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學作文教學管窺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國外教育的成功經驗,博采眾長,對實現我國基礎教育與世界的接軌,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本文就日本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做一概括性的介紹。
   一、日本中小學語文課程設置歷史沿革
  日本在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吸收了大量的中國思想文化,如儒家思想、漢字等。明治初期,中學仿效西方開設希臘、拉丁語等古典學科的做法,國語教育除設有國語學、習字以外還設有古語言學。以后,隨著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開設了國語及漢文。在教科書方面,表現出重視本國語文的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推行軍國主義,學校實行的是軍國主義教育,提出語文課要成為“教育詔書體制下為德育服務的工具”。
  二戰結束后,日本處于美國占領之下,美國化傾向非常突出。在語文教育方面,強調培養對實際生活有用的讀書能力,而忽視了全面語文能力的培養。
  到了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復蘇,要求教育界培養有知識有能力的勞動者,從而開始了“以科學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改革。語文學科在修改的教學大綱中提到要“增加小學國語的內容和課時”。
  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要求開發培養大量人才。日本重新制訂了中小學教學大綱,強調知識的現代化,提高課程標準。但因課程內容過難、過深,結果事與愿違,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20世紀70年代是日本經濟穩定增長的階段,針對日本的教育狀況,社會各界呼吁“戰后教育再檢討”。1974年教育制度研究會在《改革日本教育》的報告中提出改革原則,在教育課程審議會的文件《改善的基本方針》中,針對中小學國語教學現狀明確提出:“教育內容在精選基本各項的同時,應進一步明確語言教育的立場,以求表達能力的提高。”新大綱將語文教育的結構分為“語言事項”和“表達及理解”兩個領域。“語言事項”講授語言規律和法則,“表達及理解”則是培養聽說讀寫諸種語言能力。
  20世紀80年代,面對科技迅猛發展、信息社會化、經濟國際化的特點,日本進行了戰后第五次課程改革。其具體措施是改革學術科目,加強基礎和基本教育,精選教育內容,突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思考力、判斷力和表現力,學科設置體現出重現個性的原則,清除以往強調劃一性的弊端,加強選修教學,增加各科選學的內容。
  當前,根據課程設置準則的要求,日本小學和初中的語文課只設國語一科。另設“綜合學習時間”,只規定學習目標、課時,不統一規定教學內容。具體實施時,就學生關注的或感興趣的問題展開體驗性學習,如觀察、實驗、調查。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掌握觀察的方法,調查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討論、報告、發表的方法,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活動和交往能力。
   二、日本中小學作文訓練的具體程序與方法
  日本中小學的寫作訓練內容,有一個明顯的發展過程。明治、大正時期的寫作教學,主要是要求學生具有正確、自由地表達思想的能力。昭和時代,進一步要求學生掌握正確、多樣的表達方式,寫出意思通達、具有實用價值的各種文章。
  當前,日本的寫作訓練內容比過去有較大的發展,強調學生對事物更加深認識,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然后,在此基礎上提高寫作能力。在寫作的基本技能方面,要求學生掌握選擇題材、突出主題、安排結構、遣詞造句、正確書寫、使用標點以及修改文章等技能。在內容安排上注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比如,小學階段要求寫意思完整的簡單短文;初中階段學寫描寫文和故事,側重于段落的寫作;高中階段開始全面作文,不僅寫描寫文、故事,而且寫書信、講演稿、議論文等。
  在具體的寫作訓練過程中,強調除了要學習如何以小見大,如何在局部小事中包含較廣闊、深遠的意思之外,還要學習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一系列復雜技巧。而尤為注重的是解決“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問題。練習內容方面,有的是結合課文內容寫讀后感、發表議論,有的是學習課文的體裁寫記人、記事的文章、報告等。比較強調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內容,反映自己周圍的人物,初次遇到某事的體驗,覺悟了的自己,對社會存在問題的意見等。
  常見的寫作訓練程序是這樣的:通過分析范文,學習寫作知識,進行寫作前的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小型練習→集體討論和總結提高→全面寫作實踐→批改講評。
  以下是日本巖沼市昭和六十一年《福祉作文入選作品集》中收錄的兩篇小學生作文,現譯出并附于后,以饗讀者。
   路遇盲人
  巖沼小學四年級 安齊加奈子
  在放學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個拄著白色拐杖的盲人。
  他站在交通燈那里,臉上盡是為難的神情。我想要幫幫他,于是就問他:“老爺爺,你怎么了?”他好像不知道該往哪里走,用焦急的聲音說:“我不知道哪里有賣酒的商店。”聞聽此言,我想:是呀,哪里有賣酒的商店呢?想著想著,腦中就出現了那條通往賣酒的商店的路。我想起來了!
