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家,要不要上大學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我曾經與過世的作家李準先生爭論過一個問題:當作家要不要上大學?
  李準先生持否定態度。他的理由似乎很充分。首先是反證:有多少大學生當了作家?還有,有多少作家是大學生?
  這幾乎是個事實。李準先生就是從農村一個初識字的青年跋涉過來的。他的經歷為他的論點提供了最有力的說明。
  我的反駁自然也是反證:那么,是否大學教育越普及作家就越少?或者,我們還得特留意一些文盲當作家?像陳永貴給大寨留一片“狼窩掌”!
  李準笑著說:小雷,你很會抬杠。
  不過,因為大家是朋友,這種抬扛只會增加一些樂趣,現在,這位憨厚的老大哥已走了,想起來讓人悵然。
  說是“抬杠”,但這個爭論,確實很有些意思。尤其是在當今,作家年齡日漸趨小的情況下,中學生、小學生、甚至六、七歲年齡的孩子都有小說、詩集出版,讓人實在驚嘆不已。
  但是,是否出了一兩本書,就可以終止學業,便立志要以寫作為職業。我以為卻是可以商量的。
  又回到李準。李準的時代,是個悲劇的時代。少年李準,飽經戰亂災荒,流離失所,甚至乞討為生。上學,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幾乎做夢都沒有夢到過。復雜的經歷,構成了他豐富的生活資源。在他走向文學之始,得力于生活資源的推動。幾十年來,他一點一點地自學,一點一點地練習,最終成了一位很優秀的作家。這一段路程,他用了比常人艱難多少倍的力量學習文化知識以及文學創作知識。其中甘苦大約只有他自己知道。
  寫過《紅與黑》的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就說過,文學需要,“殘酷的訓練”。這位行伍出身的作家,因為先期的不斷“抄襲”,蒙受過不少的社會譴責。他以“殘酷”二字概括了自己的文學訓練歷程,足見其間的艱巨。
  大學里并不能從“零”培養出作家,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一個作家的出現,除了刻苦學習。還得有天份,即有才情。但是,大學完成的是人生的基本教育,是完善和提升一個人包括文化知識在內的綜合素養。一個因為條件所限不能上大學而必須靠自修完成大學學業的人,大約會花費相當校園學習二、三倍的功夫。這在時間精力和心理上似乎都是一種令人惋惜的損失。
  不僅如此,如果你不是把作家只當成一種靠編故事、賣文章糊口度日的職業的話,你更得有廣博的涉獵,有獨到的思想,有高超的技巧,才可能使你成為一個優秀,甚至杰出的“大家”。
  我們總在說魯迅、郭沫若,說徐志摩、馮至,說錢鐘書,說何其芳,豈不知這些人都是學貫中西。文通古今,深厚的文化底蘊成就了他們的事業。他們是作家,更是學者、教授。
  社會愈發展,對每個公民的文化素養要求愈高。作家職業雖有些特殊,但亦難例外。所以,我建議那些已經是露出文學才能的青年人,不要誤以為已懂文學真諦,不必再上大學。即使客觀原因使自己難以在大學校園完成學業,也別忘了“自修”。
  不久前,俄羅斯一個作家代表團來訪,席間說一笑話,有位青年作者寫了部長篇小說拿給出版社,編輯看后覺得還有基礎,只是感到淺薄一些,勸他再多讀讀書。這位青年有些茫然,說:我是要當作者的,不是要當讀者的呀?
  作家,首先是讀者,是學生。學習是畢業的課,能上大學而不上,那叫傻!總有一天他會后悔!
中文自修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雷抒雁20022002 作者:中文自修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雷抒雁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9:13

[新一篇] 當以怎樣的視野與《桂花雨》“對話”

[舊一篇] 當前中國文學的時尚化傾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