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方法談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巧激勵,促進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借助青年學生思想活躍,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靈活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習熱情,促進進取精神。講《唐朝的衰落和滅亡》時,事先準備的小黑板上寫著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的一段話:“開元之治,幾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然后提問:“大家想想,這種說法我們能同意嗎?如果不同意,我們用哪些史實為楊貴妃‘平反’呢?唐朝衰落的原因到底在哪里?”這一激一問,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學生一個個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歷史責任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認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竟相回答,漸次歸結出唐朝衰落的原因。這樣,同學們對唐衰落的原因既概括得清清楚楚,又記得牢實。
  二、重情感,設情景,引起學生的共鳴。演員演戲要進入角色,教師上課也不例外。我在教學中力求語言形象、生動、風趣、富于情感。講愛國詩人屈原,用充滿感情的語言介紹他憂國憂民的生平事跡和投江自盡的殉國壯舉,引起同學們共鳴。在他們心里,一種對屈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事跡和偉大品格就深深地印在他們腦海里。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習興趣;既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又在詩一般的情景中受到陶冶。
  三、善質疑,多啟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思源于疑”,由疑問而進行思考,由思考而解決問題是青少年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師若能創造性地駕馭教材,設計具有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就會有效地激發學生思維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講“西安事變”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后該如何處置,是殺、是關、還是放?”同學們對這樣的問題十分感興趣,頓時展開了熱烈的爭論。不僅幫助學生認識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而且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了他們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四、求精講,重巧練,減輕學生學習負担。新編歷史教材圖文并茂,大小字相間,容量較大。如果教師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有可能在45分鐘內完不成教學任務。我在教學中強調一個“精”字,盡量精講:講重點,講難點,講疑點,主次分明。在學生做練習方面,強調一個“巧”字,“巧”在習題少,目標高,負担輕,效果好。根據大綱的要求,可大膽地對課后練習題進行增刪,并吸取有關練習題的精華,將每課中的重點、難點編成有份量、有代表性的3—6小題,讓學生做練習。帶領學生走進書本,走出題海。
  五、多鼓勵,獻愛心,變后進生為先進。后進生底子薄,基礎差,成績上不去,心里壓力大。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找出他們的成績,哪怕是一點點,及時提出表揚,給予肯定和鼓勵,給他們一種上進的動力,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六、抓兩頭,促中間,提高班平均成績。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質量。基礎好的同學帶動基礎差的同學,基礎一般的同學向基礎好的同學看齊,大家一起進步,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
  
  
  
益陽師專學報112G32中學歷史教學王國奇19961996 作者:益陽師專學報112G32中學歷史教學王國奇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49:24

[新一篇] 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對當代重大政治歷史問題怎樣引導學習”課例之一

[舊一篇] 中學歷史教學的新突破——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