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中范文編選策略初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材,顧名思義,教學之材料,既是教師在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指導下組織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最重要的載體,又是教師與學生、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與教學實踐活動之間的中介。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學生閱讀和教師講授以范文編選形式出現的語文教材(教科書)得以完成的,其中,“語文教材是學生最基本的語文讀物,語文基礎知識的來源,也是思維和語言訓練、語文素質養成的典型范本”。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形成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而訓練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必須通過大量的言語材料來進行,正如葉圣陶先生所指出的:“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就是課本或選文。有了課本或選文,然后養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審美情趣,主要以課文為憑借。因此,范文的選擇與加工,將決定教科書的質量”范文是言語材料的集中體現和文化積淀,也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言語材料,是學生課堂語文學習最主要的語言資源。葉圣陶先生說得好:“我們以為雜亂地把文章選給學生讀,不論目的何在,是從來國文科教學的大毛病。文章是讀不完的,與其漫然的瞎讀,究不如定了目標來讀。”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一套語文教材,事關母語的嚴謹、純潔、規范,關系到學科知識的學習、民族精神的弘揚和一代人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百年大計,莫此為甚”。因此,選取什么樣的文章作為范文便成了語文教材建設和改革的關鍵問題之一。
    語文教材中范文的選取不僅要反映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且更要展現中國語文自身的品格和情懷,要光揚漢語言的母語化情感和民族化特色。“語文教材應當具有雙重品格,它在內容上包容了社會所需的各種知識,在形式上體現了語言和文字的運用規則,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從外部因素來看,語文教材的編寫要受教育目的、社會發展需要與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從內部因素來看,教材的選文必須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人文精神價值與語言教育價值,因此,“我們不僅要求選文的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做到有機統一,而且還要求選文在思想內容上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人文意蘊和審美價值,在語言表達上生動準確、雋永曉暢、富有個性”。要達成語文教材的這一理念,就需要尋找到范文的編選策略。筆者以為,語文教材中的范文編選應該立足以下三個策略——典范性:示之以范,授之以漁;接受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人文性:啟之以思,導之以行。
      一、典范性:示之以范,授之以漁
    什么是“典范”?就是經典、示范。范文的“典范”,就是在于其回味無窮、百讀不厭,要經得起時間考驗。文章作為藝術的精華,不僅在當時而且直到今天、未來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空間和視閾。這既是文章本身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是語文教材的魅力和生命力。夸美紐斯指出:“一切語文都不要從文法去學習,要從合適的作家去學習”。語文教學選取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作為語文學習的藍本,強調如何通過范文學習引導學生理解怎樣學會觀察、思維、感受,怎樣學習表達技巧、立意選材、積累語詞,甚至要求學生仿寫、續寫、補寫、改寫等。葉圣陶先生對范文功能的認識非常明確:“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的技能。”因此,作為言語學習的范例,范文要有示范性與可操作性。
    與一般的文章相比,范文傳遞和接受的不僅是語文載體所承載的重要內容,包括知識、思想、情感等等,而且更主要的是語文載體本身,包括文字、詞匯、語句等語言材料以及語言表達的技能技巧。與一般的語文讀物相比,范文所展示和傳遞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受語文課程的性質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制約,為實現語文課程目標、教學要求而存在,具有獨特的教育教學功能。“語文教學旨在利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語成品去指導學生的言語實踐,使他們的言語行為和言語成品從隨意走向規范,從幼稚走向成熟”。范文學習是對母語語言的傳習與訓練,對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而這個過程本質上是通過言語材料的學習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思維,訓練語言就是訓練思維。范文不僅向我們展示著作者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特殊的思想、理想、情感、情緒的方式方法和極富創新個性色彩的言語經驗,而且對學生的思維啟迪、智力開發、技能培養、直覺感染具有特別的意義。在某種意義上說,“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這些有用的表情達意的材料和經驗,也正是學校語文教學的真諦所在”。
