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埔軍校 孫中山決心“以俄為師”辦軍校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一章 草創紀事
  中國黃埔軍校
  第一章 草創紀事廣州
  ,1922年夏天的一個深夜。突然炸響在總統府內(今廣州越秀山紀念堂一帶)的炮聲,把睡夢中的孫中山、宋慶齡夫婦驚醒。孫中山怎么也沒有想到,炮彈竟然是他親手培植起來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打來的。副官來報,陳炯明突然倒戈叛變,派重兵圍攻炮擊總統府,意在拆南方政府的臺,趕孫中山出廣東。情況十分危急,在眾人的勸說下,孫中山與夫人宋慶齡先后躲離總統府脫險,輾轉于次日登上停泊在廣州白鵝潭附近水面的“永豐”艦。炮火和彈雨里,正懷孕的宋慶齡在奔跑中不幸流產,這是她和孫中山結婚后惟一的孩子。這天是6月16日,是讓孫中山永誓不忘的一個日子。
  陳炯明的炮彈,使孫中山失去了愛子。但是,這炮聲也催生了孫中山革命事業中最顯輝煌成就的一個“驕子”的出世,這就是黃埔軍校。
孫中山決心“以俄為師”辦軍校(1)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不論是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農民戰爭,還是資產階級的維新運動,或孫中山本人領導的辛亥革命,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歷史局限性。而未能建立起一支真正的革命武裝,則是導致運動悲劇結局的重要因素。
  黃埔軍校總理孫中山標準像辛亥武昌首義,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趕跑了皇帝,建立中華民國,武裝斗爭取得了積極成果。但是,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很快就被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迅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資產階級革命黨在長期的武裝反清斗爭中始終未能建立起一支真正的革命軍隊。此后,孫中山雖然又多次組織討袁和護法戰爭,但均告失敗。這些武裝斗爭失敗的經驗表明,舊軍閥決不會成為革命的助力。
  旁觀者清,魯迅即總結說:“孫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國還是如此者,最大原因還在于他沒有黨軍,因此,不能不遷就有武力的別人。”
  陳炯明的炮聲徹底把孫中山震醒了。嚴酷的歷史事實,不能不引起他的反思。“艱難頓挫”的教訓已“逼他到自己覺悟”。他終于在慘痛的失敗中認識到“沒有革命軍的奮斗……我們的革命,便沒有完全成功”。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他始終沒有自己的軍隊,只是拉拢、依靠一派軍閥去攻打另一派軍閥,最終充當了驕兵悍將爭奪地盤的工具。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認識到依靠一派軍閥去打倒另一派軍閥是斷無成就的,在建軍問題上非尋找新的道路不可。
  要創造革命軍,首先要有一個革命黨。而改組前的國民黨是一個成分復雜,思想混亂,組織渙散的資產階級政黨。孫中山在南方還沒有自己鞏固的政權,沒有一個可靠的環境來創辦學校,培養軍事人才。因此,孫中山搜索世界新潮流的目光所到之處,有兩個令他心情振奮的耀眼亮點:一個在國內,中國共產黨剛成立幾年就呈現出蓬勃生機;另一個在國外,俄國領袖列寧領導的革命軍隊,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
  聯合中國共產黨,“以俄為師”,成為孫中山創建革命軍的最初認識。他決心仿效蘇俄紅軍建軍經驗,先創辦軍官學校,作為建立革命軍隊的基礎。
  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使孫中山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綜觀黃埔軍校創辦時期的歷史資料,中共領導人自始至終參與了創辦軍校的全過程。當時的形勢復雜紛紜,其中的艱難是難以想像的。創辦過程中,國共兩黨領導人直接見面不多,其中起穿針引線、搭橋鋪路作用的主要人員有: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蘇聯駐中國大使越飛、加拉罕,全權代表鮑羅廷,中共代表張太雷等。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高舉馬列主義的旗幟,并開始運用馬列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然而,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處在幼年時期,對中國的國情、革命的特點和規律,缺乏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況且所處的客觀環境,也不具備自己創辦軍事學校、培養軍事人才的條件,只能是協助國民黨完成國民革命。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準備北伐。