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與審視:國際視野內的語文課外活動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語文課外活動功能再認識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崛起,世界各國都在尋求教育改革,而課程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從各國語文教學改革的情況看,注重課外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和創新意識,豐富學生的個性,是當今國際范圍內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取向。1995年法國有關基礎教育的改革報告指出,在中小學,尤其是在條件較差的地區,應該優先舉辦課外活動,摒棄那種連續幾日課時的安排。這份報告還呼吁,地方政府和國家要共同負担課外活動費用,為平等對待兒童提供保障。(注:王曉輝:《法國中小學課程的演變與改革》,《教育參考資料》,2000年10期。)此后不久,一門名為“多樣化途徑”的課外活動課程在法國部分學校的初中二年級開設。日本則在以前開設特別活動的基礎上,特設“綜合學習時間”,以培養學生自己尋找課題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判斷的能力。
  包括語文課外活動在內,學校課外活動之所以在國際范圍內興起,與人們對課外活動價值的再認識是分不開的。在現代社會,課外活動可以提升社會道德觀念,培養社會親和力,豐富學生的個性。伴隨著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的到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感到,高科技在給人類文明帶來種種福音的同時,也使人類的理性、情感遭遇更為嚴重的挑戰,他們驚呼,教育領域內人性的失缺和人的異化!一些學者指出,從學校課程設置來看,以文化為主要框架的學科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它卻導致學生在道德觀念、人際關系等方面相對欠缺。課外活動則可以通過集體活動及富有趣味的生活培養學生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以及促進學生個性和人格的發展。
  課外活動可以改變傳統學科課程結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包括語文課程在內,一般地說,學科課程的設計及組織實施往往受課堂教學的制約,較為強調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學活動缺乏可操作性,學生在教學中實踐的機會較少。比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法國語文教學界在對初中法語教學現狀進行調查、診斷時,即指出:其主要問題是法語課程未能成為在各種場合下的語言實踐,而是人為地把語法和拼寫從課文的理解和寫作活動中分解出來。為此,他們提出,通過開設法語選修課及語文課外活動來改變語文教育中存在的上述問題。1996年7月,日本中央審議會在題為《展望21世紀的日本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在“寬松”的環境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即以“生存能力”為基礎,嚴格挑選基礎的、基本的教育內容,推進和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教育。文中強調的“寬松”的環境,就意在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把課外活動等納入學生的學校學習活動之中。(注:中央教育審議會:《日本關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的審議報告》,《教育參考資料》,2000年7、8期。)
    二、各國課程標準視野內的語文課外活動
  課程標準是對學科課程及教學的制度化闡述。它反映了一個時期國家對學科及有關問題的認識水平與態度。近年來,在語文課程標準內,不少國家都對語文課外活動作了比較充分的闡述,表現出社會轉型時期各國對學科教育問題的期待和訴求。各國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活動的闡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于語文課外活動的意義、作用和類型。一般認為,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增強語文的知識與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體協作精神。在這方面,新加坡的《中學華文課程標準》最為典型,它指出:“課外閱讀除了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到的語文知識外,也可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學習更多的生字新詞,吸收更多的語文養分,從而加強本身的說話與寫作的能力。”又說:“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讀物。一方面可以增廣學生的見聞,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閱讀課外書不但能加強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能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對事物的看法。”(注:柳士鎮、洪宗禮主編:《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236頁。)