    母語語言的學習包括字、詞、語法、修辭的習得、運用和積累,在語文學習中主要是在文學作品和各體文章的閱讀中進行的。尤其是那些范文語言,應該是該民族語言的典范,對于學生母語運用的規范和美化,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學生通過閱讀,范文中的許多優美語言不僅能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沖擊力,而且在心靈上也給予一種震撼力,甚至留下無盡的空間,升騰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人類學習語言無外乎兩個途徑:一是口語交際,一是閱讀引導。范文是學生學習語文、學習母語語言最主要的憑借,包括母語語言的拼寫規則、母語語言的運用規范、母語語言的修辭方法、母語語言的表達方式等。從某種意義上講,通過范文的閱讀來引導學生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語言,是更重要、更主要的一條語言學習的途徑,因為范文本身收納了眾多的文字、詞匯特別是色彩繽紛、蘊藉悠遠的語句,能夠為學生語言的積累和豐富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熟讀唐詩三百篇,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古文三百篇,不會作文也會編”,這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一個傳統的經驗和規律。
    “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青年現在或將來需要讀的同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思是說你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這就大概能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所以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語文教學并非要把學生都培養成作家,但是通過范文提升學生的語言品味和閱讀、寫作的能力,這一環節必不可少。經典、示范性的范文能直接進入民族語言和藝術的寶庫,既是民族語言的基本構成、語法規范的體現,又是民族藝術的一方奇葩;既是個性的表達,又是審美的創造。這種范文對于當下的語文學習來說,有利于閱讀、理解,有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和藝術品味的涵養;對未來的發展來說,學生能通過作品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人生,感受社會的力量和語言的魅力。因為,語言是一種存在,一種心靈疆域的馳騁和生存圖景的展布。作家的語言是生存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其生命力正是來自于作品語言本身的生生不息和主題背后的綿延深廣。例如《背影》,沖淡平和的語言基調堪稱散文精品,而且更因其字里行間飽蘸的舐犢之情跨越了時空、跨越了心理距離而為人傳誦。例如現在方興未艾的網絡文學,單從語言的角度講,其中有不少“精品”。這樣的文章,讀起來妙趣橫生,其語言也可以直接用于自己的作文。優秀的范文“之所以可以成為青少年一代學習語言的范例,是因為作者在表情達意的過程中成功地、有創造性地應用了民族共同語言規律,表達了自身獨特的見解和情感,給時人或后人以深刻的啟迪。從共同的語言規律到個人言語成品的過程中,作者存在著‘具體化’的心智運作,作品是民族共同語言規律的一個特例。這個特例,要求教學這篇范例的師生能夠從中看出并抽取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則。因為只有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規則才能夠促進學生去遷移和應用”。
    當前,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爭論不休的問題。事實上,就范文來說,工具性是不可回避的內容,范文就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典范,就是要讓學生掌握“語言”這個工具。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當學生已經能夠把學習中積累的語言轉化成自己語言的時候,將他們表達出來并能夠反復運用時,便成為了學生自己的工具。語文教材里的范文不僅能為學生正確、健康地運用母語提供示范,而且還能為學生創造、藝術地運用母語提供參照。教材里的范文數量雖然有限,卻集中了古今中外的語言精華,學生通過閱讀這些優秀的言語作品,既可以欣賞、玩味其中的妙詞佳句,又可以在自覺吸收、積累這些語言的同時創造性運用和個性化表達。我們說,典范性深刻呈現出言語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教材自身的文化傳創品性和語言言說的實踐品格決定了范文應該是能讓學生學習、模仿、創造。例如,文言文的編選,“賓語前置句”是怎樣的一種句式?其句式特點和規則是什么?這就需要選擇具有這種句式的范文予以示范。而關于“銘”這種文體,《陋室銘》的行文、語言具有示范功能,不少學生還能根據自身生活模仿寫出各種類的“銘”來。還有《長歌行》與《短歌行》,為什么《長歌行》比《短歌行》短?選擇具有典范性的范文,學生能一目了然還能產生濃厚的興趣。現當代文章也是如此。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樣的語句,至今還活躍在學生的腦海、作文中,至今還流傳在社會與生活之中。
