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五胡錄》之煮酒論英雄(1)
------------
東晉一司馬一家子
司馬懿一向以老謀深算著稱,他的兒孫輩也都是善于玩弄權術的人(司馬氏家族對權術的駕馭技術,似乎是呈現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的趨勢,一代不如一代),但到了晉惠帝司馬衷的時候他卻像是發生了基因突變一樣成了個低能兒童,這不能不說是對唯血統論的一大打擊。
西晉永嘉之亂后及至劉聰攻陷長安,司馬衷這一支在戰亂中已接近滅絕,繼承晉朝衣缽的是瑯邪王司馬覲的兒子司馬睿,司馬覲的老爹司馬伷,在三國演義里是作為一支滅吳部隊的指揮官出場的。司馬伷是司馬懿的兒子,這樣到第四代司馬睿,在晉朝皇族里血統已經是遠得不能再遠了。如果不是有“八王之亂”這樣的契機,司馬睿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混上東晉開國皇帝的寶座。
關于司馬睿的身世,最著名的一種說法是在當年司馬懿還沒發跡前,他曾請著名的星象家管輅為其占卜子孫的運勢,管輅占卜一番后得出的結論是“牛繼馬后”。司馬懿當時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后來等他當上了權傾朝野的大丞相后,手下有個功勛顯赫、名叫牛金的大將,引起了司馬懿的猜忌。司馬懿堅持認為管輅的預言將應驗在這位牛金將軍的身上,就使壞派人請牛金赴宴,用毒酒將他毒死(其實在《三國志》游戲里面牛金還是挺能打的,武力是81或82呢!牛金曾參加過祁山戰役,作為魏軍主力擊退了諸葛亮、馬岱。他還作為司馬懿的嫡系精銳參與剿滅遼東公孫淵的戰役,官至后將軍。職務不算小了,不明白《三國演義》里為什么沒提他?)。后來過了N年,司馬覲的府上雇傭了一個小公務員名字也叫牛金,據說這位小牛長相秀美,和司馬覲的妃子夏侯氏勾搭成奸,生下了司馬睿。此為“牛繼馬后”的來歷。
看了這個東東大家不要當作笑話或野史,因為這是堂而皇之地記載在正史上的(事見《魏書列傳》第八十四。關于魏書的地位問題,存有很多疑問,《魏書》在歷史上一直被定性為“穢書”,因為作者魏收為人口臭,寫東西時喜歡專門揭別人的瘡疤。但《魏書》上記載的大部分歷史可信度都比較高,比如“大鮮卑山”古跡,到現在才發現,沒發現之前也一直遭到抨擊,認為南北朝時期不可能有穴居時代歷史的記載,而且北魏力求成為中原之國,也不大可能會對祖宗從前住山洞過茹毛飲血的生活大肆宣揚等等)。這樣一來,東晉十一位皇帝大部分都有的智商問題,似乎得到了比較合理的開脫(但好像還是解釋不了晉惠帝司馬衷為什么會是個白癡這個問題)。
本文無意研究血統和政績的關系,只想回頭看看這個一直為后人所詬病的奔放時代:玄學和門第觀念盛行的東晉時期。
東晉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獨特的朝代之一,官員和人民的精神信仰并不是興于漢朝、后來幾乎統治了整個封建王朝的儒家思想,而是來源于道家思想和神秘主義的玄學。從而造就了一個絕跡于后世的名詞:魏晉風度。
在玄學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東晉,可謂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中最為“民主自由”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人血統最為純正,但他們的表現卻也最不像后人心中正統的中國人;他們大部分人都純潔得可愛,絕對沒有后世的那種引人發噱的宿儒酸秀才形象(本系列的文章,談及中國封建史如非特指,一般指秦朝以后時期)。下面就舉一個典型的東晉杰出青年作為例子:
