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時代的語文教學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高考作文中傳媒的影子
  今年高考作文命題延續了去年開放性之路,話題的范圍寬泛,給考生留下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加上文體要求的進一步放寬,取消了往年“除詩歌外文體不限”的限制,學生的作文真正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豐富多彩的作文,內容多半不是來源于語文課堂,作文的形式多數也不是課堂所教,卻與電視傳媒有著密切的聯系。讀著這些作文,你會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你會自覺不自覺地被它們左領右引地帶進精彩紛呈的電視節目。你看:
  “‘各位來賓,歡迎參加筷子王國的創新活動。本屆比賽的主題是:如果筷子成了單身漢,如何繼續為人類服務?現在請參賽選手作好準備。’主持人——一只雕著花紋的筷子宣布比賽開始。……現在請評委亮分。我毫不猶豫地亮出了10分的牌了,沒想到其他5位評委也一致亮出了10分的牌子。……‘去掉一個最高分及一個最低分,1號選手最后得分是10分!’主持人宣布。掌聲響起。接著,2號選手上場……”(《筷子王國創新比賽》)①
  “作為某報的特約記者,我很榮幸接受了這樣一項任務——就是對‘感動’的認識做一次社會調查采訪。于是,我走出報社,走向街頭巷尾,看看‘感動’在大家心中的涵義。受訪者一(某街道清潔工)……受訪者二(某出院病人)……受訪者三(一花季少女)……”(《街頭巷尾談感動》)②
  “時空討論會現在正式開始,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什么才是美,’請各位來自各個時代、各個國度的學者們積極發言……”(《什么才是美》)③
  “第一幕:情景對話
  “背景:一條泥濘的鄉間小路,一條小溪靜靜地流,幾塊凌亂的石頭。
  “A:這有什么風景好看?暴雨、小路、溪流、石頭!
  “B:這有許多東西。小路邊長著青草,溪流里藏著歌謠,石頭邊花朵在歡笑,暴雨后掛著彩虹……(全劇終)我凝神思考,在筆記本上寫到:其實生活中的任何情景都是美麗的,能發現這一美麗的就是敏銳的眼睛、敏感的思維,更重要的是一顆充滿愛與希望的心。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四幕劇》)④
  《筷子王國創新比賽》像不像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實況?“什么才是美”的討論,是不是讓人以為走進了實話實說的現場?那《街頭巷尾談感動》的采訪,似乎是《生活空間》中“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某期話題;那“四幕劇”的劇本,讓你覺得是在觀看配有話外音的公益廣告……
  電視媒體對高考作文的滲透,并不值得大驚小怪,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值得深思的是,在話題寬泛、文體不限的引導下,多數學生首選的不是作文課上熟練的文體,而是辯論、討論、劇本這些電視媒體熱門的形式,且不練自通運用自如,真讓人懷疑十幾年來作文教學的效果。
  其實,這種疑惑不僅存在于今年的高考作文。也一直伴隨近幾年語文教學的始終。我們一直在千方百計地尋找學生不愛學語文的原因,并竭盡全力,結果仍沒多大的改變。大家知道,學生不喜歡語文,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綜合癥”。教材陳舊,令學生生厭;教師的素質不高,倒了學生的胃口;教法單一,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這些的確是重要的原因,但也有站不住腳的地方:再陳舊的教材,也不乏精品;一部分教師素質不高是事實,但學生不愛學語文卻是普遍的現象;教法的單一,恐怕也未必,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教法,這是凡有點經驗的教師都知道的。
  那么,還有什么原因對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抱著電視長在的一代
  我覺得,我們忽略了一個極重要的因素——人們生存的大背景——日新月異的新傳媒對人們的沖擊。這種從視聽到心靈的“非常的”、“超級的”、“全方位”的沖擊,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閱讀習慣。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電視內容的豐富,看電視的人愈來愈多,人們坐在電視機前的時間愈來愈長,對電視的依賴也愈來愈大。只要有電視,人們肯定首選坐在電視機前看新聞而不是去看報紙:常常是先有電視劇的火爆,才有該作品的暢銷;不接觸電視媒體的作家,便很快被人遺忘。就連蘇童、劉恒這些名作家也紛紛轉型,寫起了電視劇。
  成人如此,何況孩子。現在的學生,與伴隨書本長大的成人顯然不同,他們是抱著電視長大的一代,電視的影響與生俱來,他們出生以來的十幾年,正是電視在我國迅速發展和普及的重要時期。從他們用雙眼看世界那天起,便坐在電視機前興奮于《米老鼠和唐老鴨》的追逐,感受《聰明的一休》的智慧了。再后來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西游記》、《白蛇娘娘傳》替代了他們對原著的閱讀,娃哈哈果奶、可口可樂等廣告詞成了他們語言發展的重要訓練,各種類型的辯論會、專題訪談片是他們最常見的形式,各種節目主持人、演藝明星是他們追慕的偶像。
