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結構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教學目標要科學化
  21世紀的語文教育,應當是現代化的科學的語文素質教育。語文素質教育注重知識的學習,更強調語文能力的培養,強調發展學生的智力與個性。語文素質教育,應當是21世紀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它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結構應當是現代化的。語文素質教育的語文能力,主要是指獲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國際化、信息化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語文能力,一般分為言語心智能力和言語應用能力兩個部分。言語心智能力,包括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學習數學,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它強調思維的嚴密性、精確性和合理性。學習語文,既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中有表象的儲備,記憶和聯想,也有概括和識別。表象的儲備,是記憶和聯想的基礎。形象思維的過程,實際就是表象運動的過程。語文教育之所以強調閱讀,加強語感教學、情境教學和情感教學,其目的就在于加強表象的儲備和形象思維的培養。語文能力,同樣離不開邏輯思維。從語言結構和語言規律來看,它更需要邏輯思維。而言語應用能力,主要取決于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是否得體。
  為了更好地培養語文能力,就需要認真地研究語文能力的構成要素。一般說來,語文能力的構成要素有三個部分:一是獲得語言和語言規律,二是言語的活動實踐,三是主動求知的心理基礎。
  獲得語言和語言規律,是學習語文的首要任務,也是最基本的任務。獲得語言和語言規律,是構成語文能力的第一要素。
  語言規律包括語法規律和語體規律。
  語法規律主要是指構字法、構詞法和句法來說的。漢字是拼形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所謂的“六書”,便是漢字的構字規律。在構詞法上,漢語沒有明顯的性、數、格的形態變化,它主要依靠語素語序的變化來表示。印歐語言,完全依靠結構成分來確認句子。對于漢語來說,往往行不通。這就是說,語言不同,其語言規律也不同。
  語體規律,是指不同文體的結構和特征而言的。記敘文有記敘文的語言結構,說明文有說明文的語言結構,議論文有議論文的語言結構。假如說,學習語法,重在掌握字、詞、句的規律;那么學習語體,則重在學習語段和篇章的語言結構規律。
  中小學生學習語文,首先是學習母語,接受母語教育。母語教育,就是將本民族的語言轉為個體的言語,即掌握母語的語言規律。沒有語言和語言規律做基礎,便不能實現人與人的言語交際;沒有語言和語言規律做基礎,便沒有所謂的語文能力。中國傳統語文教學,在啟蒙教育階段,強調多讀多記,強調背誦名著名篇,以及對對子(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這就是學習語言和語言規律。從實際情況看,它比現行的天馬行空的課文分析要科學得多,有效得多,有趣得多。
  構成語文能力的第二個要素是:言語的活動實踐。
  正如馬克思所說:“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們自己存在的、現實的意識。”(《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35頁)呂叔湘先生曾深有體會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種習慣。凡是習慣都是通過多次反復的實踐養成的。觀察兒童學說話的過程,完全能夠證明這個論斷。”(《呂叔湘論語文教學》,1987年,山東教育出版社,第52頁)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得更為明確:“學生需能讀書,需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的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1980年,教育科學出版社,第117頁)
  以系統功能語法為代表的功能主義語言學,將語言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以轉換生成語法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將語言視為一種心理現象;而以J.L.奧斯汀和J.塞爾勒為代表的最新的言語行為語言學,則將言語視為一種行為科學。
  言語行為理論,將言語行為分為四種類型:即表意行為、命題行為、以言行事行為和言效行為。表意行為,是指說話(口頭的或書面的)。實施表意行為,就是說出某種語言的句子。命題行為,就是句子指稱事物或斷定事物的特征和關系。以言行事行為,指說話本身就是在做事。言效行為,就是言語行為在聽話人或讀者身上產生影響。而且這些言語行為,是按照其特定的規則構成的。言語行為理論指出,言語行為是種生命行為,它需要通過言語活動和言語實踐來完成,并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和提高。
  德國著名語言學家洪堡特認為:“語言不是已經完成的產物,而是正在進行的活動。”他認為語言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而語言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能力。杜威在《我們是怎樣思維的》一文中,明確提出,學習語言,需要活動,需要訓練。
