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低效的一個癥結[*]  ——兼論語文教學的思想語言統一觀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摘要 語文教學中許多問題,都源于語言與思想的分離;要改變教學低效的狀況,必須首先改變單純的語言觀點,把發展思維和培養思想放到教學的突出位置;語言學習與思想培養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也不能單獨推進,二者都是語文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 語言學習 思想培養 思想語言一體化
  *         *          *
  語文教改進行了多年,但教學低效的局面仍沒有改變,除卻高考指揮棒的原因外,恐怕還與我們頭腦中長期存在的一些片面的教學指導思想有關。
  我們大多認為,語文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言上的問題自然應通過語言學習來解決,于是所有的課文講析、語言知識和語言練習都圍繞著語言學習而進行。然而學生語言能力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為解決能力轉化問題,一些專家曾設想建立辭章學一類的過渡學科,將語言基礎理論知識與語言應用連接起來①,而另一些老師則主張通過語感教學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些想法本身不無道理,但其著眼點仍只停留在語言上。其實,任何語言活動都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操作。語言是以思想為存在前提的。人先有了思想而后才有語言表達。思想決定了語言的存在。語文課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必須得先讓他們有語言,而要有語言就得先有思想。思想不僅決定語言的有無,而且還決定了語言的質量。我們常說,想清楚了,才能說(寫)清楚,思想順暢了,語言才能順暢。語言要準確首先思想要明確,語言要鮮明首先思想要堅定;語言的豐富是因為思想的豐富,語言的嚴謹來自思想的周密,語言的活潑來自思想的活躍,語言的簡煉、一語中的來自思想的深刻、一針見血,就是語言的生動形象,也是來自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我們所有一切對語言的要求,無不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前提上。語文教學中的許多問題,表面上看去是出在語言上,實際根子卻在思想上。比如我們講析了許多課文和語言知識,作了不少語言練習,而學生作文依然不清不通,這看起來是語言問題,但根子在思想:思想貧乏帶來語言的艱難,沒話找話自然東拉西扯,東拼西湊,前言不搭后語;思想雜亂又帶來語句紊亂,想得不深入,不透徹,抓不住中心,形不成思路,語言便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思想一夾生,語言也就有了阻礙,于是文章不清不通,百病叢生;語言有了障礙卻又要生搬硬套,生拉硬扯,于是便牽強附會,辭不達意,不知所云。至于沒有思想卻又要硬寫,那就只有鸚鵡學舌,模仿他人,更免不了矯揉造作,陳詞濫調了。寫與說如此,聽與讀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是語言理解問題,而原因在思想。比如缺乏邏輯分析能力,對文章結構的理解就受到影響;缺乏抽象能力,就難以概括文章的主題;自己思路不清,就很難理清文章的思路;自己思想膚淺,要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也不可能。相反,只有自身思維清楚了,理解才能清楚,自身思想深刻了,理解才能深刻,自身情感豐富了,才能對文章中的情感有細致的體驗,自身有了活躍的思想和足夠的思想準備,其大腦才能對文章的語言信息作出迅捷的反應,產生較高的聽讀速度和效率。可見,語文教學中的許多問題,語言只是現象而思想才是本質。一個思想貧乏的人,無論掌握多么豐富的詞匯,也寫不出語詞精彩的文章;一個思想還很渺茫、思路還很艱澀的作者,盡管懂得很多語言要準確簡煉、通順暢達的道理,他也無法做到語言的準確簡煉、通順暢達;一個思想遲鈍、情感粗陋、缺乏想象與聯想的人,無論懂得多少修辭技巧,也難以寫出好的句子;一個思想懶惰平庸的學生,無論賞析多少精品名作,也寫不出發人深省、感人肺腑的文章;同樣,一個自身思想還很淺薄幼稚的讀者,又如何能深刻地理解一篇名作平凡的語詞背后蘊藏著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呢?這種時候講再多的語言知識,做再多的語言練習,舉示再多的語言范例,也解決不了語言的問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所以說,要用好語言,首先要學好思想;要解決語言問題,首先要解決思想問題。語文教學要搞好,首先應使學生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從小養成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他們敏銳的目光、廣闊的思路和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懂得如何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周圍世界中的意義,知道如何將這些意義凝聚成一個有價值的思想,懂得怎樣迅速而有條理地把一件事情、一個問題、一種思想想深,想透,想清楚,想完整,想完面。