  電視對他們來說是一本天天讀也讀不完的“書”,他們習慣讀它,喜歡讀它,他們讀了十幾年,它太具吸引力了。每日新聞、社會廣角、焦點訪談、綜藝大觀、快樂大本營、歡迎總動員……總是那么賞心悅目、精彩紛呈。它有聲,是精心選擇過的聲音,是來自不同地域不同人的聲音;它有形,是彩色的活動變人形;它的信息,永遠是鮮的,正在進行時……。學生們游走在電視和語文課之間,日日閱讀,天天比較,電視這本“書”總是常看常新。相比之下,語文課固定的陣地就顯得狹小、黯淡,那鉛字課本也有些冷漠、蒼白;教師精心準備的課,常常是一人的智慧,再熱烈的課堂討論,也是班級水平。
  在他們的那里,傳統書本上精致有韻味的語言,在電視鮮明生動的圖像的沖擊下,正逐漸失去固有的重心,那直接、簡單、明了的與電視畫面相配的有聲可視的語言才魅力無窮。他們習慣從流行歌曲的歌詞、廣告詞中汲取語言的養料,不僅容易掌握,而且貼近生活。他們喜歡《最近比較煩》《曾經心痛》一類的情感詞語,他們喜歡《好心情》《快樂無罪》《高興就好》明快的語言,因為這些表達著他們的心境。
  在他們看來,傳統的文字是對生活的加工和提煉,電視媒體則能將生活的原貌傳輸給別人,或是將一種感受、情緒轉化為生活畫面傳輸給別人。特別是在網絡化時代里,電腦技術讓這種轉化和傳輸變得更加輕而易舉,你不必費什么力氣就能做出很漂亮的圖片(素材——剪切——粘貼——拼接——變形——著色),你可以叫它動,還可配上樂,加一段文(語言在這時只是一個配角),然后,你想傳給誰就傳給誰,充滿了交流的樂趣、創作的快感、宣泄的滿足。
  雖然,這些認識難免有片面之處,我為目前的語文教學捏一把冷汗。
  三、傳媒綜藝化的啟發
  我們語文教改的努力,忽視了學生的因素,忽視了學生成長的大背景。我們把最具時代性、實用性的基礎學科程式化了。知道“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又固執地認為語文學習就是閱讀書本,語文課的任務就是教給學生閱讀理解鑒賞各類文章的方法。我們還用這種滯后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閱讀”,并用充滿善意的“殘忍”限制學生的“閱讀”。
  “世界正經歷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將像以前文字、印刷和蒸汽機的發明那樣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世界正經歷一次關鍵的轉折,我們生活在一場會改變我們生活、思想、溝通、成功方式的變革中。因而我們需要一場學習的革命,與技術、知識和通訊爆炸相適應。”⑤
  我們也需要一場語文教學的革命,與網絡時代的學生需求相適應。
  近幾年來,傳媒為了增加收視率和發行量,改變了板著面孔說教的陳舊模式,引進了海外綜藝化、娛樂化的新機制,特別是電視節目大膽改革,增加互動性,活躍了電視熒屏,帶來了新的生機。這與我們語文教學鐵板一塊的格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也給我們的教學改革以借鑒。
  我們必須改變觀念。在培養學生閱讀鉛字書籍的同時,鼓勵、教會學生閱讀新傳媒這本“書”,把語文課堂變大變寬變生動變豐富變新鮮,使之真正發揮基礎工具的作用。學生需要鮮活的知識信息,只讀鉛字書遠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的欲望。多數學生對高考作文文體的選擇便是他們的聲明,平時學生對語文課的消極態度是他們的一種失望。
  我們需要“綜藝化”的形式。不同的課文不同的文體采用不同的教法:教詩歌配上音樂,學小說配以錄像帶。更需要上網查資料,參與媒體的話題討論,編寫電視廣告詞,鑒賞正播放的電視節目……我們要“用簡單、新型、交互、愉悅的學習技巧將他們的才智與世界上最好的專家連接起來;將他們與世界上最杰出的交互式多媒體通訊方式密切結合”。⑥
  如果真能這樣做,你將會發現學生對語文空前的興趣和熱情,并不是不愛學習語文。比如,在教學高爾基《母親》時,我們曾作了一點借鑒,改變了一點教學程序,學生就變得興趣盎然。教學開始時,先讓學生觀看課本劇,要求對照課文,看作了哪些改動,揣摩改動的理由。學生非常踴躍,一下提出了十幾處,通過分類還發現了改動的四點好處:有的更準確,有的更連貫,有的更簡練,有的更符合人物的性格,最主要的是更便于朗讀。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小說的理解,而且進行了語言運用的練習,學習的積極性極高。
  語文教學的改革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現代社會傳媒的迅猛發展既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困惑,同時也為語文教學帶來了創新和改革的機遇,如果一味地拒斥傳媒的影響,不僅擋不住傳媒對我們日常生活的侵入,反而會妨礙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當下生活的接軌,如果我們有機地而不是全盤照搬吸收傳媒的精華,就會為語文教學增添新的內涵,找到新的突破口,讓語文教學在新的世紀重放異彩。
《語文學習》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毛津蘭20012001毛津蘭 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作者:《語文學習》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毛津蘭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49:59

[新一篇] 優化設計 有效整合  ——從《秦始皇兵馬俑》的教學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

[舊一篇] 傳統聲樂文化特質及其當下意義    ——兼及近年來民族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之問題檢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