潘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貌比潘安”的那個潘安)以風流倜儻放蕩不羈出名,是西晉著名的賈氏智囊團“二十四友”之一,也是當時洛陽城里最著名的明星兼大才子,更是許多少年人心中的偶像。他出行的時候坐著大車,身佩長劍一路撫琴,后面必定有一大群狂熱的妙齡少女緊隨其后向其投擲花果絲帕等。(《晉書》當中關于他的一段介紹就非常搞笑,“岳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時張載甚丑,每行,小兒以瓦石擲之,委頓而反”。^O^)
東晉時期人們的審美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和別的時代很不一樣。還有女權問題,從唐朝開始,婦女的活動就逐漸受到限制,到了明清時期終于演變成婦女不出家門、不準拋頭露面的規矩。而根據潘岳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在晉朝,當時的女子是可以隨便外出結交朋友的。比如《晉書列女》(注意是列女而不是烈女)里收錄女子,沒有單純褒揚婦女不改嫁行為的。不過《晉書》已經開始把婦女不改嫁看作是一種好的行為,而《晉書》以后的書里,“列女”就逐漸變成了“烈女”。
閑話扯了這么多,其實最主要是想說說東晉的那種獨特的政治制度。從司馬睿開始的東晉王朝,每一任皇帝都沒有真正地掌握過政權,而是由一兩個權臣全權代理。而且權臣的權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要受到來自朝廷其他官員的制約。這種君主無權,重臣掌權且受到朝廷制約的政權模式,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可以看作是中國式的“君主立憲制”。對應英國或日本的君主立憲政權來看,皇帝就是女王或天皇,權臣是首相,相應地朝廷就是議會(純屬個人觀點,列位看官,請多多包涵些則個)。
東晉掌權的諸大臣們手中的權力一般是終身制的,但卻不能世襲。凡是想世襲的必定會遭到來自朝廷的打擊。比如擁兵造反的王敦,囚禁皇帝的祖約、蘇峻,自稱皇帝的桓玄,都先后被來自朝廷的其他大臣所撲滅,而這些戡亂立功的大臣一般會取代被推翻的權臣的地位,成為新的權臣。
在這種制度下,大臣要想保住自己的權力,就不得不跟朝廷進行一番討價還價,并做出種種妥協和讓步,即使是強大似桓溫、睿智如謝安等也經常和朝廷扯皮搞斗爭。由于這種斗爭常常會持續不斷,也就促使得能當上大權臣的大臣腦子都不太笨(用進廢退?)。回顧東晉一百年的歷史,成為權臣的人無論是王敦、祖約、桓溫、桓玄、劉裕等武將出身的,還是王導、庾翼、謝安等文人出身的,或者庾亮、褚裒、司馬道子等面人出身的,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善于搞內斗,不擅長內斗的祖逖就被剔出權力圈。
這種內斗并不全是壞事,從小處來說使得東晉權力的接力棒始終處在流動的狀態,動就有活力,也會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不稱職的官員一接近這個權力圈就被刷出去了。這使得漢族大朝代多次出現的宦官政治(對比一下漢、唐、明)在東晉從沒出現過(廢話,宦官是倚仗皇帝權勢的,皇帝都沒有權力,宦官又怎么牛得起來呢?),也沒有出現奸臣政治(對比一下李林甫、蔡京、賈似道、嚴嵩、和珅)。從大處說這也讓東晉在北方強大的武力壓制下始終未倒下,還能夠組織起多次有效或無效的反撲。對比后來的南宋時期,毫不懷疑南宋的國力要比東晉強大的多,金和蒙古的實力與南宋的對比也絕沒有東晉和前秦的對比懸殊大。在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斗爭中南宋始終處于弱勢,而東晉卻始終維持著對北方的攻勢,并且越到后期東晉的戰斗力就越強大。
繼續向下推導:如果劉裕只是維持了這種權臣制度沒有推翻東晉的話,東晉是否有收復失地的可能而建立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大國呢?好像不是沒有可能的啊。那么癥結到底出在哪里呢?
