍躍欲戰。
  李密剛剛大敗宇文化及,有輕敵之心,被詭詐的王世充乘虛攻入,大潰而逃,奔附李淵。王世充“盡收其眾,振旅而還”,隋帝楊侗拜其為太尉。
  自以大功如此,王世充漸有不臣之心,又有道士妄言符瑞,稱王世充有皇帝之命,應代隋而立。為了廣收人心,王世充還派人到處網捕飛鳥,在鳥脖子上綁上寫有王世充應為皇帝的布條后放飛,再派人四處射下,誑誘眾人。見火候差不多,王世充就廢掉楊侗,自稱皇帝,國號鄭,大封親戚兄弟為王,占據洛陽,與李唐爭鋒。

//

---------------
英雄亂世爭從龍(21)
---------------


  剛剛稱帝一個月,王世充的禮部尚書、原來的隋朝大臣裴仁基等數十人就議謀想殺掉王世充這個逆賊,迎楊侗復位,事泄,被王世充全部殺掉。一不做二不休,為絕人望,王世充又毒死楊侗,謚曰恭帝。不久,王世充屬下羅士信等大將紛紛反叛,奔降唐朝。
  眼見眾心離叛,王世充大開殺戎,一人逃跑,全族殺掉。又下令五家相保,如果一家逃亡而四鄰不覺,誅及四鄰。又大設監獄,稍有懷疑,便捕人系獄。諸將外出征戰,也把全家當人質關在宮中。由于一直在洛陽城中屯兵,城中乏食,倉粟日盡,每天餓死成百上千人,并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不久,秦王李世民率唐兵來攻,洛陽附近城池紛紛降唐,王世充據守洛陽。同時,他發信給從前的老仇家竇建德,以“唇亡齒寒”之義相曉,哀求救兵。竇大英雄一時糊涂,竟發大兵來援,最后反為英明神武的李世民一舉擊敗,以皇帝之尊為唐朝擒俘。
  擁城自守的王世充陷入絕望,與諸將商議突圍逃走,但屬下將領“皆俯首不對”,誰也不言語。見大勢已去,“大鄭皇帝”不得已,率其將吏詣軍門請降。
  李世民把王世充押送到長安,唐高祖李淵“面數其罪”,王世充惶恐伏地,一副孫子相,哀告說:“為臣有罪應誅,但秦王答應不殺掉我。”李淵不好食言,就下令把王氏一家遷至蜀地安置。
  慶幸得以不死,呆在驛舍的王世充一家正想準備出發,忽有羽林將軍獨孤修德在外高稱有皇帝詔敕。王世充趨出,跪伏聽詔。但是,詔使沒有拿出詔書,反而抽出一把大刀。還沒有明白過味來,王世充就被小將軍一刀砍下腦袋。原來,王世充剛剛稱帝時殺掉的一幫隋朝大臣中,正有獨孤修德的父親獨孤機。由此,小英雄替父報仇,正好趕上絕佳的時機。史載,“高祖免修德官”,其實李淵也是做做樣子。
  不久,王世充其子其兄一家大小男口“在途謀反,伏誅”,想必是李淵為了斬草除根,借口王氏男丁在去蜀地的路上想造反,全鍋除掉。即使獨孤修德不在驛舍殺掉王世充,想必他活不了多日,在路中也會被唐朝誅殺。從稱帝到被殺,這個胡人后代也就過了不到三年的癮頭。
  仁德蓋世天命不及——竇建德
  竇建德,貝州漳南人。其年青時就因守信仗義,深為鄉里所敬重。其父死,鄉里千余人送葬,可見其人緣之好。隋煬帝伐高麗,大肆募兵,竇建德為二百人長。不久,見天下亂起,他率數百人亡入高雞泊中聚結,以此自保。當時群盜往來橫行,殺人燒屋,惟獨因竇建德信義大名天下有聞,他的家宅一直沒人騷擾。隋朝郡縣地方官推斷竇建德肯定與群盜有關系,就不分青紅皂白殺光了他一家老小。至此,竇建德公開反叛隋朝,兵馬至萬人,同時,他能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為其盡死力報之。
  大業十二年,竇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軍萬余人,追斬郭徇,由此聲名大震。不久,隋朝太仆卿楊義臣征討諸路義軍,連戰連勝,惟獨竇建德一軍獨全。隋亂初起,各路起義人馬捕獲隋朝官員及讀書人,大都虐殺掉,惟獨竇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禮,由此附近郡縣漸漸降附,軍容盛大,達十多萬兵。大業十三年,竇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將薛世雄三萬大軍。
  隨后,竇建德統領大軍進攻河間,郡丞王琮率軍民死守。相持之間,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掉的消息傳來。王琮在城內發喪,竇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請降。由于攻城時死傷甚眾,竇建德眾將都進言要用大油鍋烹死隋朝守將王琮。竇建德說:“王琮真是義士啊,留著他正是鼓勵忠孝之人。從前在高雞泊為小盜,還可隨意殺人,現在我們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殺害忠良呢!”同時,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時屬下親戚死傷而想謀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傳出,隋朝郡令紛紛投城。
  唐朝李淵稱帝后的第二年,竇建德也在魏縣稱帝,國號大夏。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順,竇建德首先攻弒隋煬帝的亂臣賊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戰數次,“大破之”,擒斬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幾個弒帝元兇。他還親身拜謁隋煬帝蕭皇后,稱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當時隋朝義城公主和親遠嫁突厥,聞訊派人迎接皇后蕭氏,竇建德派千余騎護送,并報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級。
  觀竇建德事跡,是真正的“革命起義將領”所為。雖然以唐朝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竇建德為“賊”,但對他的稱贊嘆揚之辭,通篇連牘。
  “建德每平城破陣,所得資財,并散賞諸將,一無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其妻曹氏不衣紈綺,所使婢妾才十數人。至此,得宮人以千數,并有容色,應時放散。得隋文武官及驍果尚且一萬,亦放散,聽其所去。又以隋黃門侍郎裴矩為尚書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肅為侍中,少府令何稠為工部尚書,自余隨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關中及東都者亦恣聽之,仍給其衣糧,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隋末亂起,英雄輩出,皆各據州郡。當時,還沒有顯示出李唐能最終一統天下。竇建德率大軍進攻相州,又攻克黎陽,一舉俘虜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長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將李世勣。過后,李世勣棄父逃跑,竇建德非常仁義大度,說“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親李蓋放還。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長公主歸送唐朝。

