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310(2002)04-0040-02
  中國的新文學是在西方文學對中國傳統文學的影響、侵蝕、轟擊下產生的。不可否認,它無法離開傳統,就如同人抓住自己的頭發焦躁地想離開地球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浮躁一樣,一個民族的文學,它是根本無法逃離自己的傳統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五四新文學的確是有別于傳統的一種嶄新的文學。它是在西學東漸的大潮中催生的,它更多的是接受了西方文學的影響,因為五四一代新文學的拓荒者們都是學貫中西的大師,都或多或少地接受過西方文學的影響。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當中國新文學剛剛濫觴時,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正風風火火彌漫世界文壇。歐風美雨,使一代學貫中西的大師們自覺與不自覺,有意或者無意地接受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當他們創建新文學時,他們的范本,他們理想的模式總是或多或少地浸染著現代主義文學的世紀末的果汁。其中有的人旗幟鮮明地為現代主義搖旗吶喊,有的人則持否定態度不以為然,但更多的人是吸取其精華,棄去其糟粕,兼收并蓄為我所用。
  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雖然歷盡波折,但它仍舊存在著發展著。我個人認為,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存在和發展,有它的必然性,即它的存在和發展是一定的必然的,因為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是建立在現代主義哲學的基礎上,而現代主義思潮的出現則是建立在現代性的物質文明的基礎上,這是勿庸置疑的。假如沒有現代的物質文明的發展,假如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達,就不會產生現代主義的思想。假如沒有現代主義思潮,也就不會產生現代主義文學。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
  西方的工業革命,導致了人的異化,空前慘酷的現代化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恐懼,人類對客觀世界了解得越多,其產生的危機感也就與日俱增,只有無知和愚昧的人才根本不担心臭氧層的破壞,也不會去考慮生態平衡。相反,一個遠見卓識的科學家卻會對此寢食難安,憂心如焚。正因如此,在西方發達的工業國家才產生了叔本華、柏格森等現代主義的哲學家,由于他們的思想契合了當時人們的心態,現代主義思潮因此迅速泛濫開來,并席卷了西方世界。同樣,現代科技的進步催產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使人們加深了對自己的了解,于是,精神分析,意識流等新認識和理解隨之產生。文明的進步撕毀了以往人們因愚昧而信奉的神圣,新的技術發明如電影等又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新的技巧和方法。這樣,在現代物質文明的基礎上,在現代主義哲學的影響下,結合新科技進步給人們帶來的新技巧、新視角、新方法、新理解、甚至新的困惑、新的恐懼、新的茫然,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主義文學是產生于現代性的社會基礎上的,即物質的、思想的、文化的基礎上的,那么,反過來我們同樣可以說,現代性的社會基礎也必然會產生現代主義文學,因為現代的物質文明的發展,一方面使人覺得自己越來越偉大,但同時,面對浩瀚的客觀世界也使人覺得自己越來越渺小。以往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神話被催毀,人們對這個世界及自己的了解越多越是感到困惑和無能為力。文明在不斷向前發展,憂患與恐懼也同步在發展,就如同現代化的交通運輸也帶來了傳染病毒的肆虐一樣,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得越清楚,也就知道了自己時刻都站在深淵的邊緣。過去茍安于現狀的沾沾自喜,知足常樂的庸人意識,不是出于愚昧的短視,就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所以,隨著人類的進步,隨著科技的發展,隨著對自身和環境的認識,困惑、憂郁、恐懼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那么,作為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現代主義文學,就不會走向消亡,而是會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
