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想象力培養  ——1997年高考作文閱卷引起的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今年高考題中的小作文,是根據一段材料,讓考生描寫小新背雙腿癱瘓的同學小牧到1公里外的學校上學的情景, 試題有以下要求:①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和“材料”所提供的條件,設想小新背同學上學的情景,想象要合理。②重點寫小新,用什么人稱都可以。③重點在行動描寫,也可適當運用其他表達方式。④200字左右。以上四方面, 第一方面的要求最不容易做到,因而在閱卷中,我們發現大量想象不合理的作文,其“不合理”表現如下:
  1.部分考生缺乏合理想象,用抽象的說明代替具體的情景描寫。他們有的根本沒有弄清楚試題要求,不作想象,只用平板的語言把試題提供的材料加以擴寫。
  2.有的作文雖然有想象,但想象不合理。這類考生把大量筆墨集中在小新與小牧相識的場景描寫上,而沒有著力去刻畫最易表現人物品質的情景。有的考生甚至描寫小新、小牧一路上的戲耍,如背上的小牧胳肢小新,親小新的臉,踢小新的屁股等等。這些細節描寫不但不能展示小新高尚的品質,反而以庸俗的格調破壞了作文情景應有的和諧和美感。
  我們在閱卷中發現,存在以上毛病的作文為數不少。有的考生大作文(議論文)寫得較成功,但是由于小作文缺乏合理想象,得分甚少,這實在令人惋惜。
  針對以上情況,本文擬就中學語文教學中想象力培養的有關問題,談點膚淺的看法。
  中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中學語文教學不僅担負著傳授知識的任務,而且具有德育、美育的功能。語文教材薈萃了許多文學名篇,包含許多美育因素。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同時,憑借課文中的美育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這是中學語文教學亟待研究的問題。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圍繞著高考指揮棒轉,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致使很多學生在體現能力的考試中力不從心。改變中學教育的現狀,把教學的重點落實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這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界同仁的共識。因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正順應了教學改革的潮流。
  想象力,即人的想象能力。所謂想象,心理學上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許多先哲和科學家都深知想象力在人類創造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康德說:“想象力是一個創造性的認識功能。”(轉引金開誠《文藝心理學概論》第76頁)愛因斯坦也認為,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卻可以遨游世界”。(轉引林同華《美學心理學》第171 頁)文學藝術的創作離不開想象是眾說周知的,在此毋庸贅述。科學家在理論觀點和科學結論產生和形成過程中,也往往需要借助聯想和想象,特別是當科學結論即將產生之前的那段時間里,推理活動既不純是借助理性概念進行,也不是借助于直接從外部世界得到的形象,而是借助于頭腦中的意象。在想象的推動下,各種意象相互聯系、相互結合,生成新的概念和提出新的科學假說,它們一旦得到驗證,就成為科學理論。想象在科學研究中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因而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從小都不同程度接受過想象力方面的訓練。愛迪生幼年時,母親就有意識地培養他的想象力,這對他后來的發明創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既然想象對人的創造性活動能夠產生極大的影響,那么,我們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的過程中要精心安排,使教育真正成為培養人才的有效手段。中學語文教學應當怎樣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在課文講解、閱讀過程中培養想象力。
  中學課文多是經過精心挑選的中外名篇,文學作品占80%左右。這些作品具有生動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情節和優美的意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啟發學生的想象,使之受到審美形象的感染。以往的中學語文教學,包辦成分多,教師生怕學生不理解課文內容,而喋喋不休地講解,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在這種教學中,學生感悟到的只是教師個人咀嚼的知識,而非學生自己體會的東西,長此以往,學生的想象自然枯萎,他們對語文課也會產生厭倦情緒。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改變“包辦”的教學方式,用啟發式教育,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去想象、去思考、去判斷。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學生思維活躍、情緒亢奮,他們會為自己想象的成功而歡悅,為自己的憋悶再作深思,自然能夠高效率地接受知識。孔子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實質就是主張學生在學習中要獨立思考、想象,到了思路發生阻塞時,教師才去點撥、啟發。西方接受美學,對文學作品提出了新要求,即欣賞者的創造要介入其間。語文教學如果沒有給學生(欣賞者)留有想象的空間,就等于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作品的審美價值就難以充分地展示出來。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秀小說,它們在展示人物命運、情節安排等方面都有其獨創性。教師在講授這些作品時,不要采用老格套——從解題、作者介紹、分析主題和藝術特點鋪排開去,而是要精心設計與課文有關的問題去刺激學生的想象。譬如,講解莫泊桑的《項鏈》,在導入課文之前,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主人公瑪蒂爾德借項鏈,而后不幸丟失項鏈的情節,然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去安排主人公后來的命運。當然,學生想象的結果不盡相同,多種多樣:有的可能認為瑪蒂爾德為了賠項鏈而淪為妓女,或是鋌而走險與丈夫合謀詐騙;也有人可能認為她在憂郁中死去,或靠勤勞掙錢來賠賞丟失的項鏈……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想象不是隨意幻想。“幻想”是雜亂的、飄忽不定的,沒有一個支配中心。“想象”要受作品意旨支配,在確定的方向上進行。正如黑格爾所說:“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但是我們同時要注意,不要把想象和純然被動的幻想混為一事。想象是創造的。”(黑格爾《美學》第一卷第348頁)當學生明白了這些道理后, 他們就會自覺摒棄那些游離于作品的“幻想”,撥正自己的想象。經過學生一番思考、想象之后,教師才讓他們去讀作品,這樣,學生不僅印象深,而且會為莫泊桑巧妙的結尾安排——項鏈是假的——而驚嘆。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思考:作品這樣結尾有什么好處?