//

---------------
英雄亂世爭從龍(22)
---------------


  稍后,竇建德開始變得糊涂,先是聽信讒言殺掉能征善戰的大將王伏寶,又殺忠諫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在其文臣劉斌勸說下,竇建德害怕王世充被滅后有“唇之齒寒”之憂,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勢,派大軍前往洛陽,想救援王世充。此前,竇建德還剛剛平滅了擁有數萬精兵的割據者孟海公,挾此軍威,浩蕩而來。
  強中自有強中手。一遇秦王李世民,竇建德“數戰不利”,想解兵退走。文臣凌敬勸他渡黃河攻取懷州河陽,收河東之地,一則開拓疆士,二則入無軍守之境,三則唐兵聞訊必從洛陽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圍。困急又狡詐的王世充生怕竇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帶著大批金寶暗中遍賂竇建德手下武將,由此,眾將都勸他進攻包圍洛陽的唐軍,并說可以一舉攻滅李世民。
  竇建德的曹皇后也勸他進取河東,不要和唐兵正面爭鋒。竇建德不聽,并說:“鄭國懸命朝暮,以待吾來。豈可見難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軍伍進逼武牢。也真正天命該絕,汜水一戰,秦王李世民親自披甲執兵,與竇建德大戰,最終大英雄兵敗山倒,在牛渚口中槍被擒,送斬長安,時年四十九。竇建德自稱兵到滅亡,共六年。對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嘆息:天命有歸,人謀不及。
  一時人雄命亡突厥——劉武周
  劉武周,河間景城人。青少年時代,劉武周尤以驍勇善射著稱,其兄劉山伯見他常和一幫豪俠之人飲酒交游,就勸誡他說:“汝不擇交游,終當破滅我們劉家門戶。”以長兄身份,劉山伯常常對這個桀驁不馴的老弟施以拳腳。
  忍受不了家兄“高壓”,劉武周跑至隋將楊義臣帳內從軍,在隋煬帝征遼戰爭期間以軍功授建節校尉,衣錦還鄉。
  河間太守王仁恭愛其材武,以他為親軍衛隊長。其間,劉武周乘機與王仁恭侍兒私通。由于害怕事泄被殺,加之見天下已亂,劉武周便在州郡內揚言王太守關閉糧倉,不恤饑民,并假裝有病,回家觀變。趁鄉里豪杰探視他時,一班人一起商議造反大計。計定后,劉武周與十數人直沖入殿,把正在辦公的王太守一刀斬死,并持其首級遍徇郡內,繼而開倉大賑饑民,得兵萬余人。劉武周自稱太守,并遣使歸附突厥,以為強援。
  隋朝雁門郡丞發兵征伐,被劉武周打得大敗。接著,他趁勢進攻汾陽宮,把俘獲的隋宮美女送給突厥始畢可汗。可汗大喜,回送他大群駿馬,劉武周兵勢益振,連下定襄、馬邑,并建國稱帝,建元天興。不久,他又入圖晉陽,南下與唐朝欲爭天下,并擊敗唐將李仲文和李淵手下號稱“智多星”的裴寂,嚇得齊王李元吉逾城逃走,太原落入劉武周之手。
