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美·實——也談語文教育改革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從理論上說,每一個學生,通過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具有正確理解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可是,我們的學生達到了嗎?沒有。且不說學生的字寫得歪歪扭扭,也不說學生的思維方式有多么的機械僵化,更不說口頭表達能力、審美情趣的不足和貧乏,單說寫出來的作文不是缺乏必要的邏輯條理性,混亂不堪,不知所云,就是文章構思雷同又落俗,沒有絲毫悟性和靈氣。許多學生在德育、美育方面存在著嚴重欠缺,表達能力、交往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諸如此類的問題說明:語文教育的現狀仍不容樂觀,仍存在著種種弊端。
  面對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語文教育,當我們認真反省其存在的種種弊端時,不難發現,在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法、課后的練習這三方面存在的弊端尤其嚴重、典型,實在讓人為之焦慮。
    弊端之一:學生的學習重理解、輕積累
  有的學者認為語文教育的一大弊端在于教材僵化,其實不然。應該說,那些教材經專家學者們的嚴格篩選、苦心經營,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價值的內容,單就教材中的記敘性作品來說吧,就有那么多富有人情味的、具有鮮明形象性、典型性的作品:杜甫式的喜聚童稚嬌兒的忘情;曹操式的欲效伏櫪老驥之壯懷;布魯諾在熊熊烈火中執著于真理的信念;魯迅先生“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的激情;茫茫草原中臨犧牲時的無名戰士跳動著的一顆對戰友們的赤誠之心;戰火紛飛中寧靜的荷花淀里女人們思念丈夫的一片柔腸……總之,這種對親人、對同志、對祖國、對事業的愛匯聚成一篇篇美倫美奐的絕妙好辭,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學生。而事實上,學生的學習重理解和輕積累恰恰是一大弊端。從五十年代至今,在語文教育中,常常是教師講得很多,許多教師的教學水平也不低,他們教起議論文來,像一個雄辯的政治家;教起記敘文來,像忘情的藝術家;教起說明文來,則又像是嚴謹的科學家。而學生反復記錄是“本段大意、本文中心、本節寫得好的地方”之類的內容。學生是透徹地理解課文,卻并沒有認真將教材讀熟,談不上誦記,更談不上積累,沒有為語言的使用打下深厚的基礎。于是,到后來,便什么也沒有了。好像猴子掰玉米,掰得多,丟得也多。所以,學生在學習中重理解、輕積累無疑是語文教育的一大弊端。
    弊端之二:教師的教法刻板、機械
  有人曾形象地說,在某個星期三的某年級的語文課上,全國同一年級的學生學的可能是同樣的課文,同樣的生字、生詞,做的是同樣的練習,得到的是同樣的結論。長期以來,廣大教師已習慣了一個課程標準、一個大綱、一套教材、一本教參、一張卷子、一個答案的做法。下面的事例便是經常出現的課堂中的典型——一位老師講解課文《鐵棒磨成針》,當他問到“老婆婆鐵棒磨針包含著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時,一名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她在浪費時間,為什么非磨不可呢?”老師嚴肅地對這位學生說:“上課要認真聽講,要根據我們課堂討論的內容來思考,思路就對了。”然后,老師繼續啟發引導學生認識老婆婆那種“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最終大家一致認識到無論做什么事,只要功夫深,鐵棒便能磨成針,就一定會獲得成功。文章本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卻被教師肢解得支離破碎,了無生氣,什么字、詞、句、段、中心思想、寫作特色、修辭不一而足,把學生的思想共鳴、情感熏陶、文章的氣脈埋沒在這些瑣屑的分析中。這種教法閹割了文章的神髓和思想靈魂,簡直是把有生命的文章作為一件“標本”來解剖。無怪有人悲嘆:課文是只可愛的小鳥,而教師手里卻拿著一把煩人的解剖刀。在漫長的小學、中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們就是這樣跟隨教師學習語文,能學到什么?無非是統一的段落大意、統一的中心思想、統一的寫作特色。難怪有些教師說,他們是先扭曲自己的靈魂,然后再去扭曲學生的靈魂。可見機械、老套、刻板的教學方法真是誤盡蒼生呵!
