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創造 第二章:自我創造的原則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二章:自我創造的原則

塑造自己的個性時,每天應運用這個基本原則:
“你每次的行動,都在加強此行動背后的意念和動機”。
“你每次的行動,都在加強此行動背后的意念和動機”。
“你每次的行動,都在加強此行動背后的意念和動機”。
這句話乍聽之下,好象極為簡單,其實不然,雖然尚有許多其他說法,但卻不能比剛說的那句話更具體。這條原則,十分的確切,它可以解釋構成你整個個性內的所有感覺、態度及思想。我們無需為了使它更具真實性,而將之弄得復雜,最重要的是,讓大家明了它的含義。
我再把那句話復述一遍。
“你每次的行動,都在加強此行動背后的意念和動機”。
每次,你做任何一件事時,驅使你去做某事的動機或感覺即被加強。也許那是對自己的想法,對別人的想法或對世界的想法,無論是指什么,只要你去做它,它的動機便被加強。如果不行動時,情況即會變得較模糊,然后漸漸地消失,有所行動時,就會更明顯、更充實、更富刺激性。
如何了解這個原則,查覺出它的作用及重要性, 可能得費一段時間,不過我可提出一些較具體的事實讓你們參考,幫助你找出自己行為背后的動機。
現在我想請讀者做點事,當你一頁一頁看下去的時候,請找出這個基本原則及在有關的陳述中的真確性。也許你會發現某些例外的地方而想予以抨擊。注意!那是以后的事,現在才剛開始請不要這樣。若你吹毛求疵,而無視于事實的話,則真會應了那條原則的說法,你會發現此書的說法完全不正確。
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常常會發現下面這種事?
聚會中,羅夫不經意地批評一部電影,起初他的表現還頗溫和,也許他還有些喜歡那部電影,他批評的目的只是想表現一下自己的聰明罷了,但結果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別人對他的批評,不只一笑置之,更有人出口反駁。羅夫不甘示弱,繼續地批評。最后,他對這部電影的態度及觀點整個地改變了。羅夫下次再參加聚會時,一定會先想到“電影”這個話題,于是又將產生一番攻擊性的批評。
這件事到底說明了什么?現在我只想針對其中一點來談,那就是,我們提過的原則發揮了它的功效。羅夫批評電影的動機是認為電影有其缺點——這個看法一再地被加強,只要他一談及電影,此動機就會表現出來。很多事情剛開始時,我們常單憑一種感覺、態度或看法而去行事,然后那種看法就更加深了。比如羅夫,即借著其自身的行為而產生他那種感覺。
再假設當羅夫批評時,有個羅夫所尊敬的人指正說:“其實你開始并非真的不喜歡那部電影,只不過后來有點恨它。”即使羅夫也承認這點,但他還會反駁說:“我一想到這部電影電就覺得它腐朽不堪”。如果他懂得心理學,或許應加上這一句:“那家伙惹我生氣,我只是將氣發泄在電影上罷了!”但事情并非如此,假設羅夫一直都認為他辯護是因有人惹他生氣的話,到后來他應不會痛恨那部電影,反而會因替電影辯護而體會出這部電影的許多優點。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到底是何種動機驅使羅夫去做這種評論,不管那個動機是什么,它后來總是被加強了。
羅夫生長于一個十分重視智能的家庭中,他父親常在餐桌上出問題考孩子們,答不出來的就會遭到嘲笑。羅夫長得并不出色,也不精于運動,更無幽默感,所以他只有朝智能方面去努力,以求獲得別人的重視及贊美。因此只要一有表現其智力的機會,他就從不放過。他愈是以這種想法去行動——自己唯一特長是頭腦好,就愈加地相信這種想法。但這種因果關系對他并不好,他念大學時,人人都叫他“偉大的反駁家”。
所以,羅夫在聚餐時所表現的態度只是他的一貫作風罷了。他起先批評電影,純粹是為大顯其聰明,而當有人反對其說法時,他就再度予以反駁,這時他已非就電影本身缺點來批評,而是想要維護自己一向所支持的特點,認為自己很聰明罷了。
我們怎樣才能描述羅夫的動機呢?好比是這樣:他的行為是基于相信自己唯一受人歡迎之處,就是智力高。若沒有這個優點,他將受人輕視,而變成一個一無所有沒有吸引力的可憐蟲,因此,他所說每句辯駁的話都加強了他的想法。
下次再聚餐時,他定會先想到電影這個話題。他一直渴望有這種機會證實自己的聰明,其實并不完全是針對別人,主要是向自己證實。
讀者請注意這點:羅夫所以一再的在聚會中批評電影,表現出他認為智力能代表一切的想法,這就是人們往往用行動來加強自信的某種方法。
這亦是本書所要提的——自我創造的原則無時無刻都在發揮功效,而且對我們的個性影響很大。
假設羅夫辯駁是有其他的動機,例如說與他爭論的人他本就認識,而且有點不喜歡他,正好他捉住這個機會使對方難堪,極力反駁對方,如果是這樣,則其反駁是基于“不喜歡”,這種感覺一再加深,到最后就變成瞧不起對方了……正與電影的情形一樣。
近年來,許多作家不斷地用各種方式描述這種心理:如果你對某人做了報復,你定永遠無法原諒他,你攻擊某人,就愈發覺他真該受到攻擊;如果你要軍人痛恨敵人的話,光講敵人的殘暴兇狠還不夠,最好是把他們的臉孔特征畫在刀靶上,每天訓練把敵人的臉孔刺破,這樣才能引起他們的殺機。歷史上偉大的宣傳家都知道這條原則的真理,是要使別人追隨你的“運動”。不光是空口高唱信條,還要讓他們實際行動,做點有關“運動”中支持信條的事。這種原則常常被煽動者或操縱者所使用。雖然這條原則曾被那些人運用過,但是每個人都有其自由意志去做選擇及各自創造并保持自己人生觀的本能,只要你懂得這條原則,就不會成為那些操縱者的犧牲品。
這條原則說明了何以有些人會有別人認為完全不合理的想法,甚至于最有理性的人也會去相信極為不合理的事情——用某些行動來說服自己相信其想法。象有妄想狂的人,你碰到他時定會大搖其頭,認為他神經不正常,因為他對未來的事情極度恐懼,他腦中奇奇怪怪的想法又真找不到任何事實來做根據。
最后,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證實這個原則。十九世紀有部法國戲劇Le Voyage de Monsieur Perri chon,劇中主人翁十分富有,他有一女兒。有兩位男士丹尼爾及阿爾蒙同時想跟她結婚,他兩人知道決定權握在其父親于中,于是跑去向他請求。阿爾蒙的辦法是盡他所能為其父親做事,丹尼爾則是使其父親為他做事,他替自己安排一連串的險境,然后借著某種行動好讓主人翁救他出來。他假裝自己被困在山上的裂縫中快凍死了,這位父親便奮力去解救他,愈想救他,愈覺得那位男孩值得他救,最后終于救他出來,并決定把女孩嫁給他。
這算不算是操縱行為呢?不錯,但丹尼爾只不過是在某些方面引誘那位父親去行動罷了,真正控制感情的還是老人自己。我們亦常做出這種事情。這本書其他部分還會更進一步地說明,了解后可以幫助我們保護自己,使我們免去許多不必要的改變,或不想要的習慣。
我想我可以把這條原則稱做“自我控制”,或者說得更好一點叫“自我解放”,而最好的稱呼是“自我創造”。


獨眼易龍編輯 2013-08-26 14:41:47

[新一篇] 自我創造 第一章:我為什么會是這副樣子

[舊一篇] 自我創造 第三章:找出動機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