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多元化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研究背景
    (一)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
  素質教育是80年代以來,針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或“應試教育”的現象提出的。為了應付升學考試,有的學校只教考試科目,將非考試科目棄置一旁。在學科教學中,只強調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忽視知識運用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應試教育模式下造就的大多數學生只知道死記知識,想像力、創造力缺乏,思維遲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極差。面對此種狀況,教育界的有識之士不免担心下一代的成長,極力呼吁改變教育現狀,素質教育的思想應運而生。研究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質教育逐步由初期的自發改革到推進的實施階段,進而成為有統一領導、有規范文件、有實施步驟、有操作措施的整體配套的全國性改革。本課題正是在探討素質教育如何實施的大背景下來確立的,目的是切實地落實素質教育理論,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達成共識——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和方法是廣泛而多樣的。實施素質教育必然要沖破傳統的“教師、教材、教室”三中心模式,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素質教育的根本在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教學的效益和效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要避免過度重視課外活動,本末倒置,降低教學效率。
  之所以說素質教育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這是由課堂教學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所處的重要地位決定的。學校的課程計劃要通過課堂教學去實施。學生在校活動時間約有三分之二在課堂上度過,教師的素質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展現。學校的教育管理要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主要目標。由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課堂教學都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只有優化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三)構建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必然
  認識到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就要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進行改革。
  教育界內部的探討以及外界媒體的宣傳,使教師認識到課堂教學不改不行。但是保守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行為又使教師處于欲改不能的境地。構建素質教育教學模式是擺脫這種兩難境地的有效選擇。教師可以通過建立一種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去規范自己的行為,進而突破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二、理論建構
  確立課題后,課題組首先針對有關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問題進行反思,構建了有關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反思傳統教學模式
  構建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對原有的教學模式加以反思。在分析判斷的基礎上進行弘揚或拋棄,而不能將原有的教學模式全盤否定。這樣,既加強課題研究的現實性和針對性,也為研究尋找到一個高的起點。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中普遍采用的是傳遞——接受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強調向學生傳遞前人積累的文化知識技能和經驗,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優點。其一,這種教學模式側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認識結構的建立,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的簡約性。其二,教師始終控制和組織教學活動,能保證教師講授的主動性、流暢性和連貫性,易于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其三,這一模式以語言傳授為主,適用于任何學科,也適用于任何階段的學生,具有一般性。
  但是由于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接受教師提供信息的地位,教師講的多,學生活動少,很容易出現注入式教學,學生容易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受到遏制。
  80年代以來,我國教學改革實驗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一定程度的批判繼承,并借鑒國外教學模式進行了大量的教學改革研究。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自主——指導式教學模式,目標——導控式教學模式,引導——發現式教學模式,情境陶冶式教學模式等。總的看來,教學模式改革向多樣化、以學生為主的方向轉化,但還需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加強對素質教學模式的探討。
    (二)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應先分析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我們并沒有增加新的變量,而是將各個變量(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環境)以新的含義。我們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教師則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不局限于教材,不僅包括知識點,還包括能力和方法。教學環境則從課堂教學氣氛和媒體應用兩方面來考慮。
  我們對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結構進行了再思考。以素質教育為指導賦予各構成要素以新內容。素質型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新的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的。教學不再是向學生灌輸作為結果的知識,而是指導兒童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是學生身心全部參與的交往過程。素質型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重在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求異思維及實踐能力。
  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改變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的地位,要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注重創設愉快、寬松、民主、和諧、平等、合作的教學環境。學生的活動應具有開放性,還要發揮各種媒體等教育技術的功用。
  對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的探討,以便于指導模式的設計。
    (三)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
