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兮其若海 心靈余書香  ——談語文課堂教學的閱讀延伸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634(2006)09-0109-(04)
  老子說:“澹兮其若海。”人要像大海一樣深邃。深邃有兩層含義:一是海納百川,有廣的美德;一是盈滿豐富,有深的美感。只有深邃的智慧方能形成深廣的大海,也只有專注的閱讀才會有敏感的心靈。先哲的冥思啟發我們:要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就必須讓學生認識更廣泛的作家作品,體會心靈的豐富和個性的舒張,讓學生的精神在文學的殿堂里徜徉,讓思想的“云彩”放飛。
  中小學語文教學二期課改新《標準》明確指出:高中學生應“通過三年的語文學習,增加文化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人格”。
  顯然,教學的目標不僅僅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還要求態度、情感、價值觀、人格的培養熏陶。前者是顯性的,直接體現在教材之中;后者則是隱性的,是活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教材中發掘,并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加以培養。“因為文學有助于塑造人格,提高修養,使他由自在的人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的人。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要控制的是過去語文課堂教學中過細的作品分析,節省出時間來擴大閱讀,使學生有更廣闊的閱讀的天地。”[1]
  一、課外閱讀延伸的思路與方向
  語文新課程將中小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能力放到了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對閱讀的數量、內容、質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比如,初中生的閱讀總量不少于405萬字,高中生的閱讀總量不少于555萬字。這么大的閱讀量僅僅靠學生在課堂上讀課本、讀補充閱讀材料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必須在課外閱讀大量的讀物。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把語文課堂教學加以延伸,在學好課本知識并進一步擴大學生閱讀量的具體做法上加以探討和研究,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與個性專長,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要注意傳授學生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組織開展與閱讀有關的各項活動,讓學生保持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通過由課內到課外的發散型的延伸,通過大量的精神食糧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語文教學應把握文學特性,注重情與美的熏陶與感染。在教學時要建立一套關注人性、情感、文化的新的闡釋系統,讓學生將作品內涵主體化為自身的情感、心靈的體驗。這一過程,就是他們趨近文化、提高人格素質的過程,這是塑造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文學和道德文化修養的關鍵。
  二、課外閱讀延伸的探究與實踐
  1.以作品為原點,橫向延伸,擴大課本內容,拓寬學生視野
  (1)聯系內容相關的作品擴展
  李白喜歡在月下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醉月,體現他浪漫與超脫;《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于是,李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恒感。
  賞析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把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與熱愛。然而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既傷悼“千古風流人物”,更感喟“早生華發”一事無成。“酹江月”的確反映出一種“人生如夢”的空漠情緒。“月”激發了詩人的靈感,蘇軾筆下的月的意象也讓學生在體味的同時,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情懷。
  (2)聯系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
  葉圣陶的《隔膜》描寫在封建禮教的馴化下,人成為了禮教的載體,拱手作揖,麻木而無趣,客套而世故,沒有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思考,沒有新鮮而活潑的生活內容,暴露了小市民在溫文爾雅的禮節中對于生活的令人顫栗的冷漠。同樣,魯迅先生也深刻地關注過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問題。他的一系列小說中的人物,如孔乙己、祥林嫂、夏瑜、閏土、狂人……都處于一種深深的“隔膜”之中。這些都有“隔膜”的影子。同題材的作品的延伸閱讀比較,深挖了“隔膜”的社會意義,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中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隔膜”對人心靈的壓力。
  (3)聯系原著、全篇擴展
  閱讀節選的作品,必須看到它們的不完整性,來龍去脈、人物性格的形成發展需要教師作補充,在介紹原書主要內容外,可以從教材延伸到原著,延伸到作品集。如從《蒹葭》《采薇》可延伸到閱讀《詩經》作品;從《商鞅》的歷史劇節選延伸到《史記·商君列傳》,同學們了解了商鞅“雖有治國之法,卻少處世之道”,比較了舞臺上的商鞅與史書上的商鞅,還可組織同學排演課本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作者為支點,深入挖掘,加深課本容度,深化課文理解
  (1)聯系作者的思想傾向、心靈歷程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結晶,從題材、主題到表現方式、技巧,無不體現出作者獨有的審美情趣和個性特點。學習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以介紹“新月派”的詩歌風格,欣賞《沙揚娜拉》《我不知道風》《偶然》,從《我所知道的康橋》《康橋再會罷》里體會徐志摩的精神依戀,見識他心中“最秀麗的一條水”,感受他濃得化不開的康橋情結。
  老舍這位“京味兒”作家一生中有42年是在北京度過。他最有影響的作品都是以北京為題材,描繪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展現豐富多彩的北京社會風情畫。王朔在《我看老舍》中談及老舍的優勢,在于他對北京普通人生活的熟悉,兜里有大把現成的人物,不管這戲的立意在哪,他都能隨時拿出一條胡同的全部人馬幫忙把它扯圓。學習老舍的《想北平》時,怎能不去讀讀他透著賣酸梅湯、杏兒茶的聲音的《駱駝樣子》、《四世同堂》《茶館》《龍須溝》?