  詩歌最容易調動想象。詩歌教學的重點,應當落實到引導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欣賞上。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它能使讀者通過聯想和想象,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如果要講解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師不要急于去分析作品,而是先通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等詩句去激活學生的想象。學生想象出來的情景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長江在他們心目中無疑是一幅壯麗的動人畫卷。教師隨后啟發學生:在這雄偉的畫卷上,將出現什么樣的人物和情景?學生的看法也許多種多樣,教師可將這些看法歸類,再結合詩作題旨,分析其是否合理,這樣就把有目的想象和隨意的幻想區分開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通讀作品,并留意作者的思路。在詩作里,詩人由長江的壯美進而聯想到歷史上“雄姿英發”、談笑間,使“強虜灰飛煙滅”的周瑜。這樣聯想是受“赤壁懷古”題旨所限制的。寫周瑜自然寫他當年在赤壁大破曹軍的威武雄姿。作者正是借長江雄偉壯闊的景象和前代的英雄偉績來抒發自己追求功業的豪邁情懷。如果學生能在詩作中感悟到這點,其欣賞就是成功的。至于作品結尾的“人生如夢”的感慨,教師可結合詩人被貶謫的經歷進行講解,指出作品曲婉地表達了作者理想難以實現的悲涼心境。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而課余閱讀又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的閱讀,使其不帶隨意性,并且使閱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想象。閱讀前,教師要設制思考題;閱讀后,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想象和思考,然后再把想象的結果復述出來。比如李白的《蜀道難》就是理想的課余閱讀篇目。學生通過詩人豐富瑰麗的語言、夸張的描寫,感悟到蜀道的艱險。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寫一篇別開生面的描寫“蜀道難”的短文。
      2.在作文訓練中培養想象力。
  傳統的中學作文教學比較重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而忽視作文的構思,尤其忽視了構思過程中的想象性因素,其實質是把語言表達和思維過程絕然分開。其實,“思想只是無聲的語言,語言也就是有聲的思想。語言固不能離開思想而獨立進行,思想也不能離開語言而單獨進行了。思想和語言原本是一致的。”(朱光潛《詩的實質與形式》)既然語言和人的思維密切相關,那么學生的作文構思和想象,不再是無所憑依的大腦活動,而是以語言、表象為載體的思維過程。作文之初,頭腦中的思想、情景總是模糊的,隨著構思、想象的深入,思想、情景逐漸明晰。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思想得以調整,語言表達也得到調整。“把思想條理弄清楚了,話自然會清楚。尋思必同時是尋言,尋言也必定同時是尋思。”(朱光潛文,同上)在教學中,一些教師沒有想到,學生作文語言不通順與其思路不清有關。我們認為,作文教學應該重視作文的構思和想象,而教師不宜在作文課上大講特講作文語病和糾正錯別字等問題。
  以往的作文課多向學生灌輸一條“千古不變”的寫作訓誡——“寫真實”。寫記敘文,教師要求學生寫真人真事;寫議論文,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例。這些要求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教師過分強調“真實”,而又不對真實作恰當的解釋,這勢必給學生造成錯覺:想象虛構的東西不能寫入作文。中學生閱歷有限,世事知之甚少,如果再受到“寫真實”的禁錮,他們就很難下筆作文。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從藝術高度來審視“真實”,告訴學生“真實”絕非只是真人真事,而且包括寫作者想象虛構出來而又符合生活必然性的東西,那么,學生寫作就不會筆桿僵滯,他們就會自覺地去因情造景,展開想象的翅膀,反映出豐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今年高考,有的考生在寫小作文時,想象豐富,虛構了合情合理的場景,仍不失為“符合真實”的佳作。其中一篇這樣寫道:
  隆冬,清晨。
  整個世界早被厚厚的積雪所籠罩。寒風肆掠地刮著。通往學校的路上,小新背著小牧在逆風而行。這條熟悉的路,此時卻已是泥濘不堪。小新背在后面的兩只手緊緊地托著小牧,他低著頭,咬著牙,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走……
