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十六 展望三二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發表日期 : 1994.11

秋天是一個驗收成果的季節。
我的手上有兩本好書的後續發展,
我們來看看其中變化。

另外,Windows 95 是個大消息,
我也為您介紹燙手新書。


雜志作業是這樣子的:如果你在這個月十號 (托天之幸) 的微電腦傳真上看到無責任書評,那麼是我在上月五號交的稿子,而其中 90% 的內容,我在上上個月的二十五號已經完成,剩下的時間讓它發酵 (每天看一看,捶一捶,攪一攪,改一改),以期變成一桶美酒而不是一桶醋,或是一堆腐敗不堪入食之物。噢,sorry,重點不在後面,我要說的是時間。

所以,你在八月份才看到我說 612 圖書大限,十一月份才看到我說八月強臺「道格」,感覺難免遠了點,沒那麼切時。這實在是沒辦法的事,只能祈禱大家的記性好一點。關於「道格」,南部讀者的記性一定會比較好一點,據說高雄縣朋友都學會游泳了。至於岡山的讀者,還好不是泡在水中閱讀此文。噢,岡山,羊肉爐與牛墟最有名。

道格臺風讓我在 08/08 渡過了一個難忘的日子,住處斷電斷話 (想向親愛的老爸爸道聲快樂亦不可得),沒有報紙,風力肆虐之下收音機嘔啞朝哳難為聽。文明世界中這是個難得的清靜經驗。不過,雖然沒有任何罪惡感地休息了一整天,活在孤島上的感覺還是難受。

我們有許多資訊人員,每天和活在斷電斷話的生活中其實沒有兩樣。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道聽途說,這些工程師不看書、不看雜志、不叁加研討會,對外界活動也不怎麼關心。他們所憑藉的,以及愿意相信的,是自己的雙手以及一本一本的 API 手冊。「一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下」,是他們的生活宗旨,并且在「一試再錯」的輪回中自得其樂 (當然他們的除錯功力也因此非凡)。這些朋友都是超級工程師,學歷頭腦一級棒,也做出了一些成績,但是想到這樣子的研究機構里這樣子的人從來不看書,不但令人難過,也替資訊界驚心,替出版界悲哀。一位朋友對我說他從來不把錢花在電腦書上 (包括中文與外文),除了缺少咬牙切齒的表情外,所有不屑輕蔑盡顯露於眼神眉宇之間。這就很值得檢討了,我們有了一個潛在的問題:高級研發人員不看書 ! 不看書能做出什麼好東西呢 ? 當然大家都知道光憑腦力與想像力就可以在某些軟體應用領域中創造出不錯的成績,但是想像力也得常有外來的刺激呀,腦力也得常有外來的啟發呀。況且光憑基本的思考方式和幾本手冊,以及勤能補拙的精神,我不認為做得出如 Mathematics 那樣的數學分析繪圖軟體,如 PhotoStyler 那樣的影像處理軟體,或如 SAS/SPSS 那樣的統計分析軟體。

到底是什麼因素讓我們的高級研究人員不想看工作上用得著的書 ? 原因之一是,他們痛恨自己的生活。這個問題不是我能探索的 (也許需要弗洛依德)。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的高級研發人員找不到書看。這有意思,是找不到原文書還是找不到中文書 ? 撇開基礎理論的書籍不談 (大學研究所教科書多得是),國內還沒有一位直通 Microsoft、Intel、Borland、Novell...後門的專欄作家,可以拿到實用領域里的第一手資料。而研發人員都走在國內最先端,第一時間內找不到中文書看也就想當然耳 (其實何止第一時間 !!!)。那麼原文書呢 ? 為什麼不看原文書,我不知道,肯定不會是語文的關系。翻譯書呢 ? 不看翻譯書的原因倒是可以猜上一猜:看不懂。

一位朋友想翻譯,我問他英文好嗎 ? 他說可以;我問他中文好嗎 ? 他說「那有什麼關系」? 這個回答直指問題核心。翻譯的結果是中文,我認為中文程度比英文程度重要。至於英文,因為我們的對象不是西洋文學,只要譯者懂書中技術,英文并不構成問題,速度快慢而已。噢當然,譯者必須懂書中討論的技術。

翻譯事業應該正視,尤其在這個外國技術遙遙領先的領域里。讀者回響最熱烈的,就屬今年四月的「不吐不快 - 讓我們談談中譯本」,大家看得很開心,顯然辛酸往事一大堆。日本人在這方面很努力,我們則應該加把勁兒以達到「同志仍需努力」的階段。關於譯作不彰的原因,我的看法有兩點,一是找不到人 --- 出版界朋友告訴我,有創作能力的人不愿意做翻譯工作,於是這件事情只好交給外快先生來做。動機并不重要,我們是以成品論英雄。第二個原因是不肯花錢 --- 花大錢。我可不相信花大錢請不到高手這種事情。當然,關於花錢我們應該體貼業者的苦衷,沒有利潤的事誰下得了手 ? 不過話說回來,不試一試又怎麼知道賺還賠 ? 話再說回來,賺了許多錢之後不應該想想所謂責任與道德的問題嗎 ?