年底,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來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人張太雷的陪同下,和孫中山在桂林桂王府舉行了多次秘密會談。馬林向孫中山提出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3點建議:(1)改組國民黨,特別是要與農民、勞工大眾實行大聯合;(2)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基礎;(3)謀求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1923年10月,孫中山簽署的委任狀。作。孫中山對馬林的建議表示十分贊同,但是,并沒有立即付諸實施。一方面他正在進行北伐,幻想利用兩廣軍閥打敗北洋軍閥;另一方面,他對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深刻的認識,因而還沒有下定合作的決心。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使孫中山陷入絕望的境地。孫中山到達上海時,多次與李大釗、林伯渠、陳獨秀等共產黨領導人商談,與蘇聯代表越飛會談,要求中國共產黨和列寧派人幫助。中國共產黨向孫中山伸出友誼之手,李大釗、林伯渠等在與孫中山的會談中,討論了國共兩黨合作共同革命和如何建立革命軍隊的問題。8月,蘇聯特使越飛來華,先后與孫中山、廖仲愷舉行多次會談,并進一步商討建立革命軍隊的問題,最后發表了《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孫中山決心“以俄為師”辦軍校(2)
  當孫中山由上海準備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時,他的思想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總結和吸取以往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認識到,在革命斗爭中組建一支忠于革命的軍隊何等重要,他下定了建立軍校和革命軍隊的決心,做出了先創辦軍校的重大決策,準備仿效蘇俄紅軍建軍經驗創辦軍官學校,作為建立革命軍隊的基礎。
  1922年最后的幾個冬日里,孫中山接收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加快了他“聯共”的步伐。
  1923年新年伊始,國民黨與蘇聯正式建立聯盟關系,開始了孫中山“聯俄”政策的行動。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共產黨人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議。
  這兩個“聯合”,是孫中山先生畢生革命生涯中的英明抉擇,也決定了黃埔軍校容納百川湖海、匯聚天下英才的時代先進性。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就在于此,不管你的旗幟是“紅色”,還是“藍色”,甚至于“灰色”等別的顏色,只要你有助于中華民族的統一和強盛這個“金色”大業,我都可以與你聯合。別的我不管,我要的就是“金色”的好收成。這也不禁讓當代人聯想起鄧小平“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是好貓”的“貓論”。
  1923年2月,當孫中山準備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時,特別邀請蘇聯政府派遣軍事專家和政治工作人員到廣州,協助建軍工作。并提出了委派代表團赴蘇聯考察政治、軍事的初步設想,確定訪問團的任務主要是學習蘇聯辦軍事學校的經驗,談判軍事援助等問題。關于赴蘇聯考察的人選,中共領導人參與了研究,張太雷參加了許多重要會談活動,可惜他犧牲太早,沒有能把與中共領導人匯報、協商的情況記錄下來,留下一段空白。
  就在選擇代表團人員的組成中,原來不見經傳的蔣介石浮出水面。還在一年前孫中山在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會晤時,表示“愿派一個最能干的
  人作為使者去莫斯科”,考察蘇俄的政治、黨務和軍事,學習俄軍經驗,
  組建自己的軍隊。3月1日,廣州革命政府重建之后,孫中山便積極開展
  1924年1月,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在追悼列寧的大會上。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工作。而蔣介石對孫中山聯俄、聯共的政策從一開始就表示反對,但他為了博取孫中山的信任,確立自己的地位,非常想得到這個出訪莫斯科的機會。況且,在十月革命勝利后,蔣介石也曾一度對蘇俄產生過敬慕和向往。7月13日,他毛遂自薦,給大元帥府秘書長楊庶堪寫信,向孫中山主動請纓:“為今之計,舍允我赴歐外,則弟以為無一事是我中正所能辦者……如不允我赴俄,則弟只有消極獨善,以求自全。”
  孫中山答應了蔣介石的請求,這主要因為蔣介石對孫中山表現得很忠誠,又學過軍事,有一定才能,當時只有30歲出頭,可說年輕有為,因此得到了孫中山的充分信任。