    事實上,范文學習是培養學生一種對語言的敏感與驚奇,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策略性。漢字本身的結構美、音樂美表達了人的文化心態,優秀的范文往往能觸及學生思維的樞紐和情感的閘門,因為語言就是一種思維的表達,一種情感的闡述。這種語言給予學生一種啟迪,一種震撼,學生愿意走進并親近這種語言,擁抱并擁有這種語言,于是也在思考,我為什么不可以寫出這樣的語言,我也能寫出這樣的語言。“語文教材的課文是作者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智能操作寫成的,其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智力因素和語文技能因素,課文所具有的范例功能,主要就是這些因素對學生學習語文和發展心理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在驚嘆于作者語言魅力的同時,也激發起學生語言的原創力和生長力。字詞的絕妙組合,情趣的完美聚合最淋漓盡致地表達著作者的思維、思想、情感、情緒,這種范文的示范性恰恰完成了對學生語言的誘發和塑造,對學生思維的開啟和渲染。由此可見,范文學習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積淀起深厚的語言功底和敏銳的語感能力。不斷地接受這些優秀的范文,從接受范文語言的沖擊、刺激到自覺地學習、吸收,其抽象的語言規則意識、言語材料的運用能力、語言的修辭技巧也就自然形成了。在具體感受、直接領悟這些范文例子的基礎上,學生就不僅能深入理解這些語言作品,而且能牢固掌握母語語言運用的規律和規則了。可以說,“課文的典范性是整個語文教材典范性的核心……課文是不是具有典范性,這才是語文教材生命力強弱的決定性環節”。范文的典范性,其精義就在于對學生語言感受力和表現力的拓展,對學生想象和聯想的激蕩,對學生言語之“思”和語言之“詩”的光揚。
      二、接受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語文教材的范文編選,曾經一度單一圍繞語文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來組織,如今從學生喜歡的、親身體驗的生活場景、情境入手選取內容,強化審美體驗、實踐創新,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感情世界,在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有重要啟發。感染與接受、鑒賞與模仿、表現與創造、文學與文化是重要的學習領域和學習方式,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是培養學生語文審美能力、語文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范文應當激發學生欣賞文章的興趣,使他們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文章的經驗,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只要課文對中學生有可感覺性和感受性,能夠感發他的幻想力和想象力,能夠激發他的個人表達欲望,他就會調遣自己的語言儲備,把民族語言轉化為表達自己的生活觀察和體驗、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所以,范文應該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語言表現、個性化言語能力和交際技能,幫助學生樹立大膽表現語言的自信心,在提高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及文化藝術素養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關鍵在于范文的可讀性程度和學生的可接受水平。
    我們的語文教材以選文為主,即選現成的文章,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和線索編排在一起。但這些文章的作者在創作時,大多是以成人讀者為閱讀對象的,很少考慮不同年齡、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因此,語文教材的編寫者,就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注意選文的可接受性,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選課文,更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分析課文。“教科書的‘可接受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材要考慮特定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深淺適度;二是選材要適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一些年齡教育心理學家特別強調在編寫過程中貫徹心理學原則,指出“教科書的敘述方式,除應遵循學科內容的編排體系外,還應注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眼界,促進學生在學習知識時發揮獨立性”。“應考慮到課本所傳授的知識應當同兒童的生活經驗,同他們慣用的邏輯推理密切聯系起來”“教科書應當是引人入勝的和有趣的,應能發展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學精神”。蘇聯教育家、心理學家贊科夫曾在20世紀50年代編寫語文教材時強調“年齡興趣性”:“一方面,所選文章要符合兒童年齡心理特征,作品應符合兒童掌握語言的可能性——兒童能獨立地閱讀作品,能理解其基本思想,作品有高度的詩意,兒童能從中得到享受;另一方面,所選文章能使兒童感到有趣”。