讀者來信希望,介紹原文書時加注有沒有中譯本,期盼好譯本之心不可謂不殷切。可是如果你知道翻譯事業也有大包小包,也有綁標圍標,你真的會心寒。所謂大包小包就是人頭譯者 (通常是在這個領域有點頭臉了) 承攬一大堆書,再轉給親朋五十皆大歡喜。你因此可能比那個掛名的人更早看到完整的譯稿內容也說不定。至於綁標圍標嘛,就是知名人士強力關切,指名要做「看名稱就知道有賺頭」的書,也不管自己的專長吻不吻合。這樣子亂搞,要等到好譯作,俟河之清矣 !

技術書籍,有神圣任務,和一般商品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為什麼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為什麼說三不朽是立德立言立功,而不是立德立功立言 ? 如果不是希望大環境愈來愈好,我不必甘冒不韙得罪別人,為難自己,搞得滿身創痍。

秋天是一個驗收成果的季節。手上有兩本前曾介紹過的相當不錯的書籍的後續發展。我們來看看它們有些什麼變化。Windows 95 是個大消息,我也為您介紹Inside Windows 95 這本燙手書。另外,我們有一本電子書。

背景資料 :
書名 Windows API New Testament
作者 Jim Conger
出版 Waite Group Press
頁數 22 章,1027 頁
售價 US$ 44.95
磁片 光碟一片

Section I - New API Tools
1. The Generic Application
2. Common Dialog Boxes
3. The Windows Shell
4. Control Panel Extensions
5. Custom Controls
6. File Compression
7. Installation and Version Information
8. TrueType Fonts
9. Application Testing
10. The ToolHelp Library
11. 32-Bit Memory Access
12. Micellaneous Functions

Section II - Multimedia
13. Introduction to Multimedia
14. MCI Functions and Commands
15. Timers and Joystick Services
16. MIDI Support
17. Waveform Audio
18. File Access

Section III - 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
19. Introduction to OLE 1.0
20. OLE Library Functions
21. OLE Server Functions

Section IV - Dynamic Data Exchange
22. The Dynamic Data Exchange Management Library
Appendix A Bibliography
Appendix B Common Dialog Definitions

winapi-newtestment.jpg (20937 bytes)


中國人命名自有學問。一個人的名字說不定關系他的一生順逆。名字對書籍一樣重要,有時候你挑書的唯一憑藉只是一本目錄,目錄中唯書號與書名耳 (這樣子挑書很危險,荷包里沒有三兩三的人萬勿嘗試)。

書籍命名學向來了無新意,外文書嘛大約就是 Programming xxx、xxx Primer、Advanced xxx、Inside xxx,xxx Developer's Guide、xxx User's Guide。像 "Windows++" 就比較有趣了,Murphy's Laws of xxx 以及 xxx for Dummies 也饒有趣味。還有一套書 (目前我知道兩本) 特別標明 Heavy Metal,比書名還大還醒目,在在提醒你它有多酷。對於叫做 Bible 或 Art 的書,我向來會以崇敬畏懼的心情特別多看兩眼,現在我又看到了令人敬畏的東西:New Testament (新約)。此名意有所指,因為作者的上一本書名為 Windows API Bible。這個名字既繼承了上本書的名號,又一語雙關地說明它講的是新的 API (新是指Windows 3.1 相對於 Windows 3.0)。關於命名,我想頒個獎給它。不過我建議銷到伊朗時改名為 Windows API Quran,比較不會出人命。

這本書該得獎的不只是名字。它對 API 的詳細解釋以及范例程式,都可以為程式員帶來大幫助。我曾經在本刊 1993.02 的無責任書評中提到,坊間沒有一本書專講Windows 3.1 的新功能。哪,這本正合需要。這是一本 API 手冊,以功能劃分而非字母排列次序劃分。書的進行方式是,每一章先有一些針對主題的文字解釋,然後是范例程式,然後是 API 條列說明。以第六章為例,它先告訴我們使用檔案壓縮 API 時,程式必須含入 LXEXPAND.H,必須與 LXEXPAND.LIB 聯結,執行時 LXEXPAND.DLL 必須存在,然後開始介紹這些 API 內部的壓縮原理 (不是十分詳細,但總能使我們了解原理就是了),然後是 API 摘要列表,然後是每一個 API 的細部說明,包含范例程式。Microsoft SDK 手冊 Programmer's Reference Volume 2: Functions 也有函式說明,就是缺乏范例。實例之豐富正是我認為本書值得進駐 Windows 程式設計員之桌面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項因素是,由於對 Windows 內部的了解,作者有能力提出一些類似程式員小錦囊的忠告。譬如說他警告你使用 Common Dialog 時,堆疊最好設定在 8192 以上,因為 Common Dialog 會大量占用堆疊,儲存暫時性資料;又例如介紹第 11 章「32-Bit Memory Access」時,他會為你好好上一堂有關於 16:32 位址和 16:16 位址的課;講到第 18 章「File Access」時,他以圖片為你解釋 RIFF 檔的格式。(注:RIFF 檔允許不同型態的資料儲存在同一個檔案中)。唯一稍嫌落伍的,是第 19 章的 OLE 1.0。