語文課外活動形式多樣,各國對此并沒有統一的論述,但綜合地看,大致包括以下三類:一類是以語文學科內容為主的課外閱讀、寫作和聽說活動;一類是以活動為主,語文學科內容介入的旅行及考察活動;還有一類是語文學科參與的跨學科綜合性課外活動。就筆者所掌握的一些國家的資料看,三種類型的課外活動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均有所反映。以語文學科為主的課外活動,常見的形式主要包括課外閱讀和課外寫作。如上所述,在這方面,不少國家在制訂課程標準時都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與此相反,課程標準對有關活動類及綜合類的課外活動一般要求比較靈活,大多只提出籠統的意見,或者以教育目標涵蓋之。如日本開設的特別活動,只提出了教育目標:“通過良好的集體活動,促進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和個性發展,培養作為集體的一員,為創造更好的生活而自主活動的習慣。同時,加深對人生觀的認識,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注:牧野篤等著:《當代日本中等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頁。)特別活動所規定的課外興趣活動及旅行,集體住宿性節日活動,實際上都是包含豐富的語文內容的文化性課外活動。美國紐約市的語文綜合課程綱要則提出,把實地旅行、科學實驗或社會研究項目用于課外寫作,以及通過觀看演出,聽錄音和按照不同歷史時期的戲劇作品布置舞臺背景來了解從古到今的戲劇史。(注:朱紹禹、莊文中主編:《本國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頁。)
  關于語文課外活動的指導原則。對語文課外活動的認識,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教育傳統的差異,分歧亦較大。有些國家認為,課外活動具有獨立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教育、活動和娛樂,因此,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不一定非得強調與課內教學的聯系,如英國的語文課程標準即指出:“閱讀的目的應該是廣泛的,可以單純為了其中的樂趣,或是為了學習的需要,找一些特別的信息而去閱讀。”(注:柳士鎮、洪宗禮主編:《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頁。)另一些國家則更為強調課外活動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拓展的作用,如新加坡。與此相關,在語文課外活動的指導方面,也確立了不同的原則,如果說前者主張淡化學科內容及功能,強調語文課外活動自身的系統性和獨立性的話,那么,后者則認為,既然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語文課外活動必須與課堂教學保持著有機的聯系,因此,所提出的指導原則一般多著眼于如何加強及實現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的聯系。比如,一些國家提出,語文課外活動必須與同一時期的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并受課堂教學的指導;語文課外活動內部,如閱讀和寫作等必須保持充分的聯系,等等。比如,前蘇聯語文教學法專家提出:語文課外活動的基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的獨立性,在實踐中運用他們在課堂上通過某種措施已經獲得的那些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習超過大綱所規定的新材料的途徑來加深學生的知識,擴大其視野。”(注:朱紹禹、莊文中主編:《本國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頁。)日本一向重視課外閱讀指導,日本國語課程綱要不但要求國語教師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還提出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方法給予指導。新加坡干脆將課外閱讀分為指定閱讀和自由閱讀二種。自由閱讀純由學生的興趣而定,而指定閱讀則要求教師要在課堂上切實地指導閱讀,至于閱讀的分量和指導閱讀的次數,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和教學時間實際情況而定。(注:柳士鎮、洪宗禮主編:《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頁。)德國巴符州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中學生提出了閱讀青年讀物的任務,原則是,“課內讀物與課外讀物相結合。”
  關于語文課外活動的質量要求。由于各國對課外活動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一,因此,他們對語文課外活動也提出了不同的質量要求。有的國家只作彈性規定,有的國家則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德國巴符州語文課程標準對7、8、9、10四個年級提出的課外閱讀的總要求是,增強興趣,了解讀物的價值觀。它們除了在四年里提出了每年級閱讀數量不等的詩歌、小說、青少年讀物、童話、戲劇和廣播劇等之外(如9、10年級閱讀的作家作品包括布萊希特、席勒等26名作家的詩歌,斯托姆、茨威格等38名德國作家的小說,巴爾扎克、普希金等12名外國作家作品,以及其他21名作家的短篇小說和廣播劇),還列出四年里需要閱讀的自青年讀物到電視、報紙等不同級別不同結構的閱讀材料。如10年級提出:認識報紙是新聞、輿論和娛樂的工具,激發讀報的興趣,養成評判態度,提高評判能力。閱讀青年讀物,增加文學興趣。了解書籍的產生和銷售。學會介紹課外讀物和使用媒體的經驗和看法。學會自覺和評判的閱讀,了解讀物的價值觀。(注:柳士鎮、洪宗禮主編:《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1頁。)英國的國家課程英語教學大綱規定第3、4階段(中學)課內外閱讀包括莎士比亞、肖伯納等人的戲劇,1900年以前出版的簡·澳斯汀、托馬斯·哈代等著名作家創作的小說兩部,由4位主要詩人創作的高質量的作品,1900年以后出版的,由詹姆斯·喬伊斯、D·H·勞倫斯等主要作家創作的并且在評論界享有盛譽的作品2部,在評論界享有盛譽的4位主要詩人的作品。(注:柳士鎮、洪宗禮主編:《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頁。)