  秦王李世民帶兵進討,雙方相持于柏壁。劉武周大將尉遲敬德大破永安王李孝基,唐朝四軍皆沒。尉遲敬德回師澮州路上,被秦王李世民邀擊于美良川,首次大敗。李世民又在雀鼠谷大敗劉武周大將宋金剛,一日八戰,俘斬數萬人。
  不久,劉武周大將尉遲敬德、尋相、張萬歲等人相繼降唐,劉武周大懼,與百余騎亡奔突厥。
  龍落淺灘,自然命不久矣。不久,劉武周和其大將宋金剛都想回歸漢地,逃跑時都被突厥人抓住,命喪異鄉。劉武周自起兵被殺,共六年。
  鄉里潑皮稱王一方——劉黑闥
  劉黑闥,貝州漳南人。同漢高祖劉邦一樣,此人年青時就嗜酒無賴,好賭博,不治產業。但他有個好朋友竇建德,常常在他輸得只剩條褲腰帶時,窮中送銀,非常夠哥們義氣。
  隋末大亂之際,劉黑闥先投奔郝孝德,嘯居山林為盜,后來投奔李密,成為一個偏將。王世充大敗李密后,又歸王世充。由于這位西域胡人不時念咒請神上演“唬人”的把戲,劉黑闥很看不起他,趁機會跑出,投奔從前的好友竇建德。竇建德一見大喜,馬上署為將軍,封漢東郡公。
  由于一直在“諸賊”中混事,劉黑闥“善觀時變,素驍勇,多奸詐”,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常常趁敵方麻庳大意,乘機奮擊,多所克獲,軍中號為神勇之將。
  竇建德被李世民平滅后,劉黑闥躲回漳南老家,閉門不出。
  當時,唐高祖李淵下詔征調竇建德舊將范愿、高雅賢、曹湛等人去長安待命。這幾個人聞訊很驚惶,聚在一起商量道:“王世充以洛陽城降于唐朝,手下猛將如單雄信等幾十人都被斬首,我們這些人到長安,肯定沒有生存的機會。而且,從前我們夏王竇建德俘獲淮安王李神通,好吃好喝好招待,禮送他回唐國。唐家現在捉得夏王,馬上就加以殺害,我輩如不替主公報仇,也真羞見天下人啊。”計議已定,幾個人就決定起兵反唐。
  卜卦問巫,巫師說以姓劉的為主師能夠大吉大利,他們就前往漳南去見竇建德舊將劉雅。不料,劉雅認為天下已平,樂得在家當小地主,不愿起事。幾個人大怒,怒斥劉雅不義,竟殺之而后去。
  此時,大家又想起多奇略、善將兵的劉黑闥,前往一見,陳說因由。劉黑闥大喜,殺牛會眾,一下子就招得百十號人,一舉襲破漳南縣城。接著,他們又大敗唐朝貝州和魏州兩個刺史所統率的正規軍。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劉黑闥設壇于漳南,祭奠竇建德,自稱大將軍,正式大舉起兵。唐朝淮安王李神通等人征討,都大敗而去,就連一世雄杰的李世勣,也被劉黑闥打得只剩一人逃免,屬下五千人被殺得干干凈凈。竇建德故將舊吏紛紛響應,突厥頡利可汗也派人馬來援,半年之間,劉黑闥竟全部恢復竇建德原先的地盤,稱漢東王,建元天造。

