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在適當壓縮學科課程、增設活動課程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做到既減輕學生負担,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呢?實踐告訴我們: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優化教學目標
  無數實例證明,教學目標制定得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益的高低。以往所制定的教學目標,普遍存在隨意性、模糊性和單一性三個弊端。隨意性表現在制定目標時憑主觀意向,不考慮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模糊性表現在制定的目標不明確、不具體,大而化之;單一性表現在教學目標單一,只制定教學目標,沒有教育目標和發展目標。為此,我們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就十分注重目標的科學、明確和完整。例如第七冊《繁星》一課,我們制定了以下幾條教學目標:
  1.整體閱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感受。
  2.重點學習、背誦第三段,學習寫景色和寫感受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這三個教學目標,第一條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懂,重點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屬于認知領域范疇;第二條要求學生能掌握本課的寫作方法,重點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屬于操作領域范疇;第三條是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屬于情感領域范疇。以上三條既包括了認知領域目標,又包括了情感和操作領域的目標,達到了優化教學目標的要求。
      二、優化教學結構
  教學結構是教學思想、教學目的和教學進程的外在體現。從課堂教學的進程來說,語文課的教學結構最好是疏密相間的波浪式結構。密的地方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學生集中注意,思維敏捷,反應迅速;疏的地方坡度緩,進展慢,讓學生心馳神往,靜觀默想,思索回味。這種波浪式結構,既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又符合課文內容有詳有略的特點。在此理論指導下,我們改變了原來一成不變的教學結構,形成了一些“變式”。這種變式因文而異,因人而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些變式是:
  1.中心開花。有的課文有所謂的“文眼”。文眼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例如《小音樂家揚科》中第七小節:“小提琴的聲音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揚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換。”這兩句話集中表現了揚科熱愛音樂勝于愛自己的生命。教學時我們緊扣這兩句話設計了輻射式的問題:從全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揚科酷愛音樂?揚科為了看一看小提琴付出了什么代價?為什么這么富有音樂天才的兒童竟慘死于鞭下?運用“中心開花”的方法教學有“文眼”一類課文,中心集中,重點突出,具有綱舉目張的效果。
  2.跳躍講讀。一些較長的二、三類課文,可以抓住幾個關鍵處,采用“跳躍式”結構進行教學。如《雞毛信》一文,可以先弄清課文重點:①送信;②被困;③逃跑被抓;④帶入伏擊圈。然后抓住這四個點進行討論:①張連長為什么稱海娃為小英雄?②課文哪些地方能反映小英雄的品質?
  3.直入重點。有些課文不一定按著次序一段一段地講,可直接講讀重點段。至于非重點部分,可讓學生略讀一下,看看有什么疑問就可以了。例如《落花生》這篇課文,老師在理清“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順序后,直入“議花生”一部分,其他部分則讓學生自讀質疑。這樣直入重點而不平均使用力量,使課堂教學效率有了顯著的提高。
  4.抓住主線。有些課文事件發展變化有線索可尋,如果抓住了這些線索就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些課文既有主線又有副線,遇到這類課文就要分析什么是主線,什么是副線,然后強化主線,帶動副線。《可愛的草塘》就有一條反映作者對北大荒感情變化的一條主線。開始作者覺得“呆膩了”;當小麗帶他來到草塘邊,看到草塘這么大這么美時,他“情不自禁”地贊嘆起來;當他在水泡子里看到擠擠挨挨都是魚時,他“戀戀不舍”,不愿離去;當他突然看到一條小河時,他又驚又喜,深深地被北大荒豐富的物產、奇特的風光迷住了,“生怕弄壞了這一幅美好的畫卷”。抓住這一條主線來教學,就真正抓住了作者的思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列舉的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常用的一些結構“變式”。除此之外,還有“舉一反三”、“首尾相顧”等“變式”。實踐證明,這種根據教材內容加以處理,因文而異設計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方法,對提高教學效率很有益處。
      三、優化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包括傳統的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我們所講的優化教學手段不僅僅是指多運用現代化教具,而是指要精心設計教具,使其發揮最佳的功效,并且在最佳的時機使用它們。
  當前,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傳統的教具仍然在教學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因此,優化教學手段,首先是優化這些基本的教具。其實,只要我們去精心設計,合理使用,那些圖片、小卡片仍能在教學中發揮獨特的作用。例如我們教《白楊》一課,在圖片運用上作了優化處理,變單幅圖片為多幅貼畫。上課伊始,老師在黑板上貼上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圖畫,結合課文內容讓同學了解大戈壁惡劣的自然環境。當講到“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時,老師在戈壁圖上貼上一行白楊樹。這樣圖文結合,學生對白楊樹那高大挺秀的身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最后講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時,老師又在大白楊樹兩旁貼上幾棵茁壯成長的小白楊樹,暗示祖國邊疆的接班人正戰勝各種困難,不斷成長。這樣,一幅畫的內容隨著教學進展分步增加,逐步呈現,增強了教學手段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說精心制作教具是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的話,那么選擇最佳時機運用教具也是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而后者往往更易被人忽視。其實教具運用的時機恰當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效果。一般來說,教學手段使用的時機要選在學生產生懸念、興趣,渴求新知的時刻,或者是在學生思維火花閃光的瞬間。例如《冀中的地道戰》中有許多專用的術語,如“迷惑洞”、“孑口”、“無線電”、“有線電”等等。進行教學時,不是在學課文之前一古腦兒全讓學生看圖,而是隨著教學的進程,當這些名詞術語成為學習的障礙,學生極想理解這些名詞術語時,老師才出示圖畫或播放《地道戰》的有關片斷。這和孔子所說的“不憤不悱”有異曲同工之妙。
  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這是一個大課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細致的探索。我們所做的研究僅僅是個開端。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地探索下去,就一定能總結出更多的教學規律,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
河南教育鄭州19~20G39小學各科教學孫雙金19981998孫雙金,男,1962年出生,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教育學會理事、全國首屆中青年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獲得者。在全國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100多篇,曾應邀赴上海、廣州、杭州、寶雞等幾十個城市講學,獲廣泛好評,并有多節示范課在省和中央教育電視臺播放。 作者:河南教育鄭州19~20G39小學各科教學孫雙金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1:44

[新一篇] 提高歷史復習課堂教學質量初探

[舊一篇] 摭談語文課堂的生活化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