  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是在五四大潮中,由一些受西方和日本教育影響的知識分子橫向移植到中國來的。但是落后的物質文明,低素質的文化水準,使它無法找到適宜生長的環境和土壤,它因此受到了頑強的排斥。所以,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只在大都市、留學生和高級知識分子中間小有市場。李金發在當時幾乎沒有產生什么影響,新感覺派、現代詩派、九葉詩派,在今天看來確屬陽春白雪,但在當時卻和者蓋寡—但這是歷史的必然,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如此,也必然如此,因為中國的國情如此,誰也不能離開現實而生活在想像中。當時的中國文學實際上是處在一種兩難狀態:要跟上世界文學發展的進程創作先鋒文學就必然會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因為離開了中國的國情,就必然失去了讀者的基礎;相反,要適合中國的國情,就必須削足適履,適合中國接受群體的現實,其結果就是放棄追趕世界進程的先鋒文學,去創作淺俗文學。我們選擇了后者,也只能選擇后者,因為我們的接受群體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在這一點上,趙樹理的貢獻是杰出的。他獨創地把現代精神貫注到淺俗的形式中,在淺俗的文本中表現的是現代的思想。趙樹理的創作因此而受到了極高的推崇,因為他適合了現實的需要,切合了中國的國情,為中國農民的覺醒,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自己寶貴的貢獻,也啟迪了一代優秀的作家,功不可沒。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從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看,從整個人類文化的進程看,這并不是一個使我們可以感到驕傲和自豪的現象,相反,這是一種文明滯后的結果,是一種為了遷就而不得已的必然。
  但是,我們不能不注意到的一個事實,即我們不能不注意到的一種偏頗—照搬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這當然是不可取的。它應當也必須融進本民族的精華,在借鑒與繼承中進行創新。因為,文化傳統不同,中國自有中國的傳統,文學自有文學的特殊性,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無法割斷歷史。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必須也必然會把自己的文化傳統融進新的創作中。其次,文化消費者不同,中國讀者在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中積淀起來的欣賞心理,當然而且必然會左右著自己的文化生產。作為中國人,作為在這塊熱土上孕育成長的中國人,誰都無法掙脫這種傳統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無視它的存在是不明智的。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只有中西融合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在這方面,五四新文學的大師們已經給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和散文詩《野草》就是這種中西融合的典范之作。我們知道,狂人這個形象是不可能在現實中找到這種真實的人的,這個真實只能到作家的創作主體中去找。也就是說,他是作家一種主觀認識主體情緒的表現,是一種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的創作,而野草那種深奧的哲理,奇特的構思、詭秘的語言、困惑的情緒,其受現代主義的影響是十分鮮明的。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作者那種敏感的描寫社會,倘有力則轉而影響社會,使有變革的現實主義精神。從文學觀念上說,魯迅的創作是在傳統文學文以載道精神的推動下,為了改良人生、改造社會和國民性而創作的,所以,我們說魯迅的這些創作,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是現代主義的也是現實主義的。魯迅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一方面,文學必須走向世界,誰關門自縛誰就等于自取滅亡;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可忘記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這片熱土。在這里,魯迅為我們樹立起了一個楷模。同樣,郭沫若也是如此,郭沫若曾說過:“藝術家總要先打破一切客觀的束縛,在自己的內心中找尋出一個純粹的自我,再由這一點生發出去,如象一株大木從種子的胎芽發現出來以至于摩天,如象一場大火由一株星火燃燒起來以至于燎原”這顯然是一種來自現代主義的自我擴張,是一種強調藝術創造就是表現人的內心世界的表現主義。郭沫若在《天狗》一詩中,抒情主人公“我”用夸張的手法變形為天狗,它是非現實的,非理性的、非邏輯的,但它卻足以表現出作者當時內在情緒的實質。即使《鳳凰涅磐》也是超越現實的、幻想的,它是一個象征體,我們無法否認它的象征主義色彩,然而,這些作品又是為現實而發的,它對現實生活不是疏離而是緊密的,是為了呼喚革命,是為了毀滅舊世界而創造新世界,而這種創作精神,正是我們的傳統文學所歷來強調的。
  縱觀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的經典作家,他們的創作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現代主義思想及現代主義文學創作技巧的影響,雖然他們也幾乎都是現實主義作家。矛盾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但他的《創造》則是一篇象征主義色彩很濃的作品;君實想創造一個妻子,這近乎荒誕,但令人悲哀的是,他的創造成功之日,也是他的創造失敗之時。從表現的情緒看,是一種幻滅,從表現的形式看,則是象征。我們無法否認《蝕》是現實主義的小說,但《追求》中的人物,雖然都在追求,然而,也都在幻滅,這難道不是作者自己苦悶的象征。這個問題早在當年就有人提出來了。