這恐怕還得回頭從玄學和門閥制度上去找原因,詳細分析咱留著等到后面有關的地方再細說。
------------
讀《五胡錄》之煮酒論英雄(2)
------------
匈奴劉淵、石勒
《五胡錄》里面劉淵僅在第二章前三節中出場,是個著墨不多的人物,但在中國民族史中劉淵的地位卻非常重要。因為他建立了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的第一個強大的帝國:匈奴漢國,由此拉開了中國漫長的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歷史,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劉淵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很深,他和兒子劉聰、侄兒劉曜都是文化程度很高的匈奴貴族,他少年時就作為匈奴部落的人質在洛陽城居住。由于劉淵聰明好學,受到當時把持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的贊賞,這樣一來劉淵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出名了(出名要趁早,好像是張愛玲說的吧)。劉淵外貌英武,身材高大,走起路來威風凜凜、相貌堂堂。他待人接物也是既大方,又威嚴,和當時洛陽城里受到吹捧的那些白臉秀才如王戎、嵇康等完全是兩種風格,這在崇尚奢華浮躁的晉朝簡直是鳳毛麟角的異類。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后,甚至有人建議派劉淵帶兵去滅吳,并打包票一定會成功。由于劉淵的外貌一看就屬于那種所謂的“帝王之相”,理所當然地遭到許多人的反對,認為劉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千萬不可大用,“以匈奴之勁悍,元海(元海是劉淵的字)之曉兵”,一旦握有兵權,就會“蛟龍得云雨,非復池中物”,到時候天下絕對沒人能制服得了他。結果無論是滅吳還是平定羌族、氐族等的叛亂,劉淵都只能干瞪眼看著比他年紀小的人建功立業。
劉淵小時候在洛陽城曾被托付給晉朝大將王渾照料,劉淵和王渾的兒子王戎(也是個神童)比較合的來。王戎是所謂“竹林七賢”之一,當時担任了西晉滅吳部隊一路人馬的指揮官。等王戎得勝還朝回洛陽的時候劉淵在郊外河邊設宴為他接風,不久大家都喝多了,劉淵見連王戎這號人物都能立功受賞而自己仍然籍籍無名,不由得縱酒長嘯,聲調慷慨悲壯,聽到的人都掩面流涕。可巧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從旁邊經過,聽了劉淵的嘯聲后大為驚異,急忙跑到司馬炎那里說:“陛下這回不除掉劉淵,微臣認為此人必定是將來的心腹大患!”
湊巧王戎的老爸王渾正好也在場,他害怕兒子王戎會受到牽連,急忙解圍說匈奴失勢已久,劉淵又忠厚老實,如果無緣無故就殺掉他,必定會惹出大亂子來,微臣愿以性命担保劉淵不會造反。這樣才救了劉淵一命。
劉淵雖然沒有被司馬炎處理,但根據封建王朝的管理方針,誰要是臉上長個“帝王之相”的話,那他這輩子就別想得到重用了,所以劉淵混到五十歲也僅當上了一個官階很低的寧朔將軍,而且還是暫代的,担任鄴城鎮守官員成都王穎的參謀。至于他的正式頭銜:匈奴部落的五部大都督,聽起來很嚇人,但卻沒什么實際意義。因為匈奴人早就沒有自己的地盤了,五部匈奴都是租用的晉朝的土地放牧,劉淵僅是這五幫人的頭(照規矩匈奴的王爺至少也應該由朝廷再給封個王位,但劉淵的職務實在低得可憐,僅僅是給外郡鎮守當幕僚)。
又得回頭研究一下匈奴了。
我們所說的五胡十六國,“五胡”指的是匈奴、羯、鮮卑、氐、羌,但追根溯源來看,這“五胡”其實只有三胡。氐族和羌族的源頭都是一支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部落,而羯族則是匈奴的一支。再說這個“胡”字,其實也有兩重意思。“胡”在大方向上泛指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數民族,但從小處來說,卻是特指匈奴,或者是占據河套陰山一帶的少數民族。比如司馬懿說:“并州靠近胡人,好為之備”就是說山西這地方靠近匈奴,要積極作好戰備工作。還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應該是向匈奴學習騎射。那么,石勒出身的羯胡、沮渠蒙遜和蓋吳的盧水胡,還有赫連勃勃出身的鐵弗,都代表著匈奴的一支。也有稱鮮卑胡、氐胡、羌胡的,但始終沒有流行,太拗口。