    弊端之三:課后的練習瑣碎、無序
  說起來真令人慚愧,語文教育在我國本來有其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其要點可概括為一句話:多讀、多寫、多用。而現行的語文教育卻走入了誤區,那就是沉緬于瑣碎、無序,甚至有些荒唐的練習之中。許多語文練習真令人憂慮,題海泛濫日甚一日,“標準化試題”年復一年,答題技巧精而又精,批判思維、創造思維日虧月損。作文練習已跌入“瓶頸”,公式化的寫作方法衍化成新“八股”,模式化的命題封閉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靈性啟迪,學生或臆想杜撰,無感而發;或襲用套話,編造假話。其實,語文有語文的特色,它的模糊性,它的豐富性,它的多義性,它的個性化,是所謂的標準化練習、考試所無法規范的。語文教育中的這類瑣碎練習實際上是通過犧牲學科本身的特點,違背自身規律之后,再去適應考試的形式。可見這又是多么大的一個弊端啊!
  語文教育界的有識之士紛紛以滿腔的改革熱情投入到尋找問題癥結、探索療救措施之中,可是弄到現在,仍是怨聲載道,時人抨擊語文教育用語之激烈,大有墻倒眾人推之勢。比提問題、指出弊端更重要的應該是對癥下藥。那么,語文教育改革的理想境界究竟該是怎樣?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活、美、實。
    境界之一:活
  所謂活,就是教師的教法靈活,學生的思維靈動,課堂的氣氛活躍。活是衡量語文教育的重要標尺,也是語文教育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教材處理活。教材是溝通教師與學生的中介,只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實際正確把握并靈活運用教材,就可讓教學“活”起來。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評論者說是對封建教育制度和方法的批判,就算是這樣吧,可是今天的中學生中不少人不這樣理解,在一切為了應試,課業負担沉重的情況下,學生們不但向往百草園,大概也會羨慕三味書屋那種比較寬松而自由的學習生活吧,如果學生這樣來看待三味書屋也不能說他錯吧?那么,教師如果照本宣科地講給學生聽,他們一定會不歡迎的。又如王維的《鳥鳴澗》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可能難以理解,這類作品只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后才可能逐漸領悟其本意,因而,教師就應靈活處理教材,只須讓學生去感受春夜山中的寧靜美就可以了。又如《荷塘月色》中,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風,縷縷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青霧,輕松中夾著哀愁,恬淡中和著苦痛,這難道一定是當時腥風血雨的黑暗現實所致嗎?不一定,教師要靈活處理才更符合實際。又如教學《項鏈》,為什么非要去指責瑪蒂爾德的不足?不妨可以肯定她品質中的閃光點:敢于承担責任,誠實,用勤勞和節儉這光明正大的手段掙錢還債,也可以分析丈夫路瓦栽先生對妻子的一片真摯體貼之情,這樣的分析,定會讓學生的思維更靈活、更活躍。
  二是教學模式活。在教學中,教學模式有很多,什么“創設風頭,形成學習氛圍”“讓出講臺,請學生來主講”;什么“設計疑惑,讓思維蕩起波瀾”“挖掘歧義,讓思維迸出火花”;還有什么“妙用穿插,創造求知情境”“留下空白,讓課堂無聲勝有聲”等等。總之,所有模式都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活動框架,是一種理性的控制過程,其目的是把復雜的對象簡單化。而教育活動,尤其是語文教育,有著濃厚的非理性、無序性和非控制性,這正是語文教育的魅力所在。講同一篇課文,你可以中間開花,我可以倒嚼甘蔗,他可以循序漸進。如果你用的是“自學——質疑——討論——小結——自測”這一程序,我講亦如法炮制,那么語文教育還有何藝術性可言?所以,語文教育不需要固定的模式,也沒有固定的模式,任何模式都是作繭自縛。語文教育要的是靈感、激情、想象力,這正是語文區別于其它學科的最大特點,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境界之一。
    境界之二:美