  孫中山在與馬林、蔣介石、汪精衛、張繼、林業明等商談后,決定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黨務和軍事。代表團由4人組成:蔣介石(為負責人)、張太雷(共產黨員,俄文翻譯)、沈定一(共產黨員)、王登云(后為蔣介石的英文秘書)。蔣介石如愿以償地當上了孫中山的全權代表。8月16日,蔣介石率代表團乘日本輪船“神田丸”踏上赴蘇的旅程,19日到大連市換乘火車,25日至滿洲里邊界,換車后進入蘇聯境內,經過9天的顛簸,于9月2日抵達莫斯科。
  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莊嚴肅穆的莫斯科紅場,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的紅旗,意氣風發和充滿自豪的蘇聯人民,這一切都讓代表團成員興奮不已。盡管蔣介石視共產主義為洪水猛獸,但他的確被這個國家呈現出的蒸蒸日上的建設局面深深吸引。蘇聯方面負責陪同的官員在給上級的絕密報告中,如此描繪蔣介石參觀紅軍團隊后發表講話的情況:“情緒很高,也很激動,講話時充滿著熱烈而真摯的感情。他在結束講話時幾乎是在吼,雙手在顫抖。”
孫中山決心“以俄為師”辦軍校(3)
  代表團在蘇聯前后共有兩個月零27天。除了列寧因病無法與中國同志見面外,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在莫斯科見到了在蘇俄政府中担任要職的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外交人民委員契切林、共產國際遠東局書記胡定斯基和在當時頗負盛名的軍事人民委員、布爾什維克黨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托洛斯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季諾維也夫主持會議,聽取了關于中國國民黨革命活動的報告。蘇俄領導人對中國革命的關心令中國同志感動。蔣介石在他的日記中記述道,托洛斯基對他們說:“除了不能用軍隊直接援助之外,其他武器與經濟等需要,都當盡力為之,積極援助。”
  9月7日,蔣介石拜訪了俄共政治局秘書羅素達克,聽他介紹俄國革命的經驗及建黨情況。拜訪回來后,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俄國革命成功的原因有3點:一是工人接受革命之煽動;二是農人亦然;三是準各族自治,組成聯邦制。”在國家建設方面,他認為蘇俄“有3點顯著現象:一是兒童教育嚴格;二是工人皆受軍隊教育;三是小工廠租給私人。”
  孫中山手書在訪問期間,蔣介石接觸了很多領導人和革命家。10月3日,他會晤了在莫斯科流亡的越南愛國志士阮愛國(即胡志明);11月19日,參加了全蘇蘇維埃代表大會;11月25日,出席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的會議,見到了革命家季諾維也夫和曾到中國幫助籌建共產黨的維經斯基。他與維經斯基5次見面,會談中,維經斯基曾試圖勸說蔣介石加入共產黨,但遭到蔣的拒絕。
  孫中山派代表團訪問蘇聯,主要是聯絡軍校建設問題,但是蔣介石因為不滿意蘇聯共產黨的一些政策和做法,險些與蘇聯政府鬧僵,曾一度提出終止訪問。孫中山得知后,立即發出電報:“蘇聯是惟一的朋友。”勸說蔣介石繼續考察,慎重行事,抓緊時間考察軍校建設,這才使不顧大局的蔣介石冷靜下來。這也是不久后蔣介石不愿辦軍校而辭職在此埋下的伏筆。
  蔣介石率代表團繼續留在蘇聯,又訪問了莫斯科、彼得格勒的一些黨政軍機關,參觀了一些工廠、農莊、學校、軍隊、博物館。令蔣介石感到遺憾的是,由于列寧當時有病,未能接見代表團。蔣感到受了冷落。11月1日,齊采林致函季諾維也夫,指出蔣介石已經“神經過敏到極點,他認為我們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據俄方文件記載:“由于神經緊張、過度勞累等原因,蔣介石一再要求送他去療養院休養兩周。”
  蔣介石深知,要在中國登上權力頂峰,首先必須練就一支自己的軍隊,為此,他曾多次向孫中山表達練兵的決心。在這次訪問蘇聯期間,蔣介石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就是蘇聯的建軍經驗,主要考察了蘇聯各種類型的軍事組織,重點是參觀了蘇聯的軍事院校。特別是對工農紅軍軍事學院進行了細致的考察,這所學院即是兩年后被命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剛由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紅旗勛章和“紅旗軍事學院”稱號。蔣介石還率領代表團用大量的時間深入到蘇軍部隊、院校學習取經,先后參觀了蘇軍步兵第144團、步兵第2學校、軍用化學學校、高級射擊學校、海軍學校、海軍機械學校等,并拜訪了蘇軍教練總監。蔣介石對蘇軍的編制、組織、訓練、裝備等各方面的情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別是蘇軍中設有各級黨的組織,設有政治機關和政治委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讓中國代表團印象深刻的是11月7日的紅場大閱兵。陸軍方陣、騎兵方陣、炮兵車隊方陣威武雄壯,飛機凌空呼嘯而過。蔣介石除了欽佩之外,一套在中國如何建立革命軍隊的初步計劃在他的腦海里也漸見雛形。
  為了早日在中國締造自己的軍隊,蔣介石在考察期間,曾直接向蘇方
  鮑羅廷(右)在黃埔軍校演說
  提出“希望革命軍事委員會派人到華南,仿照紅軍編制中國軍隊,派去的人愈多愈好”。一再主動要求蘇方派出一些軍官,到廣東幫助訓練中國軍隊。蘇聯方面則希望國民黨派出學生,到蘇聯的軍事學校學習。蔣介石對此非常不滿。
