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學應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魯迅曾說過,寫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語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古今中外,凡優秀的文學作品,其輝煌之處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價值觀等人文素質的偉大體現。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能人為地把“心”(人文素質)與“言”(寫作技巧)割裂開來而單純地追求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發展,而應該樹立起大語文觀,使作文訓練與整個語文教學體系相協調——以人的發展為培養目的,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毫無疑問,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應該能反映其文化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的提高。
    必須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地樹立起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都不能替代人文素質的教育的正確觀念。不能因現在創新的喊聲特別高而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能力培養的范疇,或者混淆了認知能力與人文素質的區別。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
    眾所周知,當今的素質教育主要分為科學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有專家指出,科學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告訴人們如何把一件事做好,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則在告訴人們這件事該不該做。現在的初中教學中,科學素質教育已達到學科分類比較細致、學科的教學體系比較系統化、階段教學目標和任務比較明確的程度,各學校在實施科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分歧較小。而人文素質教育則因為缺乏相應的序列性,人文學科的分工不明確,而沒有在各學科教學中受到應有的重視。
    語文學科中的人文素質,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吸納、受人類優秀文化熏陶、不斷積累而成并在聽說讀寫等常規的語文實踐活動及實際生活的言、行、人際交往等社會活動中反映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的綜合體現。學生的作文,能體現出他(她)對學習生活或社會生活中的某些人物、事件或現象所持的態度、感情和價值觀。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學生習作中的立意、選材及表達。因此,要寫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不是看幾百篇優秀例文就可輕易完成的,非得全面提高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不可。看下面這兩個片斷。
    (1)“大凡偉人都是孤獨的,他們的思想、行為難以被當時的世人所理解,信服。屈原是孤獨的,‘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他的理念不被人接受,最終只得抱石投江;李白是孤獨的,他的才氣使他對文字的駕馭達到乘興而來,盡興而去的地步,然而他一生受排擠遭迫害,李唐盛世容不得他,他只得借酒澆愁。于是這些偉人要么像荊棘鳥,走向偏激的極致,要么像枯葉蝶,走向歸隱的極致。包括您的文章在校園里也不太受歡迎,同學們愛的是張愛玲,是冰心,是韓寒,您覺得呢?”
    (2)“校園已不再年輕,她無法擁有花季少女甜甜的微笑,無法得到青春的熱情與奔放,也無法擁有花朵般婀娜的身姿。所以,她讓充滿生機的生命來替她擁有和獲得。她將自身的塵埃過濾,將清純送給所有人。
    風,輕輕地刮過臉龐,悄悄地捕捉了內心深處微妙的煩惱,心靈角落絲絲的痛楚,眼角下方涼涼的淚水,舞蹈著將它們拋向遙遠的天空……樹葉開始舞蹈,奏出美妙的樂章,我知道這是校園在歌唱;花兒伴著清風舞蹈,我知道這是校園在歡笑。盡情地歌唱,盡情地舞蹈,盡情地深呼吸,生命將因此而燦爛,人生將因此而發光。”(——兩段皆摘自作文競賽獲獎作文)
    這些習作片斷的思想內涵和語言表達功力,相信很多老師都會擊節稱贊。但小作者所表現出的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強烈的人文關懷,尤其值得稱贊。知識的積累,思維水平的提高,固然提高了個人的認知能力,對素質的改善有基礎的作用,但解決不了情感、信念、態度等方面的問題。像上面作文中出現的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比較和批判,對人文精神境界的“形而上”的思索,對自然、對校園環境中生命體的擬人化,尊重生命、追求自由和青春,有容乃大的氣質和多樣化的審美情趣等非認知心理因素,只有在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前提下才能獲得。
      二、初中作文教學要把寫作技能訓練和人文素質教育和諧地統一起來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語文教學、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要素,如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識字能力、閱讀能力、說話能力、寫作能力應該服從整體發展的需要,通過某種手段、途徑有機結合,取得語文教學和學生語文能力協同發展的最優效果。
    那么,寫作技能和人文素質是怎樣的關系呢?語文反映人類社會的事、情、理、志,表現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審美情趣,負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而學生的寫作,正是要把語文學習中積累的主觀體驗、對生活的感悟以及自身品質、迫使審美等方面的價值判斷通過一定的形式技巧表現出來。如果學生在寫作訓練(乃至語文訓練)過程中,不能理解、接受、內化這些文化內容,就不可能理解民族語言的表現力,也不可能運用語言很好的表情達意。再看下面一段例文:
    “我很想要一只足球,可是我爸爸媽媽不讓我買。現在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的是什么,我想都不想是足球。
    我很喜歡踢足球,以前我可有一只足球,可我考試考得不好,被我媽媽拿去了。現在我一放學,媽媽就叫我做作業、看書,還說考試考得好了才把足球還給我。我只想要足球,現在一到家我就做作業。到了星期天媽媽也不把足球拿給我。”(——實錄自初一某生習作)
    這樣的作文,只是做到語句比較通順——盡管在寫作時,該生已把想說的話都說了出來——卻沒有為作文貫注一絲靈氣,讀來了無趣味。如果這個學生的寫作水平照此發展下去,筆者猜測,也頂多只會就事論事地對待作文,把它看作是多識些字,盡可能擴大詞匯量,懂得些語法、修辭,學會一些寫作手法,記住一些寫作模式等罷了。
    人文素質教育的終極效果,借用《四書·大學》的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們可以理解為,通過有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道德思想素質,凈化個人靈魂,陶冶高尚情操,進而去教育人民,喚起人民,除舊布新以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就作文訓練來說,“言為心聲”,學生寫作水平的發展過程,應該能服從于并表現出他的價值觀和人文素質的發展軌跡。我們教師也必須立足于人文素質教育觀,通過完善新的作文質量的評價標準,有效地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有利于作文教學的開展
    作文教學中讓學生明確文章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是作者情感的外觀,要想寫出優秀的作品,就要培養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這種大作文觀的形成需要教師的“有意為之”。
    語文教師要有勇氣走出“應試教育”的窠臼,進一步完善自身的職業道德和心理品質,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夯實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文學審美的功底。在此基礎上,一方面把握住學校文化的導向,另一方面以身踐行,做好學生的表率。中華民族固有的那種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民族氣節,雖千人而吾獨往的英雄氣概,先憂后樂的胸襟抱負,夸父逐日的堅韌精神,溫和敦厚、謙遜內斂的民族精神,向往山林、融于自然的審美追求,“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高尚人格,這些都應該成為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勤儉自律、發奮圖強的自立意識,大公無私的雷鋒精神也應該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這其中教師的價值取向對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的作文教學,要從情感、審美、意志而不僅僅是從認識的角度進行;同時教師具備了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扎實的學科知識,并能靈活使用相宜的教育方法,信任學生,相信他們的學習及自我發展能力,學生的寫作潛能才會在他們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中得到全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履行了“學生為主體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曲阜9~1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周京華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Steps to Happiness周京華 江蘇蘇州市高新區鎮湖中學 作者: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曲阜9~1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周京華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

網載 2013-09-10 20:50:23

[新一篇] 初中作文教學實踐論要  ——我的探索

[舊一篇] 初中地理“大氣”單元教學建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