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外閱讀量的細化及閱讀模式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7-9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作了這樣的規定:“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刊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還關系到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積淀和語文綜合水平的提升,甚至影響到我們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所以語文教師有必要認真制定并實施課外閱讀指導計劃,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本文試圖從閱讀量和閱讀模式兩方面進行粗淺的探索。
  一、課外閱讀量的細化及閱讀內容
  根據年級特點,7-9年級課外閱讀量在六個學期中的比例分配比較合理的是:40萬—50萬—60萬—60萬—30萬—20萬,合計260萬字。量的大小呈波浪式起伏。
  初一,學生學習壓力不是很大,求知欲望較強,教師完全可以大膽地“帶著”學生廣泛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進入初二、初三后, “閱讀”已經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初二,是閱讀高峰期,學生的集體閱讀和個人閱讀的習慣、方法已經初步形成,文字攝入量應處于猛增勢頭。初三,學業負担比較重,課外閱讀量相對減少。
  初一階段
  1、人教版配套自讀課本《翻過那座山》《大海的召喚》(每本約20萬字),教師指導學生精讀約5萬字,其余學生自讀約35萬字。
  1、結合課文閱讀。如七(上)第六單元《皇帝的新裝》《郭沫若詩兩首》《女媧造人》《寓言四則》等都是想象力極為豐富的文章,組織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故事》《中國民間故事》《伊索寓言》等近5萬字。
  3、學生閱覽室定期開放(也可借閱),如《愛的教育》《繁星·春水》《童年》《魯濱孫漂流記》《昆蟲記》。每學期閱讀量不少于4萬字,一年約8萬字。
  4、組織文學社團,把優美的文章、片斷(如美國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打印出來,發給學生,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寫讀后感。可以開展參觀、訪問及游覽名勝古跡等活動,要求學生觀察、體驗、寫生,定期編印文學社刊。約10萬字。
  5、報刊、雜志的閱讀。如《深圳特區報》《晶報》《語文報》《中學生閱讀》《讀者》《演講與口才》等。開展文摘、剪報、集報評比及征文比賽活動,約5萬字。
  6、網絡閱讀與寫作(校園網為主要陣地),約5萬字。(總計約73萬字)
  初二階段
  1、人教版配套自讀課本《白天的星星》《隨鳥走天涯》(每本約20萬字),教師指導學生精讀約6萬字,其余學生自己閱讀約34萬字。
  2、結合名著導讀閱讀經典,如《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人傳》《海底兩萬里》及科普著作、淺顯的文藝評論文章、人物傳記等,約20萬字。
  3、組織文學社團,創辦刊物,人手一冊,閱讀約10萬字。
  4、推薦優秀電視節目:中央10套“科技頻道”《子午書簡》、《名家講壇》、《人物專訪:大家》等,約5萬字。
  5、課前2分鐘演講,或播報新聞、美文推薦。全年約4萬字。
  6、“清詞麗句每日背”,全年約1萬字。
  7、寒暑假中外名著閱讀至少三本,如《史記》《古文觀止》《儒林外史》《變形記》《熱愛生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約20萬字。(總計約100萬字)
  初三階段
  1、人教版配套自讀課本《我的家園》《五月的麥地》(每本約20萬字),教師指導學生精讀約6萬字,其余學生自己閱讀約34萬字。
  2、結合名著導讀閱讀經典:《水滸傳》《傅雷家書》《培根隨筆》《格列佛游記》《泰戈爾詩選》等,約20萬字。
  3、語文課外閱讀知識競賽,約2萬字。
  4、舉辦漢語文化節并推薦書目,如《詩經》《論語》《離騷》《逍遙游》《三國演義》《紅樓夢》……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余華《活著》、阿來《塵埃落定》、余秋雨《文化苦旅》等,閱讀不少于10萬字。
  5、組織辯論賽。如《減負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事業的成功努力比機遇重要》(機遇比努力重要),《凡事應該適而可止》(不應該適而可止),《上網聊天利大于弊》(小于弊),《讀職高比讀普高有出息》(沒出息)等,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深入開展,約5萬字。
  6、中考現代文課外閱讀專題訓練,約10萬字。(總計87萬字)
  二、課外閱讀的幾種主要模式探究
  (一)課內課外補充
  語文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而課外閱讀又是鞏固課內所學知識,豐富、積累語文知識的一個相當重要的途徑。“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規律。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內閱讀教學只是教幾種閱讀方法而已。因此,他特別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認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課外閱讀,這才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以從所學課文入手,推薦作者的相關文章;從文體入手,介紹閱讀類似文章;從“名著導讀”入手,以此作為每學期的課外閱讀主線。組織辯論會、討論會、朗誦會等,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使課外閱讀真正成為課內閱讀的補充與拓展。
