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與途徑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高中地理素質教育的目標
  學科素質教育的目標,在取決于社會對人才規格的總體要求下,還必須根據學科研究的對象、知識構成、結合學生心理特征以及人才選就的心理過程來確定。因此,高中地理素質教育目標,我認為至少要涉及高中地理知識體系、學生道德情感狀態和地理行為規范三個領域。通過這三個領域的教育活動,才能使學生的地理素質逐級達到:“知地(知識素質)(A)→愛地(品德素質)(B)→用地(行為素質)(C)”三個層次目標。
  附圖G328e09.JPG
  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一般來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生從學習中清晰感受到國情知識的信息;逐步形成各種地理智能;產生愉悅的審美情趣,并將它們貯存于大腦,進而產生強烈的情感意識,達到知地的目的。(A)
  學生在知地的基礎上所萌發的地理意識,通過教育培養,促其內化,從學習的初步狀態,帶著強烈的情感深刻地理解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復雜性,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工作的艱巨性,進而增強學生探求地理知識的欲望,自覺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逐步增強學生熱愛地理的情感意識,從而使地理教育達到一個新的層次。(B)
  隨著地理教育過程的深入與學生心理素質的層次提高,高中地理教育的目標就提高到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幫助他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使學生在與環境的交往中體現出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力及行為選擇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并依此指導自己的行動,規范自己的行為。(C)
  教學中,上述三個目標的逐步落實,實質上就是地理知識素質、品德素質和行為素質教育的逐步實施過程。
      二、高中地理素質教育的內容
  教育目標決定教育內容。高中地理素質教育內容,不僅包括學科德育要求、知識和能力要求,而且還應包含學生地理道德情感和地理行為習慣的養成等內容。因此,高中地理素質教育內容應從以下幾方面確定:
  1.基于面向全體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教育;
  2.著重培養能力(讀圖、觀察、思維能力等),尤其是創造能力(如小城鎮規劃設計等);
  3.尊重學生個性,基于個性差異的教育;
  4.STS教育;
  5.強調學生未來發展的遷移,通過挖掘潛能,啟迪心智,開發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提高的途徑,傳授自我教育的方法,增強自我發展的后勁。
  以上五方面內容,可充分體現地理“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全面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等多種特征。
      三、高中地理素質教育的途徑
  (一)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以可持續發展教育為主線的教學思路
  可持續發展教育包括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多學科領域,但其促使人地協調發展的核心思想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很強的地理性。高中地理在教育全體學生理解、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自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方面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確立可持續發展為主線的教學思路,是高中地理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學時應緊緊圍繞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清潔能源與交通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工業和經濟的區域開發和整治;環境污染與控制;全球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等內容。讓學生正確理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協調人地關系,進而深刻認識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論思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一過程中不僅包含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實施智能開發,同時還滲透了對學生健康心理教育和審美情趣的培養。
  (二)確立以素質教育為基點的“開放式”地理教學模式
  “開放式”地理教學模式是以“結合實際、提出問題→引導觀察、展開聯想→組織討論、啟發思維→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練習檢測、獲取反饋”課內課外相結合的一種教學形式。教學過程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多種媒體傳遞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和信息反饋。這種教學模式可帶來高中地理教學四個方面的轉變。
  1.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負效應是扼殺了聰明才智。實施“開放式”教學模式,正是真正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狀態下解放出來,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老師提出問題,教給學生如何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在思維活動中表現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例如,我在上完“氣旋與反氣旋”一課后,提出了一個擴展型問題:試論氣旋與臺風的形成及對我國的影響。一名學生不滿足于課文內知識,他翻閱了不少報刊雜志,出色地在班上宣讀答案。課堂上結合實際的提問,能引起學生或評論、或質疑,此時,一旦給予他們地理思維的鑰匙,就能使他們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自身的地理素質便得以提高。
  2.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開放式”地理教學模式在加強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和智力開發為核心的各種能力訓練和培養中有著顯著的效果。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不同地理事物,按層次和順序觀察,或抓住重點觀察,或整體與局部相結合觀察,展開聯想,通過對地理事物的結構、演變、分布的分析、比較、綜合得到新的地理形象。同時在組織討論中,學生通過對地理概念、規律和原理的分析、論證,可不斷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維能力。例如,我講“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時,引導觀察“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圖,可讓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世界氣候類型分布位置、氣候特征等形象,然后通過討論建立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與世界氣候分布規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地理形象。
  3.變單調枯燥為生動活潑。單調枯燥的課堂氛圍,是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的必然產物。而“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創設了學生活潑的課堂氛圍。例如,在學習“恒星日與太陽日”部分時,我設計了“設境演示法”,要求三個學生分別扮演“太陽、恒星、觀測者”,當我把情節導演好,下面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了,都要求表演。這樣生動活潑的課,學生非常愿意上。
  4.變題海苦戰為愉快輕松:實施“開放式”教學,就應講求學習效益。我根據大綱要求,在課內按“閉卷→開卷→互對答案→討論→爭論→教師答疑”的過程進行復習。每節課都留出3-5分鐘讓學生完成前三個過程;課后進行討論、爭論;二次課前用2-3分鐘進行答疑。就這樣,學生的課業負担不但減輕為近于“零”,而且輕松愉快地就掌握了地理基礎知識,學習主動性得以提高,效果很好。
  (三)強化STS教育,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STS是指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英文縮寫。它的基本精神是倡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緊密結合。它反映了世界科學教育改革的潮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強化STS教育有著廣泛的前景。例如,結合學校所在地條件,開展天文觀測、天氣預報、地質考察、土地資源調查、城鎮工業布局與規劃、環境調查與監測等等,通過實踐活動,地理書本知識得到驗證與運用。這樣既鍛煉了學生意志品質,增強了他們體質,深化了課堂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視野,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課程·教材·教法京55~56,59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田小明19981998四川省鄰水縣鄰水中學 田小明 作者:課程·教材·教法京55~56,59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田小明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4:22

[新一篇] 高中地理會考學生答題錯誤分析及對策

[舊一篇] 高中地理教學觀摩課引發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