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的求知欲望特別強烈,創造意識活躍,一切都處于逐步成型之中,特別是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普及和進步,又使中學生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思維模式不斷變化,甚至言語材料和言語表達方式也不斷豐富。因此,我們編選的范文,無論是題材、體裁、主題、立意,不但要注重“有用”“有益”,還要注重“有趣”“有味”,要避免陳舊、狹窄,力求新穎、豐富。范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情感力、獨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見解力,喚起人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向往的激情,一種想象的力量,一種探索的勇氣,一種浪漫的精神,能欣賞語言的美和駕馭語言,啟發學生閱讀的創造性。陳啟天在談到國文教材標準時指出,國文的內容要真,“一要合于科學的道理;二要合于人生的真義;還要這樣真的內容,是中學生切己的問題,是中學生能解的事實,才易收教授上最大的功用”;沈仲九指出,“國文研究的材料,以和人生最有關系的各種問題為綱,以新出版各種雜志中,關于各問題的文章寫目。這種問題和文章,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現代的思潮,實際的生活,社會的需要,世界的大勢,而且要有興味”。
    當前關注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不少是大學教授、著名作家,他們往往從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出發,認為學生應該多讀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強調文學修養和文化熏陶。誠然,這與語文教學的總目標是一致的,但是,學生由于年齡、心理、個性、性格、愛好、家庭背景等不同,他們對文章的選取、需求、興趣都會不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適宜于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閱讀和接受,也不是所有的語言形式都能被各種語文水平的人所接受。“并非所有的名家名篇對所有學生都能夠產生吸引力的;有沒有吸引力,要看它們對學生來說是否有意義;而意義的存在不是純客觀的,而是由學生的主觀感受來決定的”。只有那些具有很強烈的直接可感性的作品,不僅是語言藝術的穿透力,還有藝術形象的感染力,才會真正吸引讀者,打動讀者。學生會為語言功夫和形象塑造所折服,為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融化。這已經不再是學生對作品的感受,更是一種享受,學生不僅接受了作品本身,而且也在心中重新詮釋了作品取向。在這個意義上說,范文的編選還必須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生活需要、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從某種程度上說,關注學生的心理是語文教材能否調動學生積極性、主體性和創造性以及活躍課堂氣氛、拓展課堂空間的關鍵環節。“教材教材,是用來教學生的材料,而‘教’的規律是離不開教學雙方的心理規律的,就以課文的選擇為例,課文不僅是‘范例’,而且還應該是‘適例’,也就是說適宜于某個年齡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這一方面,國外的一些教材做得比我國好,他們非常重視教材的可讀性和可感性。如:俄羅斯認為教科書應“具有供學生獨立學習的可接受性”,日本的教材注意“精選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題材和內容”。
    就一個作品而言,學生能夠感受到的是其最基本的話語形式、語體風格和語義背景,即使有個別字詞、語句、段落不懂也沒有關系,通過具體講解、全文聯系,能夠自覺運用的詞語豐富了,修辭手法增多了,語言形式、語言表現力自然也就增加了。例如編選《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課文,這本來是一首歌詞,但其語言的清新可人、節奏的優雅動人遠非一般的作品可比,我們的語文教材完全可以做這樣的一種嘗試。過去我們的語文教材,太注重思想政治方面的標準,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性格特征和認知規律,忽視了文章應該體現與語文教學相關的教育內涵、語言的訓練與積累、語感的體會與涵養、思維的拓展與開闊、情感的陶冶與體驗。文章本身是一種藝術,思想性與藝術性是文章的基本標準,但是否適合語文教學并不能按照藝術創作的標準。編選一些政論性很強的文章,學生學起來乏味,老師教起來吃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批評的:“茍編者并不好之,其何能令教師好之而樂教之,學生好之而樂誦之乎?”
    “語文教材是‘教本’,更是‘學本’,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憑借。因此,語文教材的編寫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必須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必須有利于學生進行理解性學習,實現知識的遷移,學會運用知識,培養技能,必須有利于學生創造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教育講究“因材施教”,語文教材也應該“量體裁衣”,不能純粹為迎合時代而肆意助長思想政治高度,語文教學不是政治教育,語文教材也不是理論讀本,童慶炳先生認為“教材應該選那些風流蘊藉的作品,‘風流蘊藉’,這是我們古人對文學語言的要求。‘風流’就是有詩意,‘蘊藉’是指蘊含的內涵豐富深厚。它要求言外之意,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在很大程度上說,語文教材的范文并不是著重于訴諸人的理智,而是側重于呼喚人的感情。換言之,如果范文僅僅是思想政治材料而毫無趣味性和啟發性可言,這種范文也就失去了它的教學價值和意義,自然也就失去了讀者和教者。這不僅會扼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會損害文章的閱讀價值和文本意義。所以,當教材的編者在眾多備選的文章材料中決定取舍范文的時候,重要前提之一是既要重視文質兼美,又要注意適合教學。這適合教學,就包含著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在內。
