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進程不斷推進,課程資源的重要性也日益顯現出來,沒有良好的課程資源支持,再好的教育改革設想也難以得取預期的效果。研究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既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也是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本文提出有關歷史課程資源的若干理論與構想,旨在為廣大歷史教師及歷史課程研究者提供一些資料與幫助,以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為我國的歷史教學開創新思路。
   一、課程資源的涵義
  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來源。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指的是相對廣義的課程概念,也就是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以前,我們普遍將課程資源物化,認為課程資源就是教科書、參考書等。事實上,這種認識是很不全面的。因為,從課程目標實現的角度看,凡是對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應該歸屬于課程資源,這其中既包括教科書、參考書、教學場所等物質資源,也包括學科專家、教師、學生等人力資源。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全面而科學,使所有的因素都能很好地為教學服務,這樣才能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就歷史課程來講,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資源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的網絡、科技成果。如果能將這些資源很好地開發、利用,對于我國的歷史教學和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可以說,課程資源在當前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廣闊涵義,也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教學質量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程度緊緊地掛上了鉤。當前,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加強對課程資源問題的研究,澄清課程資源的概念,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這雖然是對基礎教育所有學科提出的共同要求,但由于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它的課程資源豐富而復雜,因此完成這項課題就顯得更為重要。這不僅僅是學科課程專家的任務,更是每一個歷史教師的任務,只有將廣大歷史教師動員起來真正參與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之中,我國的歷史教學水平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二、課程資源的種類
  用不同的分類標準,課程資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種類,這些種類往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目前,我們一般是將課程資源分成三部分: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以及各種教學實踐基地;二是校外的課程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三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如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網絡技術、遠程教育等。這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人力的資源和物化的資源。
  歷史學科,由于其獨特性質,使得它擁有極為豐富的課程資源,根據較為常用的分類方法,我們可將歷史課程資源分為下列幾種:
  1.歷史教材。教材一直是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教學的基礎。長期以來,教育界一直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歷史教材內容就是學科知識。其實,教材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主動探索新識、提高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歷史教材應該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選擇對學生知識、能力以及情感、價值觀的發展有益的內容,從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出發,展現全面而有特色的歷史知識。目前,中國教育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教材不僅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的“學”本。在教材的編寫中充分體現人文思想、創新精神,是歷史教材的改革之路。在新的教育改革體制下,教材的編寫不再為一家所壟斷,只要具備條件,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編制教材,這有利于思想的創新和教材質量的整體提高。
  同樣,教材的選擇權應該歸學校、教師和學生。他們依據本地區的特點和自身的要求,可以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材。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大進步。教材的編寫打破了壟斷,同樣,教材的采用也不再由上級指示,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由教育主體自由選擇教材。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傳統課程資源的教材必須及時地進行改革,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及教學實際,只有如此,才能使教材散發出新的光芒,真正成為課程資源的核心。
  2.學校圖書館。它是歷史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較好地利用學校圖書館的相關資料無疑給歷史課程的教學帶來很好的輔助作用。這些相關資料包括:歷史文獻、通俗歷史讀物、歷史期刊、歷史小說及考古、文學和旅游等方面的讀物,這些圖書資料能夠豐富學生的社會、人文知識,加深他們對歷史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3.社區歷史課程資源。在充分利用校內歷史課程資源的同時,校外、尤其是學生身邊社區的課程資源也是我們必須積極發掘的。這些資源包括:社區的圖書館、資料室以及少年宮中有關歷史方面的活動;社區中豐富的歷史人力資源,如歷史學專家、歷史教育學專家、閱歷豐富的長者等,他們能夠在不同的層次,多角度地為學生提供歷史素材和歷史見解;家庭中的歷史資源,如家譜、不同時代的照片、實物以及長輩對往事的回憶與記錄等。在利用社區歷史課程資源時,可以廣泛地采取社會調查、小組活動等方式,這樣可以在鞏固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其動手、動腦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4.歷史音像資料。這是一種現代化的課程資源,既包括真實的歷史記錄片、錄音,也包括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這兩者在實際使用上情況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的內容科學可信,真實地展現了某一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后者是現代人對歷史事件、人物的再加工再創作,雖然它們或多或少地能夠提供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具有一定可信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歷史理解能力,但使用要慎重,尤其是娛樂性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往往帶有戲說性質,不能作為歷史課程資源。
