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發展形勢分析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C92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672(2006)02—0001—05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正確認識和把握各民族的人口形勢,對于制定各民族發展規劃,切實做好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人口數量、結構、素質等方面闡述了少數民族人口的發展態勢及其對策。
  一、人口高速增長已經得到控制
  20世紀80年代,我國少數民族人口一度出現了高速增加,從1982年的6643萬人增加到1990年的9057萬人,年均增長率達到3.89%,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從6.62%提高到8.01%。少數民族人口如此迅速的增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有人預測,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少數民族人口將達到11億①。根據“五普”資料,全國(大陸)漢族人口由1990年的103919萬人增加至11373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增至10449萬人②。
  從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這10年來,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37%,年均增長率為1.30%。與1982—1990年的年均增長率3.89%相比,已有大幅度下降。
  1990—2000年,全國人口增加了9.92%,漢族人口增加了9.45%,年均增長率分別為0.91%和0.87%。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37%,分別比全國和漢族高5.41和5.92個百分點。由于少數民族人口增速高于漢族,所以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由8.01%提高到8.40%。
  在實行計劃生育以前,我國人口年增長率基本上保持在2%以上。從1974年開展計劃生育后,年人口增加率下降到2%以下,到1990年下降到1.4%以下,1998年又下降到1%以下。從人口增長率來看,漢族人口已進入了低增長時期。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率也已達到全國90年代初的水平,說明它也正向低增長方向轉變。
  若分民族觀察,各民族的人口增長率差別很大。如果以民族為單位,則各民族平均增長率為1.57%,標準差為1.05%,這就是說,有近2/3的民族在0.5%—1.5%之間。按照年均增長率大小分組,各民族可分為以下幾類(表1)。
  表1 少數民族人口的平均增長(1990—2000) 單位:(萬人)
年均增長率    民族                                                                      人口<0.5          烏孜別克,塔塔爾,朝鮮,壯(4個民族)                                          1812(0.5,1.0)     怒,滿,達斡爾,赫哲,錫伯,拉祜,傈僳,景頗(8個民族)                            1226(1.0,1.5)     納西、布朗、裕固、畬、柯爾克孜、黎、哈薩克、佤、傣、普米、回哈尼、 俄羅              斯、鄂溫克、基諾、德昂、白、維吾爾、布依(19族)                            2994(1.5,2.0)     鄂倫春、水、藏、彝、侗、門巴、撒拉、京族、蒙古、苗、阿昌(11個民族)        3148>2.0          瑤、塔吉克、土、獨龍、珞巴、仫佬、仡佬、東鄉、土家、保安、毛南、羌、高              山(13個民族)                                                              1269

  資料來源:根據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計算。
  (1)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在2%以上)的還有13個民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2.15%。其中相對更高的有土家族、高山族、羌族、毛南、保安族和東鄉族6個民族,年均增長率在3%以上。
  (2)較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在1.5%—2%之間)的有11個民族,包括蒙古、藏、維吾爾、彝等5個100萬人口以上的民族。這一組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的30.12%。
  (3)較低增長(年均增長率在1.0%—1.5%之間)的有19個民族,包括回族、哈尼族、哈薩克族等8個100萬人口以上的民族。這一組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的28.66%。
  (4)低增長和接近零增長(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下)的有12個民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29.07%。這一組包括壯族、滿族、朝鮮族3個100萬人口以上民族,其中朝鮮族在此期間的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002%,烏孜別克(-1.69%)和塔塔爾(-0.34%)兩個民族出現了負增長。