本書多達 110 個范例,原始碼和可執行檔全部放在書後所附之光碟片中。這些范例程式的使用者介面有一個樣板寫法,建立起一個用來測試 API 功能的簡單環境。程式的風格與其兄弟Windows API Bible 如出一轍。另外,Windows API Bible 的 393 個范例的原始碼與可執行檔也全部放在此片光碟中。兩本書的檔案分處在兩個目錄之下,再以章節來區分子目錄。根目錄下有一個 README.TXT,對所有目錄中的所有檔案做了一份列表,并標出它在書中出現的頁次,以及它的使用目標。顯然作者相當下了一番整理功夫。可執行檔都以 Visual C++ 制作出來,不是利用 VC++ 的整合環境,只是利用其命令列 (command line) 工具,也就是編譯器、聯結器。作者沒提 VC++ 的版本,根據書的出版時間我猜測是 VC++ 1.0,換句話說是使用 Microsoft C/C++ 編譯器 8.00 以及聯結器 5.50 做出來的。我隨便挑了兩個程式以更舊的 C/C++ 7.0 和更新的 VC++ 1.5 制作,一切順利。
可惜,光碟片中沒有 SETUP 程式。讓這些沒有壓縮過的檔案靜靜躺在光碟片中并不是個壞

主意,但是沒有 SETUP 程式為我做出 group 和 icon,我要在程式管理員中執行它們可就麻煩了。噢,你最好切換到檔案管理員去執行,或者使用 Visual C++ 套件中的 WX 和 WXServer 兩個程式,它們能讓你在 DOS Box 中直接以命令列方式啟動Windows 程式。關於這類公用程式其實很多,我的手上就有好幾套,研究它們挺有意思,可以對虛擬機器有更多了解 (了解虛擬機器絕對是了解 Windows 95 的重要關鍵)。

對於一個 Windows 程式員,桌上擺本好的 API 手冊是絕對必要的。Windows API Bible 和 Windows API New Testament 都是上上之選。

Windows 3.1 剛問世時我覺得應該有一本專門介紹 3.1 API 的書,而且躍躍欲試。空想有什麼用 ? 重要的是把它做出來。君子立志 ,小人 立志。有位朋友每個月初一十五都要擬一份計劃,半個月就在美好的遠景中陶醉一次。我看過他的偉大計劃,一個也沒做出來,倒是常聽他大呼『那個我早想到了』。資訊人員切忌淪入空想之中,人不會因為夢想而偉大,夢想必須實踐,人才偉大得起來。 

背景資料 :
書名 Inside Visual C++ (2nd Edition)
作者 David J.Kruglinski
出版 Microsoft Press
頁數 26 章,768 頁
售價 US$ 39.95 (含光碟一片)

Part I Windows, Visual C++, and Application Framework Fundamentals
1. Microsoft Windows and Visual C++
2. The 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 Library Application Framework

Part II The Class Library View Class
3. Getting Started with AppWizard - "Hello, world"
4. Basic Event Handling - Using ClassWizard
5. The Graphics Device Interface (GDI)
6. The Modal Dialog
7. The Modeless Dialog and the COMMDLG Dialog Classes
8. Visual Basic Controls
9. Windows Memory Management - Just Say "New"
10. Bitmaps
11. Bitmap Buttons, The Timer, and On-Idle Processing

Part III The Document-View Architecture
12. Menus and Keyboard Accelerators
13. Toolbars and Status Bars
14. A Reusable Base Class
15. Separating the Document from its View
16. Reading and Writing Documents - SDI
17. Reading and Writing Documents - MDI
18. Printing and Print Preview
19. Splitter Windows and Multiple Views
20. Context-Sensitive Help
21. A Practical Windows-Based Application

Part IV Advanced Topics
22. 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 Library Version 2.5 Programs
without Documents or Views
23. Storing Bitmaps in a Document - DIBs and the Clipboard
24. Database Management with Microsoft ODBC
25. OLE and OLE Automation
26. Dynamic Link Libraries (DLLs)

Appendix A. A Crash Course in the C++ Language
Appendix B. Message Map Functions in the
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 Library
Appendix C. Microsoft Windows Functions Used in This Book
Appendix D. Visual C++, Version 2.0 for Windows NT

insidevcv2.jpg (17153 bytes)