  思想不僅是語言的基礎,而且還是語言和語言學習的動力。當一個人有了敏銳的目光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時,他就能時時刻刻從周圍世界中發現點什么,就會時時刻刻想對周圍說點什么。當他有了這種表達的欲望而去渴求思想的表達時,就會自覺地學習語言;當他要去尋求表達的完美時,就會殫心竭慮地去研究語言,學習語言就不再是語文課的要求而成為其生活的需要,成為其日常生活中無處不留意、無時不琢磨的事物。一旦語言成為其自身的需要和興趣所在,他就會對語言格外敏感,他的學習效率一定很高,他的學習也必然緊密聯系實際,學習的效果也一定很好。而當他通過學習成功地表達了思想,他的表達欲望就會得到更強的激發,學習熱情也一定更加高漲。古往今來那些在課堂外學習語文的作家學者語言大師們不就是這樣學習語言的嗎?他們之所以取得遠勝于課堂教學的成就,并不是他們有什么語言天賦也不是掌握了什么特殊的方法,而是他們有了思想這一前提和動力。思想使他們把生活與語言聯系起來,語言成了他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關注的對象,對語言的積累和品味、揣摩、推敲成了他們無時不做、精益求精、不厭其煩的工作,而成功完美地表達思想成了他們人生最大的快樂。正是因為有了思想這一源泉和動力,他們的語言學習才充滿活力,他們的語文水平才有了飛速的提高。與此相對照的是,我們今天的語文課卻進行的是學究式的語言教學,這種教學培養了一大批既懂語言知識又能勾勾劃劃地做語言練習卻不能自如地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學生,造就了一大批能分析課文卻又不能作文的學人——沒有自己的思想,又如何能有自己的語言?這種從語言到語言的教學割斷了語言與生活、語言與思想的聯系,使學生失去了語言的基礎,喪失了學習語言的動力,使他們誤以為語文學習僅僅是掌握語言知識和課本上字詞語句這樣一個經院式學習任務,而把他們自身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新鮮活潑的思想與語言擱置到一邊。語言失去了生活與思想的根基便失去了生命,語言的貧乏枯燥、華而不實、艱難滯澀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種語言問題便接踵而至。語文課不僅沒有成為學生反映自己生活,表達自己思想的樂園而受到他們的喜愛,相反卻被他們視為生活之外的一個純粹應付考試的被動學習科目而失去興趣。語言失去了生活源泉,失去了思想根基,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語文教學由此陷入低效的循環中。
  所以說,要改變語文教學低效的狀況,必須首先改變單純的語言觀點,把發展思維和培養思想放到教學的突出位置。思想是語文聯系生活的紐帶。思想有了,語言才有;思想活躍了,語言才能活躍;思維能力發展了,語言能力才能發展;思想水平提高了,語文水平才能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二
  思想在語文教學中如此重要,是不是說我們只須抓思想培養而無須進行語言學習了呢?不是的。思想培養不能脫離語言學習更不能代替語言學習。因為思想也不是空無依傍的,它必須依托語言。盡管不是所有的思維都必須憑借語言,但要形成一個明確的思想,沒有語言的幫助是不可能的。概念的明確離不開語詞的區分,思維的展開離不開語句的構建,思想的凝聚更離不開詞句概括的準確精當。沒有相應的語詞,我們就無法捕捉辨析大腦中混沌一片的意念,它只能籠統模糊地飄移在意識中,無法成為一個完整清晰的思想,更不用說將其表達出來了。
  因此,在思想發展的同時,又必須學習語言,但這種學習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與思想培養緊密而有機地結合一起,用以促成思想的生成與表達。因為語言一脫離思想,就只有辭典意義而沒有使用意義,而只有與思想結合,才能最終轉化為語言能力。對照一下我們自己學習語言的經驗便可知道,我們苦苦學了十幾年外語,單詞背不少,語法全知道,就是說不好,為什么?語言沒進入思維,沒有成為我們的思維語言。學生學了不少語法、修辭,掌握了不少詞匯,也賞析了不少范文卻寫不好文章,為什么?語言沒有與他們的思想結合起來,不能成為他們的思維語言,也就不能成為他們自身的語言能力。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兒童的語言學習。兒童學習語言之所以那么快,除了其生理發展期的待殊性外,最主要的是它與幼兒的思想及思維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他們的語言學習總是與周圍環境的認識緊密聯系,與自身的思想緊密結合的,他們是帶著對世界認識與理解的強烈興趣和需要去學習語言的,語言一出現,使立刻進入他們的思想,活躍在他們的思維里,成為其思維的符號,運用于他們的表達中,成為他們自己的語言。一旦出現錯誤,立刻得到大人的糾正。這種語言學習與生活、思想高度統一的“教學”,使他們迅速領悟了客觀世界——思想——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轉換規律,一旦他們自己有了思想,便能立即依據這種聯系和規律創造性地生成自己的語言。