  前蘇聯心理學家列昂節夫則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一套活動的新理論。列昂節夫認為:活動本身是一個系統,它由一系列功能上相聯系的動作要素組成,如:活動需要和活動目標,活動對象和條件,活動的程序及其執行,以及活動的結構和自我調節。按照列昂節夫的活動理論學說,活動不僅包括認知心理活動,還有技能方面的活動。不管是認知活動還是技能活動,都是構成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換句話說,能力是通過一定的認知活動和技能活動形成的。語文能力,則是通過語言和語言規律的認知活動和技能活動而形成的。
  按照加里培林提出的能力分階段完成的理論,構成能力的要素,有知識因素和技能因素兩種。知識因素,在語文素質教育中是指語言和語言規律來說的。獲得語言和語言規律,是建構語文能力的基礎。忽視語言規律的講授和學習,是不可取的。技能因素,一是思維技能,二是操作技能。思維技能和操作技能,共同構成言語的技能。思維技能,主要指認知語言的技能,即對語言的感知、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操作技能,即指讀、寫、聽、說的運做技能。操作技能,依賴于人的機體運動的反饋及信息傳入;思維技能,依賴于操作活動模式的內化,才能形成。思維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語文素質教育認為,語言和語言規律的獲得,必須通過言語活動和言語實踐。通過言語活動和言語實踐,使獲得的語言和語言規律內化為能力。
  構成語文能力的第三個要素是:主動求知的心理基礎。
  知識傳授體系以教師為中心,將學生視為教學的附庸,使得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當代教育家認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學生的主體性,便不會有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不去積極地主動地學,也是不能從根本上奏效的。因此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是培養語文能力的必備條件之一。
  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幾個方面。獨立性,重點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律自強、獨立生存、獨立干事業的精神。自主性,應著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心理生活內容,并推動學生去積極地主動地學習。人的早期興趣的培養,對于人的未來可以起準備作用,在兒童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然而,興趣不是天生的,而主要是后天培養的。語文教師,應當比其他學科的教師更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學語文,樂于在學習語文方面積極投入。語文素質教育,應盡量提供條件或創造條件,給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活動和實踐的機會。沒有學生的自主參與、自主活動和自主實踐,所學的語言規律仍然是語言規律,而不能轉化為個體的言語活動。同樣,沒有學生的主體性,也便沒有學生的創造性。所以說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是培養學生主動求知心理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發展學生的智力,是語文素質教育追求的第二個目標。
  最新的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規律的獲得和個體主語的發展,可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并且可以塑造不同的思維品質和思維方式。
  美國語言學家B.L.沃爾夫在《語言、心靈和實在》一書中說:“語言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是受他意想不到的語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規律支配的。”B.L.沃爾夫還說:“使用截然不同語法的人被自己的語法結構強制著對外表相同的事物進行各種不同的觀察,作各種不同的評價。”這就是說,使用的語言和語言規律不同,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也不同。
  日本的語言學家對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曾做過深入的研究。在美國長大的日本人具有講印歐語言所特有的大腦處理方式,即左腦處理輔音,右腦處理元音。相反,在日本長大講日語的美國人卻獲得了典型的日本人的大腦優勢,即左腦處理元音,右腦處理輔音。這是由于日語中的元音特別豐富而造成的。
  漢語對人的思維方式,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對于這個問題,法國語言學家克勞德·漢格哥在《語言的力量》一文中說:“漢語的思維方式不同正和負,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而是用相互交替、相互結合又相互補充的概念”。另一位西方學者普利高津也說:“西方的科學家和藝術家習慣于從分析的角度來觀察現實,中國的哲學則表現為一種整體觀念。”顯而易見,這是由于漢語特殊的語言規律造成的。
  漢語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拼形文字。它是由上百個不同的部件巧妙地組合而成的。這些部件,有表形的,有表聲的,有表義的。但是僅僅以表形的部件或僅僅以表聲的或表義的部件來判斷一個字,常常行不通。要想準確地把握一個漢字,往往從音、形、義三種部件上作綜合的整體性分析。在句法上,由于漢語沒有明顯的形態變化,所以在分析句子時,就不能象印歐語言那樣,只采用單純的句法結構分析。尤其是在電子計算機的編碼和譯碼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除了句子結構分析之外,還要從修辭、邏輯、語義和語境等方面作綜合的整體性分析。正因為如此,語言學家黎錦熙曾把漢語的“章法決定句法”作為語法分析的一個重要原則。