這本書已經在 Visual C++ 領域中建立起巨著的形象。我說過,人的學習難有 version control,我已經不能想像,初學 Windows 程式設計的人一頭掉到物件導向 MFC 的大缸里到底能否全身而歸,總覺得讓我們這種「老一輩」的工程師搞清楚程式的進入點和退出點在什麼地方,每個看似獨立的單元之間的關系如何串接起來,然後我們才能丟開過去的包袱大步向 OO 邁進。但是這本一開始就講 (而且一整本都講) MFC 程式觀念的書還是如此地受到重視。雖然,Richter Hale Shaw 這樣的名作家預告了近一年的書遲遲未出,并沒有因此令我等愛書人放棄對他的期待,但半壁江山恐怕已經不保。書市江山對讀者而言是「干我底事」,不過能搶下半壁江山的書,骨子里必然有過人之處,這才值得我們注意。

本書的章節安排與第一版沒有什麼變化,22 和 25 兩章的名稱略有小更動。頁數多了約 200 頁,24 章的 ODBC 和 25 章的 OLE2 對此頁數暴漲做出了最大貢獻。非常合理,因為 VC++ 1.5 比 VC++ 1.0 多出來的最重要特徵就是這兩套Classes。

本書第一版介紹的 OLE 是 v1.0,新版介紹的則是 OLE2。OLE2 絕不是一個可以在一本書的一章中介紹得完的主題,作者只企圖對OLE 經典著作 Inside OLE 2 (Kraig Brockschmidt 著,Microsoft Press 出版) 做點補充,解釋 OLE Automation 的意義與程式寫法,并對 OLE2 的最基層模組 COM (Component Object Modal) 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在今年四月介紹過 Inside OLE2,該書雖然令人望而生畏 (1000 頁,高難度),但其中第三章以 C/C++ 實作出一個Component Object,讓你徹徹底底了解 OLE object 與 interface 的意義,光為了那一章,我愿意花一整本書的錢。

今年四月份我對本書第一版的安裝程式多有批評,新版就好得多了,有漂亮畫面、有百分比棒。不過還是有三點不足:第一是沒說需要多少磁碟空間(面對一張光碟,我的手心在出汗),第二是沒有「中斷」鈕讓我心生後悔時使用。第三是不能讓我選擇個別的安裝項目。安裝後獲得 1504 個檔案,占用 47MB 空間,其中的 EXE 檔都是 Debug 模式,大得不得了,你可以選按 Visual Workbench 中的 [Options/Project],將 [Build Mode] 改為 Release 模式,全部重新制作一次,磁碟空間大概可以節省 2/3。還好所有的程式都沒有 .BSC 檔 (給 Visual C++ Source Browser 看的),否則空間至少又大上十數個 MB。

此書之版本更新雖然慢了一些,我還是要說,它是這個領域里一本非常值得擁有的好書,廣度接近 SDK 領域之經典名著 Programming Windows 3.1 (Charles Petzold 著)。新版所附之碟片,已經對其前一版為人垢病之安裝設計做了極佳的回應。

背景資料 :
書名 Inside Windows 95
作者 Adrian King
出版 Microsoft Press
頁數 10 章,476 頁
售價 US$ 24.95

1. The Road to Chicago
2. Intel Processor Architecture
3. A Tour of Chicago
4. The Base System
5. The User Interface and The Shell
6. Applications and Devices
7. The FileSystem
8. Plug and Play
9. Networking
10. Mobile Computing
Epilogue - Leaving Chicago

inside-win95.jpg (15562 bytes)


這本書類似 Inside Windows NT,是一本概觀性的書。做為一個 Chicago Beta 測試者,我來看這本書應該是滿有感覺的。雖然一切還沒有拍板定案,你還會在書中偶而看到像「xxx 是 1994 年初的稱呼,至於最後該叫什麼還有待觀察」這樣的話,不過這種話大多集中在第五章 (使用者介面),作業系統的底層架構已經確定了。

本書第一章是「通往 Chicago 之路」(注)。這一章講 Windows 95 的任務、硬體平臺、與 Cairo 之區隔、穩健性、相容性、效率、即插即用的方便性等等,給市場人員看的部份比給工程師看的還多。(注:我想大家已經知道,明年推出的 Windows 32 位元版本正式名稱叫做 Windows 95,Chicago 可用以通稱這一系列的 Windows 96,97...)。

第二章介紹 Intel 處理器保護模式,著重在虛擬記憶體和虛擬 (86) 模式。全章把保護模式定址的 selector、descriptor、GDT、LDT 講了一遍。對於記憶體之保護與作業系統之保護 (關系到四層特權) 亦有描述。已經摸清楚 Windows 3.1 加強模式的人對 CPU 保護模式一定不陌生,那麼這一章沒有什麼新鮮特別的內容。