  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學者從不同層面構建素質系統。總的說來,素質教育具有全體性、基礎性、主體性、發展性、優效性、超前性的特點。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應具有相類似的特點。我們認為素質型課堂教學模式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主體性:構建素質型課堂教學模式要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為學生發揮其主體能動型和創造型提供空間。第二,發展性:素質型課堂教學模式要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強調學生智能發展、全面發展、生動活潑的個性化發展,而不是違背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個性受到壓抑。第三,人文性:素質性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在目標上強調學生情感的發展,在教學設計中也強調情感因素,突出學生的豐富的人性特征,而不是將學生視為無情感的接受知識的容器。第四,互動性: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模式效率發揮的重要因素,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可以促進學生人際交往、與人合作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第五,差異性;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然而學生的素質具有不平衡性,因而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是差異性教學,兼顧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四)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策略
    1.關注模式的指導思想,避免過于具體化。
  在探索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容易把教學模式簡單地歸納為教學步驟或教學環節,進而導致思維僵化,陷入機械操作的誤區。誠然,將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過程時,必然要表現為相應的步驟和環節,但絕不能將模式等同于某些具體的步驟或環節。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才是模式的核心,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活動方法才是模式的靈魂。
  掌握素質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構建素質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也是其指導思想。在研究與實驗中,研究者自己要加深對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并組織實驗教師深入學習素質教育思想及相關理論,使對教學模式的研究有一個高的起點及靈活的適應性,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2.注重模式群的構建,避免單一化。
  素質教育有多項目標,加之教學過程復雜、教學內容豐富,憑借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不能解決復雜的教學問題,不可能完成多項教學目標。我們要構建的不是一個具體的模式,而是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的模式群。我們既著眼于主體模式,也關注與其相關的許多子模式及多種變式。例如,在總體上我們強調以主體性教學模式為核心,同時分化出小班化教學模式、開放式教學模式、分層教學模式、交際教學模式等一系列子模式。
  各門學科各有特色,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是千差萬別。教師可以針對所教學科、所教學生的實際構建富有個性化的學科教學子模式。使各種教學要素優化組合、協同驅動,推動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也激發教師參與模式改革的熱情,使教學模式的研究更具特色。
    3.靈活調整,避免刻板化。
  教學模式為教師教學提供參考,但不要以為教學完全能按照預期的程序運行。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逐漸展現研究者和教師不要只關注模式的效果,而更應該關注模式對教學主體的適應程度。教學主體與教學模式相適應時,可以繼續下去。當二者不相一致時,不要強迫教學主體適應教學模式,而要對模式做適當的調整。這種調整是根據教和學雙方主體需要及對模式的認同趨向加以改造,而不是從一個模式到另一個模式的簡單取舍。
    4.注重對學習活動的研究。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這是素質教育思想的特質。教學模式的設計與運行必須獲得學生的認同和參與。因此,加強對學習活動的研究是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著眼點。
  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要設計組織學生主體學習的時間、內容、形式,突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廣度、深度和有效度。二是研究不同層次、類型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材施教。三是研究教與學的相互依存,使二者和諧統一,不能相互脫節。四是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五是關注學生主體學習活動的情感性。
    5.注重實效性,避免形式化。
  構建教學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教學的有效進行。因此,在構建模式時,不能把模式作為追求的目標,應該注重模式的實效性,反對形式化,反對好看不好用的空洞的理論框架。
    三、實驗研究
    (一)實驗研究的指導思想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我們遵循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使教學模式的建構體現出素質教育的主體性、發展性、人文性、互動性、差異性等特點。實驗過程中,選擇不同地區、學校、年級、學科進行模式的研究、比較。首先,我們選擇不同地區的學校,結合各區域的特點,進行跨區域的研究比較;其次,選擇有特色的學校,在學校范圍內結合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與辦學特色展開研究;在某一學校范圍內,選取不同年級作為實驗對象,進行跨年級的比較,研究模式的應用策略;此外,還注意不同學科的選擇,使模式的建構與學科相結合,增強模式的操作性。
  在進行實驗時,我們遵循多元化的指導思想。在實驗中,不單純固守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而是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積極探索多樣化的素質教育模式。我們之所以這樣考慮,是因為素質教育思想本來就十分豐富,實施素質教育的模式也應該是多元化的。這樣,通過本實驗,達到在不同條件下實施素質教育,構建素質教育模式的目標。
  研究過程中,我們將實驗研究與行動研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實驗學校、實驗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需要在此說明的是,課題研究并不是規范的實驗研究,多以教師的自發為主進行。正是基于此,本實驗注重教師主動的參與,注重教師的行動研究與實驗。
    (二)實驗研究的具體實施
    1.梯次——目標教學模式研究。
  黑河第一中學提出的“梯次——目標教學模式”是根據學生層次客觀上呈梯次分布的特點,立足從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實施合班上課、分類指導、依次達標的教學策略,實現各層次學生梯次遞進、共同發展的目的,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理想成為現實。
    2.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
  長春市東方實驗中學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了“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該模式以人的完善和發展為目的,建構多元結構、多種方法、多種情境的民主和諧、主動發展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習過程代替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
    3.“放——收——放”教學模式研究。
  一汽五中提出的“放——收——放”教學模式是以開發學生個性潛能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創造力為目標,它既指大課堂、小課堂意義上的“放——收——放”,也包括內容和形式上的“放——收——放”,既適用于個人獨立學習,也適用于分組合作學習。“放——收——放”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強調思維的轉變,強調效益效果。
    4.“異質合作,同質選學”教學模式研究。
