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民族教育· 西方民族主義教育思想簡論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16世紀以降,英、法、德、美等西方民族國家相繼形成。為求其國家強盛,民族生存,民族主義在這些國家迅速涌動,至19世紀,演化為一場波及面極廣、極深的社會運動思潮,成為“塑造人們公共以至個人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1〕。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 其理論和實踐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教育可稱之為民族主義教育,教育思想可稱為民族主義教育思想。但以往的外國教育史研究,卻缺乏對這一教育思潮的系統挖掘。此外,20世紀民族主義依然存在,其影響力在國際、國家生活中依然巨大。因而,研究西方民族主義的實施工具——民族主義教育思想,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同時更具強烈的現實意義。
      一、民族主義與民族主義教育思想之內涵
  若要對民族主義教育思想有所認識,首先須辨明民族主義的內涵。對民族主義的權威性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柯恩(Hans Kohn)的定義。柯恩認為, “民族主義是一種心理狀態……它認為民族國家乃是政治組織的理想形式”〔2〕。
  (二)科爾曼(James.S.Coleman)的定義。科爾曼認為,“民族主義是對一個民族的隸屬意識。在情感上和行為中表現出達成或維持該民族的利益、繁榮、完整及盡可能擴大其政治自治權的愿望。”〔3〕
  (三)孫中山的定義。孫中山先生從當時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為“民族主義即世界人類各族平等,一種族不能為他種族所壓制”,“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民族自決……就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國家發達和種族圖生存的寶貝。”〔4〕
  從以上的定義中我們不難透視出民族主義的一些基本特征來。首先,民族主義是一種態度、感情和信念,這種心理意識強調民族情感,認同民族文化,置民族價值于諸價值系統之上。依之,對民族主義教育思想可作如下的闡釋:民族主義教育思想乃是圍繞以國家為中心,以民族與民族文化為至上而進行教育的一種思想。其理論根源為民族主義,其實踐目標(方向)為教育的國家化、大眾化。
      二、民族主義的基本教育觀點
  關于這個問題,筆者從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教育目的 民族國家的領導者及民族主義者認識到教育是推行民族主義的一種工具。他們希望通過教育的國家化來培養具有忠誠、服從性格的公民,希望通過國民教育的實施,培養熱愛祖國、重視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意識的公民文化心態,以至對內能夠維護國家的統一,對外能夠維持國家自由、獨立的政策。誠如哈里森(Elmer Harrison Wilds)所言:“民族主義在教育目的上,其終極愿望,即在維護國家的統一與榮譽的保存上。”“民族主義者認為教育乃是協助政府功能得以實現的有效工具……是國家維持其生存進而追求其國家理想的一種工具。”〔5〕
  以國別論之,如民族主義興盛的法、德,它們在其教育目的上,從民族國家的統一到民族文化傳統的維護以及國家的生存無不強調要求教育要培養服從、奉公、犧牲、愛國的公民。照拿破侖的話即要求教育培養“使人民幸福的忠實衛兵”〔6〕。再以美國而論, 它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形成于1776年,受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等民主思想的影響,美國民族主義教育思想的目的起初主要在于認定知識的價值,強調公民必須具備的知識,以有效地維護民主政府,堅穩共和體制,這也正是美國“公共教育運動”早期強調“美國化”的緣故所在,而隨國家國力的壯大,它的教育目的也有所轉化,即從重視民主社會的價值轉到培養人的愛國情操上來,如1918年中等教育改革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Reorgan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 )就提出了公民效率的培養目標,1919-1920年的幼稚教育則強調使幼兒習得愛國情感〔7〕。從中顯見教育的工具性功能。
  (二)教育內容 民族主義達成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文化樣式的一體化(非單一化)、價值認識標準的統一化(非模式化),而這有賴于一定的教育內容。在各民族國家未形成之前,教育以拉丁語和宗教而為之。而在民族主義的推動下,西方民族國家的教育內容在19世紀有了很大的改觀。縱觀各國,其民族主義教育內容主要有:
  ⒈本國語言及文字 語言是文化的要核,是民族之所以為民族的必要條件,它具有使人“合為一體”的功能。故各個國家莫不強調本國語言及文字的教學。如法國以法語為優美語言,以法文為優美文字而推崇之。而在德國民族主義者費希特看來,“德語是德意志民族的最完善的表達方式”,是歐洲最純潔的語言〔8〕。在美國, “美國化”的英語也成為美國人引以自豪的語言。
  ⒉歷史和地理 歷史的一個基本功能在于它能使受教育者了解本民族的過去,對民族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認同,地理則可使學生加深對祖國的感情,換句話說,二者在民族意識、愛國意識的培養上作用巨大,故頗受民族主義者重視,成為受教育者的必修內容。
  ⒊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民族主義實施的一項重要內容,各民族國家莫不重視之。以美國為例,它的公民教育,不僅強調《獨立宣言》及美國憲法,以求學生知曉,而且強調本國政府的組織構成,經濟、社會、法律、道德規范,以期學生能對國家的有關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夠明曉公民應盡的義務、應享的權利。
  ⒋愛國音樂 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對構筑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性格、培養愛國感情獨具作用,各民族國家也將其列為民族主義教育內容的一個構成部分。除此而外,各個國家也通過家庭、社會生活活動來培養公民的道德行為,如守秩序、重視法律條文、克盡個人職責、守法納稅等等。