第三章花了很大的氣力解釋虛擬機器,一小部份解釋多工作業。我曾聽過有人把多工批評得一文不值,這就好像你要選擇亞米西人(注) 拒絕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或是要完全享受高度工業帶來的便利,悉聽尊便。但我猜自認為「多工於我何有哉」的人,基本上并不知道即使一整天都只使用 Lotus 1-2-3,多工也能幫他做背景列印的 spooling 管理以及網路連接。第三章另外也介紹了記憶體管理、動態聯結、裝置支援。(注:九月中旬我特別走訪距離紐約五小時車程的蘭開斯特(Lancaster),亞米西人 (Amish) 在那里組成一個自治團體,生活自成一格。早期電影「證人」(哈里遜福特主演) 一片中不使用任何電器、以馬車代替汽車、蓋房子用木料全村一起動手的,就是亞米西人。亞米西人不用電,但并不宣導別人也不用)。

第四章是相當艱澀的一章:Windows 95 的 base system,其實講的就是最重要的虛擬機器管理器 (VMM)。虛擬機器的架構早就存在,VMM 就是 Windows 3.1 的 WIN386.EXE,現在則是在 Chicago 的 DOS386.EXE 中 (奇怪我的 Beta 怎麼沒有這個檔 ?)。這個 EXE 檔案由 VMM 和其他許多 VxD 組成。Windows 95 的 VMM 和 VxD 的觀念與 Windows 3.1 時代并沒有什麼差別,唯需注意,VxD 現在可以動態載入及退出,不需要非在系統初始化時載入不可。這對於不是長期使用的 VxD 而言 (例如Plug & Play) 是合理的處理方式。另外,Windows 95 的 VxD 允許應用程式呼叫之。

第五章介紹使用者介面與外殼 (shell)。什麼是 shell ? 如果使用者能夠透過一個程式對系統做許多控制,這個程式就可稱為 shell。Shell 就是一般人以為是系統的那個程式。問問電腦族什麼是 DOS ? 70% 的人告訴你 DOS 就是 COMMAND.COM ! 其實那只是 DOS 的外殼。Windows 3.1 的外殼是什麼 ? 你可以說是程式管理員 + 檔案管理員 + 行程管理員 + 控制面板。現在,Windows 95 把它們融合在一起,成就所謂的 Explorer。

Microsoft 有一個視覺效果設計小組,Windows 95 大概是他們的第一個產品。這個小組的心血結晶,帶給我們全然不同的感受。老實說原本我覺得新的使用者介面比不上 Windows 3.1 細致,可是當我把顯示幕解析度調為 800x600,嘿,3D 質感全出來了,我簡直以為自己在跑 Nextstep。說到顯示幕解析度,如果你只有 EGA,Windows 95 不能成為你的入幕之賓。

本章也許是對讀者最有直接幫助也最容易接受的一章,按理我好像不該有什麼意見。我只是沒想到在 Inside Windows 95 這個題目中會出現教你使用者介面的章節。內容有點瑣碎,竟然拿 M4、M5 以及 Beta1 的 shell 演進,來向我們說明Microsoft 的設計理念,例如為什麼 taskbar 最後只留有一個 Start 鈕,或例如初學者第一次面對視窗畫面時的心理反應。市場性太重了些。

第六章介紹 Win32 API 各主題觀念,并沒有實際程式碼,都是概念,文字很多。

第七章介紹檔案系統。雖然 Windows 95 的 32 位元 API 和全新的 shell 最容易獲得鎂光燈焦點,臺面下的檔案系統卻有著最大的沖擊。太多知名軟體 (病毒掃描軟體、磁碟重整軟體、磁碟最佳化軟體...) 都與 DOS 的 FAT 檔案系統息息相關,Windows 95 既背負相容之責任就不可能改變現有之 FAT 磁碟格式。如果 FAT 變天,磁碟工具全部崩潰。Windows 95 可使用多種檔案系統,預設則為 VFAT,此系統與DOS 的 FAT 組織一樣,舊瓶里裝的卻是新酒。VFAT 的最大特色是:

o. 長檔名。榮登使用者抱怨量第一名的 8.3 檔名限制,終於被突破了。
o. 網路支援。新鮮的「可安裝檔案系統」允許同時使用不同的網路系統。
o. 效率改善。VFAT 是全新設計的 32 位元保護模式碼,System VM 不必從保護模式 切換到 V86 模式再切回來 (CPU 模式切換很耗時間的)。