  美首先是在課堂上教美文。與其它學科相比,語文具有更多的美學因素,這些因素集中體現在教材中精選的許多優秀文學作品上,這些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社會生活,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美文中創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這些形象猶如集社會美、自然美、心情美于一體的藝術畫廊,是經得起歷史風吹雨打的藝術精品。多少人情事態、多少悲歡離合、多少英雄人物的壯舉、多少普通人的悲劇,都活現在這一篇篇文質兼美的作品中。議論文和說明文的美學因素,雖然不像文學作品那樣鮮明突出,但它們或者以闡釋說明美好的事理物態、抨擊丑惡現象為內容,或者在理性思維中現出美的特質,在思想內容、結構布局、遣詞造句等方面也同樣蘊含著美的因素。在課堂上,教師牽引著學生,走進那墨韻書香之中,欣賞蘇東坡,接觸錢鐘書,靠拢余秋雨,走向曹雪芹……那些抒寫真情,感悟人生,寄情山水,醉心文化的格高境闊的文章,既啟迪智慧,更滋補精神。此時的語文課便成了學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園。這是任何學科無可比擬的惟語文教學才有的得天獨厚的境界。
  當然,這個“美”字,除了在課堂上教美文外,還包含要注意培養學生較高層次的審美鑒賞能力。中學階段的學生,其論談能力和識記能力已得到一定的發展,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完成對課文初級階段的學習,而較高層次的審美鑒賞能力在學生身上則顯得較薄弱。教師要挖掘作品的審美性,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逐漸掌握文學鑒賞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教學生知出知入,領會真諦,用真情真心真誠去感悟碰撞作者用血淚寫成的字詞,真正從課文中獲得符合時代潮流的審美情趣、審美觀點。總之,我們不能把語文教育搞成純知識教學,要通過文學鑒賞和審美教育,增進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底蘊。“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課堂更應是涌動著真情,充溢著美感,煥發著生命力的磁場。
    境界之三:實
  實,首先是課上得實在。我們上課不是演戲,而是教學生學。如果教師只顧充分展現自己的才情,講得酣暢淋漓,痛快之至,學生只是在湊湊熱鬧,這實際上是對受教育者主體的漠視和否認,這不是實。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課堂上要把學生當主人,要以學生的學為主。衡量課上得成功與否的標準,不在乎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到了多少;不在于講得生動、形象、風趣幽默與否,而在于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快樂、高效與否。
  實,還包含實用,就是教給學生實用的知識和能力。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要教會學生自主閱讀,要教會學生自主寫作,要教會學生能用口語交際等。學了就用,這并不等于實用主義。語文教育就是要非常快地非常明確地學以致用,學了就用,需要寫什么,就能寫;需要說什么,就能說。語文教育追求活、追求美,其終極目標還是實。語文教育只有建立在“教會學生學”的基礎上,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落到了實處。教師教給學生實用的知識,哪有學生不喜愛聽、不喜愛學之理?就中學生而言,這自然是要體現在升學考試中,即能在升學考試中寫出好文章,考出好成績。
  活、美、實三個境界是一個統一體,三者缺一不可。即教師既要善于舉一反三,善于啟迪學生深思,靈活地處理教材,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模式,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拘一格地創造;又要在教美文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更要踏踏實實地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學會認知,學會學習。有人說,一張卷子,一個答案,有時事關命運,誰敢輕易求異?其實,在語文教育改革與學生升學應考兩者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雖然時人常說語文考試的最后結果是把青少年學習祖國語文的熱情熄滅了,讓學生一想到語文學習就頭疼,讓社會一提起語文高考試卷就當笑話講。可是,如果我們把所有罪過都推給應試教育,借以理直氣壯地聲明語文教育本身的無辜,這有失公允。只要教師教得活,教得美,教得實,學生對語文課定會喜聞樂見。從活、美、實三者結一的境界上熏陶、“脫胎”出來的學生,還會應付不了考試?
