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學教育復興的背景與困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建國以來文學教育的發展脈絡
  建國至今,中學文學教育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50年代,中學語文實行語言和文學分科,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語文課等于文學課。60年代,“工具論”產生并占據統治地位,文學教育基本上是銷聲匿跡。80年代,對語文學科性質進行了重新認識,一是重提語文的工具性,二是重提文學教育,提出“教會學生文學鑒賞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初步培養他們文學鑒賞的興趣和能力”,文學教育的傳統得到了一定的“回復”,但是無論是在大綱的表述上,還是教材的編寫上,都可以證明這種“回歸”的有限性。90年代,其前期文學教育仍是緩慢發展,但是其后期,隨著為兩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中學語文課程改革試驗用的1996年版高中語文大綱的出現,隨著根據這一大綱編寫的人教版“兩省一市”試驗教材的出現,標志著文學教育的全面“復興”。到了新世紀,隨著2000年版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出現,文學教育更是有了質的飛躍,并且給未來繪出了一幅宏偉藍圖。在根據2000年版語文大綱編寫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說明”中,對與“文學教育”有關的內容進行了這樣的描述:
  重視培養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全套教科書編排的文學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60%。高二全部是文學作品。我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按文體編排,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按體裁兼顧歷史的發展順序編排,著重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高三 2/3是文學作品,按作家編排,在高二的基礎上著重培養研討、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
   這一段話足以說明文學教育在當今高中語文課中的地位,文學教育可謂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二、文學教育復興的背景
   1.人文精神的大討論
  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學》的“批評家俱樂部”欄目中,發表了王曉明等人的《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一文,文中提出文學和人文精神危機的問題。隨后,人文精神引起了社會各方面廣泛的關注,成了繼“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熱”、“主體性思潮”之后,中國學術界的又一個熱門話題。《讀書》、《光明日報》、《文藝理論與批評》、《文藝爭鳴》、《哲學研究》、《文藝報》等許多報刊也都參與了討論。這場討論一直延續到現在,論者各方涉及的主要是這樣三個問題:(1)什么是“人文精神”;(2)“人文精神”討論的緣起;(3)關于人文精神的重建。由于問題同現實切近,各種意見分歧較大,討論的時間較長,所以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文學教育緩慢“回復”比這場討論早,但是,這場討論很快地波及到了中學語文教育界,促發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更加激烈的討論。我們知道,文學教育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所以文學教育很自然地迅速成了人們談論的熱門話題。這為文學教育的全面復興準備了條件。
   2.創新教育的大力提倡
  90年代后期,隨著人們對應試教育弊端和教育規律的認識,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知識經濟的初見端倪,以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創新教育日漸成了教育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創新能力培養中最關鍵的兩個因素是想象和個性。我們知道,在語文這一門學科中,文學是想象和個性的藝術,它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張揚個性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文學教育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社會的重視。語文教育界也清醒地看到,加強文學教育,語文學科可以找準自己在這個時代的位置。
   三、文學教育的困境
  大綱和教材的重視,中學文學教育未來的路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事實上,目前仍存在著不少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
   1.文學教育本身的理論建構的滯后
  文學教育理論建構的滯后,可以從大綱的表述上得到很好體現。1986年、1987年頒布的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是文學教育“升溫”的標志,但是大綱對文學教育的闡述極為簡單,只有“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初中)、“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高中)等語,缺乏具體操作性。1996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提出:“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技巧。”但是仍然很粗略,缺乏具體的指導意義。現在,2000年版的教學大綱和教材為文學教育開了綠燈。“然而,當前人們對中學文學教學的目的、要求、內容,并沒有形成共識,在實踐中初中和高中只是按照詩歌、散文、小說、文學劇本等四種文體循環教學,層次不清,目標不明。”(莊文中《建設基礎教育一條龍的語文教材》,載《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7期)教材的編寫和教學實踐大大地先于理論的建構,這是常有的情況,但是,如果長期如此,將會制約文學教育前進的步伐。
  在中學文學教育中,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例如:中學文學教育與小學文學教育的銜接,中學文學教育與大學文學教育的銜接,中學文學教育模式的建構,中學生對文學教育的要求,中學文學教育的價值、內容、目標和方法,如何進行文學教育中的語言教學,等等。
   2.教師的文學素質跟不上要求
  在文學教育過程中,無論是提高學生的興趣,還是對作品進行鑒賞,以及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都需要教師文學素質的支撐。但是,目前就語文教師隊伍整體來說,其素質是不容樂觀的。現在的中學語文教師主要以5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為主,他們大多是在不太重視文學教育的60、70、80年代接受基礎教育的,他們的知識結構、文學理念存有先天性的不足。“字詞句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肢解”的毛病,科學化、數學化的傾向十分明顯。教師和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閱讀普遍缺失。語文教師中進行過文學創作的實踐者很少。在很多語文教師那里,文學教育對他們來說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高中學語文教師的文學素質是中學文學教育的關鍵。
   3.中學語文教學環境的制約
  文學教育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文學教育特別需要良好的教學環境的支持。但是,社會上“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類重理輕文的思想對學校對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一思想自然地影響到了語文等人文學科的教學。在高考、中考等招生考試中很難對學生的文學素質進行考查。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很難對學生的文學素質進行評估,在教學檢測中普遍實行的“量化手段”,對進行文學教育是一個極大的障礙。雖然我們的學校提的口號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具體到教學活動中,就常常是變調了,往往是只重“智”,而忽視了“德”。在中學教育中,文學教育總是有意無意地被忽視。
  文學教育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其他教學內容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受社會背景與文化發展的影響。文學教育特別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以及開放、多元的文化氛圍。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學教育環境,對實施文學教育極為重要。
語文教學之友廊坊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周圣榮20022002 作者:語文教學之友廊坊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周圣榮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49:29

[新一篇] 中學教育教學研究 淺談中學語文課的目標教學

[舊一篇] 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現狀與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