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的新突破——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華東師大二附中 周靖)
  多媒體技術,是信息傳播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印刷技術的組合。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領域極其廣泛,然而,多媒體技術最令人振奮的發展莫過于在教學中的應用。筆者認為:多媒體技術集視、聽、觸多感官作用于一體,豐富了學生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其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刻透徹;還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担當更為主動的角色,從而使其學習變得更賦有獨立性和創造性;同時,多媒體技術還有助于教師對教學經驗的總結、積累,延長知識的存儲期限。以下,筆者就中學歷史教學來談談應用多媒體技術的三大益處。
      一、視、聽、觸多感官結合的多媒體技術是歷史教學最佳
    手段
  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相比,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更具特殊意義。一個歷史教師的語言描述能力再強,總不如讓學生邊看邊聽邊動手效果好。音頻、動畫、錄像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變得更為生動有趣。過去的歷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現,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鍵盤、鼠標的觸擊更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參與歷史的感受。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技術是中學歷史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
  這里所說的視覺,是指學生在計算機屏幕上看到的動畫、錄像、圖片、表解等。聽覺,指學生聽到的來自計算機的語言和音樂。觸覺,指學生的兩手對鼠標、觸模式屏幕、鍵盤觸擊。眾所周知,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以教師的講述為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成了課堂教學的主宰。本世紀70年代,傳統教學有了新發展,視聽教學(電化教學)成為廣大中學歷史教師崇賞的教學手段。
  然而,缺乏多媒體的視聽結合既麻煩,又易出差錯。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某段歷史部分片段的教學錄像資料,須在課前花大量時間精心剪輯,正式上課前,還要從電教室搬來沉重的電視機、錄像機,再用拖線板將電視機、錄像機與電源接通,上課時教師還要在電視機與講臺兩地不斷穿梭。筆者曾親眼目睹一位教師在穿梭教學中不慎將拖線板的插頭踩離插座,導致電視屏幕上漆黑一片,而該教師對自己的腳下所為全然不知,還以為是機器出現故障,結果,原本的視聽教學又回到了傳統的講述法,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避免許多麻煩,彌補視聽教學手段的某些不足。它使學習參與者得到主動觸覺的感受,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性的整體效果。
  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過程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一個重點,而戰爭的尾聲——日本無條件投降更是學生關注的熱點。然而,讓學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過程,僅僅讓他們側耳傾聽教師精彩的講述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學生的思維只是跟著聽覺在行動,而沒有與視覺、觸覺有機結合在一起。沒有觀察、缺乏想象的思維只能停留在初級階段。
  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操作計算機,選擇所需了解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某些片段進行思考、研究。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場面;日本首相鈴木聲嘶力竭叫囂“本土決戰”的聲音;美國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廣島、長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蘇聯紅軍進入東北的壯觀以及毛澤東向中國人民發出“對日寇最后一戰”的號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參謀長梅津美治朗在東京灣“密蘇里”號上垂頭喪氣簽字的神態。所有這些活生生的場面,會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對日本無條件投降這段歷史刻骨銘心。其思維活動在借助于觀察、想象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推理向更高階段發展。
  視、聽、觸多感覺結合的多媒體技術勢必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最佳手段。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歷史教學有助于學生獨立性和創
    造性的培養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歷史課的目的任務,就是系統地講解人類社會歷史各階段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基本歷史知識,闡明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使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逐步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培養學生運用這些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規律性的歷史知識的學習,將有助于他們認清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樹立堅定的信念。筆者認為:上面所說的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社會發展趨勢的認識,說到底就是一種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中心位置,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目前,教師大都注重在課堂上創造一種氛圍,使學生由被動聽講變為主動參與。學生有了學習的主動性,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學習的責任感,這就是一種獨立性。只有具備這種獨立性,學生才能真正地成為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者而多媒體技術正是學生由聽講者變成參與者的真正媒介,其原因是:
  其一,和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歷史教學,學生的數量可多可少,教學內容是預先制定的,而且上課時間可以自選決定。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跳過程序的某些部分,從與其知識水平相適應的地方開始學習;天資較好的學生,可以只選程序中與其學習任務相關的部分進行學習,而無須顧及其他。根據學生的智力差異和學識水平高低進行歷史教學,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通過不同時間、不同內容的學習,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這只有應用多媒體技術才能辦到。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其二,從表面看,多媒體技術似乎剝奪了學生舉手發問的權利。而實際上,許多媒體教學程序都設計了中斷功能,以便學生隨時可以中斷程序進行請教。學生有時需要重復某一章節,或轉入程序的另一部分,都可應用自如。另外,程序中含有自動引導工具,能增強學生對系統的控制能力。
  上課時間與內容的自選,隨時中斷或重復教學內容,學生自己管理著學習進程,多媒體技術對學生學習上獨立性的培養是一般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
  學生在學習上獨立性發展的結果,學生在學習中的創造性將會充分地顯示出來。因為,程序將媒體策略與音頻、視頻、字符、敘述、游戲、地圖和其他各種介質元素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可由學生控制學習工具,學生可以得到某些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每一項差導圖符都可以使學生實現一種不同的功能。因此,無論學生選擇哪一項,他們都能得到相應的知識。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想采取的模式,然后重建自己的學習序列。這些序列的建立,可以使學生學到比傳統歷史課堂教學多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東西。信息量的擴大,以及對各種信息之間聯系的了解與掌握,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與信息內容互相滲透,在此基礎上便會產生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學習方法,這就是一種創造性。
  比如:新航路的探索和開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段中世紀歷史,其內容相當豐富。通過多擬體技術,學生可以自己選擇途徑來了解哥倫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他的發現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從而由學生自己來進行模擬探險和發現,在完成模擬探險和發現的過程中,學生又可以了解十四、十五世紀時發生于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的各種人物與事件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在了解世界上著名探險家的同時,自己也幾乎成為一名探險者;在發現新大陸的同時,也就發現了進行學習的新方法。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學生獨立性充分施展的過程中,便會不知不覺地顯露出來。多媒體技術對學生獨立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是其他教學手段無與倫比的。
      三、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延長歷史知識的存儲期限
  教學中的多媒體程序具有極長的存儲期限。眾所周知,中學教科書的某些內容幾乎是一成不變、可以長年使用。比如,有關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圖片、圖解、表格甚至與教科書配套的一些錄像資料等媒體信息可以說是永恒不變的,只不過在文字的表述與評價上會出現差異。因此,相同的媒體信息就可以存儲在光盤中,只需要備有學習工具即可長年使用。信息系統一旦建成,就可以在教學中一直保持長期使用。這樣,歷史教師的備課效率可大大提高,他們可以利用更多的備課時間去不斷學習、研究新的科學知識,探索、發現新的教學方法。
  再則,從習慣上講,如果教師調換工作,其經驗和信息也就隨之而去。有了多媒體程序,這些經驗和信息就可以得到永久性的保存。優秀歷史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對歷史教學的發展大有裨益。
  由于知識存儲期限的延長,使教師的工作負担大大減輕。加上多媒體程序中除內容、字典、復習外,還有相應的測試題,如單元、同步練習,期中、期末、綜合測試等,以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學知識。這樣,教師就只需跟蹤學生的學習進程,而他則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每一個學生,去參與學校大事。教師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學生思想、行為、能力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上。教師將從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當然,多媒體技術只是作為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而不是要代替傳統的教學方式,但它是一種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更為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它使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我們堅信,只要在多媒體程序的設計中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提供更大的靈活性,那么,不光是中學歷史課,任何學科都將從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中獲得益處。*
  
  
  
歷史教學問題滬44-45,63G32中學歷史教學周靖19961996 作者:歷史教學問題滬44-45,63G32中學歷史教學周靖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49:24

[新一篇]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談

[舊一篇] 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一、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