  忽然,小新不知被什么給絆倒了,兩人一同摔在泥濘中。小新好不容易爬起來,重新費力地背著小牧,頓了頓,又繼續邁開艱難的步子。小牧此時早已淚流滿面,嗚咽道:“歇會兒吧,小新!”“不!”小新果斷地回答:“不能歇,只能往前走。”他們繼續朝前走去……這篇作文,首先描寫了一個場景——隆冬、積雪、呼嘯的寒風、泥濘不堪的路,然后推出人物,轉而進入人物行動的描寫。盡管整個情景都是想象虛構的,但由于作文內在邏輯嚴密,景情并茂,人物的優秀品質得到了較充分地展示,因此它具有真實性,是一篇好作文。中學作文教學要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讓學生沖破“寫真人真事”的藩籬,鼓勵他們大膽想象、虛構,這樣才能寫出具有生活意蘊的文章。
  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①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布置能夠喚起想象的作文。如《假如我登上月球》、《火星游記》、《如果讓我重新生活》、《2050年的中國》等等。學生要寫好這些作文,自然要翻閱有關資料,這就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又激活了學生的想象。筆者曾經把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的著名散文《假如我還能活三天》推薦給高三學生,讓他們在閱讀時把握作家的想象脈絡,并要求學生以同樣的題目,寫一篇想象作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②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情景片斷來刺激學生的想象。如放一段錄像,然后卡斷結局,讓學生通過想象把錄像內容補充完整;還可以讓學生觀察一個陌生人,然后根據其特征把這陌生人的生活背景及性格特點想象出來。針對這項訓練,筆者曾特意組織學生看了電影《小街》,然后要求學生模仿影片的多線索結尾,給女主人公的命運再續上幾個結局。這類訓練只要設計合理,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自由地發揮想象。
  在作文訓練中,首先,教師要告訴學生題旨在想象中具有支配作用,它是判斷想象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今年高考寫得較好的作文,想象合理,都符合題旨要求,即想象的情景都能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質。其次,教師要告訴學生,想象要受情感基調的限制。有的學生不能圍繞統一的情感進行寫作,設制的意象,情感相互抵牾。今年高考這類作文不少。有的考生本想寫小新背同學的辛苦,但想象的意象很不得體。如“小新的腳步開始沒有了規律,好像醉鬼一般”,“矮小的小新弓著腰,有如‘文革’時被批斗的右派分子”等等。這些貶意的描寫,破壞了情景的感情基調。再次,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含蓄表達的重要性。想象是在對舊有感知材料的分解、選擇、綜合的基礎上去建構新形象。在寫作中,構思和想象常常把雜亂繁多的表象加以篩選調整,構織成有序的情景。成功想象的情景被描寫出來,應當雋永含蓄,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今年高考優秀作文中,有一篇的結尾耐人尋味:“突然小新腳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在地,可他雙手緊緊托著小牧,不讓小牧身子著地。突然小新眼睛一亮,他看見不遠處有幾把傘,他看到了自己的老師和同學……”這一符合情理的描寫,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小新助人為樂的行為,自然要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支持,該作文并沒有把這層意思點破,而是通過一個想象性的情景暗示出來。因此,寫想象性的作文,意象、情景安排要合理,不能繁雜列舉。
  綜上所述,培養想象力是中學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我們要把這項工作做得富有成效,必須長遠規劃,從低年級學生抓起,并且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貴陽41~44G31中學語文教學吳俊19981998作者單位 貴州教育學院中文系 作者: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貴陽41~44G31中學語文教學吳俊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2:23

[新一篇] 淺談中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對策

[舊一篇] 淺談鄉土地理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