孫中山決心“以俄為師”辦軍校(4)
  蘇聯高層領導人最初考慮,把專門培養中國軍人的軍校全部設在蘇境內,后來權衡中國學生來回耗資和交通等問題,才決定由蘇方派出軍事顧問,也可在中國境內建立軍校。11月13日,中國代表團與蘇方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斯克良斯基和總司令加米涅夫會談時,蔣介石再次要求蘇方向廣州即將開辦的軍事學校增加派出人員。對此,斯克良斯基回答:“開始需要進行一次試驗。如果成立所設想的50人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革命軍事委員會不反對增加派出人員。”雖然口氣仍很含糊,但終于答應除在蘇聯國內為中國人開辦軍事學校外,也可考慮派蘇聯軍人到國民黨控制的地方創辦軍事學校,如在廣州開辦軍校。這令蔣介石頓時喜笑顏開,興奮不已。據蘇方當時文件記載,蔣介石一走出斯克良斯基的辦公室,斯說:“不要張羅療養院、醫生等事了,因為他自我感覺好多了。”
  代表團在蘇維埃俄國學到很多東西,比如政黨的組織建設、新型革命軍隊的組成、訓練,同時也大大加強了兩國的相互聯系和相互支持。對蔣介石個人也觸動很大,他在途中天天寫日記,把風光、地名、人名包括每路過一個車站的站名都記了下來,還不時地大發感慨。但是,新興的蘇維埃國家也給蔣介石留下了許多負面的印象。從后來蔣介石對中國的治理看,這些負面印象使他在走向新三民主義、共產主義的反面中,起到了極不好的先入為主作用。
  黃埔軍校校總理孫中山蔣介石喜歡蘇聯的建軍經驗,卻反感蘇聯的政治制度,甚至可以說是仇恨。在訪問中他感到:“俄黨對中國之惟一方針,乃在造成中國共產黨為其正統,決不信吾黨可與之始終合作,以互策成功者也。”認為“蘇聯的政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俄共政權如一旦臻于強固時,其帝俄沙皇時代的政治野心之復活并非不可能。則其對于我們中華民國和國民革命的后患,將不堪設想。”后來,孫中山對蔣介石的這種看法進行了批評,說他“未免顧慮過甚”。
  這次出訪,代表團內部矛盾突出,爭執不下,連蘇方都認定“中國代表團內部在打架”。但在特殊時期的這次訪問,卻使蔣介石的政治身價倍增。11月29日,代表團結束訪問回國,12月15日晨9時抵達上海。代表團回到上海,蔣介石并沒有急于向孫中山匯報出訪情況,而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戀人陳潔如。待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等人趕到船上迎接蔣介石時,并勸蔣趕緊回來處理黨務,然而蔣對此毫不理會,仍是悠然地“往會潔如”去了。
  當然,蔣介石的擺譜在這時是有分寸的,也是別有用意的。他為了防止孫中山對自己的不滿,把歸國途中草草寫就的《游俄報告書》寄往廣州,他本人于當天下午乘船趕回溪口老家,理由是第二天是他母親的60歲冥誕,又是為他母親墓地建筑的“慈庵”落成之時。
  對于蔣介石的這種行為,孫中山極為不滿。12月30日,孫中山發電報給蔣介石:“兄此行責任至重,望速來粵報告一切,并詳籌中俄合作辦法。”一些政府要員對蔣的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很有意見,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張人杰等人接連發給蔣介石6封電報,催促他速赴廣州。廖仲愷直接寫信批評蔣介石,說他一再延期赴粵,“事近兒戲”。
  孫中山題詞這時,蘇聯政府應邀派駐中國的常設代表鮑羅廷到達廣州,開始著手改組國民黨和籌辦軍校。蔣介石聞聽此訊,再不敢怠慢,于1924年1月16日迅速返回廣州。
  蔣介石想起了訪蘇期間從托洛茨基那里得到的消息:“一個以鮑羅廷和加倫將軍為首的軍事顧問團,很快就要到中國去,幫助孫逸仙先生進行革命。”蔣介石意識到,可以此為契機,提高在黨內的地位,掌握軍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
  這次蘇聯之行,是孫中山同中共和蘇聯共同商定籌劃的一次重要的訪問活動,更是蔣介石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所以,他在后來所寫的文章中時常提及此次訪問,認為是自己一生中的“重要一環”。
孫中山決心“以俄為師”辦軍校(5)
  與此同時,孫中山在國內積極進行籌建軍官學校的工作,對建校工作抓得很緊,并親自勘察校址。9月,他派人到北京同蘇聯大使加拉罕商談創辦軍事學校事宜,加拉罕后寫信給孫中山,介紹鮑羅廷到廣州工作。10月,孫中山簽署了任命鮑羅廷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的委任狀,旋又聘為顧問。在10月15日召開的國民黨黨務討論會上,孫中山提出在廣州設立陸軍講武堂的提案,“訓練海外本黨回國之青年子弟,俾成軍事人才”,號召海外革命青年回國學習軍事。討論軍校校址時,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原定在“測繪局及西路討賊軍后方醫院”,即現在的北校場路烈士陵園一帶,廣州人通稱為“東山”。為此,還形成了文件,但沒有過多久又改變校址。否則,黃埔軍校就叫“東山軍校”了。