  長春市九十中學提出的“異質合作,同質選學”教學模式是以開發學生個性潛能為目標,以因材施教為指導思想,改革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異質合作”指在固定的教學班內把學生按學力水平和學習成績分為優、中、差三類,進行平行“異質分組”,小組之內優、中、差學生實行合作;“同質選學”以學生的學力水平和學習成績按A、B、C組成梯次選學班。“異質合作,同質選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它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置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可以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5.交際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長春市二十九中學提出的“交際課堂教學”模式是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構建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素質為目的,努力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通過聽、說、讀、寫綜合訓練的有效途徑和科學方法提供最大的語言實踐量,開發學生的智能,從而使學生具有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操作程序分學導式模塊、小組活動式模塊、探索研究式模塊三類,操作過程中遵循整體性原則、情景化原則、群體動力原則、交際實踐原則、情感使用原則、良好氛圍設定原則。
    6.分組合作教學模式研究。
  長春市四十五中學提出的“分組合作”,教學以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系統分組教學,突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弘揚學習小組團結合作精神,發揮評價對學習的增值作用,顯現小組成員互幫互評的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充分參與、主動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注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體及群體的自我激勵及相互激勵的作用。
    7.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由黑龍江省電教館苑永波主持研究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是根據現代教學環境中信息的傳遞方式和學生對知識信息加工的心理過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支持,調動盡可能多的教學媒體、信息資源,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課題成果
    (一)深入研究教學模式,豐富教學理論
  80年代以來,我國對教學模式的研究蓬勃發展,近幾年又出現了主體性教學模式、交往教學模式。我們研究無論是目的,還是方法都順應了教學模式的研究趨勢,豐富了教學理論。
  在研究的目的上,學與教的模式并重。應試教育指導下,人們更關注對教的模式的研究,忽視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活動的規律,也忽視學生的情感特征。我們既關注教師教的過程、技巧、策略,更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情感因素和學習活動的規律。我們使教與學相結合,朝著統一的方向發展。
  在研究方法上,演繹法與歸納法相結合,實驗研究與行動研究相結合。近幾年的教學模式的研究頗注重演繹法。演繹法研究教學模式,首先要找到解決的問題,進而提出假說,設計模式的雛形,通過實驗驗證其有效性。這種方法節省時間,能較好控制次要因素,推廣容易。研究過程中,我們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幫助教師在研究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從豐富的教學實踐中歸納、概括出其教學模式,更增強模式的可行性。另外,將實驗研究與行動研究相結合,更激勵教師從事教學研究,提高其研究的積極性。
  在研究功能上,趨向多樣化。有些教學模式的功能比較單一,或是強調知識的掌握,或是強調能力的形成,或是強調情感的發展。目前,教學模式研究的功能日趨多樣化。我們進行模式構建時,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在目標上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研究的范圍也由課堂擴展到課外。操作程序上更加靈活,這符合素質教育的內涵,促進學生自主、全面地發展。
    (二)促進教師素質群體優化
  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促進了教師素質群體的優化。素質型教學模式的研究就是為了便于教師掌握各種基本的教學活動類型,不局限于某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對青年教師來說,可以幫助他們較快地熟悉和掌握教學活動的各種類型,為他們提供課堂教學的具體指導。對有豐富經驗的教師來說,可以促使他們克服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定勢,改進教學,使課堂教學活動精益求精。研究素質型課堂教學模式,必然要組織教師深入學習素質教育的有關理論,以便將其貫徹到課堂教學中去。這樣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普遍得到提高。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提倡構建模式群,鼓勵教師針對實際情況研究模式的變式,并構建學科教學模式,這就激發了教師探索實踐的積極性。
    (三)使素質教育思想得到了貫徹落實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但素質教育絕不是要把學生禁錮在課堂上,更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死啃書本,而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素質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改革了課堂教學,使素質教育思想得到了貫徹落實。在模式的建構過程中,我們強調將素質教育理論貫穿始終。其中特別突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正確思維、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積極實踐。
  在模式的實驗過程中,我們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研究,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廣大教師在切實開展的實驗中,更深刻地領會了素質教育思想,將其體現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四)提高了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是減輕學生負担的根本措施,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構建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師的實踐水平,進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過程由多種因素構成,彼此間相互作用。構建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有利于人們從總體上綜合地探討教學過程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動態地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與規律;能夠剔除、弱化次要因素對教學的影響,促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55~59G3中小學教育陳旭遠20032003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中小學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與效益的研究與實驗》研究結題報告。陳旭遠 東北師大教科院 130024 作者: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55~59G3中小學教育陳旭遠20032003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中小學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與效益的研究與實驗》研究結題報告。

網載 2013-09-10 20:51:23

[新一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中的應用

[舊一篇] 建構幼兒園情感教育目標的思路和方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