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傳與創新:新課程與語文教學傳統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E·希爾斯曾經說過,任何改革都逃脫不了過去的掌心。他又說:“傳統不應僅僅被當作障礙或不可避免的狀況。拋棄傳統應該看成是新事業的一種代價。保留傳統則應算作是新事業的一種收益……傳統應該被當作是有價值生活的必要構成部分。”的確,任何一場改革都是針對傳統而來,都是要革除傳統中不合時宜的東西,但改革又深深地植根于傳統。拋開傳統,改革就無從談起。作為世代相傳、從過去流傳下來并影響至今的東西,傳統可能給改革帶來阻力,但它同時也可能給改革提供助力。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認識與挖掘傳統。我國語文教育傳統是在歷代語文教育的演進中積淀并流傳下來的教育文化成果。它既有思想、理念層面的內容,也包括原則和方法等操作層面的東西。作為我國傳統語文教育的結晶,它散發著中華民族教育文化的固有的魅力和特質,充分挖掘和闡揚我國優秀的語文教育傳統,不僅對于認識我國古代燦爛的教育文化遺產具有積極意義,也是新世紀語文教育改革無法逾越的起點。
    在傳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傳統方面,新課程作出了許多富有積極意義的探索:
    新課程繼承了語文課程工具說,但對工具說的內涵闡述得更為豐富與全面。它不僅繼承了語文是思維的工具的傳統提法,還著重強調了它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性的一面。“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新課程還充分揭示了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曾幾何時,對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理解到了這樣一種地步:在語文教育中,知識教學幾乎成為課堂的主宰和不二法門。教師津津樂道的是知識的灌輸,學生孜孜以求的是知識的接受和累積。而語文課程中的道德陶冶、審美的愉樂和人性的闡揚,被棄置一邊。新課程在捍衛語文課程工具性這個根本屬性的同時,突出了人文性。平心而論,傳統語文教育對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征并非沒有充分的認識。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倡導通過“詩教”培養儒家溫柔敦厚的君子人格,以及教學過程中注重“導”和“引”的方法,就是人文性的一種重要體現。當然,儒家倡導的那種溫柔敦厚的君子形象與21世紀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相去甚遠。新課程突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旨在倡導通過人文學科本身所獨具特色的價值理性和方法去引導語文教育,以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各種人文資源,從而達到塑造全球化時代新型公民的形象的目標。它不但對于矯正目前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語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對于抵制日趨低下的世風也有積極的作用。它反映了新課程承前啟后與時俱進的時代特點。
    在新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是課程標準研制者精心設計的內容。它繼承了傳統語文教育重讀的傳統。以義務教育階段為例,它把閱讀教學分為四個時段描述,體現了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其中有關四個時段的劃分,無論是閱讀教學的目標,還是對閱讀內涵的闡述,都很具體,富有時代的特點。首先,閱讀不僅是一種包含誦讀等具體行為在內的學習活動,而且是對人生價值和美好個性的追尋。新課程提出的“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其次,閱讀活動不是孤立的單項的學習行為,它是質疑、對話、討論、交流、欣賞辯證統一的綜合性活動。新課程尤其注重在對話與交流中討論與閱讀。比如,在第三階段,新課程提出了這樣的目標:“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在第四階段則提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另一個是強調在閱讀活動中對課文及作品的欣賞與評價能力。如第四階段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總之,新課程初步建構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個體閱讀能力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學生是閱讀能力發展的主體。
    在寫作教學方面,新課程標準并沒有提出類似于傳統語文教育的先“放”后“收”的訓練原則。它把義務教育階段的寫作分做三級,分別是寫話—習作—寫作。這三個階段的提出,不僅體現了學生學習從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轉化的過程及規律,而且,始終突出作為寫作活動主體的學生觀察、感受和表達活動。實際上,就每一個寫作訓練階段而言,新課程著重強調的是如何豐富并使學生獲得寫作素材的問題。
    除寫作階段涉及文章的寫作技巧外,“構思立意,列綱起草及修改后加工等環節”,在寫話及習作階段基本上沒有涉及文章寫作規范與技能、技巧問題。從實質上說,新課程把解決學生作文過程中的源泉問題放在了首要位置。這與以往寫作教學片面強調文章格式及法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這個角度說,新課程在寫作訓練中仍然延續了先“放”后“收”的原則,只是“放”的力度和范圍更大。從學生的個體發展看,新課程強調寫作的興趣、自己對周圍的生活、社會的認識與感想、已有角度的觀察與體驗生活,始終把寫作與學生身心發展統一在一起。換句話說,把寫作當成促進學生成長的手段。這是傳統寫作訓練中比較忽視的一個方面。