  關于語文課外活動的評價方式。從語文課程標準看,有關語文課外活動的評價方式,一般是語焉不詳,當然,也有一些國家提出了比較細致的考查與評價方式。不過,這種評價主要偏重讀書方法的考察,以及分析、理解和欣賞文章的能力。比如,法國把泛讀、精讀和作品片斷的選讀看做是中學階段必須掌握的三種閱讀方式。所謂泛讀,主要是指課外閱讀。很顯然,法國是把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放到一起評價了,當然,在具體操作時,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法國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把學生完整地閱讀一部有文學價值的作品看作培養泛讀的指標,就和課內評價方式不一樣。
    三、國際視野內語文課外活動的趨勢與特點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方國家課外活動理論的推動下,各國語文課外活動蓬勃興起,方興未艾,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及特點,這些特點大致可以概括為課程化、科際整合、活動化和校本化。
  課程化。語文課外活動的課程化具有兩層含義:其一,有關語文課外活動的計劃和內容逐漸被整合到語文課程之中。其二,課堂教學對課外活動的指導和輻射作用進一步強化。許多國家不僅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而具體地闡明了語文課外閱讀、課外寫作的目的、任務及學期活動安排方案,而且強調開展以消遣、娛樂和益智為主要特點的語文課外活動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實際上,語文課外活動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構成,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俄羅斯語文教學大綱提出,課外閱讀所編擬的計劃,應與同時學習的語文課程內容相關或相近。他們認為,可以利用語文課外活動完成課堂上所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籍,進一步研究課文的內容。日本、韓國等國的課外活動也表現出了很強的課程化的特色。
  科際整合。夸美紐斯說:“語文的研究,尤其是在青年時代,是應當和事物的研究聯系在一起的。這樣我們對于客觀世界與語文的認識,這就是說,我們的關于事實的知識和我們表達事實的能力,才能同時進步。”(注:夸美紐斯:《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頁。)語文課外活動的科際整合,既是整個學術發展科際整合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的反映,也是對中學學科課程設置過于精細和專業化的反撥及補充。從語文學習活動本身考察,這一趨勢則是提高學生社會整合能力的具體體現,當然,也是語文教學加強和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需要。1998年法國在有關高中課程的改革報告中指出:“學科之間的協調是必要的……學科協調包括使用的詞匯、方法、練習的性質、學生作業乃至教學內容本身。要使學生更好領會每個學科特性及其互補性,促進學科之間的和諧。”(注:王曉輝:《法國中小學課程的演變與改革》,《教育參考資料》,2000年10期。)德國巴符州的語文教學大綱在初中教學目標中特別規定了各科應當共同處理的題材范圍,其中自5年級至11年級,主題及內容涉及文學、藝術、氣候、法律和道德、人權問題,等等。如5年級包含共同生活、共同慶祝、善待自然等;6年級包含相互理解、團結友愛、自然界的平衡法則、體育和音樂、課余活動、鳥類世界等;7年級包含古羅馬和歐洲文化、吸毒危害、文化旅游等;10年級包含德國的猶太人、家庭教育和兩性關系教育、對事物發展過程的觀察分析和動態模擬、報紙等。(注:柳士鎮、洪宗禮主編:《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頁。)美國的中學語文教材強調通過跨學科綜合性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比如,美國一家6年級文學教材,在每個單元學習結束后,都安排一個“課外活動”項目,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分列在教材目錄上。教科書稱之為"connection",即“和其他課程的聯系”。這部分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有多元文化、藝術、數學、社會歷史科學,等等。其目的只有一個,通過活動練習,使學生體會到各學科知識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有利于他們學會綜合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注:柳士鎮、洪宗禮主編:《外語文教材評價》,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頁。)
