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研究性學習是每個學生必修的課程,是當前教學研究的熱點。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性
    二十世紀初美國的教育家杜威認為:“人不僅是能知的動物,同時也是能動的動物,知識不應被視為被動的藝術。”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側重于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而忽視了問題解決的學習;重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淺層次理解和簡單的應用,輕知識的綜合應用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層面上的研究。當今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知識本身的獲得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開發你的各種潛能,而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性學習縮小了這種距離,實現了此目標,因此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設計和實施實踐的過程。它是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學會調查研究的方法,獲得科學研究的親身體驗,培養必要的科學態度,提高科學素養,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
    2.創造性和實踐性:研究性學習是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一個運用知識,開發智力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是培養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需要。
    3.合作性:研究性學習是個人或小組互相溝通、共同合作的學習過程。它形成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校內外之間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形成組內互相幫助、平等合作,組間公平競爭,使學生在合作和競爭中各展所長,鍛煉并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和人際合作精神。
    4.開放性:研究性學習與傳統的地理教學不同,它沒有固定的學習過程,它以學生為主體并走出課堂,自選課題,是教師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引導過程,是一個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它轉變了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變封閉式教育為開放式教育,促進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地學習。
    5.綜合性與應用性:研究性學習是強調知識的綜合性與應用性的學習過程。它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使你融入社會并了解社會上各種問題,使你看到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綜合的必要性,使學生感到身邊處處有地理,關注人類和環境的和諧發展,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培養了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6.過程性:研究性學習與科學家的“研究工作”截然不同,是一個更多強調過程而并非重視結果的學習過程。這是符合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的求知的過程,它促進了學生良好、健康地成長。
    本人就問題型研究模式的課題進行了兩年的探索和實踐,做了一番有益的嘗試,其具體過程如下:
      二、研究性學習的具體過程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自然地理科學、人文地理科學都可以成為其研究課題。課題還可分為問題型研究模式、資料型研究模式、模塊型研究模式和實踐型研究模式四種。而問題研究模式的程序為:提出問題—→設計調查方案—→組織實施調查—→整理、提煉資料—→分析、重組資料—→完成課題論文。
      (一)充分的準備階段
      1.認真學習,統籌組建
    組織參加課題組的成員,認真學習專題研究性學習的一般常識:課題的選擇與確定、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課題的研究與實施、調查工作的方法與步驟、研究成果的交流與課題總結、成果的展示與匯報等等。
    研究者根據其環節,進行小組的自由組合:確定研究小組的成員——選出具有一定組織能力和責任心的小組長——討論安排各成員的分工,如負責外出聯系的、負責現狀數據調查的、負責文獻資料或網絡信息查尋的、負責文字資料整理與打印的等等,這樣由5~6人組成一個課題小組,同時,根據所選課題的內容,尋找適合的指導教師或專家。
      2.科學選擇,確定專題
    科學選題是研究性學習的開始,科學研究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困難。因此要提出一個既有科學價值,又適合學生實際研究能力的研究性課題必須符合以下原則:
    (1)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找好研究的切入點,課題的選擇、課題范圍大小的確定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現實存在的客觀條件,特別注重課題的科學性、可行性與操作性。
    (2)自主發展的原則。“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動力可激發主動性”。課題的選擇必須是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必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地理事物,因此鄉土資料和資源是研究性學習可資利用的最佳素材。我們以“垃圾”這個國內外極為關注的環境問題為契機,引出“梅城鎮垃圾的危害與處理”專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的能力。
    (3)創造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原則。課題的選擇既要新穎、有創新性,又要實際、有實用性。以“梅城鎮垃圾危害與處理”入手,不僅可以使學生有創造地、大膽地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增強了他們的實踐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二)課題實施研究階段
      1.制定周密計劃
    課題研究小組在小組長的主持下,根據所研究的內容,認真討論、精心設計最佳的疃槳福貉≡竦韃槎韻蟆蘋占柿稀治齙韃樘跫∮玫韃槭侄巍芯康韃榻埂て詰韃槌曬臚瓿墑奔淶齲詈缶淌χ傅跡尚∽槌ぶ幢剩險妗⒐娣兜靨钚春每翁餳蘋懟?br>      2.豐富資料的收集
    研究者按照課題組制定的周密計劃,自主地、有條不紊地開展調查研究活動。
    (1)實地調查:由于目前的教與學的空間長期局限在教室里,學生開展調查和實踐的技能難以滿足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要利用這一契機先行一步,加強此方面的技能培養,指導他們到社會的大課堂中去學習、去探究,即要求每個學習者各自準備一本記錄本,隨時記錄研究情況和各方面的收獲,如:認真觀察并記錄自己身邊的環境,注意家人及周圍生活垃圾的日積量和處置方式;到本縣最大的市場(梅花園市場)、最主要的街道(解放大街)和臺山公園實地觀察環境狀況并適時進行拍照,記錄行人、游人、周邊商店店主亂扔廢物的情況,并了解垃圾的種類與危害,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到本縣唯一的垃圾處理場了解垃圾日處理量、處理辦法和處理效果;觀察并記錄街道清潔工清掃環境的時間和次數,觀察清掃前后的環境,從中反映出我縣公民的環保意識。
    (2)訪談調查:在訪談之前,要求學生適當分工、做好提問的充分準備,盡量獲得并記錄詳實的資料,但也必須做好受冷遇或其它阻力的心理準備。到縣環保局、環衛局了解我縣衛生環境總體狀況,了解當地垃圾的處理方法(以填埋為主,焚燒為輔)與處理效果,了解我縣垃圾的來源與數量,了解我縣政府方面的計劃與政策等;到縣電瓷廠、私營陶瓷廠了解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產生與處理辦法;精心設計“梅城鎮垃圾調查問卷”,到人口活動最頻繁的街道、市場分發調查表;耐心聽取當地居民的意見等。
