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20)——“華北事變”前后的中國局勢(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月8日

1935年“華北事變”發生后,中國的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憤慨,他們驚呼“華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大中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反對華北自治。北平當局派出軍警鎮壓,學生與軍警發生沖突,許多學生被捕和受傷。次日,北平全市學生舉行總罷課,以抗議當局的暴行。12月16日是原定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的日子(后來是在18日成立),這一天學生再次發起示威游行。這以后,全國各地學生的愛國游行接連不斷,運動波及幾十個城市、幾十萬學生。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運動”,直到現在,很多大學、中學在每年的這一天仍要組織“一二·九長跑”以為紀念。

1933年熱河淪陷后,日軍于當年4月策動內蒙部分王公在赤峰舉行“王族大會”,9月18日內蒙古德王和云王領銜發出自治通電。南京政府為應對變局,于1934年4月在綏遠百靈廟成立蒙古地方自治委員會,任命德王、云王等24人為委員,并以何應欽為指導長官,使內蒙局勢略顯緩和。1935年10月,德王等在日本的支持下,來到綏北滂江。1936年2月,南京政府改組蒙政會,會址遷至歸綏。5月2日,在日本的扶植下,內蒙軍政府在察哈爾省嘉卜寺成立,德王出任軍政府總裁,李守信任蒙古軍總司令。隨后,內蒙軍政府組成“大漢義軍”,在綏遠百靈廟囤積武器和糧食,積極備戰,準備奪取綏遠。

1936年11月,“綏遠抗戰”爆發,內蒙軍在日本軍官的指揮和日本空軍的掩護下分兩路進攻綏遠東部,企圖奪取歸綏,截斷平綏路交通。駐扎在綏遠的國軍傅作義部奮起阻擊,將蒙軍擊退。11月24日,綏遠省主席傅作義率部攻克蒙軍后方基地百靈廟,殲滅守軍大部。12月3日,蒙軍向百靈廟發起反撲,同時還派騎兵進攻烏蘭花等地,與國軍展開激戰,結果蒙軍兩路均被擊潰。12月9日,蒙軍兩個旅在錫拉木倫廟投誠,并將日軍顧問擊斃;20日,又有蒙軍宣布起義,綏遠抗戰終告勝利,日本建立內蒙偽政權的企圖隨之破滅。

以前在介紹中原大戰后國民黨內“反蔣斗爭”情況的時候曾經提到過,蔣介石因大搞獨裁專制、扣押胡漢民而遭到了國民黨監察委員的彈劾,兩廣實力派人物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也通電反對蔣介石,并于1931年5月底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后來,因“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內各派系為停止內斗、一致對外而開始談判,并約定“寧粵雙方各開四大,各選中央委員,然后聯合召開四屆一中全會,重組國民政府,此后廣州政府即可取消。”。此間,已被釋放的胡漢民也南下廣州主持大局。最后,一切進展的還算順利,蔣介石被迫下野,四屆一中全會也得以召開,國民政府改組,國民黨宣告統一。至1932年1月,按事前約定,廣州政府宣布取消。不過,從那時起,兩廣便處于獨立或半獨立狀態,其黨政大權皆為陳濟棠、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所控制,胡漢民則成為兩廣名義上的領袖。

此后,蔣介石在圍剿紅軍的過程中,不斷將中央的影響力深入西南各省,對地方各實力派步步緊逼,加劇了他們與中央之間的矛盾。1936年,桂系李宗仁公開發表“焦土抗戰論”,攻擊蔣介石在軍事上的“不作為”,令中國進入“不死不活”的狀態,并聲稱全中國必須“焦土抗戰”。李宗仁此舉,雖含有對日本侵略的強烈不滿,但也有攻擊蔣介石不斷對地方實力派進逼之意。隨后,李宗仁,白崇禧又多次發表文章,攻擊蔣介石對抗日之不作為,并聲稱地方實力派愿共同出兵抗日。同時,桂系還暗中與共產黨相呼應。

另一方面,蔣介石執掌的國民政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一定要到全國真正統一后,才肯全力反擊日本侵略。為此,蔣介石多次派人游說粵系陳濟棠,意圖策反這位桂系的盟友,使之與中央聯合消滅桂系。1935年末,陳濟棠派人前往南京述職,蔣介石向來者透露了解決桂系的方針政策,并要求陳濟棠配合,同時驅逐廣東境內一切反蔣勢力。陳濟棠得知后,甚為懷疑,認為唇亡齒寒,一旦桂系失敗,粵系亦不能避免被蔣介石吞并之命運。因此,陳濟棠不但沒有助蔣,反而積極主動聯絡桂系,一同反蔣。

1936年5月12日,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國民黨元老、反蔣派代表人物、兩廣名義上的領袖胡漢民因腦溢血在廣州去世,西山會議派鄒魯也離開廣東出國。一直處心積慮要消滅兩廣割據勢力的蔣介石趁機宣布了五條建議:一、取消兩廣的半獨立地位;二、派人取代胡漢民在廣東省政府之地位,改組廣東省政府;三、原粵系人物愿意到南京工作者隨意,不愿者中央政府資助出洋考察;四、粵軍各軍師長由軍委會統一任命;五、取消廣東貨幣,統一使用法幣。這五條建議實際上是要將兩廣權力收歸中央,因此建議一出,就立即引起了陳濟棠的強烈反對。不甘心坐以待斃的陳濟棠立即聯絡桂系,約定共同出兵,北上反蔣。