  活動化。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的最大特征是活動化。語文課外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在活動過程中得到運用。從目前東、西方主要國家開展的語文課外活動情況看,不少國家都改變了以前緊緊圍繞語文學科內容做文章的觀念,而更為重視課外活動自身的功能及作用。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語文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在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中,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及深入社會,在對自然界及社會生活的體驗中修身養性,陶冶情感,提升生活的質量。日本課外活動開展的修行旅行(初、高中一般各安排二、三次,每次三天到一星期),把廣闊的校外世界作為學生學習與考察的對象,其活動化特征最為突出。日本教育界認為,通過修行旅行,學生拋開書本,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鍛煉了學生的體力、毅力和意志,是集教育、娛樂、體育于一體的新鮮教育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的情感及思想進一步得到了釋放,從而保持了旺盛的學習精力。英國的不少小學每到春、秋兩季,都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一般分作兩種:一種是走向大自然的;另一種是走向社會,參與一項社會活動,與公眾接觸。他們在課外活動中著力培養學生觀察自然、了解社會的能力,同時,發展其英語技能。
  校本化。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達國家課程改革的重要特色。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顯然,它與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相對。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有利于擴大學校課程的自主權,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有利于充分發揮學校及社區的文化教育資源,從而加強課程的適應性。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語文課外活動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重要內容。澳大利亞特拉雷根中學7至9年級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思路是,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打通,以課內教學為起點,開發開放性的一體化的校本課程。比如,在初中三年六個學期里提出的總體要求是,“1.固定使用一套課內及寫作練習;2.對課文作出綜合反應;3.提交一篇對頁作文;4.以練習為基礎編出校刊;5.完成說聽任務。”這種校本課程突出的特點是,與課文聯系緊密。比如,其中第二項,對課文作出綜合反應,9年級校本課程要求以1999年版教科書課文瑪格麗特·克拉克的《與麗納共同生活的日子》及任選篇目為主,同時建議選擇一篇影劇作為課文,從而構成綜合性課程。所謂課文反應,包括對其進行人物、語言習俗的分析,并做出創造性的反應,以及口頭演示等。(注:柳士鎮、洪宗禮主編:《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頁。)澳大利亞特拉雷根中學校本課程主要以學科課程為主,這與加拿大溫哥華地區的活動型校本課程有很大的不同。溫哥華教育當局為中小學推薦了五大類幾十種參觀場所,供各校開展課外活動,如水族館、航海館、考古館、礦井館、植物園、鋸木場、演藝活動中心等等,每項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和周全的計劃安排,使之成為一種富有實效的課外教育。如參觀水族館,教師在參觀前要介紹魚的名稱種類、生活習性,分布情況和一些魚類趣聞等,要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參觀,回來作書面或口頭交流。阿爾伯塔省還強調學校語文課外活動要參與社會活動,切實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如參與社區的選舉,讓學生充實民主的概念和知識,了解熟悉或主持法案的運作等,在實際事務中,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或參政意識。以上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充分利用和挖掘學校與社區內自然資源、環境資源和人文資源,滲透民族主義教育、審美教育和環境教育等。加拿大以森林資源、漁業資源豐富聞名世界,因而,安排植物園、鋸木場和水族館的活動,就很有本土特色。澳大利亞作為歷史上英聯邦殖民地之一,其文化受英文化傳統影響,語文教育注重文學,尤其是戲劇的影響,因而不少地方的校本課程開發也體現了這一傳統特色。(注:劉正偉:《加、澳、韓三國語文教學比較》,《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5年11期。)
中學語文教學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劉正偉20032003劉正偉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劉正偉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2:18

[新一篇] 正確運用情感功能 提高教學效益

[舊一篇] 漢字識字教學史話  ——簡介《千字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