//

---------------
英雄亂世爭從龍(23)
---------------


  劉黑闥行軍施政,都一如竇建德舊法,但“攻戰勇決過之”。無奈何,秦王李世民又親自率兵攻討。洺水一戰,李世民又折親信大將羅士信,不得不堅壁擁兵。面對劉黑闥數次挑戰,以勇勝聞名的李世民也不得不避其鋒芒。
  不久,劉黑闥軍糧已盡,擁全軍奔來決戰。李世民派人掘開洺水,淹死劉黑闥數千人,馬上的勁騎頓時成為水中沉石,又被殺萬余人。最后,劉黑闥只剩下一千多號人,亡奔突厥。
  兩個多月后,劉黑闥借得突厥兵,又殺個回馬槍,高祖李淵再遣大軍迎擊,全為劉黑闥擊破,淮陽王李道玄也死于陣中。一時之間,河北諸州復叛,旬日之間,劉黑闥“盡復故城”,建都洺州。
  一向以勇武善斗自詡的齊王李元吉心中十分害怕劉黑闥,擁兵逗留不前。倒是太子李建成不斷督兵進討,連戰大捷。轉年(武德五年)二月,李建成大破劉黑闥于館陶,又攻之于永濟渠,一路追擊。劉黑闥馬不停蹄,跑到饒陽城下,左右只剩一百多人,又被打回原形。
  饒陽城刺史葛德威本是劉黑闥任命的官員,但此刻兵敗落魄,劉黑闥也不敢冒然進城。葛德威“謬為誠敬,涕泣固請”,一定要請老主人進城吃飯。餓得眼睛發藍的眾人禁不住酒食之香的誘惑,進城吃飯。剛剛坐下,雞腿還未入嘴,葛德威師重兵包圍諸人。
  束手被擒之時,劉黑闥大罵“狗輩負我”。但亂世之中,各思自保,他自己最終成為葛德威求取富貴的最佳禮物。太子李建成馬上派人斬殺劉黑闥,山東遂定。
  義結金蘭富貴成隙——杜伏威與輔公袥
  杜伏威,齊州章丘人。自少落拓,不治產業。杜伏威自少年時代,家里窮得叮當亂響,絕對的貧下中農出身。他常常穿墻破戶偷東西,以此為生。所喜的是,杜伏威有個刎頸之交的鐵哥們輔公袥。這位輔公子的姑姑是個養羊為生的大財主,輔公袥常常從姑姑家里的羊圈偷羊送給杜伏威吃,少年義氣,惺惺相惜。見圈里羊只越來越少,輔公袥的姑姑氣壞了,一狀告到“派出所”,郡縣的捕快就四處搜抓兩個人。情急之下,兩個人“遂俱亡命,聚眾為群盜,時年十六”。也就是在現今還上高中的年紀,兩個少年已經成為“起義軍”小首領了。
  杜伏威打仗很勇敢,出則居前,入則殿后,眾人咸服,不久就被推為頭領。隋煬帝大業九年起(公元613年),杜、輔二人自稱將軍,在江淮一帶寇掠往來。在此期間,他們用計用力,兼并了苗海潮、趙破陣等原本人數多于自己的大股“游盜”,并大破隋朝江都留守宋顥大兵。隋煬帝聞知大怒,親派右御衛將軍陳棱以精兵八千攻討杜、輔二人。