長檔名并不是好到肉從天上掉下來大家都有得吃,16 位元應用程式在 Windows 95 中就看不到長檔名。到底檔名限制是如何突破的呢 ? 尋求解決的過程就像偵探小說一樣地刺激,它是利用短檔名 FDB (File Description Block) 的屬性位元組,設立最後四個位元(也就是令其值為 0Fh),使這個 FDB 所代表的檔案的屬性是 read only + hidden + system file + volume。加上 volume 屬性後,產生一種不可能的組合,Microsoft 測試結果卻發現這種組合不會對任何現有之磁碟工具軟體帶來困擾 (其他的不佳設定可能會使磁碟工具軟體嘗試「修正」它「自以為是」的問題,因而破壞資料)。每一個短檔名外掛一個長檔名,所以如果你在 Windows 95 中指定長檔名給某個檔案,它會對映一個短檔名。如果你在 DOS Box 中把短檔名殺掉,長檔名也就陣亡了。

能找出 FAT 檔案格式中的這個屬性設定訣竅,簡直是個奇跡,但 Microsoft 知道測試中一定有漏網之魚,很難担保什麼時候出狀況,所以又設計出 "exclusive volume lock" API。如果一個程式在做磁碟直接寫入的動作之前,沒有先獲允 "exclusive volume access" 的話,寫入動作就會失敗。

第八章介紹「隨插即用」,這是一份提供給硬體廠商的規格 (標準),目的要讓這些周邊卡片的安裝程序容易到「把卡插上去,把軟體拷貝到硬碟」就好了的程度。Windows 95 安裝時檢查并設定我所有的周邊 (聲音卡、CD-ROM、數據機、滑鼠),的確讓我驚喜,你再也不需要知道 IRQ 或 I/O 埠位址是什麼了,「隨插即用」完全負責硬體裝置之識別、指定正確之硬體環境及適當之驅動程式。

第九章談網路,包括 Windows 的網路拓荒史、WOSA (Windows Open Services Architecture)、Windows 95 中的網路軟體組成元件、操作術語、伺服器、安全性等題目。

第十章談 Mobile Computing。"Mobile" 有動態、流動的意思,Windows 95 希望能抓住那種只使用膝上型電腦,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但常常以電子郵件、電話、傳真與某人某地通訊的客戶。也許一臺 PDA (個人數位助理) 也能夠滿足這些「流動」客戶,但也許他們需要更不受限制的能力。這一章中你可以看到許多新的東西,包括 TAPI (Telephony API) 與 MAPI (Messaging API)。

從 407 頁開始是三個人對於 Windows 95 的談話記錄,一是作者,一是 Microsoft 系統軟體部資深副總裁 Paul Maritz,另一是作業系統部副總裁 Brad Silverberg。427 頁開始則是長達 27 頁的書末詞匯表。

本書一開始就告訴你它講的是一個建構中的作業系統。世界上只有 Microsoft 會在產品未推出之前先寫本書來介紹;也只有 Microsoft 的產品有魅力讓大家掏錢買一本施工中的游樂場旅游指南。怪! 怪!! 怪!!! 可是呢,我自己還不是擠在想一睹為快的人潮中。

 

 

■ 尼斯湖水怪

英國蘇格蘭北部,印威內斯郡 (Inverness) 的尼斯湖中,充滿了詭譎神秘的氣氛。
傳說此湖有形體不明之生物,此生物早在西元一世紀以前就時常出現,人們昵稱之為「妮茜」。傳說此怪物是二百萬年前的魚龍,頸長頭小,腳為蹼狀,尾巴壯碩,體長十公尺。雖然繪聲繪影,言之鑿鑿,可是從來沒有人提出過證據。

6.22 會為 MS-DOS 劃上句點嗎 ? 我看未必 --- 盡管 Microsoft 開出來的牌是 Y-E-S。

打開一臺安裝有 Chicago 的電腦,不必 (也沒機會) 在 DOS 中敲入 win,就直接進入了Chicago。你因此有點兒害怕,因為熟悉的東西不見了。DOS 提示號、CONFIG.SYS、AUTOEXEC.BAT 都不見了。

不,都在。進入 Chicago 後把 C:\CHICAGO\WIN.COM 改名 (別殺掉),重新開機,Chicago 載入失敗 (Logo 畫面先顯現再消褪),於是你回到熟悉的字元環境。敲入 "ver" (DOS 內部命令),得到 "Chicago Version 4.00.122"。現在執行 MSD (Microsoft 附的一個診斷工具軟體),在 [OS Version...] 這一項目中我們看到的是 "MS-DOS 7.00"。你可以執行 DOS 應用軟體 (我跑的是 PE2 和聲霸卡的 QCD 程式),都沒有問題。此時當家主政的是真實模式下的 DOS 7.0。

現在,執行 Windows 3.1,一切順利。好,這就是 MS-DOS 7.0 + Windows 3.1。

Chicago 允許你在開機後看到 "Starting Windows..." 時按下 F4,改載入原有之MS-DOS。根目錄下有兩套 CONFIG 和 AUTOEXEC。一套是 CONFIG.W40 和 AUTOEXEC.W40,另一套是 CONFIG.DOS 和 AUTOEXEC.DOS。你執行起哪一套作業系統,就使用哪一套檔案。被使用的那一套會自動更名為 CONFIG.SYS 和 AUTOEXEC.BAT。