    (3)查閱資料:研究者可以依據教師所提供的一些參考資料,也可以自己上網搜索或到圖書館查閱,查獲有關垃圾污染物的分類、危害及垃圾處理方面的信息,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尋找最適合我縣的垃圾處理方法。同時爭取得到社會和家長的關心、理解、支持與參與;幫助他們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學會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多渠道收集資料;對有特殊困難的小組進行個別輔導,以解決他們可能遇到的心理和技術問題;培養他們與社會的交往技能。教師或創設必要條件,或幫助調整研究計劃,成為整個實施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成為他們的咨詢者和資料提供者,但教師指導中不可包辦、不可喧賓奪主,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和興趣,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他們自行探究學習。
      3.篩選資料,完成論文
    對所收集的繁多資料(包括數據、圖表)必須進行詳細的分類、篩選、加工處理,分析歸納出我縣垃圾產生的危害,提出:如何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利用?如何減少亂扔廢棄物?等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小組的討論與總結,并以恰當方式表達出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撰寫出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自垃圾問題研究以后,研究者及家人、身邊的同學已廣泛關注環境質量,對自己的生活垃圾不再隨意丟棄,努力做到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4.論文的展示交流
    撰寫的調查報告或小論文向全班同學展示,由其他小組提出質疑反思、交流研討,教師有針對性地點撥,研究者再作進一步的修改、論證。此過程中不僅給了學生一個相互學習的機會,也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使他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嘗試到成功的甘甜,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質疑、應變和合作等綜合能力得到了升華。
      (三)課題評價階段
    研究性學習活動涉及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理解、能力發揮、情感投入、個性表現、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所以評價必須是綜合的、多元化的。而且學生各種能力是體現在活動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因此評價應該是重過程、重能力、重成長的、動態的。同時它是一個開放性的實踐研究,因而評價還要注重全員參與、重體驗、重應用,具豐富性和靈活性。
    我們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評定活動水平:①從學生能否發現和提出身邊的地理問題;能否激活所儲存的、已學的知識,并將相關知識遷移到具體的情境之中。②從學生獲取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從學生成果交流的口頭表達、合理性、繪制圖表的正確度、分析所研究結論論據的科學性、小論文寫作水平及成果的實用價值來衡量。③從學生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判斷能力與發展狀況、環保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人生規劃能力形成狀況。④從學生設計過程的周密性與可行性,討論、實地調查、探究活動中的動手、合作性等具體表現來評價。⑤學生的互評與自評相結合,教師的評語與等分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給學生一個公平、合理的評價。
      三、研究性學習存在的缺憾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新課程,我們對它的探索還剛剛開始。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其中還存在不少缺憾,還有許多值得探索與完善的地方。
    1.對研究性學習開設的意義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活動經費、場地、設備無法滿足實際的需要。
    2.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研究僅僅是模擬性質的研究,但真正的科學研究不應是以完成一篇論文為最后的結果,而應得到社會實踐的檢驗,而學生的研究成果如何得到社會實踐的檢驗,是否還應該有檢驗反饋階段,還有待于論證。
    3.研究性學習開發者的水平還有待提高。個別課題組的研究者在開發上粗制濫造,對問題缺乏整體的思考、研究的深度較膚淺、資料收集渠道少、調查問卷設計不夠完善、主動性未能充分調動,溝通與合作不夠默契,對提出的問題而尋找的解決辦法和能力不夠高,撰寫的調查報告質量有待提高。
    4.對高考升學有一定的沖擊。學生外出調查需占用一定時間,與正常的教學秩序相沖突,影響了正常的學習與作息制度,影響了部分同學的學業成績。而且學習過程的管理難度大,作為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教師,必須每次參與他們的活動,工作量大。
      四、研究性學習前景看好
    21世紀,世界各國的教育都在進行著各種改革和探索。研究性學習是對未來社會發展變化趨勢和知識經濟挑戰的最恰當、最好的應答。它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標志著我國素質教育已經向縱深方向發展。知識經濟的全球化、素質教育的終身教育觀,都寓示著地理研究性學習使未來充滿希望。研究性學習將會有更大的、更好的、更快的發展。
    1.研究性學習有必要也有可能延伸到初中、小學階段,將會向各學科教學中滲透。
    2.專題研究性學習雖不大易出“大”成果,但它看得見、摸得著,實用性強。在今后,學校將會有更大的自主權和活動的時空,屆時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深度會隨著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而更加深化,作為未來關注的熱點——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將會大大提高。
    3.未來應爭取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積極配合他們的活動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其效果將會更佳。
    4.今后還需進一步轉變觀念,正確處理好: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研究型課和其他必修課學習時間的關系、學習過程管理與學習評價的關系、師生的關系等。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利用好各種社會教育資源,研究性學習就會擁有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福州9~13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李華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Steps to Happiness李華 福建閩清第一中學 作者: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福州9~13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李華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

網載 2013-09-10 20:49:27

[新一篇] 中學地理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舊一篇] 中學教師工作滿意感的結構及其與離職傾向、工作積極性的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