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三):共和新生(4)——民國建立和北洋政府時代的開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2月27日

1911年12月初,革命黨人在湖北決定: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和,逼清帝退位,就可公舉其為臨時大總統。隨后,又決定以南京為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并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這年11月,已起義的蘇浙聯軍攻取了南京);接著,代表們齊聚南京,選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代行大總統職權,組織臨時政府;不久,黃興獲悉孫中山即將歸國,便決定推辭,等候孫中山歸來。

當時,雖然許多革命黨人反對議和,主張武力完成南北統一,但是他們的意見不占主導地位。1911年12月18日,各省軍政府議和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凱派出的議和全權大臣總代表唐紹儀在上海開始和談,雙方爭論的焦點是“實行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此間,袁世凱兩面三刀,一方面以倡言君主立憲要挾革命黨,一面以革命黨要求共和立憲來逼迫清政府;同時,英、美、俄、法、日、德六國駐上海總領事也同時向雙方代表提出照會,要求他們盡快達成協議,停止沖突,這其實是在逼迫革命黨向袁世凱妥協。

民國百年

正當南北和談之際,12月25日,孫中山回到上海,并以其崇高的威望被17省代表正式選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次日,孫中山通電,宣布中華民國改用公歷,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接著,黎元洪被各省代表選舉為副總統,政府各部長也相繼誕生,他們均為同盟會骨干,同盟會掌握了臨時政府的實權;1月底,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成立,作為臨時政府的立法機關,同盟會會員占據了絕大多數席位。

民國百年

然而,孫中山的崇高威望始終還是敵不過袁世凱強大的軍事實力。南北和談期間,不光是列強的支持和袁世凱本身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威脅著革命黨,就連南方革命陣營內部也有立憲派不斷向革命黨施壓,要求革命黨人以“向袁世凱交權”為代價,促成共和。由于袁世凱當時擁有重兵,且有擁護共和的表示,因此總統“非袁莫屬”幾乎成了共識。幾經周折后,1911年12月底,南北雙方初步達成了“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問題,從多數取決”的協議,實際上是想讓袁世凱通過這種法律途徑就任民國大總統。

迫于來自內外的壓力,孫中山在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當天便致電袁世凱,表明他組織的臨時政府是“暫時承乏”,對袁世凱仍然“虛位以待”。但老奸巨滑的袁世凱是不可能輕易相信南方的承諾的,他對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十分不滿,通電指責南方先組政府,選舉總統,違背和談協約;同時,袁世凱通知伍廷芳,說唐紹儀在簽訂協議之前并沒與自己商量,因此已撤換唐,今后由他自己與伍廷芳電商交涉;另一方面,袁世凱指示馮國璋、段祺瑞等北洋軍將領40余人聯名通電,主張君主立憲,誓死反對共和,并聲言要以“開戰”來解決政體問題。

在袁世凱的軍事壓力和訛詐面前,孫中山曾組織過對北洋軍的討伐,但列強們卻在這時跳了出來,表示只有由袁世凱統一南北,才肯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并從財政、軍事、輿論上對南京臨時政府施壓。同時,南京臨時政府中的立憲派、舊官僚也故意制造種種困難,脅迫孫中山妥協;革命黨的一些主要領導人也發生動搖;獨立各省則是擁兵自重,無意北伐。內外交迫下,孫中山再次表示:“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在得到孫中山的保證后,袁世凱加緊了逼宮的步伐,他指使段祺瑞等北洋軍將領50人聯名致電清廷,要求“立定共和政體”,否則將帶兵進京。同時,袁世凱還主張給退位后的清帝和皇室以特殊的優待。通過南北雙方的多次磋商,清帝退位后的《清室優待條件》出臺,根據條例,“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尊號仍存不廢”,每年給零花錢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承担,皇帝暫時還住在紫禁城,日后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接受優待條件,隆裕太后帶著六歲的宣統帝溥儀,在養心殿下詔宣布退位,從而結束了滿清對中國中原地區268年的統治,296年國祚的大清王朝自此成為昨日黃花。更重要的是,清帝退位標志著自秦始皇以來,在中國綿延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社會從此結束。

2月13日,袁世凱通電南京臨時政府,宣布贊成共和,“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14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和推薦袁世凱的咨文;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隨后又選黎元洪為副總統。

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時,為了防范袁世凱獨裁,在致臨時參議院的辭職咨文中提出了“臨時政府設在南京”、“新總統必須到南京就任”和“遵守《臨時約法》”三個條件,意在使袁世凱離開其勢力中心北京,用《臨時約法》加以約束,以削弱其勢力。袁世凱當然是不肯離開老巢的,于是孫中山特派蔡元培等人為專使北上迎接。2月27日,蔡元培等人抵京。袁世凱表面上熱烈歡迎,表示愿盡快南下就職,暗中卻密令其嫡系部隊在北京、保定、天津等地接連制造暴亂,甚至侵擾專使寓所,然后以此為理由,表示北方局勢不穩,自己暫時不能南下。同時,列強也出面支持袁世凱,他們派出軍隊數百人在北京使館區列隊示威,還紛紛以護衛其安全為借口調兵進京,制造緊張局勢。蔡元培被迫致電南京臨時政府,提議取消要袁世凱南下的要求,讓袁在北京就職,以電報的形式向南京臨時參議院宣誓。3月10日,經南京臨時參議院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

在第一、第二個條件難以實施后,孫中山把希望寄托在了用約法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上。3月11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按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規定立法權屬于參議院,政府采取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選舉產生,總統行使職權,須有國務院副署,法官有獨立審判的權利,同時還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人民享有人身、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居住、信仰等自由,有請愿、訴訟、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袁世凱雖表面宣稱擁護《臨時約法》,但同時也聲稱今后要對它進行修改,這為日后廢棄《臨時約法》埋下伏筆。

1912年3月13日,袁世凱提名唐紹儀為國務總理,組織新內閣。新內閣內政、陸軍、海軍、外交、交通等要害部門均由袁世凱的親信和黨羽掌握,農林、工商、司法、教育四個被稱為“冷衙門”的部門分給了革命黨人,立憲派則控制了財政部。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5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自此,革命黨人交出了政權,《臨時約法》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已經根本無法限制袁世凱的獨裁專制了。辛亥革命造就的中華民國雖然表面上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但實際權力卻落到了北洋軍閥的手中,中華民國歷史進入了第一個階段: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也稱北洋政府時期。 


三鑒齋 2010-07-20 14:58:45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三):共和新生(3)——辛亥革命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三):共和新生(5)——討袁戰爭(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