    關于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作用的關系,傳統語文教育有很精辟的闡述。概言之,比較強調教師如何啟發和循循善誘的作用。《學記》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在學習過程中,傳統語文教育還十分強調要培養并融入師生良好的關系中,即所謂“樂群”。《學記》所說的“三年視敬業樂群”就是這個意思。在這里,“群”不僅具有道德的意蘊,而且,主要指讓學生養成尊重別人,與人友好相處,團結協作的精神與能力。當然,傳統的師生關系及其教學方式是封閉的傳統社會及舊的知識傳播的方式的產物。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傳播方式及途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惟一的傳播者,一些社會性傳媒,諸如書籍、報刊、廣播、影視、網絡等都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學校的語文教育的教學方式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新課程繼承了傳統語文教育注重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優良傳統,同時,適應時代的要求,對語文教學中師生的角色和作用以及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闡述。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值得注意的至少有兩點。第一,教師和學生被賦予了新的角色。教師的角色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的角色是“學習的主人”。這一點,實際上仍然不出傳統的“導”和“學”的范疇。但是,和傳統觀念不同的是,對教師和學生提出的相應的要求,尤其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這是傳統語文教育從未涉及的內容。其二,在學習方式上,新課程提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主要是就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主客體關系而言,與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主體同義;“合作”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在交往與對話中實現;而“探究式學習方式”則主要指學生的學習方式及是否有研究性及創造性而言。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所建構起來的這一目標,對于“學”的闡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體現了網絡時代社會變遷對學校教育帶來的變革及要求。
      二
    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總和。它使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個歷史階段之間保持了某種連續性和同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并且給人類生存帶來了秩序。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不同時期不同社會所要求培養的人的素質是不一樣的。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育顯然應該按照整個教育目標的要求來培養相應素質的人才。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素養的概念是近年來倡導的素質教育的一種回應。新課程提出的語文素養的目標,首先是放在現代社會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框架內闡釋的,從而使語文素養成了現代社會素質的一部分。新課程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對于語文素養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對于學生個性發展的關系作了充分的闡述。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再次,新課程標準對于語文素養的概念與內涵作了切合時代的闡述。新課程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過去我們習慣于用語文教育目標這個社會性的目的來概述語文教育的任務。包括語文教學大綱在內,一般把語文教育的目標劃分為四個層次,即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智力與語文情意。新課程則將以往被人為分割的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各方面素質整合在一起,并把它看作人的個性的形成與發展的一部分。在新課程所提出的諸種語文素養中,很難找到像過去那樣比較明確的知識性素養,新課程標準的制定者意識很明確,就是要淡化知識教學,消除由于知識教學而帶來的種種危害。比如,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些素養的提出,多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出發,是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體詮釋,體現了現代社會對語文教學目標提出的新的要求。
    美國教育家華特·乃·科勒涅斯克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課程標準一個比較突出之處,是提出并闡述了語文課程資源的概念。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在過去的語文教育中,一般將語文教學資源劃分為兩大塊:其一是課堂資源,其二是課外教學。并強調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課外教學為輔助渠道。課內教學對課外教學具有指導和決定作用,課外教學是課內教學的輔助和補充。這種觀念在實施中桂往出現一種偏向,就是片面地強調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束之高閣,無人喝彩。新課程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實際上是把過去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進行了整合,從而淡化了多年來的課內與課外教學之爭。
    從新課程所闡述的語文課程資源來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課程的實施和組織資源,包括教學手段、教學途徑,教學材料、教學媒體、教學方式、教學場所等。第二個是課程的教學和內容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掛圖、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新課程提出組織和實施的資源,實際上是針對信息化社會到來,以及傳播方式的變革的形勢,對語文課程現代化提出的一個指標,尤其是強調了在信息化社會中大眾化傳媒資源,如電影、電視、網絡等,在語文課程資源中的作用及影響。而課程的教學與內容資源的提出,比如,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顯然意在拓展以前教科書單一資源的不足,為語文校本課程的自主開發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不難看出,新課程闡述的課程資源呈現出的是一個開放性的結構。它不僅突破了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封閉課程資源格局,而且,為師生突破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壁壘,進行各種微型課程設計與改革提供了指導性依據。
