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給暴秦統治的致命一擊---鉅鹿之戰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鉅鹿之戰,發生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它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中由項羽領導的起義軍同秦軍主力章邯部在鉅鹿地區(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的一場戰略決戰。在作戰中,起義軍以無比英勇頑強的氣概,正確適宜的作戰指導,一舉殲滅秦軍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對于滅亡秦王朝殘酷腐朽的統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秦始皇統一六國,對于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有積極推動意義的。但是秦王朝建立后,對人民實施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賦役繁重,刑政暴虐,使得“勞罷者不得休息,饑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無所告訴”(《漢書・賈山傳》),全國出現“褚衣塞路,囹圄滿市”的恐怖局面,這就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全面激化。終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九月,項梁、項羽和劉邦相繼在吳中(今江蘇蘇州)、沛縣(今屬江蘇)聚眾起義。被秦所滅亡的六國舊貴族也乘機起兵,出現了天下反秦的形勢。


  秦王朝統治者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進行垂死掙扎,調動軍隊,鎮壓農民起義。其中最為兇悍的一支,便是少府章邯統率的部隊。它作為秦軍的主力,與農民軍兇狠拚殺,首先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軍,旋即擊滅齊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裝勢力,接著其又調轉兵鋒,撲向項梁等人率領的楚地起義軍主力。經過幾次各有勝負的拉鋸戰后,章邯利用項梁小勝后輕敵麻痹的弱點,發動突然襲擊,大敗楚軍于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殺死項梁,使起義軍遭受一次重大的挫折。


  章邯在取得定陶之戰勝利后,也產生了驕傲輕敵情緒,以為“楚地兵少不足憂”。遂移兵北上,攻打趙國。趙軍將寡兵微,非秦軍之對手,數戰不利,趙王歇遂被迫放棄都城邯鄲,退守鉅鹿。章邯率軍乘勝逼進,他命令王離率20萬人將鉅鹿團團圍困,自己親自帶領20萬人屯駐于鉅鹿南數里的棘原,并在那里構筑甬道(兩側有土墻的通道),直達鉅鹿城外,以供應王離軍的糧秣。企圖長期圍困鉅鹿,困死趙軍,并伺機拔城,徹底平定趙地。這時趙將陳馀雖從恒山郡(今河北石家莊一帶)征得數萬援兵,進駐鉅鹿北邊,但因懾于秦軍人多勢眾,不敢直接馳援鉅鹿,對秦軍采取避而不戰的做法。趙鉅鹿守軍兵少糧缺,形勢十分危急,于是只好遣使向各路反秦武裝緊急求援。


  楚懷王接到趙王歇、張耳等人的求援文書后,即召集手下將領進行商議。大家認為,盡管楚軍自定陶戰敗后元氣大傷,但若不及時救趙,章邯滅趙得手后就會移師南下攻楚,從而使得反秦武裝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同時,秦軍主力膠著于河北地區,這造成了關中空虛,給反秦武裝提供了乘隙進關滅秦的機遇。鑒于這一分析,楚軍統帥部遂果斷作出戰略決策: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統率楚軍主力5萬人北上救趙,以伺機殲滅秦軍主力。同時,派遣劉邦率軍乘虛經函谷關進入關中,伺機攻打咸陽。這一戰略部署的著眼點在于兩支軍隊互相配合、雙管齊下,使秦軍陷于兩線作戰、顧此失彼的被動局面,以收一舉滅秦之效。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宋義率軍北上救趙。他對和秦軍進行決戰存有膽怯畏懼心理,抵達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后,即停止前進,一連駐扎了46天。項羽規勸他迅速進兵,同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擊敗秦軍。然而宋義則想保存實力,乘秦、趙相斗,坐收漁利,故拒絕了項羽的正確建議。他挖苦項羽說:“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并威脅項羽不要抗命不聽從指揮。與此同時,宋義還日日置酒高會,尋歡作樂,并親自赴無鹽(今山東省東平縣東南)大擺宴席,送其子出使齊國為相,以擴展個人勢力。當時適逢天氣寒冷多雨,士卒凍餒,苦不堪言,宋義的做法引起了將士們的不滿。性格剛烈的項羽更是覺得忍無可忍,在再次據理力爭未被采納后,他遂激于義憤,趁早晨入帳進見之機,當場誅殺了宋義。諸將擁護項羽所為,擁戴他為假(代理)上將軍。楚懷王見事態已經如此,便正式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由他率軍北上救趙。