1936年6月1日,兩廣地方實力派組成“國民黨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并通電全國,攻擊南京政府在抗日問題上的不作為,聲稱兩廣愿與日寇決一死戰,要求蔣介石立即停止對各地方實力派的進逼。南京政府也迅即回電駁斥,聲稱“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御侮”,并斥責兩廣“地方將吏抗命”,同時以中央軍委的名義嚴令兩廣部隊不得擅自行動。6月2日,兩廣軍隊出師北上,6月5日攻陷湖南永州。6月10日,中央軍搶先占領衡陽,封鎖了兩廣軍隊的北上之路。6月中旬,蔣介石調動大批部隊進剿兩廣,兩廣方面也動員了30萬人馬,100多架飛機進攻湖南。

6月22日,兩廣設立軍事委員會和抗日救國軍,陳濟棠出任委員長兼抗日救國軍總司令,李宗仁為副司令。這期間,中央軍與兩廣軍在湖南對峙,蔣介石還展開政治攻勢,多次致電兩廣軍各將領,聲明愿和平解決兩廣事件,既往不咎,并希望各將領顧全大局。隨后,兩廣軍中便有親南京的將領開始投誠,7月4日,廣東空軍飛行員40余人駕機飛往南昌,叛陳投蔣;接著,粵軍數位軍級將領紛紛通電擁護南京;同時,又有多位兩廣中央委員離粵北上。見此情形,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等緊急會面,商議對策,決定統一軍政、財政,并將軍心已經不穩的粵軍布置在內線,而桂軍布置在外線。

7月10日,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撤銷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免除陳濟棠的職務,以余漢謀取而代之,成立國民議會,整理全國國防,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亦為委員參與其中。同時,為分化粵桂,南京方面決定李宗仁,白崇禧的本兼各職不變。但是,桂系并沒有因此就倒向南京,李宗仁等依然全力支持陳濟棠,并要其攜錢糧、武器和可靠部隊退至粵西,背靠桂系對抗中央,同時還準備派桂軍入粵,穩定廣東局面。

7月14日,余漢謀向陳濟棠發出最后通牒,要求陳濟棠24小時內離開廣東,同時出兵向廣州發起進攻;粵軍第二軍不戰而退,準備迎余漢謀以代替陳濟棠,陳濟棠所部軍心大亂。這時,白崇禧電告陳濟棠,勸他不惜血本,以金錢、官職為誘餌迅速穩定軍心,但僅過了一日,廣東空軍便在司令黃光銳的率領下全數北上投蔣,陳濟棠心灰意冷,決心下野,不再理會白崇禧的提議。7月18日,陳濟棠通電接受五屆二中全會的決議,宣布下野,離開廣東前往香港。至此,陳濟棠在廣東的勢力被連根拔起,數十萬軍費歸桂系所有,其余一切全部被余漢謀接收。

陳濟棠倒臺后,蔣介石轉而全力對付桂系,數十萬中央軍從廣東、湖南、貴州、云南四面將廣西包圍,桂系也積極備戰,并驅逐軍中所有日籍教官、顧問,以爭取輿論支持。桂系與粵系不同,桂軍內部十分團結,蔣介石的分化收買政策對其無效;此外,桂系還盟友眾多,東北軍、西北軍,甚至共產黨都在此時通電聲援。同時,桂軍還利用西南各地方實力派與蔣介石的矛盾,不斷進行游說和分化,使黔軍,湘軍等都觀望不前,在閩變中下臺的蔡廷鍇還出資為桂系組建了一個師,作為外援。

為爭取道義上的主動,桂系緊抓“抗日”的旗幟不放,意圖在輿論上陷中央軍于不義。自6月以來,在桂系的默許下,廣西接連發生多次抗日示威游行和集會,聲勢十分浩大,大批文化界、新聞界人士也被邀請來桂,使桂系在輿論上占了上風。7月底,出于對日本侵略的強烈不滿和對桂系的同情,全國各界和各地方實力派開始傾向桂系,馮玉祥親自上廬山勸告蔣介石和平解決兩廣事變,就連蔣派內部的程潛,劉斐等人也公開聲稱抗日第一,再加上當時東北軍張學良、西北軍楊虎城已經同中共秘密達成了停戰協議,因此蔣介石急于調兵北上剿共,兩廣事變的和平解決漸露曙光。

8月初,蔣桂雙方的代表不斷派人互相試探,劉斐、程潛等人也不停往來于南寧和廣州,勸說雙方各退一步。最后,桂系提出:中央停止進逼地方,維持廣西現狀,日人如更進一步,則立即全面抗戰,戰端一起,廣西立即出兵;在此基礎上,桂系宣布服從南京中央領導,不再爭奪中央名器。8月11日,蔣介石飛到廣州;9月4日,南京政府下令,李宗仁、白崇禧及桂系大小官員職位不變,桂系官員隨即在南寧高調就職,并宣布服從中央。9月17日,李宗仁和蔣介石在廣州會晤,言歸于好,從而結束了兩廣與南京政府的對峙狀態。

這便是所謂“兩廣事變”的全過程,在事變發生的三個多月里,雙方共出動80余萬軍隊對峙,但最終仍和平解決。 


三鑒齋 2010-07-20 15:00:55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19)——“華北事變”前后的中國局勢(上)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21)——偽滿洲國簡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