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新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為改革當今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單一傳統模式,筆者在教研工作實踐中,取目標教學模式的眾家之長,探索改造成了“三環十步一反饋”目標模式。這一模式經十所中學的三年實驗,于1996年底結題檢測,認定具有推廣價值。現介紹給同行,以期引玉。
  “三環十步一反饋”目標模式的基本程序如圖所示:
  附圖G328c01.JPG
  以新授課為例,提出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
      (一)制定教學目標
  課前制定明確、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這一環節分三步操作,其要求是:
  第一步,確定知識目標。教師統攬教材,學習大綱,弄清所授課(含章、節,下同)的知識點及其在學段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及所授知識的目標獨立性,按課后習題要求,確定若干知識點,作為所授課的知識教學目標。
  第二步,確定能力目標。按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把所授課在認知領域的目標,細分為不同層次(即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再依據這個劃分標準,確定學生知識學習的能力層次,對每一學習能力層次的活動形式,定出具體的教學目標,并用可以觀測的外顯行為方式描述出來。
  第三步,確定思想目標。挖掘所授課教材的思想教育內容,找出思想教育點,根據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中的情感領域目標,細分為“接受”、“確信”、“性格化”三個水平層次,定出具體的思想教育目標。
      (二)實施教學目標
  實施教學目標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這一環節分四步操作,其要求是:
  第一步,前提診斷測評。在學習歷史新課前,對學生應具備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進行診斷測評,看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歷史新知識的技能基礎和思想情感基礎。前提診斷主要是通過測試、問卷、談話、提問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診斷摸底。診斷的內容要緊緊圍繞那些與新授教學目標有關的舊知識。測試后,教師要迅速作出訂正、指導和評價,激勵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然后轉入新課。
  前提診斷測評,不是每一節課前都要作這一步工作,僅是新授課開始時,或遇到重點教學目標內容與有關學科的知識存在密切聯系時,或與重點教學目標有關的舊知識已學過較長時間時實施。這一步所用時間一般在3—5分鐘。
  第二步,教學目標認定。上課時,教師將所授課教學目標,采取適當方式明白無誤地告訴學生,使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任務有目的地聽課學習,教學目標認定方式要靈活多樣。就認定的時間和層次而言,有課前認定、課中(終)認定,有一次性整體認定,有教學過程中分層次逐步認定。教學目標的認定不僅應讓學生知道學什么(知識點),而且應先告訴學生學到什么程度(認知水平),還應讓學生知道怎么學(達標方式)和最后要達到的學習結果(預期達成度)。教學目標認定的時間一般在1—2分鐘。
  第三步,指導學生達標。這是教學目標實施的重要一環。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根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和使用教學媒體,組織教學活動。這一步的實施主要策略有三:
  其一,善于將教學目標轉化為活動情景和問題情景。轉化為活動情景,就是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設計學生口、腦、手并用的智能活動。例如《20年代的國際關系》一節,使學生接受德國賠款問題既是戰勝的協約國對德國人民的肆意掠奪,也反映出和平時期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對歐洲霸權上的激烈爭奪這一思想教育目標時,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導入活動,學生回答“凡爾賽和約中關于德國賠款問題是怎樣規定的?遺留下哪些懸而不決的問題”后,教師指出:英、法、美、德等有關各方都想使這些問題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決,因而使德國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國際關系中最為錯綜復雜的難題,然后導入本目內容。
  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問題情景,關鍵在于提高問題的質量。例如《秦始皇統一六國》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說出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具體內容”可轉化為以下問題群:秦始皇鞏固統一,政治上建立了哪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些制度是如何體現“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經濟、文化上又是怎樣統一的?統一前與統一后有什么不同?思想上進行了哪些強制統一?后果怎樣?學生經過思考,一定會產生疑問。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讀書、思考和討論,課文知識就容易被消化吸收并轉化為具體的能力。
  其二,對教學重點目標,教師要精講點撥,增加信息強度。講解要突出重點,關鍵處可加重語氣,放慢速度,增強語氣信息;設計板書要突出重點,直觀演示要體現重點,使用好教具,增強形象信息強度;指導自學要指出重點,充分利用教材(包括小字部分),讓學生對重點內容反復讀,增強文字信息強度;提問和練習要緊扣重點,并鼓勵學生質疑,增強反饋信息強度。
  其三,分層達標。有人把課時認知目標分為低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主張低級目標引達,中級目標導達,高級目標助達。所謂低級目標引達,就是對“識記”層次的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指導、開導、點撥下,學生經過閱讀、預習、討論等方式達到迅速掌握。所謂中級目標導達,就是對“理解”、“應用”層次教學目標,教師采用啟發式講解、引導、探索、質疑等教法引導學生自學、探究,逐步達到目標。所謂高級目標助達,就是對“分析”、“綜合”、“評價”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在學生欲通而未達時給予幫助,在學生口欲言而未能時給予指點。對于課時情感目標實施誘達。要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對于促進智力因素發展的動力作用,主要靠教師“以史為據,情從史出”,以情動情,有機滲透,自然聯系,逐步促進學生思想感情的升華和品德個性的養成。
  指導學生達標的時間,一般在20—25分鐘。
  第四步,教學目標測試。教學過程中通過形成性測試不斷檢測學生對目標的達成情況,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活動。教師對應課時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編制兩套形成性測試題,題目考查的內容要覆蓋全部知識點,又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要求,對“理解”以上水平層次的知識點,要編制不同形式的題目,從各個角度測試。為了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和不同學習水平的需要,可設計A、B兩組預測題進行測試。每節課在教學目標按學習進程進行完畢之后,在當堂課運用形成性測試題,花5—7分鐘時間進行一次形成性測試。可采取測試與課堂作業的形式以提高測試的效果。
      (三)評價教學目標
  評價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掌握學習”的重要策略。這一環節分三步操作,時間一般為3—5分鐘,其要求是:
  第一步,目標測試評價。對教學目標達成情況進行形成性測試后作出正誤判斷。根據對每個學生當堂測試有80%以上學生達成作為標準,找出未達標學生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并進行問題分類,確定學生的問題是共性還是個性,為矯正教學提供可靠的依據。
  第二步,知識矯正補救。對目標測試評價反映出來的問題,教師再次進行知識矯正補救教學。對少數學生某些教學目標沒有達成,教師要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和幫助,還可以通過學生重新看課本的某一部分或指定的有關材料自我矯正。對大部分學生都未達成的教學目標,教師要找準問題的癥結,采取新的策略進行集體矯正補救,對學生歷史知識補救情況進行第二次形成性的測試評價。
  第三步,課堂達標小結。為強化學生的目標意識,在本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依據板書回扣教學目標,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盡量把課時的目標整體化、結構化,以形成完整的歷史表象;二是總結本節課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肯定成績,使學生進一步樹立學習信心;三是對與下節課有關的重點內容,擬成思考題,讓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反饋”,就是反饋調控課堂教學。它應貫穿于歷史課堂教學始終。前題診斷測評反饋,以便教師掌握前提目標水準,調整教學節奏;指導學生達標反饋,以便有針對性地加強教學調控;教學目標測試與評價反饋,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知識矯正補救和課堂達標小結反饋,在于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歷史教學問題滬52~53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李仕選19981998四川儀隴教育科學研究室 李仕選 作者:歷史教學問題滬52~53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李仕選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49:26

[新一篇] 中學歷史教師再教育的管見

[舊一篇] 中學地理學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課題研究與實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