匈奴和中國較量了五百多年,很長時間內都是中國最大的敵人。但在中國漢族王朝國力的增強和匈奴自身內亂以及來自貝加爾湖以北的新興鮮卑人的三重壓力下,到魏晉時期匈奴已經是徹底衰落了,在漢族王朝有意的分化瓦解下,其族人散居到了北方各地。劉淵是匈奴大單于的嫡系長支后代,作為五部大都督,能指揮動的只有左國城附近的本家。而那些盧水胡、羯胡什么的,恐怕對這個名義上的大單于聽都沒聽過。
和司馬睿一樣,如不是有“八王之亂”這樣的契機,劉淵只能在五部大都督的虛名之下終其一生,也只可能作為一個外族的無名小官放到《晉書四夷卷》中的“北狄”部分一筆帶過,至少《晉書》上絕不會把他和他的兒子、侄兒都拿出來單列一卷。但歷史總是如此讓人無法捉摸,它總能讓英雄們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劉淵和他的左膀右臂兒子劉聰和侄子劉曜都是博學的知識分子,這使得他們這支造反力量很快就從數百支或大或小的叛軍中脫穎而出。再加上劉淵這人神秘的魅力,劉淵的匈奴漢國不久就成為北方叛軍的領袖,幾乎把所有的造反派都收羅于自己的麾下,其中就有一位叫做石勒的羯人。
論及背景,石勒是十六國時期出身最低賤的,放眼整個中國歷史恐怕也是如此。成漢開國君主李特父子的出身是氐族流民領袖,也就是氐族丐幫的幫主,他好歹還算是個自由人。劉裕的出身是短工,赫連勃勃最落魄的時候曾經和他的好哥兒們叱干阿利一起給后秦當看城門的小兵,這都比石勒的奴隸出身要強的多。但石勒卻實現了連奴隸主們都不見得敢想的文治武功,成為十六國時期第一位統一中國北方的后趙帝國的開國皇帝。
------------
讀《五胡錄》之煮酒論英雄(3)
------------
石勒出身極其卑微,亂世中他被瘋狂斂財的軍閥們從山西武鄉賣到山東茌平當奴隸(毫無疑問這種掠奪豬仔的方法奴隸死亡率會很高)。石勒和另一個奴隸兩人共戴一枷(可惜沒法弄清楚另一位奴隸的下落,否則依著石勒的脾氣,必定會對這位難兄難弟加以重賞),徒步穿越太行山,很難想象,如果石勒中途死掉的話,中國歷史將會是一副什么樣子。但經過種種艱難困苦的磨礪而能幸存下來的人必定會蔑視一切困難。
石勒逃亡后落草為寇的時候連個名字也沒有,他所投靠的強盜頭子汲桑隨口給他取了個叫做“石勒”的名字,担任一支小分隊“十八騎”的頭頭,靠劫掠為生,每月要留夠孝敬山大王的份額后才能輪到他們吃、喝、用。再看這個十八騎,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郭敖、劉征、劉寶、張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這些奇怪的名字,恐怕一大半都是汲桑隨口造出來的。但這幫人后來幾乎都成為石勒所建立的后趙帝國的名將。
石勒很有自知之明,當上皇帝后并沒有費勁心機地給自己附會一個高貴的祖宗(對比一下那個整天把中山靖王劉勝掛在嘴邊的劉備,嘿嘿),也沒有像大多數得志者那樣把知道自己底細的見證人全都不露聲色地除掉,而是正視這段有些丟人的過去,從不掩飾,這樣反而得到了百姓的尊重,(當然,那個只注重門第出身的東晉朝廷會因為這樣卑賤的人、這樣卑賤的民族竟然成為中原的主人而大為驚訝,又沐猴而冠了,又燕雀居于堂了,于是發了一通“暴虐奸兇,假鳳圖而竊號”的感慨后,不得不渾嗣忠謹,舉衣冠而南渡。只是衣冠南渡之后從沒有人去反省為什么南渡,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繼續南渡)也得到了大臣們的贊頌:“陛下神武籌略邁于高皇,雄藝卓犖超絕魏祖,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其軒轅之亞乎!(以下略去頌詞若干字)”
讓人感慨的是,面對這些撲面而來的吹捧、溢美之辭,石勒并沒有醺然陶醉,也沒有因為自己沒文化不識字,聽不懂這些把肉麻當有趣的頌詞而惶惶然。他給自己了一個在歷史上比較恰當的定位:“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若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擬乎!”
這樣的男兒怎能不讓人敬重?
火焰塔 2013-08-22 22: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