MS-DOS 的確有 v7.0,問題是 Microsoft 會不會把它單獨賣。那就得看 Chicago 市場成不成功了。Microsoft 作業系統部副總裁 Brad Silverberg 說,Windows v3.1 推出到今天,誰還用 v3.0 ? 而 Chicago 是 v3.1 的新版,榮景可期 !! 我比較沒那麼樂觀,畢竟這是太大的一步,我認為 16 位元 Windows 和 32 位元 Windows 將有一段不短的并存期。世事難料,明年此時見分曉,我們明年 11 月再來看看,個中天下究竟誰屬。

 

背景資料 :
書名 五千年神游眼福
制作 得意傳播 (故宮博物院授權)
售價 NT$ 1,650
軟體設備 : 中文版 Windows 3.1。
硬體設備 : 80486 機器,8MB RAM,雙倍速光碟機,滑鼠,10MB 硬碟空間
640x480x32767 色顯示卡與螢幕,MPC 相容音效卡,喇叭或耳機。

10/04 晚間新聞報導:故宮 420 件國寶 45 年來第一次出宮,動員上百人,31 位霹靂小組手持烏茲沖鋒槍一路護送到高雄;貨柜保溫保濕,即使故障也可維持 12 小時恒溫,10/10-12/10 國寶在高雄展出。
10/06 民生報文化新聞版:逾十億元文物安抵高美館。護送比照元首警衛計劃,裝載恒溫鎖死整個車廂。
10/11 晚間新聞報導:高雄美術館人潮洶涌。人數控制抱怨迭起,館方保證人人皆有機會欣賞國寶。
 

如果能夠在家欣賞國寶,多好;坐下來邊聽音樂邊喝咖啡邊看國寶,多好。這個夢想即可實現,故宮與公視簽約,有系統地為國人介紹國寶,并且找了具有專業畫面攝影技術的傳播公司 (而非一般制作 CD-Title 的資訊公司),以電影底片拍攝,制作完成了這片「五千年神游眼福」光碟。這片題材特殊的光碟,其前身在電通所開發時,就在侯捷隔壁的研究室,我常喜歡溜去聽那「匡」的一聲大鑼。

我想就使用觀感、制作技術以及取材 (內容),介紹這本「書」(真的是書,本片以 Toolbook 制作完成,其結構就是一頁一頁的書)。本書包裝古色古香,端的是無愧故宮文物,但是長度 30 公分使它放不進一般的光碟收藏柜中。手冊精美,錯字兩個;安裝容易,啟動方便;一開始的那聲大鑼,中國味十足,馀音裊裊不絕如縷。

這片光碟的內容主要分為四個單元:

o. 故宮概述 - 七國語言 (中英日法韓德西) 之文字說明與旁白,對故宮由來與 館藏做一簡要說明。

o. 故宮導覽 - 介紹故宮博物院外景以及院內四個樓層。最具噱頭的是每層樓的 每個展覽室都有一段視訊影片,讓觀者有親身游歷之感覺。你 也可以從地圖上看到每一層樓的每個展覽室的位置。

o. 認識文物 - 分門別類介紹各類文物之歷史沿革、發展與考據,是很好的知識進修場所。 例如書法部份,為你介紹書體之種類與發展,藝術上的特色與成就; 繪畫部份介紹人類之繪畫歷史,各種畫 (人物、山水、花鳥...) 之特色 與興盛時代。讀者也很容易從文字內容叁考到相關的圖片。

o. 風華一覽 - 圖片快速瀏覽單元,可以看到較大尺寸之國寶圖片,以及簡單的文字介紹。

電子書最大的好處就是交叉索引叁考,本書後兩個單元的交叉叁考做得不錯,對於知識吸收的一貫性有所幫助。也就是說,你在閱讀「認識文物」說明文字的同時,可以按一個特殊按鈕跳到「風華一覽」看大型圖片,反之亦然。「認識文物」中畫有紅色底線之文字,表示你可以獲得相關圖片 (或影片)。影片其實純是噱頭,長度短而畫面小,占用光碟空間忒大,倒不如省下來多放幾張高解析度圖片,反正「故宮導覽」中已經有影片噱頭了。

「認識文物」畫面右側的圖片沒有配合文字卷動變化,殊為可惜,因此當我把字幕卷到漢代玉器時,圖片卻有可能仍是清朝的痕都斯坦碧玉嵌寶蓋碗;當我把字幕卷動到宋汝窯了,圖片卻還停留在唐朝的加彩陶馬,不太對勁兒。這種「文字 (或旁白) 與圖片不搭」的情況在「故宮概述」亦可見到,當旁白告訴我們館內藏品有玉器、漆器、琺瑯器、雕刻、銅器、書畫...,螢幕上的圖片若能隨著旁白更動,效果絕對棒。