  陳棱雖是御林軍出身,兵鎧精良,都十分懼怕杜、輔的軍士,大軍到后根本不敢交戰。杜伏威派人給陳棱送去一套婦人衣服,并在信中稱陳棱為“陳姥”,以此激怒這位御林軍軍官。
  陳棱大怒,揮軍前進。杜伏威也領兵迎前,親自躍出陣前挑戰。陳棱有個部將是神箭手,一箭正中杜伏威前額。杜伏威大怒,在馬上用手指著朝自己放冷箭的軍校,說:“不殺汝,我終不撥箭!”于是馳馬大呼,直沖入陳棱陣中。隋兵人馬兵器當時都占絕對優勢,就是無膽打仗。杜伏威匹馬沖來,紛紛掉頭往回跑。杜伏威一直奔馳到朝他射箭的軍校面前,“使其撥箭,然后斬之”。連血也不擦試一下,杜伏威一手拿著人頭,一手執槍,又沖入陳棱陣中,殺數十人。陳棱軍大潰,八千人被殺得一個不剩,最后這位御林軍軍官只身一人因馬好才得免跑掉。
  杜、輔二人乘勝破高郵、歷陽,一時間各路“小盜”爭來附之,聲威震江南。他們又親選五千人為敢死之士,號為“上募”,厚餉精騎,同甘共苦。每遇攻戰,就下令這些“上募”發擊,戰罷檢查,如果這些人有槍箭創傷在后背的,一律就地斬首(說明這些人是逃跑時被人自后擊中)。所獲財物,全部賞賜將士,故而人自為戰,所向無敵。
  宇文化及在江都殺掉隋煬帝后,聞知杜伏威大名,任命他為歷陽大守,“伏威不受”,可見也是個知曉倫理大節的英雄。在洛陽繼位的越王楊侗很器重杜伏威,拜他為東南道行臺尚書令,封楚王。后來王世充篡逆,毒死楊侗,杜伏威向唐朝投降,被唐高祖李淵拜為東南道行臺尚書令、上柱國,封吳王,賜姓李。
  杜伏威投唐后十分賣力,與輔公祏一起把江淮一帶稱雄的李子通、汪華等武裝均徹底清滅掉,盡有江東、淮南之地。
  在杜伏威軍中,大家都知道知道輔公袥是他的生死哥們,全營上下都呼輔公祏為“伯”,像畏敬杜伏威一樣畏敬輔公袥。富貴之后,兩個人少年時代的生死交情逐漸淡漠,杜伏威漸漸猜忌起這位老哥們。他把自己的兩個養子封為左、右將軍,升輔公袥為“仆射”,外表尊崇,實際上奪掉了他的實際掌兵權力。輔公袥也是聰明人,雖心中怏怏不快,外表也假裝不在乎,成日與老朋友學辟谷成仙的把戲,迷惑杜伏威。
  秦王李世民平滅劉黑闥后,杜伏威心內大懼,他上表高祖,申請入朝覲見。可以想見,權力、金錢、官爵的富貴侵蝕力是如此巨大,從前杜伏威為流氓無產者的時候,只身匹馬陷陣而不懼,生死度外;如今,自己擁數十萬眾兵,獨霸江南,只是聽說李世民平滅劉黑闥的消息,就嚇得趕忙親身入朝見唐皇,以表自己的忠貞不貳。臨行前,杜伏威私下囑咐自己的親信:“吾入京,若不失職,無令公袥為變,”非常提防輔公袥趁間尋事。