      三、人文性:啟之以思,導之以行
    雅思貝爾斯指出:“要成為人,須靠語言的傳承方能達到,因為精神遺產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傳給我們。”語文教材中范文教學的意義和價值遠遠不是當下一種閱讀、欣賞與語文需要的滿足,它要提供給學生一種思維、思想和理想,對學生進行一種生命的啟迪、審美的陶冶和詩意的解放。語文教材的范文根本意義和價值在于通過以閱讀、鑒賞文章和寫作,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漢字形式和詞語組織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文章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語言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語文、熱愛藝術、熱愛生活夯實基礎。
    語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學科教材的地方在于:語文教材是以范文的學習和涵養完成的。其他學科的教材,基本上是一種嚴格的、規范化的知識教育或技能教育,它們以知識或技能本身為要求和規范。范文作為語文教材的主體部分,雖然也體現出漢語言嚴格的、規范化的知識教育(語、修、邏、文)和技能教育(聽、說、讀、寫),但范文又不是純粹的語言模仿和單一的知識學習。“教學民族語言,是在傳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在塑造未來的民族魂和國魂”。范文教學既承担著母語學習的教學目的,在知識教育的同時更承載著對學生生活的引導、人格的提升、人性的啟蒙。范文的學習首先是以語言知識教育為邏輯起點和基本手段,讓學生通過范文的閱讀、積累、感悟,掌握母語語言文字,母語的拼寫規則、母語的運用規范、母語的修辭方法、母語的表達技巧,通過語文教材的主體——范文,包括天文地理、花鳥蟲魚、風土人情、宇宙自然等豐富內容,顯示語文的言語形式、文化品格和精神特質,通過口頭交際和行文寫作的實踐操作,使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內容內化為現實性的生存技能,經過學生心靈化的體驗和頓悟、個性化的整合和轉化、人格化的提升和騰宕,體現出對學生思維品格的拓展和對學生求真、創美、行善的整體性教育。
    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范文進行的,就是要“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范文教學既是知識教育,更是能力教育;既是書本教育,更是生活教育;既是文化教育,更是人生教育;既是工具教育,更是人文教育。語言的學習、言語能力的習得乃是學生基本生存手段的工具性奠基教育,而對學生進行言語人生、生活智慧的教育卻是范文教學的人文性理想目標。范文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教育的憑借,通過范文來進行語文教育就具有了文化與教育的雙重品性,范文體現出人、文化、教育三者之間對世界的感覺和認知,它反映作者,折射社會,自身是一種文化存在的結果,民族的活化石,還能作為下一代接受教育、歸屬文化的支持,因而,范文本身體現著經驗、知識和智慧,為人的成長夯筑了一道精神長城。總之,“從特殊言語的范例中抽取出具有一般性的規則,這就是范文的‘由篇達類’的作用。從一篇言語范例中總結出作者執筆為文時的成功經驗,這就使范文教學實現了從靜態的語言規律向動態的言語經驗的過渡。把范文作為累積語言材料和積淀文化素養的對象和手段,這就逐漸使學生從‘讀范文’向著‘學做人’的高標邁進了”。
    遺憾的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一言以蔽之,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這反映在語文教材上則表現為范文編選人文性策略的錯位。過去,不少說教性、政治性的文章充斥了教材本身,語文教材渾身彌漫著的似乎是一種割舍不了的工具情結。范文的語言標志著自身的存在,更標志著一種人的存在,范文的人文性要體現出一種感性流動的生命狀態和鮮活的精神圖景,就是要通過母語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民族人格、國格、情感、情操,塑造學生的民族、祖國、世界理想,張揚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對國家、社會、人類的責任心,對民族文化、歷史、人類文明的虔誠和景仰。人文性是一種情愫,一種胸懷,范文的選擇旨在引導學生的精神境界,學語言,會言語,開智慧,煉人生,這是一種人生的大技巧,一種人性的穿透力,一種人文的震撼音。通過理性的思維、情性的語言去闡釋智性的光輝和詩性的神采,給學生以真實的人生的氣息,流淌的生命,學生不僅找到作品的感覺,而且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呼吸、聲音和身影,找到一種反思和追問,找到一種執著和堅韌。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認為:“國語教學不只是簡單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句讀的問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容問題。