  5.歷史遺跡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中國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遺址,蘊涵豐富歷史內容的博物館、紀念館以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這些都能夠給學生直觀的歷史感受,是我們必須開發和利用的歷史課程資源。我們以前在歷史教學中對博物館和紀念館雖有一定利用,但力度不夠。我們應該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帶學生去參觀歷史的遺跡、遺址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歷史攸久的人文景點,將課堂教育的范圍擴大化。在這一點上還可以動員學生家庭的力量,全面地利用這些實物資源。
  6.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隨著社會的進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歷史學習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豐富的信息來源,成為歷史課程的新資源。教師通過電化教育設施,制作歷史課件,可以在課堂上展示更多的歷史資料,利用多媒體授課,已經成為目前我國教育界積極推廣的教學形式之一;通過歷史教學軟件,可以模擬出幾百年、幾千年,甚至萬年前的社會面貌,使學生更為直接、更為迅速地了解歷史、掌握歷史,賦予歷史課程新的生命;通過網絡,學生可以訪問世界各地的歷史教育網站、歷史資料數據庫、圖書館、檔案館等,使歷史課程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局限于學校,而是朝著更大的空間發展。當然,對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們要看到,先進的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從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師地位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條件、自身特點采用適當的多媒體、網絡手段,為教學錦上添花,而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課件的美觀、新奇而忽視其實用性。另外,我們在積極推廣多媒體教學的同時還要反對那些把多媒體教學當擺設以及將教學過程復雜化的情況。對于那些為了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或者為了應付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而空設多媒體教室的情況,要予以制止。
  前面提到的六種歷史課程資源是我們普通意義上說的課程資源,基本上屬于物化的課程資源,受到普遍認同。隨著新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一種特殊的課程資源開始被強調,它是一種人力的課程資源,就歷史課程這個專門的學科講,指的是歷史教師。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將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利用者,沒有作為課程資源的一種來開發和利用。教學實踐證明,教師不僅僅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了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課程資源重要的載體,而它本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的水平,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在自身以外的課程資源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往往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
  同其他學科的教師相比,歷史教師本身的素質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就更為明顯了。前面提到,歷名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人文學科,它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能夠在學生面前展現一種通曉古今中外、博識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這對教學效果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完善自身學科知識的同時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論,如教育學原理、教育心理學、科學教育方法等。因此,在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首位,通過對教師這一重要課程資源的開發,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
   三、我國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概況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課程實施、目標實現的基本條件,應該而且必須受到重視。從世界的角度看,凡是教育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其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程度也很高。在我國,長期以來,課程資源被簡單地理解為教材,一提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就想到修訂教材、編寫教學參考書,而沒有考慮其他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這種僵化觀點的長期存在,是導致我國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把教材當作惟一的課程資源以外,長期以來,我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實施空間、資源內容等方面也較為落后。從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看,主要是依靠少數的學科專家,并沒有將廣大的一線教師調動起來。從課程資源實施的空間看,僅僅將教學局限于課堂,使課堂成為利用課程資源最重要的載體。我國的學校教育中普遍缺少相應的專門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參觀考察場所等,這樣很不利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科學技術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課程資源的內容看,往往偏重于知識特別是學科知識的開發,忽視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教材結構單一,相應學科知識的新發展和各學科知識間的滲透與融合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課程內容往往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否認以往我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果,經過研究與探索,我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有一定進步的。以歷史課程資源為例,近年來,我國的歷史教學已不是完全以教材而教學了,博物館、歷史遺跡、歷史音像資料以及大量的歷史文獻已經作為歷史課程資源運用在歷史教學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對其研究的深入程度及運用的自覺性都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尤其在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情況下,重視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是全面實現歷史課程標準的重要保障。