  “一直往前走就有一家這樣的商店,我領你去。”我一邊說著一邊緊緊地握住了老爺爺的手,因為我覺得要是在過馬路時不拉住他的話會很危險的。“綠燈了。”我拉著老爺爺的手在前引路。老爺爺走得很慢,可能是我走得太快的緣故吧。走到人行橫道中間時,眼看綠燈就要變紅了,我心里有點急。這時,坐在車子里的一個人眼含贊許沖著我微笑,可能是他看到了老爺爺拄著的盲人專用的白色拐杖吧。
  一過馬路,老爺爺就從口袋里摸出一枚100元的硬幣酬謝我,但是我沒有要。到了那家商店,老爺爺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老爺爺,再見了。”我跟他道了別,然后就回家去了。
  當老爺爺給我那枚硬幣時我確實有點想要,但是現在想想我很高興自己沒有收下,因為我不是為了那100元而幫助他的。
  今后再遇到有困難的人的話,我一定會像這次一樣去幫助他們的。
   設身處地為殘疾人著想
  巖澤西小學三年級 西木
  在我家附近,有一個上了小學一年級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他本來可以和我們一樣念巖澤西小學,卻由于不會說話,得跑到大老遠的特殊學校去讀書。
  這個孩子總是對人微笑著,只可惜想說的話說不出來。
  有的時候看見他,我似乎感覺到他在說“我們一塊兒玩吧”,可實際上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就這樣,他不能和朋友談話,甚至不能說出自己想吃什么東西。
  我時常想,如果我變成他,將會是什么樣子呢?像我這樣愛說話的人突然間變成啞巴,多不自在啊!想到這里,我簡直都要窒息了。
  除此之外,還有那些不能走路的人。他們只能坐在輪椅上,不能和我們正常人一樣自由行走,真是太可憐了。他們要拼命地轉動輪子,而我們卻可以悠哉游哉。每當看到他們在樓梯或斜坡面前為難,我心里就不好受。
  每當我遇到行動不便的人,或盲人走路遇到危險的時候,我都不禁想伸手幫他們一把。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盲人過人行橫道,覺得他那樣實在太危險了,就想去幫助他。可是第一次幫助不認識的人,感覺有些膽怯,就在那兒愣了一會兒。但看他那樣子實在太危險,怕他出事,最后終于鼓起勇氣,引領他走過了人行道。之后那位盲人感激地說:“謝謝你,小朋友。”
  我以前也曾幫助過四肢健全的人。他們在得到幫助后,往往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就大搖大擺地走掉了。可是這位盲人卻很有禮貌地道謝,真的是很了不起。他眼睛雖然看不見,卻可以通過他的手感受到我的善意吧。
  我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而高興。鼓起勇氣幫助別人的感覺真好,這件事讓我深有感觸。
  從今以后,再遇到行動不便的人,我都會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盡心盡力地幫助他們。
小學青年教師鄭州G39小學各科教與學丁國旗20022002丁國旗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語 作者:小學青年教師鄭州G39小學各科教與學丁國旗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2:11

[新一篇] 施行素質教育的四條基本途徑

[舊一篇] 日本中小學教育掠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