  由上面的數字可以知道,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55個少數民族中,已經有41個民族的人口實現了較低增長,除了保安族外,人口增長率都有大幅下降。少數民族人口高速增長的勢頭在90年代得到了有效控制,為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計劃生育成績顯著
  全國的計劃生育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當時實際上主要是在漢族地區實行,由于對少數民族的人口形勢認識不一致,少數民族地區并未實行。少數民族開展計劃生育,由于各民族人口的地區分布不同,在時間上也有很大差別,一部分分布在東部的民族,如滿族、壯族等幾乎和漢族同步,但少數民族普遍實行計劃生育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1984年4月,中共中央批轉的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關于計劃生育工作情況匯報》中說:“對少數民族的計劃生育問題,要確定適當的政策。可以考慮,人口在1000萬以下的少數民族,允許一對夫婦生育二胎,個別的可以生育三胎,不準生四胎,具體規定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有關的省、自治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以后,各少數民族地區按照中央精神,紛紛制定出適合本地區情況的少數民族計劃生育條例和規定。20多年來,少數民族人口高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計劃生育效果顯著,下面,我們再從婚姻、生育方面來說明。
  1.晚婚晚育現象已經普遍
  按照我國婚姻法的規定,男性22歲,女性20歲為結婚年齡。對結婚年齡,少數民族可以根據本民族的習慣適當調整,大部分民族地區都把男20歲,女18歲定為少數民族結婚年齡,就是說,少數民族法定的婚齡比漢族低2歲。這里,我們統一把15—19歲結婚的人看作早婚。
  表2 各民族15—19歲女性人口的已婚比例和平均活產數
                已婚比例(%)             平均活產            1982    1990    2000    1990        2000蒙古族      3.30    3.63    1.33    0.0160      0.0053回族        7.93    8.60    4.68    0.0324      0.0191藏族        54.25   11.37   6.89    0.0551      0.0293維吾爾族    35.74   28.81   11.21   0.1070      0.0278苗族        14.44   9.89    6.03    0.0408      0.0309彝族        16.54   13.48   7.14    0.0417      0.0265壯族        5.13    4.89    1.80    0.0205      0.0067布依族      5.72    6.39    5.72    0.0213      0.0281朝鮮族      1.07    2.13    0.53    0.0082      0.0000滿族        3.06    3.41    0.73    0.0162      0.0031侗族        9.55    6.62    3.16    0.0241      0.0138瑤族        14.11   5.84    2.24    0.0431      0.0093白族        4.13    4.68    1.96    0.0255      0.0118土家族      3.10    2.57    1.73    0.0116      0.0064哈尼族      21.04   18.10   15.75   0.0921      0.0898哈薩克族    2.83    2.73    1.60    0.0102      0.0049傣族        18.90   17.60   6.55    0.0933      0.0291黎族        9.96    8.28    2.79    0.0711      0.0147

  資料來源:1982年、1990年數據根據第三次、第四次人人口普查資料計算結果(張天路、黃榮清《中國民族人口的演進》,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29頁),2000年的數據根據國務院第五次人口普查辦公室提供的《五普民族人口抽樣數據》匯總計算得到。
  1990年,15—19歲女性的已婚比例漢族為4.27%,少數民族為8.92%。2000年,該年齡組女性的已婚比例漢族為0.78%,少數民族為4.20%。可見,與10年前相比,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早婚比例都降低了,少數民族的已婚比例降低了一半以上。目前,少數民族女性的已婚比例相當于10年前漢族的水平。
  表2為少數民族中人口在100萬人以上的民族在15—19歲女性人口的已婚比例,由表2可知,2000年各民族女性的已婚比例和1990年前相比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1990年的已婚比例和1982年相比,在一些民族中略有提高,這些民族基本上都是計劃生育開展得較早、早婚比例低的民族。80年代早婚比例有所提高,在全國是普遍現象。但早婚比例高的民族,由于計劃生育的開展,早婚比例還是下降的。和1982—1990年不同的是,1990—2000年,各民族的早婚比例全面下降,說明晚婚已逐漸為中國各民族人民所接受。晚婚必然導致晚育,由表2可知,與1990年相比,各民族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也全面下降,如果說,在1990年,各民族15—19歲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在0.1以下,則到2000年,大部分民族15—19歲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已降到0.01以下,朝鮮族婦女在這年齡組已經沒有生育,晚婚晚育已經成為各民族的普遍現象。