//

---------------
英雄亂世爭從龍(24)
---------------


  入朝后,杜伏威被拜為太子太保,兼行臺尚書令,位在齊王李元吉之上,唐朝對他外雖寵異,內實防憚。高祖李淵把他留在長安的大宅子里面,暫不讓他還歸江南。
  輔公袥設計,詐稱他接到杜伏威的密信,要他起兵反唐,以此返還被扣留于長安的杜伏威。
  接著,“伏威在長安暴卒”,估計是被李淵派人弄死。
  輔公袥更找到借口,建立宋國,自稱皇帝。但畢竟忽降忽反,又缺少軍中主師杜伏威,輔公袥屬下的戰斗力大不如前,與唐朝李孝恭軍對甫一相接,一戰即敗,逃跑途中被捉,送于丹陽斬首。
  杜伏威、輔公袥兩個自起兵到滅亡,一共十三年,死時也才三十多歲(自兩人橫行江淮算起)。平定輔公袥后,高祖李淵誣稱杜伏威預先知道輔公袥的反謀,下詔削奪杜伏威官職,籍沒其妻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知道杜伏威是被冤枉,下詔復其官爵,葬以公禮。
  食人惡魔亂世狂賊——朱粲
  朱粲,亳州城父人。此人年青時還是縣城的辦事員(縣佐吏),隋煬帝大業末年,他從軍“討賊”,見天下亂起,他搖身一變,聚結一幫人,自己倒成了“賊”,號“可達寒賊”,自稱迦樓羅王(也想當“天龍八部”之一),有眾十余萬。他引兵東殺西屠,所至郡縣無分良奸,全都殺光、燒光、搶光,并很快自稱楚帝,鼎盛時有軍士二十多萬。
  朱粲一軍沒有任何政治目的和軍事目的,遷徒無常,攻下州且后就大吃大喝,劫掠一空。糧食吃光后,就把縣城燒毀,又去劫掠就近的城州,以至于他所經過的地方百姓沒有糧食吃,餓死者遍野滿山。最后,朱粲一軍自己也沒有糧食吃,就開始搶奪大量的嬰兒煮來吃。大概是感覺味道不錯,朱粲就號令軍士:“食之美者,寧過于人肉乎!但令他國有人,戰何所慮?”于是馬上勒集部下,四處略取女人和嬰兒,分給諸營作軍糧食用。同時,在轉戰期間朱粲軍隊向各地城堡收取稅金也只要婦女、嬰兒,不收取金銀(估計財寶已經搶掠山積,只缺軍糧)。
  隋朝的著作佐郎陸從典和通事舍人顏閔楚因事被貶南陽,朱粲先是以二人為賓客,后來軍中乏食,這兩個官員連同全家都被左右軍人當糧食吃個精盡,可見朱粲軍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吃人惡魔軍隊。原本降附的周圍州郡再也忍受不了這群虎狼隊伍,紛紛起兵,相聚而進攻朱粲,殺得這些吃人兵最終只剩幾千人,擁著朱粲敗逃至菊潭縣。無奈之余,朱粲遣使向唐朝投降。高祖李淵派散騎常侍段確前去迎侯。
  估計這位段常侍非常厭惡朱粲為人,加之文人輕狂,就在酒席間乘著醉意問朱粲:“聽說你常常吃人,滋味如何?”這位吃人將軍也不示弱,回答說:“如果吃你這種愛喝酒的人,味道很像是酒糟豬肉。”
  段確大怒,罵道:“狂賊,你入朝后不過是個失勢的奴隸,還能有機會吃人啊!”
  朱粲又懼又氣,派人把段確和幾十個從人都抓起來殺掉,把骨肉加佐料燉熟了裝進大壇子,分給軍人當軍糧。然后,他轉投王世充,被這位胡人天子拜為龍驤大將軍。
  好景不長。秦王李世民很快平滅王世充。在洛陽大宅子里正享人間清福的朱粲也被唐軍抓獲,斬于洺水之上。由于此人吃人惡名遠揚,為害甚烈,圍觀的百姓爭相用瓦石投擊他的尸身,爛如肉泥,也算是死得其所。

//


梅毅 2013-08-20 13:16:48

[新一篇] 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時來天地皆同力

[舊一篇] 帝國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 千年滅倭第一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