正因為兒童的語言與其生活思想緊密結合一體,故而在其思維迅速發展、思想日新月異的同時,有了語言的飛速發展。而我們目前的語言教學呢?不是圍繞著學生的思想與表達進行而是圍繞著語言自身進行。單純的語言知識講授和勾勾劃劃的語言練習自不必說,就是原本很生動的課文講讀也很少聯系學生的思想。一些教師習慣于對課文進行機械的語言分析,無論是什么文章,都將其當作一個純粹的語言標本扔在講臺上,而后抄起語言解剖刀熟練地左肢右解,從段落劃分直到詞句構造,轉眼間便把文章肢解得四分五裂,而后再分別指出它們是什么結構,屬什么手法,用了那些句式、修辭,最后留下一黑板血肉模糊的語言部件,才意猶未盡地放下刀來。至于其語言結構與作者思想有何聯系,它是如何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要這樣表現,它對學生的思想與表達有何幫助和啟發,則不了了之。試想這樣的語文課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們說,再好的語言,也都是作者思想的結晶,不聯系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聯系他寫作的思維過程,又如何能深刻地理解他的語言?不聯系他的思想深刻地領悟他的語言運用,又如何能給學生的思想表達以啟發?如果不能給學生的思想表達帶來啟發和幫助,又如何進入他們的思想并最終轉化為他們自身的語言能力?如何真正使語言學習與學生思想結合起來,近期受到廣泛推崇的“賈老師教作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范例。賈老師教作文之所以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并收到非常顯著的教學效果,就在于他把語言學習與學生的生活、思想統一起來。他讓學生“用自己的嘴說自己的話,用自己的手寫自己的事和感受”,通過他們生活到思想、思想到表達的全程轉化過程,來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他緊密結合學生思維與表達中的問題去講語詞的辨析,語句的構造,抓住其思想與語言的矛盾去啟發他們對語言的探索;他將他們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引入思想,再把他們的“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葉圣陶語),幫助他們辨析語詞,推敲語句,去仔細體味這些語詞語句在表達上的細微差異,去領會語言在不同語境不同思想感情中的微妙變化,在糾正他們的錯誤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敏銳感覺;他讓學生通過語言的展開把一件事、一個問題想清楚,又通過推敲語言和糾正語言的錯誤使自己的思想更準確、更精當、更生動、更明朗、更周密、更完美、更深刻,使他們通過語言實踐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較強的語言概括能力,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逐步將眼、心、口、手統一起來。我們還可想見,當他們在自身的實踐中嘗到語言的艱難和樂趣時,就會更自覺地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就會緊密結合自己的思想與表達實際去積極主動地閱讀。閱讀時,他們就不像過去那樣“得意忘言”,只顧文章的內容情節而忘記了文章的語句,也不會像語文課那樣只分析文章的詞句而忘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在作者思想與語言的結合上下功夫,通過語言去透視作者的思想,又通過思想的發掘去更深更細地品味語言,在語言的字里行間感受作者的眼光、氣度、襟懷,揣摩他的思路,體驗他的情感,體會他概括事物表現事物的方法,理解他之所以這樣表達而不那樣表達的種種良苦用心,再通過反復的閱讀乃至背誦加深對語言的思想領會和情感消化,將語言連同思想一起內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融匯到自身的思想血脈中,成為自身思想及表達的啟迪與追求,成為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相一致的語言直覺。這時,他們的語言學習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們學到的不再是一堆游離于思想之外的符號編碼規則,而是與他們一開始觀察事物就聯系在一起的、與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整個思維過程相伴相生的、有聲有色的語言音響和畫面。語言就不僅僅是一個記錄思想的工具,而成為其概括事物、形成思想、發展思想、深化思想的武器。一旦他們有了新的發現,這些語詞就自然地活躍在他們的思維中;當他們要去表達的時候,語言的直覺就自然而然地告訴他們應如何去表現,相應的語詞便自然而然地流轉于唇齒之間,訴諸于筆端之下,成為他們自身的語言能力。“賈老師教作文”的啟示并不只在作文本身,而在于他表達了一個思想,即語言學習必須與學生思想結合為一體。語言學習與思想培養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也不能單獨推進。它們都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只有將二者統一起來,才能最終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