  (2)聯系作者的寫作特點、人格風范
  為了讓學生對名家的寫作風格、語言特色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妨指導學生閱讀這些作家的相關作品,學完資中筠女士的《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后,可以重新閱讀司馬遷的《垓下之圍》,他為項羽立本紀,把當朝開國皇帝手下敗將寫成悲壯的英雄。再來補充閱讀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進一步了解他善于擷取生活中的典型細節刻畫人物,以克制、含蓄的筆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強烈的愛憎。如此延伸閱讀,同學們對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批判意識一定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
  三、課外閱讀延伸的成效與反思
  課堂教學的閱讀延伸不僅可以解決課堂上產生的不同層次的疑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思想,更能奠定語文學科在諸多學科中的砥柱、基礎作用。
  1.課外閱讀延伸的成效
  (1)文化層面的拓展與提升
  在語文教育的主陣地——課堂上,教師應把閱讀的自主權交還學生,想盡一切辦法讓閱讀成為學生擴大視野、提高認識、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修養的最佳途徑。
  學習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時,學生不僅鑒賞了小說精巧構思和布局產生的結構藝術之美,更重要的是感受了小說主人公身上洋溢的人性之美。潦倒的畫家貝爾曼畫下最后一片葉子,鼓起瓊珊獲得重生的希望和勇氣,常春藤的常綠不是奇跡,是贏得生命的勝利。同學們在感動之余,又閱讀了歐·亨利《警察與贊美詩》《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等作品,在學生充分品讀他的一系列小說后,接著拋出“歐·亨利式的結尾”的話題,通過廣泛閱讀交流,同學們歸納出歐式“謎底式”結尾、“畫龍點睛式”結尾、“戲劇式”結尾,感受作品出現的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從而體會含淚的微笑造成的獨特藝術魅力。
  沉醉于文學之美的學生,紛紛要求擴大閱讀,把興趣投向了三大短篇小說之王的其余兩位,莫泊桑和契訶夫。我們推薦了被魯迅譽為短篇小說的寫法技巧典范的《項鏈》和《羊脂球》,擅講故事的大師莫泊桑成為了學生的“最愛”。同樣幽默諷刺的契訶夫小說,也為同學們津津樂道。為一個噴嚏驚恐而死的公務員;見風使舵,看人下菜的奧楚涅洛夫;晴天雨天都打傘,戴著眼鏡,豎起領子的“套中人”。他用這種夸張的漫畫式手法,使“內容比文字多得多”取得了強烈鮮明的藝術效果。
  在對一位作家系列作品的追蹤閱讀到多位風格接近的作家作品比較閱讀過程中,同學們體會了歐·亨利的幽默、莫泊桑的感傷、契科夫的諷刺,確實在文學的殿堂里徜徉了一番。更有好學者,又拿起了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研究他充滿俚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夸張的幽默……
  我們欣喜地發現,在同類作家作品的橫向比較閱讀延伸實踐中,既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的“文學味”,更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尊重學生學習的最初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藝術地激發學生新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文化層面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與提升。
  (2)理性思考的延伸與回歸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學習它,主要不是進行知識系統的構建,而是一個能力構建的過程,是一個語文素養提升的過程。
  學習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廢墟》,那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地吸引了學生。為了讓學生對“廢墟”這一話題有一個更為理性的認識、更為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們組織學生分別以“古羅馬角斗場、柬埔寨吳哥窟、龐貝古城、圓明園的故事”為研究課題,探討“廢墟”的歷史經歷和現實意義,學生制作課件,交流發言,有效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整合了其他學科,使歷史、人文、地理和語文的學習融會貫通,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魯迅先生曾提出過一個悲劇的著名命題:“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廢墟”是否是有價值的東西?