    課程評價是新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以往批評語文教學的隨意性和模糊性的主要問題在于,沒有建立起一套大家比較認可的評價標準及評價體系。即使有,也只是把評價看作是學生學業與成果的一種評估與參照,其功能主要著眼于選拔和甄別功能,對于其促進學生個性與發展的功能相當程度上忽視了。
    為革除傳統的評價體系的弊端,新課程標準吸收了近年來國內外有關教育評價的成果,突出表現在語文課程評價方面,實現了四個轉移。第一,從評價的功能上看,從選拔和甄別功能轉移到了促進與發展上。新課程標準開宗明義地指出,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的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美國教育評價專家布盧姆指出,不能把學校看作是可供選拔的機關,而應把它視為以個人發展為第一功能的教育場所。教育的目的,不是選拔少數尖子,而是廣泛地發現學生各自的內在潛力,并相應地定出學習時間、教授方式、動機啟發、學習場合等,由此謀求個人的自我實現,并在此基礎上,力求適應社會的要求。顯然,新課程標準吸收了美國教育專家的有關發展性評價理論。第二,從評價的內容看,由成果、文本評價轉移到了過程的評價。過去語文評價實質上僅僅是一種語文知識與一部分語文能力的評價,充斥在評價文本上的多是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能力、情感、過程、態度、價值觀很難進入評價者的視野。新課程標準強調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顯然,要糾正過去“知識中心主義”的評價模式,并且使之向多樣化轉變。第三,從評價的方式看,重心由倡導定量評價轉移到了定性評價。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第四,從評價的主體看,由教師的評價轉移到了教師評價、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新課程標準指出:“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的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這些都吸收了近幾年來語文教育界有關評價研究的積極成果,目的在于糾正和盡量減少以考試為中心的傳統語文評價的負面影響,把課程的評價與學生的學業發展結合起來。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富有創新的地方。所謂綜合性學習,實際上是指以語文學科為中心的語文課外活動課程,注重課外活動是近年來世界各國語文學習的共同趨勢。與純粹的以活動為主的語文課外活動不同,綜合性學習是一種以活動為主要方式的學習,如辦刊、演出、討論等富有語文學科特點的活動。新課程在闡述綜合學習的概念時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闡述了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綜合學習的一般規范:(一)選擇研究性的課題。(二)制定研究計劃及工作方案。(三)收集資料,分析課題,撰寫研究報告。新課程標準的表述是:“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作簡單的研究報告。”為強調研究的規范,新課程標準還特別強調研究的規范格式,比如提出:“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注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第二,注重創新性。注重創新是綜合性學習和以往課外活動的一個顯著區別。新課程對綜合性學習的創新性從三個方面闡釋:主動地發現問題,具有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索;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等等。
    新課程改革在承傳語文教育傳統、探索語文教育民族化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從而把新世紀的語文教育的發展置于一個較高的起點上,這是應該加以充分肯定的!但是,在我國語文教育發展的漫長歷史中,有一些傳統,甚至可以說頗具民族性的東西,并沒有在新課程標準中得到反映,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比如,傳統語文教育非常注重從漢語的最基本元素和材料入手,訓練學生語感,培養其對語言的興趣和敏感性。其中通過韻語、對偶和屬對等形式的語文訓練,讓學生體味漢語語言的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整齊錯落、對仗嚴整、虛實相生等特點,就是一種頗具民族特色的語文訓練方式。陳寅恪先生曾對傳統語文教育中對對子的訓練方式給予很高的評價,稱“其形式簡單而涵義豐富,又多與華夏民族語言文學之特性有密切關系。”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訓練,不僅可讓學生充分體驗漢語的語文特點,而且,本身就是一種含有深厚意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76~80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宋灝江/劉正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2001/01/023閻鳳橋劉Just Another Day
  by Charlotte"Charlie"Volnek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eps a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full of human concern guided by "the human orientation though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especi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 growth,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human.趙年秀 湖南婁底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科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76~80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宋灝江/劉正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2001/01/023閻鳳橋

網載 2013-09-10 20:51:41

[新一篇] 批判性反思與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舊一篇] 把小學數學教學納入素質教育的軌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