  解鈴還須系鈴人,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教師身上。要改變語文教育不盡人意的現狀,要除去種種弊端,在教育中體現活、美、實,無疑是一條有效途徑,而要達到這一理想境界,關鍵是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
  學者葉崗在總結自己的成才經驗時說:“我覺得中學6年的所有語文課僅僅才教了我怎樣把文章學得文從句順,收效甚微,收效大的確實來自于憑著自己的興趣而廣泛閱讀之所得。”學者絕無怨恨當年的老師之意,可作為語文教師是否該@①心自問:為了學生的繼續求知和長足發展,該做些什么?事實上,許多語文教師的確是做到了“日間傳授夜間思”,他們備課時廣攝博取,去粗取精,課堂上的教法靈活多變,刻意求新,對學生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和懈怠,每日里大作文連著小作文地布置給學生,自己又是詳批、眉批加面批。可是,精神可佳,素養堪憂。教學中人文精神稀薄缺乏,教學視野封閉狹窄,他們對當代優秀作品了解不多,對當代知名作者知之甚少,對優秀青少年讀物缺少關注,對當今名牌期刊留意不多,他們沒有教參就不敢上課,輪到評職稱才想到要寫論文,想到要寫論文才知道自己下筆成不了文。他們能把語文這樣最有靈性的科目上得令學生厭惡,也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不少語文教師,他們靠“死揪”能把高考成績弄上去幾分,付出的代價是讓學生一輩子討厭語文,這些語文教師至多是“能工巧匠”,他們有很嫻熟的技巧,很能揣摩學生的需要,能在一階段很出色地解決學生的問題,但是無法像一盞燈一樣照耀一個人的一生。于是,讓學生“聽”千篇一律的聲音,“說”千篇一律的話,“讀”千篇一律的文章,“寫”千篇一律的作文,讓千篇一律的假話充斥學習生活。更可怕的是那些假冒偽劣課,一些教師為了迎合評委,媚俗地放棄自己既定的教學構想,開設一堂表演課,至于聽課的人走后,自己又該如何面對莘莘學子,那是不在思慮之中的。
  從2000年秋季起,高中新教材已全面啟用,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也已出臺,有關加大中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大幅度增加課文篇目、大幅度增加文學作品的比例等教改措施均能長善求失。教材的這一調整,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材是推陳出新了,可運用在乎人。教師是能動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學任務、教學內容要教師理解和把握,教學活動要教師來組織,方式方法要教師來運用,學生要靠教師來指導和控制。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亦多術矣,動用在乎人。”呂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根本問題是語文師資問題……多數學生需要有好的老師來提攜來指導,所以歸根結底是師資問題,名師出高徒!”那么,語文教師又該怎樣去提高自己的整體素養?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要刻苦鉆研專業知識,擴大自身的閱讀量,力爭成為學富五車,有深厚內在功底,有廣闊教學視野的學者型語文教師。閱讀范圍可包括語言知識、文學知識、寫作知識、教育學知識等。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知識結構,現代社會,知識更新迅速,語文教師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及時補充新知識,以避免知識的老化。知識結構如“金字塔”,如果把中文專業的必修課作為“金字塔”的塔身部分,那么其它專業知識和教學基本功便是構成塔基的部分,在此基礎上,自我篩選,并把知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這些理性知識就是“金字塔”的“塔尖”。
  第二,要努力提高教學能力。良好的教學能力包括教學基本功、教學組織能力、閱讀分析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良好的教學基本功可通俗地概括為“六個一”,即練一張鐵嘴,寫一手好字,寫一筆好文章,記一肚子名篇詩文,熟悉一些科技常識,培養一種創新精神。良好的教學組織能力指駕馭課堂進程,控制教學速度,組織教學實施,應變突發事件的能力等。良好的閱讀分析能力指既要學習傳統的教育教學理論,又要善于吸取中外教育教學研究的新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求得創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第三,克服浮躁心態,做一個大氣的、充滿魅力的語文教師。語文教師要有一種平靜的心態,應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力求培養自己的文人氣質,樹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語文教育中注重活、美、實,雖然不是語文教育改革的唯一出路,但無疑是一種理想境界。語文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艱苦的任務,它涉及到教育觀念的轉變、教材編寫的完善、課程設置的更新等等,更涉及到高考模式這一“指揮棒”的改革,而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整體素養的提高。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南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呂曉英20022002浙江紹興文理學院 呂曉英 作者:南京曉莊學院學報南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呂曉英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2:20

[新一篇] 法國的歷史教學

[舊一篇] 淺析課文教學與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