借助課文《廢墟》,我們又從中西方文化對廢墟認知的不同態度,延伸至悲劇性意識的差異研究,在向同學們了介紹元代四大悲劇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和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后,布置同學閱讀古希臘悲劇大師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歐里辟得斯的《美狄亞》,對這一話題做進一步的延伸與探究。
  在閱讀交流課上,有人說,古希臘盛行“命運悲劇”,認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無論普羅米修斯還是俄狄浦斯,他們誰都無法逃避命運的安排。馬上有人接著說,探索人與命運的神話中,最震撼心靈的莫過于俄狄浦斯的故事。他對命運的反抗是人類試圖擺脫神的支配的最初努力,他的悲劇性結局又向人們揭示了人類從必然走向自由是一個多么艱難的歷程。
  在談及《竇娥冤》中竇娥蒙冤受屈而死后,父親竇天章作為皇帝所派的“廉訪吏”,重翻卷宗,平反昭雪,安排一個對皇帝、清官充滿幻想的喜劇結尾。《趙氏孤兒》屠岸賈為滅趙氏孤兒,竟然要殺掉全國的嬰兒,程嬰毅然獻出自己的幼子而保住了孤兒,這本是大悲劇的素材,然而最后又成了君恩浩蕩、孤兒復仇的圓滿結局。大家困惑于中國悲劇為何要加上美麗的結尾。
  大家討論后達成共識:造成中國悲劇不悲的原因是,中國文化崇尚長壽、永生、美滿以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不喜歡大毀滅、大悲痛,所以,中國悲劇必然要加上喜劇的結尾。另外,中華民族相信“善惡有報”的現世因果報應,在人們的心中,壞人一定要受到懲罚,故而作家也就順應這種情感了。還有,封建統治者不會允許大悲大痛的結局,如果明君懲治不了暴官、青天不能主持正義,那么,皇帝還是無限英明的嗎?朝廷、官府還能保持無限神圣的形象嗎?
  在這節語文課上,運用以作品為原點,橫向延伸的閱讀指導,大大擴充了課本內容,更拓寬了學生視野。尤為可喜的是,通過這樣的訓練,有不少學生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課堂已是學生暢所欲言、情感交融的場所。常常可以看到學生個性品讀、自主探究、合理想象時思維在與文本的碰撞中激發出睿智火花。廣泛的閱讀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學生的理性思考有了更大的延伸與拓展。
  2.課外閱讀延伸實踐后的反思
  當然,在課外閱讀延伸的實踐中,依然存在著不少困惑和期盼改進的地方。
  首先,課外閱讀延伸無論從作家還是作品的角度擴展,閱讀量都極其龐大,而學生學習時間甚為緊張,如何將弓弦拉滿,更科學合理地運用有限的時間,使閱讀得以保證,還需進一步規劃、思考。
  其次,可供閱讀拓展的材料極其豐富、龐雜。如何在煙波浩瀚的文山書海中,選擇最具價值的讀本?看來教師“教”之前,要根據學生“學”的需要做好充足準備。
  最后,在對閱讀材料的解讀、理解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感受見解,引導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經驗儲備,多角度、多層次地體悟文本所涵蓋的意義。不能只顧自己的喜好來強加學生,影響他們的獨立思考。這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教師之教,不在于全部講授,而在于相機誘導”。
  閱讀是自由的,個性化的私人化的空間,它可以容納你的心靈。閱讀不僅有著想象力,更有著創造力。在閱讀中,我們的心靈羽翼豐滿。在閱讀中,我們突破自我,飛越騰升。讓我們的語文課擯棄“微言大義”式的閱讀分析,在課外閱讀延伸的實踐中領略那份審美、欣賞、感動、震撼、啟智的欣喜。
  收稿日期:2006-05-26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109~112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劉蕓20072007
劉蕓(1975-),女,江西南昌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研究。上海 200050
作者: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109~112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劉蕓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2:31

[新一篇] 漫談歌劇音樂創作

[舊一篇] 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說明文教學的效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