  孫中山先生11月29日,孫中山召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0次會議,討論組織國民黨志愿師和創建軍事學校等問題,并決定把講武堂改稱“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招生對象包括黨內外一切有志獻身國民革命事業的,具有中學文化程度的青年。孫中山親任校長,委任廖仲愷和李大釗等5人為國民黨改組委員,組成革命的核心領導組織,推動國民黨改組和軍校籌建工作的開展,特別責成由廖仲愷和鮑羅廷負責軍校的具體籌建工作。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高等師范大禮堂(鐘樓)召開。在這次大會上,孫中山先生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他提出的一系列政策被后人概括為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也就是在這次代表大會上,宣告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決定建立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并通過了這一提案。國共合作的成功,有力地推動了軍官學校的籌建。1月24日,孫中山以軍政府大元帥名義正式下令籌建陸軍軍官學校,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相繼宣布成立軍校籌備委員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王伯齡、李濟深(鄧演達代)、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張家瑞、宋榮昌7人為籌備委員。中國共產黨委派張崧年(申府)參加籌備工作。孫中山先后聘請鮑羅廷為政治顧問,加倫(原名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為軍事顧問。這是孫中山在共產國際代表和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的幫助下所做的一件大事,終于在充滿艱辛的荊棘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軍校的創立,是孫中山總結辛亥革命以來歷次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試圖用武裝斗爭尋求革命新道路的結果。
  孫中山之所以器重蔣介石,讓他主持籌辦軍校,周恩來曾講過,原因有二:一是因為“蔣介石是陳其美的徒弟之一,因而得與孫中山接近”。陳其美在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時,第一個宣了誓,打了手印,葉劍英在黃埔軍校是忠實于孫中山的。“其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永豐艦的事情上蔣介石投了一個機。”(《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第5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22年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孫中山躲避到永豐艦上避難時,蔣介石在上海交易所做生意失意,來到永豐艦向孫中山表示,愿與孫中山共存亡。蔣介石騙了孫中山,孫中山一直蒙在鼓里。
  孫中山在宣布籌委會名單的同時,1924年1月28日,擇定以廣州近郊黃埔長洲島原有廣東陸軍學校和廣東海軍學校舊址為陸軍軍官學校校址。
  黃埔島,原本稱長洲島。位于廣州市東郊,面積只有6平方公里,南連虎門,扼珠江要沖。從廣州市區到東郊碼頭,再乘當時的汽船行駛約一小時,水煙連天中便遠遠看見黃埔島靜臥前方,兀立江心,如同一名哨兵,扼守著廣州的門戶,是歷史上有名的長洲要塞。島上山巒起伏,當中一座山峰名扯旗山,林木蔥蘢,環境清幽,是一處既為軍事要樞、又極利于興武講學的好地方。清道光年間,禁煙的林則徐大帥在這里修筑了多處炮臺,以后又建立了軍事要塞。
  選址黃埔島,體現了孫中山先生高深的戰略眼光。他之所以選定這里為校址,主要是從安全角度考慮的,因為當時滇桂軍閥盤踞廣州,大小軍閥隨時發山大王脾氣,弄不好就會突然襲擊軍校,在遠離市區的孤島辦軍校則可以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干擾。其次,這個四面環水的小孤島,筑有炮臺,與隔江相對的魚珠炮臺、側面沙路炮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把守控制江面,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便于學習與練武。其三,島上的清末陸軍小學堂校舍仍在,稍加修葺即可使用,節省了當時相當緊張的人力和資金。正是在這幾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上,黃埔軍校得以順利建成,并得到良好的發展。黃埔軍校有了這么一個大本營,在戰略上占了先機之利。
 


網載 2013-08-27 16:05:58

[新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廟堂尚在,神已走遠”的臺灣時期

[舊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軍校籌建工作“頭三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