   四、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了解課程資源的涵義和種類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過去,我國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價值認識不夠,大量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社會資源沒有被納入教學的范疇,其教育的功能和意義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和利用;教師、學生和家長不知應從哪里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不知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來進行有效的教育;學校教育系統不完善,資源擁有者缺乏為社會、為教育服務的意識,不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教育規律,大量的校外課程資源閑置浪費現象十分嚴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但這種開發和利用不能是盲目的,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
  一般課程資源的開發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基本途徑。第一,開展當代社會調查,不斷地跟蹤和預測社會的發展需要,以便確定或揭示有效參與社會生活和把握社會所提供的機遇而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第二,審查學生在日常活動中,以及在實現自己生活、學習目標的過程中能夠從中獲益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知識與技能、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教與學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各種素材,以及開發和利用相應的實施條件等;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學生的情況,以了解他們已經具備或尚需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素質,以確定制訂課程教學計劃的基礎;第四,鑒別和利用校外課程資源,包括自然與人文環境、各種機構、各種生產和服務行業的專門人才等資源,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財富;第五,建立課程資源管理數據庫,拓寬校內外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多數人認為,課程的開發和利用要以經濟做后盾。誠然,這種說法有其可取性。不同的教育環境,課程資源的狀況往往存在相當大的差別,特別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條件性課程資源方面。我國的一般情況是,經濟發達的東南部地區課程資源的狀況比中西部地區優越,城市比農村優越,同一地區條件好的學校比條件差的學校優越。但這并不能說經濟基礎薄弱的地區、學校就不能較好地開發和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他們如果能夠根據本地區、本學校的優勢與特點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下面就我國不同地區歷史課程資源的形式、內容,談一點個人看法。
  1.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經濟上的差異是目前我國東、南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不發達地區最大的區別,但這并不直接影響它們在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上的進程。發達地區可以充分地利用當地的圖書館、網絡資源來進行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甚至到外地參觀歷史古跡;不發達地區可能在圖書資料和網絡媒體方面條件差些,但在實際的古跡資源、文化資源上則可能有發達地區不能相比的優勢。中國古老的文明起源于我國的中西部,歷史進程中無數次決定性場面也曾發生在中西部,它們留下了大量遺跡和生動的歷史故事,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形象地感受歷史的真實,增強歷史教學的說服力。因此,中西部地區的歷史教師可以廣泛地開發歷史遺跡、遺址,充分利用當地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
  2.城市與農村。就整個中國來講,城市與農村在教育上最大的差別也是經濟差異,但就同一地區的城市和農村而言,歷史課程資源最大的區別應該是其形式的不同。年輕的城市遠沒有古老的農村更富有的歷史說服力。城市中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往往通過學科專家的學術研究、學校教師的教學實踐以及網絡媒體的充分運用來完成,這些課程資源的開發雖然與時代發展同步,但容易陷入空泛,物化的歷史資料,也多局限在一些文字材料和圖片資料。農村的情況則不同,圖書和網絡資源相對不足,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大多通過第一手資料來進行,特別是遺跡資源和口碑資源。遺跡資源是指歷史留下來的古跡、文物等,口碑資源是指口耳相傳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以及家族史、家譜等。如果將這些加以開發和利用,運用在歷史教學上,是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的。
  3.同一地區條件好的學校和條件差的學校。一個值得提倡的方法就是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的開發是相對于國家課程的開發而言的,是一種“研究——開發——推廣”的新模式。由于國家課程的開發是將課程標準化,具體教育對象抽象化,容易忽視具體學校、具體教育主體。根據新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不同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進一步來開發課程資源,設置課程。這其中,教師的作用尤為重要,提高廣大歷史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學水平,是校本歷史課程順利開展的基本保證,也是學校開辦特色教育的主要途徑。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學校教育基礎學科之一的歷史課程,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必須得到全國歷史學科教育專家和歷史教師的重視,才能發展。而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轉變歷史教學理念,對于保證我國歷史課程新標準的實施必將產生極重要的影響。
歷史教學天津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王蘇20022002王蘇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作者:歷史教學天津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王蘇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0:30

[新一篇] 歷史課程資源開發點滴

[舊一篇] 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以呼和浩特地區為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