  2.婦女生育率大幅下降
  度量生育水平的指標有很多,如出生人數、粗出生率、一般生育率和總和生育率等。在不同場合,根據需要,可以選用不同指標。在各項指標中,總各生育率(TFR)消除了年齡結構的影響,用它來反映婦女的生育水平最為合理。所以這里我們選用總和生育率來說明各民族的生育水平。
  據“五普”資料,2000年漢族的總和生育率為1.18,少數民族的總和生育率為1.64,將55個民族的總和生育率排序(表3)可以得到,僅有7個民族人口的生育水平在更替水平以上,其余48個少數民族均在更替水平以下。有4個民族的生育水平極低,總和和生育率小于1,他們是錫伯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和朝鮮族。
  表3 55個少數民族人口的總和生育率(2000年)
TFR          民族數  民族>2.1         7       珞巴族、高山族、獨龍族、水族、布依族、仡佬族、京族                     德昂族、苗族、阿昌族、彝族、普米族、布朗族、維吾爾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1.55-2.1     29      景頗族、怒族、藏族、柯爾克孜、拉祜族、侗族、保安族、黎族、撒拉族、赫哲族、東                     鄉族、鄂倫春族、土族、土家族、烏孜別克族、白族、塔吉克族、裕固族、哈薩克族1.05-1.55    14      回族、納西族、毛南族、羌族、傣族、瑤族、壯族、仫佬族、畬族、鄂溫克族、基諾                     族、蒙古族、塔塔爾族、滿族<1.05        5       錫伯族、門巴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朝鮮族

  資料來源: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長表資料整理
  與“四普”時的總和生育率相比,“五普”時各民族婦女的總和生育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高生育水平民族的下降幅度最大,如柯爾克孜族由6.14下降到1.87,塔吉克族由6.13下降到1.61。低生育水平民族的總和生育率也同時下降,如朝鮮族、錫伯族和滿族1989年的生育水平已低于更替水平,2000年朝鮮族的生育水平僅為0.70,錫伯族為0.99,滿族也只有1.13。
  生育水平的下降與三個因素密切相關,一是晚婚晚育,二是人口政策的影響,三是生育觀念的改變,觀念的改變可以解釋為社會經濟、教育、文化、職業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但一種情況也是存在的,就是生育的漏報問題。由于人口的頻繁流動和政策影響,漏報的可能性比10年前會大些。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判斷,我國婦女實際總和生育率大概在1.6—1.8之間,“五普”公布的資料為1.2,出生漏報率甚至達到50%左右。目前我們尚無法判斷各民族確切的漏報程度。但即使考慮了漏報,較90年代,全國以及各民族生育水平的下降也是顯而易見的。
  三、人口年齡結構向成年型、老年型轉化
  婦女生育水平的下降使出生人數減少,導致兒童人數減少,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同時,由于死亡率下降和平均壽命的延長,中老年人口增加,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加。這樣,在生育、死亡水平下降的兩種“力”的共同作用下,人口的年齡結構逐漸向成年型和老年型轉化。
  最早提出人口年齡結構概念及相關理論的學者是瑞典人口學家G·桑德巴爾(Gustar Saudbarg),他在觀察分析年齡結構與人口增長率關系的基礎上,于1900年提出總人口年齡結構分段法。他把0—14歲的人口定義為少年人口,15—49歲為成年人口,50歲及以上為老年人口。桑德巴爾根據他對年齡結構與人口增長之間實際關系的研究,將人口年齡結構與人口再生產分為三種類型,即增加型、靜止型和減少型。桑德巴爾的年齡劃分主要著眼于人口再生產,因為,一般來說,50歲是婦女生育能力的上限。若從社會再生產進行劃分,則可分為0—14歲,15—64歲,65(或60)歲及以上,分別稱之為兒童少年人口、青壯年(或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不論是人口再生產還是社會再生產,0—14歲總是一個區分階段,下面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各民族兒童人口比重的變化(表4)。
  表4 我國各民族少年兒童人口比重(0—14歲人口/總人口)(%)
少年兒童比重    1990年                                            2000年>40             哈薩克、景頗、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怒、                鄂溫克、德昂、獨龍、鄂倫春、門巴(11族)                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滿、      藏、維吾爾、彝、布依、哈薩克、黎、水、東                侗、瑤、白、哈尼、傣、黎、傈僳、佤、畬、拉祜、    鄉、景頗、柯爾克孜、撒拉、仡佬、阿昌、30-40           水、東鄉、土、達斡爾、仡佬、羌、布朗、毛南、      塔吉克、怒、鄂溫克、德昂、保安、鄂倫                錫伯、阿昌、普米、烏孜別克、俄羅斯、保安、        春、門巴、珞巴(21族)                裕固、京、塔塔爾、赫哲、珞巴、基諾(40族)                                                                  蒙古、回、苗、壯、滿、侗、瑤、白、土家、哈20-30           朝鮮、土家、高山、納西(4族)                       尼、傣、傈僳、佤、畬、高山、拉祜、納西、                                                                  土、達斡爾、仡佬、羌、布朗、毛南、錫伯、                                                                  普米、烏孜別克、俄羅斯、裕固、京、塔塔                                                                  爾、獨龍、赫哲、基諾(33族)<20                                                               朝鮮(1族)