國語不是訓詁之學,而是活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范文是學生接觸母語、感受語言最直接、最豐富的窗口,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對母語、對文化的感悟和直覺,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人性覺醒和對美的朦朧意識與永恒追求。范文的人文性,是要直接關注人的心靈性感悟和情感性把握,是為學生打造一種精神基石,這種人文性的精神內涵在于其文章頑強的支撐點和永恒的生長力,源于一種生命理想和生存意志,這種意志直接生發出人的態度和生存情緒,這種理想直接表征出人的信念和生活信仰。在人文性的范文中,人類求真、創美、行善的終極追求,人類反省、拷問、覺醒的行為真相都濃縮在一個個方塊字中,都聚斂在一篇篇生動可感的字里行間。這是一種生存的終極情懷向一種生命的基本情感的沖刷,是一種生活的彼岸世界向一種生命的現實需要的洗禮。范文選取應該是那些具有活脫脫的情感,具有爆發力的心靈和思考的靈魂,擁有覺醒的人的個性化的意志之光和生命之采,以人性光照生活,以生活開拓人性,以刷新和升騰學生創新的品格和生存的勇氣。例如編選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人的不屈不撓的與命運的抗爭讓人感動,同時更給人激勵。《金色的魚鉤》中革命戰士的頑強堅貞、人道主義精神都傳遞出人性生生不息的張力和偉力。只有以這樣的范文,才可能以精神的巨人點燃學生智慧的熊熊火炬!
    語文教育,就其本身來說,它是生活教育,它是存在教育,它是歷史化的品格教育,它同時也是開放性的生存情感教育。范文作為語文教育的一種工具和手段,是讓學生閱讀和學習了這些文章以后,不僅是能規范性、健康性、創造性和藝術性地運用母語,熱愛、親近、擁抱和創生母語,而且要學會正確對待生活和學業,對待自然和人生。范文是民族和人類文明的精神窗口,作為一種融進了歷史化又是現實性的人文財富,本身蘊藏著或高遠、或蒼茫、或深邃的人性的美感和生命的質感,這種人文性能喚醒學生的,才是廣袤的生存體驗和領悟能力,才是無窮的想象空間和生命意識,才是奔騰的自然情懷和宇宙情結。我們說,真正擁有人文性的范文既充滿著理智的挑戰和思辨,又洋溢著智慧的樂趣和浪漫,這種范文的人文性是對人的啟蒙和解蔽,是對人的敞亮和醇化,而不僅僅局限或徘徊在“思想健康”的標準,不僅僅滿足或醉心于“文質皆美”的要求。因此,我們的范文選取,不僅要把人類的偉大思想、理想、精神聯系起來,也不僅要把民族、祖國、國家聯系起來,把人生、文化、歷史聯系起來,而且更應該把人、人生、人性、人的喜怒哀樂聯系起來,把教育者、學習者、作者的生活、思想、情感聯系起來,把人生的真假、善惡、美丑都聯系起來。要體現人的尊嚴、價值、理想、信念、情操、意志,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滿足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形成民族價值觀念,提升公民道德品質,拓展思維能力,傳創文化藝術,要讓學生積極自覺地產生對人自身完善的追求與關注,對宇宙自然健康和諧的關愛,對地球物種生態平衡的關心。惟其如此,我們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可能會擁有更高的道德情操與生態良知,會具有回歸自然與天宇的精神品格和氣宇胸襟——天真爛漫的小愛之心、舍我其誰的大愛之德和頂天立地的博愛之美!這也正是語文教材的靈魂與內在推動力,這也正是語文教育亙古不絕的主旋律與生命力,這也正是范文編選人文性策略的深刻意義和價值內涵。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成都76~80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張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2001/01/023閻鳳橋劉Just Another Day
  by Charlotte"Charlie"Volnek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eps a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full of human concern guided by "the human orientation though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especi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 growth,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human.張華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61006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成都76~80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張20042004This poem was written by a terminally ill young girl in a New York hospital and was sent by a medical doctor,Dr.Dennis Shields.1.As/Since 2.because 3.for/because 4.because...because/5.Since/As/6.Because 7.because/for 8.Because 9.Since/As 10.for/because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2001/01/023閻鳳橋

網載 2013-09-10 20:53:45

[新一篇] 語文教師:詩意地生活著

[舊一篇] 語文教材建設的多維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