  這時,秦軍仗恃兵多糧足,圍攻鉅鹿甚急。城中的趙軍,矢盡糧絕,危在旦夕。盡管燕、齊、魏等援軍已抵達鉅鹿附近,并與陳余軍會師,但因畏懼秦軍,互相觀望,誰也不敢同秦軍交鋒。


  唯獨有已取得指揮權的項羽敢下決心揮師渡河與秦軍決戰。他率軍于十二月進抵漳水南岸后,即委派英布、蒲將軍率2萬人為前鋒,渡過漳水(一說黃河),切斷秦軍運糧的甬道,分割王離與章邯軍之間的聯系,使王離軍陷入缺糧的困境。接著,項羽本人親自率領楚軍主力渡河跟進,并下令全軍破釜沉舟,規定每位將士只帶三日干糧,以顯示全軍上下一往無前、義無反顧、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


  破釜沉舟完畢,項羽立即率領楚軍進至鉅鹿城下,將王離軍團團包圍,以雷霆萬鈞的氣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向敵人猛撲過去。楚軍將士們奮勇死戰,“無不一以當十”,“呼聲動天”,將王離麾下的秦軍殺得潰不成軍。章邯率部援救,也敲楚軍英勇擊退。項羽指揮楚軍連續作戰,不給秦軍以任何喘息的機會,九戰九捷,終于大敗秦軍。那些交戰伊始時,恐懼秦軍如虎而作壁上觀的諸侯援軍,這時見楚軍勝局已定,也乘勢沖出壁壘,參與對王離軍的圍攻。這場驚天動地大鏖戰的結果是,秦將王離被俘虜,秦軍副將蘇角身首異處,另一名副將涉間走投無路,被迫自焚而死。楚軍取得輝煌的勝利,鉅鹿之圍遂解。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所表現的杰出指揮才能和一往無前的英勇氣慨,使各路諸侯無不為之震懾和敬重。這時他們便一致擁戴項羽為諸侯上將軍,統一指揮所有集結在趙地的軍隊。


  項羽受命后,即率軍對敗退中的章邯余部實施戰略追擊。章邯困獸猶斗,據守棘原與項羽對峙,并派別將司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然而這時秦廷內部早已分崩離析,趙高專權,不但沒有抽調兵力援助章邯,反而追究其戰敗的罪責。這使得章邯進退失據,計無所出。無奈之下,他秘密遣使向項羽求和,但未獲應允,只好準備退兵。項羽則乘章邯狐疑不定之際,及時派遣蒲將軍率部日夜兼程渡三戶津(古漳水渡口,在今河北磁縣西南),切斷秦軍的退路,爾后項羽親率主力與秦軍激戰于@水(漳水支流),再次大破秦軍。至此,章邯完全成為甕中之鱉,不得已遂率20萬秦軍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今河南安陽西)向項羽無條件投降。鉅鹿之戰的尾聲這時也就最終沉寂了下來。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走向最后勝利的關鍵性一戰。它一舉全殲了秦軍的主力,為劉邦乘虛入關,徹底埋葬秦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從根本上決定了整個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歷史命運,影響深遠。項羽統率的楚地起義軍在鉅鹿之戰中表現出卓越的戰略戰役指導優勢。這首先是堅決排除了宋義的錯誤戰略方針的干擾,確保北上救趙的戰略決策得以實施,從而避免了使反秦武裝被秦軍所各個擊破的危險。第二,抱有破釜沉舟的大無畏膽略和決心,敢于以弱擊強,以寡敵眾,在精神氣勢上完全壓倒了敵人。第三,善于分割、孤立敵人,使敵章邯部與王離部之間失去聯系,無法互相救援,造成楚軍在局部上的優勢,為全殲王離軍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第四,在聚殲王離軍的過程中,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不予敵以任何喘息的機會,始終牢牢地掌握住戰場的主動權。第五,在勝利化解鉅鹿之圍,殲滅敵王離“兵團”后,能夠及時實施遠距離戰略追擊,將殘余的秦軍主力章邯部逼到走投無路的困境,迫使其無條件投降。擴大了戰果,使得秦王朝賴以鎮壓起義的軍事機器全面崩潰。所有這些,都表明鉅鹿之戰是一次輝煌的戰略決戰,其中所反映的起義軍及其領袖項羽的優秀作戰指導藝術,永遠值得后人的稱頌和借鑒。


網載 2013-09-10 20:56:55

[新一篇] 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紅巾軍起義

[舊一篇] 確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