  中國的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實:說印歐語言的人,主要是左腦處理語言;而講漢語的漢民族,既用左腦,也用右腦,而且具有右腦優勢。生理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漢民族的思維特征偏于大腦右半球。也就是說,漢語的語言規律,具有發展右腦的優勢。這是由于漢字是圖形文字,學習漢字首先要辨認漢字的圖形結構。圖形和色彩,是由右腦分管的。漢語的構詞法和句法結構分析,側重于綜合的整體性分析,而整體性分析也是由右腦分管的。這么說來,從漢字的構字結構,到詞法和句法結構,都要經過右腦來處理,于是就形成了漢民族的右腦優勢。所以說,不同的語言規律可以塑造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是有其科學依據的。
  個性發展,是語文素質教育追求的第三個目標。
  個性發展,是語文素質教育和知識傳授體系相區別的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提倡并努力實施發展個性,而知識傳授體系卻是在全面發展的口號下扼殺個性。它強調大一統和一刀切,它不承認個性,也不去發展個性。語文素質教育強調個性發展,并為個性發展架橋鋪路。
  發展個性,一是個性思維品質的培養,二是個性言語品質的培養。
  由于天賦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教養不同,以致每個人的思維特征也不同。思維特征不同,所以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式、方法也不同。十個人可能有十種思路,而且都有可能達到勝利的彼岸。這十種思路可能比教師或都科書上的還要高明,還要簡便,還要有效。更多的情況是:由于中小學生的年齡尚小,思維尚不十分發達,往往是創造性思維和廖誤聯結在一起。我們應當抓住創造性思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大膽思索,勇于實踐。發展學生個性應從好奇心、想象力、挑戰性和冒險性幾個因素上著力培養。那種只按一種思路,一種模式來解決問題的教學,不屬于語文素質教育之列。知識傳授體系習慣于一種思路,一種模式;語文素質教育就要突破這種思維定勢,提倡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中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閃光點,20年后就有可能散發出巨大的能量,而使他摘取科學的桂冠。所以,語文素質教育,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個性發展架橋鋪路,為個性發展搭臺唱戲。
  語文素質教育,還要注意學生個性言語品質的培養,使學生的言語個性得到相應的發展。或以描述具體生動為特征,或以論辯的深刻見長,或以口語交際為榮,或以書寫優美而倍受贊揚。總之,使每個學生在言語個性上都有所發展和提高。
  個性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一可以使學生在語言文學上從興趣發展到終生從事這種事業,并有所成就,有所建樹。二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使它遷移到別的學科上,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三可以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對于所謂的中差生來說,個性的發展,不僅可以使他們增長才開,還可以增加勇氣,增強做人或做事的信心,甚至會增添驕傲的資本。
  綜上可知,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獲得語言和語言規律,培養語文能力,使學生的智力和個性都得到發展。這就是語文學科的根本任務,也可以說是語文素質教育的語言教育觀。
  語文素質教育的語言教育觀,是科學的教育觀。它是語言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有機結合。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出了以語文學科論語文學科的狹小天地,大膽地吸收了語言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而建構出21世紀新型的語言教育觀。
  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和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是我國20世紀語文教學的最高最好總結,它對中小學的語文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但是要將這兩個《語文教學大綱》,作為21世紀的語文教育的指導,僅就教學目標和課程結構而言,就不能適應現代化的社會的需要。小學和中學的兩個語文教學大綱,都沒有提到“獲得語言和語言規律”,更沒有提到“語文能力的構成要素”和“個性發展”問題。將它作為20世紀的語文教學指導性文件是無可厚非的。然而要想將它用來指導21世紀的語文教學,顯然是不夠的。