  思想與語言必須統一,但這種統一又只是相對的,它們更多的時候是處在矛盾中,處在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中。有時思想領先,語言滯后;有時語言領先,思想滯后。有時覺得心潮翻騰,思緒奔涌,可卻不知如何說好,或“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②,這多半是思想領先語言滯后;而有時文章寫得文從字順甚至不乏新詞麗句,然而讀起來卻空洞無物索然無味,這又多半是語言領先思想滯后。同時“語言痛苦”,有的是思想大于語言,語言難以表達作者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是語言滯后的痛苦;有的是自身思想水平不高,思維方法不對,對事物理解不深不透,致使語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和要害,因而表達不出來——這又是思想滯后的痛苦。同是一個人,面對不同的對象時情況也不一樣。一位同學寫《我的父母》時語言枯澀,空洞無物,原來他自小父母離異,長期的孤兒生活使他對這一話題無從說起;而當他寫世界杯足球賽時卻妙語連珠精彩紛呈,原來他是一個球迷,平時看的是球,想的是球,說不盡道不完的也是球,所以每一篇關于“球”的文章自然是出口成章滔滔不絕。前者是語言領先思想滯后——童年的他無法理解這樣的事,思想茫然自然無話可說;后者是思想領先語言滯后——對于他夢牽魂繞的那個“黑白精靈”,再豐富再生動的語言也不夠用。另外不同時期不同年齡也不一樣。因此,語文教學又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對于語言領先思想滯后者應結合語言講思想——促進其思想的生成發展;對于思想領先語言滯后者應結合思想講語言——在思想的基礎上促使其語言概括力和表現力的提高,由此形成一個思想帶動語言,語言促進思想,互相依托,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如果不分青紅皂白,蘿卜青菜一鍋煮,教學必然是隔靴搔癢,難以奏效。
  由上可知,語文教學中的許多問題,都源自于思想與語言分離。過去我們一度強調語文的思想性,但受當時那個時代影響,誤將思想性狹隘地等同政治思想掛帥、思想品德教育和文以載道,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以后又撥亂反正,矯枉過正,強調語文的工具性,把語文課又上成了語言課。觀念上的忽左忽右導致教學中語言與思想的分離,語言與思想的脫離又導致了思想與語言的兩敗俱傷。目前盡管理論上提出了二者的結合,但并沒有在實踐中真正把握二者的辯證關系。尤其是沒有看到思想在語文學習中的動力作用和樞紐作用,沒有看到一切語言學習都必須與思想結合方能最終轉化為語言能力,致使本來孜孜以求的語言教學也難以收到效果。語文教學要改變低效的狀況,就必須破除上述那些片面的教學思想,建立起以思想為樞紐,語言思想一體化的教學新體制。只有以思想為樞紐,才能真正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將其聽說讀寫連成一體,將其生活、思想、語言三者貫通起來;只有確立思想語言一體化的教學指導思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將二者有機融合起來。思想和語言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只有當它們合為一體,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平衡發展,才能形成互相依托,互相激勵,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語文教學方能快馬加鞭展翅高飛,獲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參考文獻
  ①張志公,漢語辭章學(一),見:語文學習,1993,(1)
  ②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作者簡介: 劉曉鋼,1954年生。1978—1981年就讀于上饒師專中文系,1986—1989年在南京大學攻讀文學碩士研究生,現為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中文教研室副教授,從事軍校語文教育與軍事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劉孝學 校對 劉影春)
  [*]收稿日期:1995—09—19
  
  
  
上饒師專學報74-78G1教育學劉曉鋼19961996 作者:上饒師專學報74-78G1教育學劉曉鋼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3:38

[新一篇] 語文教學亟需建立一個科學的效率標準

[舊一篇] 語文教學呼喚“真”  ——透視高考語文閱讀“失真”和課堂教學泛化現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