  (三)教育方法 民族主義教育的實施,其方法自然受民族主義的制約。統而言之,即偏重于民族國家與社會的需求方面,以達成教育效果的統一性,而較少顧及個人的心理反映,這也與19世紀教育學、心理學發展的初始情況相適應。民族主義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現略陳之。
  ⒈訓練 由于訓練這一教育方式在軍事技能、國防體育、團體合作精神以及道德素質的培養、形成上獨具作用,其成效也較顯著,所以成為實施民族主義教育的一種方法。這一方法的特點是:強調單向式的溝通方式,學生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漠視學生的個人意愿、要求。
  ⒉教誨  這種教學方式強調材料(教學內容)的權威性和講授者的權威地位,這也是民族主義教育思想的一個特征。這一方法導源于這樣一種觀念:即視學生為未成熟的人,沒有社會地位,所以惟有接受權威人士所授之觀念、信念、思想、知識或行為模式。這種方法同樣缺乏對學生興趣、需要等心理因素的認真考慮。
  ⒊灌輸 由于個人價值遭到漠視,所以在一些觀念(傳統觀念)、信念(尤其政府所極力強調的)的習得上,就以灌輸這一方式來實施。
  ⒋宣傳 宣傳這一教育方式有可能帶動對整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并獲得對國家的忠誠,其效應面極廣。但它也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如二戰中納粹鼓吹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及日本宣揚“大和魂”,不僅給本民族,同時也給全人類帶來了災難。換句話說,宣傳的方式、內容要適度,否則會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的窠臼中去。
  ⒌訓誡 這一方式主要運用于合理行為規范的培養上。訓誡的方式有以集體為單位進行的,也有個別進行的。這一方法的缺陷在于忽視個人心理的接受程度,有強為之感。
      三、民族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特色
  筆者上述對西方民族主義及其教育觀點進行了剖析,其中不難發現民族主義教育思想的基質所在。為了更明確地了解這一點,有必要對其思想特色予以探究。
  (一)教育制度的國家化 在西方各個民族國家未形成之前,教育的一切設施均控制在教會手中,這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有違時代發展的潮流。在各個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國家的領導者(如拿破侖等)、民族主義者(如費希特等)認識到教育必須由政府控制,由公共經費予以資助,方能符合國家及民族的利益,國家方能興盛發達,這也正是19世紀以來教育國家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公共教育運動的“促進劑”。而也正是這個原因,西方的民族主義又稱為國家主義(nationalism)。
  (二)學校教育的社會化 近代以前西方社會教育的基本機構——學校僅是有錢階層接受知識的一種機構。換句話說,學校是孤立于整個社會之外的。而民族主義的國家,將學校視為青少年及兒童社會化的場所,是青少年及兒童熟悉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習慣、法律及行為規范、道德標準的一種機構。由之可以認為,由于民族主義的推動,人們對學校功能的認識拓展了,學校的任務隨之也有所增大。這不能不說是民族主義對教育的一大貢獻。
  (三)注重公民教育 西方各個國家對公民教育的認識,往往因其本國社會、文化、經濟、歷史等國情因素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都極為重視公民素質(citizenship)的養成。 在它們看來,一個良好的公民1必須是一個身心健全的人;2并且對所屬國家的歷史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認識;3此外,還必須明曉公民應盡的義務、 應有的權利,能夠理解政府的舉措并在一定范圍內參與。當然,個人也應具有服務國家的能力。
  (四)教育中強化民族意識 每一個民族都具有異于他國、他民族的文化,這構成民族主義教育的要核。各個國家無不重視之,如法國人的優美語言教學、伊斯蘭國家的真主我本的教育等等。這實質上是以本民族為歷史描述的重心,以本民族為中心的世界觀以及以本民族為文化中心的結果。
                 〔本文責任編輯 寶玉柱〕  *
  注釋:
  〔1〕《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6頁。
  〔2〕〔3〕P.Balcock Gove(ed):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Dictionary,1966.P.1505
  〔4〕《孫中山全集》第一卷 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版。
  〔5〕Elmer Harrison Wild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Rinchart & company,Inc,publishes.New York,1950.P410.413.
  〔6〕《西方教育史》[英]博伊德 金合著 任寶祥  吳元訓主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頁。
  〔7〕《西方教育史》[英]博伊德 金合著 任寶祥  吳元訓主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6頁。
  〔8〕《外國教育史料》[美]E、P、克伯雷選編  華中師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683頁。  *
  字庫未存字注釋
  jǐng@①原字王加景
  
  
  
民族教育研究京81-83A849民族研究王兆jǐng@①19961996 作者:民族教育研究京81-83A849民族研究王兆jǐng@①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49:07

[新一篇] S·D·M·R思維流程模式與地理教學中學生思維過程的控制

[舊一篇] “cannot...too...”結構及其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