  在教學目標上,語文教學中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過分強調思想性,將語文課當做了政治課。忽視語言教育的“左”的傾向,文革時期達到了頂點,它造成了我們整整一代人“語言上的殘廢”或“語言上的先天不足”,言不成句,語病百出。這個慘痛的教訓,不可忘記。過分強調文學性,把語文課當成了文學分析課,大講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方法、篇章結構,將中小學的語文課和大學中文系的文學課置于同一個平面上。滔滔不絕一課堂,到頭來,學生在語言上卻毫無收獲或收效甚微。忽視文學性或審美教育,是錯誤的;但是過于突出文學性,使它超出了應有的范圍和限度,其危害性更大。中小學是人一生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錯過這個最佳時期,將學不好或學不成語言和語言規律。文學性過熱,占用了學生學習語言規律的時間,而將最根本的任務拋在一旁而不顧,豈不可惜。然而文學性過熱的傾向,至今還在蔓延滋長。文學性過熱,將中小學生獲得語言教育的權力給剝奪了,使學生得不到“語言上應得的營養”。語言教育,應當而且必須堂而皇之地擺在第一位。誰將它擺錯了位置,誰就要受到歷史的懲罚。
   二、建立開放型的雙線課程結構
  現代化的科學教學目標,必須有現代化的科學課程結構與它相匹配。教學目標的重大改革,必然帶來課程結構的更新。語文素質教學,打破知識傳授體系的封閉的單線課程結構,從而建立起開放的雙線活動教學課程結構。雙線活動教學課程結構,包括教材教學線和實踐教學線兩條線。雙線活動教學課程結構,是實現科學教學目標的必要措施和可靠保證,也是語文素質教育體系舉足輕重的一個重要環節。
  開放型的雙線活動教學課程結構,是遵循以下原則來建構的:①語言的實踐性原則;②學生的主體性原則;③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原則;④發展學生智力和個性的原則;⑤可操作性原則。
  教材教學線與實踐教學線,共同構成語文素質教育的新型課程結構。
  教材教學線結構,即圍繞教材規定的內容進行的教學活動,學習教材中規定的語言和語言規律。它既是語文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雙線活動教學的先行官。
  實踐教學線結構,以教材教學線為基礎,拓寬語言實踐的范圍,加大言語實踐的力度。它以學生的言語實踐為中心,進行必要的教學活動。從教學內容上講,它是教材教學線內容的拓寬和加深。學生通過報刊、雜志、書籍的閱讀,可以獲得新的語言知識、人文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通過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可以接觸社會生活、社會文化和大自然。
  從語言能力的培養上來說,報刊、雜志、書籍的閱讀與教材教學線的閱讀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寫日記、記文摘筆記的寫作與教材教學線的作文教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口語訓練課與教材教學線中的口語訓練相連相關、相互促進。語文實踐教學線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為知識轉化為能力創造了條件。
  假如教材教學線要將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求知、自主參與、自主活動和自主實踐。那么實踐教學中,學生則要占用90%以上的時間,以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學生稱實踐教學線為“我們學生的天下”。這不僅表明學生確實做了教學活動的主人,同時也表現出學生對實踐教學線的熱烈歡迎。
  實踐教學線結構,還大大豐富、活躍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使學生走出了知識傳授體系封閉的單線課程結構的小天地,而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它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強烈的知識欲望。不少學生反映,實踐教學線,使他們坐上了行駛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特別快車,同時使他們發現了“知識領域的新大陸”。
  實踐教學線,不同于活動課程。活動課程隨意性較大,而且在活動時間上沒有保證,常常由于主客觀原因而被沖擊。語文實踐教學線,有自己的教學內容系列,而且必須占用語文課的法定時間(每周一課時或兩課時)。原有的活動課程,仍然保留,照常活動。也就是說,語文實踐線同時占領課內和課外兩個陣地。它既將語文活動課程的積極因素引進了課堂,而且又保留了活動課程的優勢。
  雙線活動教學課程結構,徹底改變了以往的封閉的單線教學結構,開創了生動活潑開放型教學的新局面。課堂上是開放型的民主教學,所以氣氛輕松、活潑、富有朝氣。
  開放型的雙線活動教學課程結構,是一種高效優質的數學。不僅學生語言的增殖率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加速了知識內化為能力的進程,所以言語心智能力和言語操作能力顯著提高。學生的言語品質,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色。小學生和中學生,寫下的長達數萬言的文摘筆記,內容豐富多彩,文體工整美觀,受看又受用。學生的模擬法庭引人注目、學生做節目主持人令人贊嘆。有的學生發表了自己的作品,還有的學生出版了自己的專集。因為是習作,自然顯得稚嫩,但它畢竟出自娃娃的手。
  開放型的雙線課程結構是實現科學教學目標的有力保證,也是實現語文素質教育的一塊豐產田。兩年的教學實驗,也證實科學的教學目標和現代化的課程結構,是富有生命力的。
   [作者系天津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天津 300191]
   (本文責任編輯:朱珊)*
  
  
  
教育研究京60-64G31中學語文教學史榮光19971997 作者:教育研究京60-64G31中學語文教學史榮光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3:48

[新一篇] 語文素質教育淺論

[舊一篇] 語文素質教育的辯證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