老舍是現實主義的大師,但《貓城記》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作者所表現的是一種對人類前途和民族前途的深刻的憂患意識,其形式和表現則是荒誕的。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表現的思想情緒,都是現代主義的。曹禺的《原野》是典型的表現主義作品;荒誕的情節、象征的意象、幻覺的描寫、人類生存困境的思考,這是獲得了公認的。即使如《雷雨》,作者也說是為了表現一種宇宙的殘酷。它的哲理內蘊顯然是源于西方現代主義世紀未情緒的影響,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之所以越來越受到評論界的推崇,為什么呢?我認為,就是因為這個人物形象的內涵和作品表現技巧的現代主義特色。我們看莎菲這個形象,她既感到外在環境的不可理喻,又感到內在心靈的脆弱無力,其結果生活是虛無,一場夢,一次徘徊,這是從表現情緒說的。從表現手法看,其表現的心靈的沖突,人格的撕裂,無不打上現代主義文學的深深烙印。
  此外,聞一多、馮至、錢鐘書、路翎、沈從文、徐志摩等著名作家,他們的創作無一不打上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烙印,無一不深受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在現代文學的經典作家中,有幾個沒有受到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又有幾個沒有運用過現代主義的寫作技巧?更不要說那些以現代主義相標榜的流派和作家了。可以說,沒有現代主義思潮和文學的影響,就沒有中國現代文學的豐富和輝煌。
  當然,現代文學三十年的中國,現代性的環境和基礎是非常薄弱的,這些情緒和形式難以在中國的土地上普遍接受,于是,作者們就采取了折中的辦法。魯迅在《野草》之后,再沒有這樣去寫了。就是象施蟄存這樣新感覺派的旗手,后來也向現實主義回歸了。丁玲、矛盾、曹禺、老舍、郭沫若莫不如此。但這并不能證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沒落,而只能說明中國當時人文環境的滯后,所以,臺港在六十年代追趕現代化的過程中,興起了現代主義文學,大陸在八九十年代走向全球化的歲月里,現代主義文學也風起云涌。這些都足以說明,現代主義文學的存在和發展是肯定的、必然的。問題是我們怎樣去肯定、去發展。所以,研究這個問題,對三十年的現代文學史,不能不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而對今后的文學發展,則顯然是不無裨益的。
  收稿日期:2002-01-10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40~41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鄒永常20032003中國新文學的大師們都有意或無意地接受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是在西方發達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的,當它進入精神與物質滯后于世界的中國時,它受到了有力的拒斥和擠壓,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必然。但中國要發展,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世界文學也一定會走進中國。今天,隨著中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現代化,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回顧新文學的大師們一方面借鑒西方的現代主義文學,與世界文學接軌,另一方面又繼承優良傳統,扎根于民族的大地沃土,走一條中西融合的道路,以此成就了中國現代文學輝煌的經驗。現代主義/文學/中西融合常德師院中文系,湖南常德 415000  鄒永常(1954—),男,湖南安鄉人,常德師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現代文學研究。 作者:阜陽師范學院學報40~41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鄒永常20032003中國新文學的大師們都有意或無意地接受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是在西方發達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的,當它進入精神與物質滯后于世界的中國時,它受到了有力的拒斥和擠壓,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必然。但中國要發展,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世界文學也一定會走進中國。今天,隨著中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現代化,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回顧新文學的大師們一方面借鑒西方的現代主義文學,與世界文學接軌,另一方面又繼承優良傳統,扎根于民族的大地沃土,走一條中西融合的道路,以此成就了中國現代文學輝煌的經驗。現代主義/文學/中西融合

網載 2013-09-10 20:43:27

[新一篇] 現代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璧合  ——白先勇小說創作概論

[舊一篇] 現代危機中的中國經典解釋  ——以徐復觀為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