「風華一覽」以大尺寸圖片觀察國寶,設想很好。但是圖片水準不一,有些圖片 (例如清翠玉白菜、漢玉辟邪) 的確驚心動魄,色彩瑰麗影像清晰,燈光技術一流;但鰲魚花插就不夠精美,木座部份烏戚一片,花插本身之焦聚亦不準確。毛公鼎銘文之拓本非常不清楚 (放大也是一樣)。書畫部份之圖片清析度不夠,至少要像宋徽宗詩卷那種大小才夠看。我當然知道高解析度圖片占的空間 (前面說的那些噱頭影片拿掉倒可以空出一點來),只能說給未來制造專題光碟時叁考。

畫面上以美麗的印章取代一般生硬的按鈕,構圖優美,創意極佳。只可惜類似錄放影機的前進後退鈕,還是出現在眼前,多少有點突兀。功能性與藝術性沖突時,如何是好見智見仁。選單出現後,不選一個就不準走,有點霸道。你可以再按一次選單鈕清除之,但這不符合常人的想像或習慣,我認為滑鼠落在選單之外任何地方按一下就應該可以收起選單。選單視窗不大,每次顯現的項目有限,有了卷動桿之後這原本并不構成困擾,但選單每次出現時都得了健忘癥,記不得上次的位置。選單的項目 (文物名稱) 最好加上朝代,例如「天青圓洗」,可以在目錄上寫「宋 天青圓洗」。書畫選單更可以加上作者名。

最常打斷我的愉快情緒的,就是換景時背景音樂會斷掉。這讓我有點抓狂,你怎能忍受多明哥唱到兩個八度的高音 Do 時突然來一個二分休止符呢 ! 技術上有什麼困難我不知道 (Toolbook 我不熟),不過我知道聲音的處理是可以不經過 CPU 的。關於這一部份,本書制作人建議我調整 Windows 的 MCI Sound 緩沖區大小 (也就是選擇 Windows「控制面板」中的「驅動程式」,再選其中的 [MCI] Sound,然後按下 [設定] 鈕...),可是我把緩沖區調到最大并沒有改善。另外,背景音樂時而荒腔走板,弄得我有點神經緊張。所幸,有一個鈕可以關閉喇叭,釋放我的焦慮。

「風華一覽」關於「雕橄欖核舟」的文字介紹,有「舟刻後赤壁賦全文」,如果此時能夠讓我看「後赤壁賦」全文,一定很棒;你絕不可能在故宮博物院中這麼安詳地觀察這個高 1.6 長 3.4 公分的小玩意兒,我認為此時應該同時介紹一下毫刻藝術。

上述的許多看法其實牽涉到對國寶文物旁徵博引的深入程度,以及選材的角度。旁徵博引到什麼程度,制作人或基於光碟容量已有廣泛考量 (因為我看這整張碟片已經滿滿的了),選材方面更可能人見人殊。若為通俗,優先采用曾經上過郵票的文物做為主要題材,應該效果不錯。我曾說圖片不夠細微,這是以做研究的眼光來看待,身為一系列國寶導覽光碟的先頭部隊,其實本書已相當圓滿地完成了它的任務。聽說秦院長高興得很,這倒是,有圖片有音樂,有旁白有影片,豐富琳瑯。本碟片絕對有國際市場,期盼制作公司以戰戰兢兢的態度完成外文版,因為它可能是我們的一支外交力量。故宮與該傳播公司目前合作中的,還有「清明上河圖」與「龍在故宮」,前者以清明上河圖為唯一主題,改用 Visual Basic 制作,除了繪畫本身的成就,也對圖中所描述的古人生活,做了人文方面的深入介紹,比較接近研究領域的專業等級。後者介紹故宮之中所有關於龍的器物與故事。

我的設備是 DX2-66,倍速光碟機,16MB RAM,執行此片仍然不夠平順。曾經受過 MFM 硬碟折磨的我,耐性并不差,但以這種速度來看,交談式光碟軟體要在個人電腦上到達可以愉快接受的程度,還有點兒路要走。

九月中旬游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走得我雙腿發軟,血糖降低,當時就想起這一片「五千年神游眼福」。對於絕大多數的人,坐擁這本電子書會比走一趟故宮獲得更多的知識與眼界 (多少人逛一個鐘頭,卻在三希堂旁坐三個鐘頭)。(編按:三希堂旁有個飲料部)。不過,就像天天看民生報職棒版并定期買職棒雜志,也不如實地看一場比賽體驗現場氣氛一樣,有機會,你還是應該走一趟故宮。 


侯捷 2010-07-27 05:53:46

[新一篇] 叫書評 太沉重

[舊一篇] 你正站在十字路口 (1)—論 16/ 32 位元作業系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