  (二)精讀泛讀并重
  所謂精讀,也就是由學生詳細誦習,反復思考,并在課堂上進行充分的討論,力爭對選文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較深的領會。所謂泛讀,由教師指定一些文章,由學生自行閱讀,教師略加指點或師生簡單討論,以求得文章大意。無論是精讀還是泛讀,都應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最終達到提高理解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效果。人教版配套自讀課本可以體現“精讀與泛讀的并重”。
  (三)文本網絡結合
  信息時代,知識的發展變化速度與日俱增。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將作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志。
  目前“讀”的形式一是文本閱讀(即書本閱讀),這一種讀的形式既不會消失,也不會改變,它在現行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知識驟增時代,知識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純文本的閱讀材料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以“超文本”及“超媒體”形式的應用性閱讀顯得尤為重要。“超文本”、“超媒體”等“讀”的形式決定了閱讀資源的載體必須是計算機或網絡。互聯網絡以其強大的主動性要求、交互性活動方式、開放的空間與廣泛的信息來源,特別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開展網絡閱讀教學是適應新形勢的一種閱讀教學。利用網絡拓展語文課外閱讀渠道,如創建校園網或建立電子閱覽室進行瀏覽式閱讀;開辟閱讀與寫作專欄,定期調查學生在網上進行語文課外閱讀的情況;師生共同參與網上閱讀材料整理評比;提供電子閱讀軟件、訂閱免費電子雜志、推薦大型語文網站。這樣就可以變文本面積的有限為網絡空間的無限。
  (四)電視媒體介入
  收聽、觀看影視作品是利用廣播電視和媒體進行課外閱讀的較好途徑,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聽電影錄音剪輯。有許多中外名著都已改編成了電影(電視),如《三國演義》《紅樓夢》《巴黎圣母院》《基度山伯爵》《紅與黑》《羅密歐與朱麗葉》《簡愛》等。讓同學們聽名著改編的電視、電影錄音剪輯,既讓學生了解到名著的內容,也有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
  2、看電視或VCD碟片。教師可在自修課和課外活動中,讓學生欣賞名著改編的影視片,如《西游記》《水滸傳》《羅馬假日》《王子復仇記》《亂世佳人》《三劍客》《傲慢與偏見》等。從影視欣賞中,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假、丑、惡,真、善、美,培養學生優秀的品德,陶冶美好的情操。
  3、開展評比活動。在觀看的過程中,老師要作適當分析點評,使學生每看一部影視片,文學鑒賞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觀看《巴黎圣母院》《羅密歐與朱麗葉》兩部影視片后,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愛情和友情,討論如何增強審美情趣。在此基礎上還可組織班級評論會、讀后感展、小品和話劇表演等,讓閱讀所得到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并靈活運用。
  (五)閱讀寫作并行
  語文教學的兩大支柱即為“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善于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的素材,這樣的閱讀收獲更大。因此,在平時的閱讀中,強調學生做讀書筆記,提倡把書報雜志上的精彩片段記載下來,剪貼裝訂成冊或做成資料卡片,以備日后查閱運用。這樣既培養了閱讀興趣,又提高了寫作水平,閱讀和寫作相得益彰,閱讀活動本身也就充滿了自由、快樂和成就感。
  總之,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量”的目標不難實現,關鍵在于“質”的保證。閱讀量大不等于閱讀能力就強。所以,語文教師應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協調好語文知識教學和課外閱讀教學的關系,指導學生妥善安排課余時間,引領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更多的有效閱讀,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質的提升,從而順利完成7-9年級階段的課外閱讀目標,為學生的后續學習發展夯實基礎!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武漢56~57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端木春曉20062006
作者: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武漢56~57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端木春曉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3:50

[新一篇] 語文課堂教學診斷

[舊一篇] 語文課應當加強課文的語言練習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