  資料來源:根據全國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算出。
  2000年,我國少數民族少年人口(0—14歲)比重為27.66%,比1990年下降了6.37個百分點。分民族看,在1990—2000年間,各民族0—14歲年齡組人口占本民族總人口的比重,除了保安族上升了2.06個百分點外,其他各民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為獨龍族、毛南族和哈薩克族,分別下降了13.29、12.50和12.13個百分點;降幅最小的是珞巴族、高山族和仡佬族,僅分別降低了0.1、0.88和1.31個百分點。另外,1990年0—14歲人口占其總人口的比重超過40%以上的少數民族有11個,而2000年無一民族,反映出這一年齡組的高比重民族個數有了很大的下降。同時,這一比重處于20%—30%之間的民族個數,從1990年的5個急劇上升到2000年的34個,這說明了低比重的少數民族個數大幅度上升。在2000年,0—14歲年齡組占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門巴族和珞巴族,同為37.71%;而這一比重最小的是朝鮮族,僅為15.79%,小于全國和漢族這一年齡比重。
  其次,中老年人口比重的變化。1956年,聯合國在出版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影響》(有的譯為《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一書中,首次將老年人的年齡下限定義為65歲。1982年維也納“世界老齡問題大會”又將60歲定義為老年人的年齡下限。對應兩種老年人口(即60歲和65歲)的界定標準,出現了兩種人口類型的劃定標準。“如果人口可以硬性地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人口的話,則年輕型是指比如說65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低于4%的比例,成年型指這一比例在4%—7%之間,老年型指這一比例超過7%的人口。”③ 如果以60歲為老年人的年齡下限,那么老年型人口是指60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達到10%以上,低于這個比例的分別為成年型和年輕型人口。這里,我們采用國際上使用較多的65歲作為老年的下限。
  2000年,全國少數民族15—64歲人口比重為66.77%,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重為5.57%,分別比1990年提高5.23和1.14個百分點。55個民族平均,15—64歲人口比重為66.03%,標準差為3.49%,說明大部分民族在62.5%和70%之間,最高的為77.19%(朝鮮族);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重為4.93%,標準差為1.20%,說明大部分民族在3.7%和6.1%之間,最高的為7.29%(畬族)。
  減少的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主要由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所吸收,現在各民族人口年齡結構,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異常地高。從年齡結構來看,可以認為,大部分民族處于成年型,少數幾個民族,如朝鮮族、畬族等,由于生育力下降得早,和漢族一起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
  為了更直觀地觀察少數民族10年來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我們來觀察1990年和2000年少數民族人口性別年齡結構金字塔(圖1和圖2)。與1990年的金字塔相比,2000年的金字塔底部明顯收縮。表明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金字塔中部非常寬大,這表明,由于長期過去高生育率的積累,一方面,現在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人口負担小,正處于所謂的“人口紅利”時代,是經濟騰飛的最有利時機。另一方面,高生育率的積累使人口增長的“慣性”很大,意味著少數民族要經歷長期的人口增長。
  C5Q407.JPG
  C5Q408.JPG
  四、健康素質繼續提高
  少數民族人口的健康素質的提高可以從嬰兒死亡率下降和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兩個方面體現。下面,我們分別從這兩個方面來觀察。
  1.嬰兒死亡下降和平均壽命的提高
  嬰兒死亡率是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社會經濟及衛生服務水平,特別是婦幼衛生服務質量的敏感性指標。1989—1990年漢族嬰兒死亡率為24.82‰,2000年降到23.38‰,1989—1990年少數民族嬰兒死亡率為51.76‰,2000年降到45.21%。分民族看,1989—1990年嬰兒死亡率高于漢族的有47個民族,其中高于100‰的有7個民族,最高的為珞巴族(136.35‰),處于低死亡水平的只有9個民族, 其中最低的為錫伯族(9.05‰)。
  2000年與1990年相比,少數民族的嬰兒死亡率出現了幾個新情況、新問題:第一,高于漢族水平(23.36‰)的民族降為44個,減少了3個民族;第二,嬰兒死亡率在50‰以上的民族數減少;第三,55個民族嬰兒死亡率有升有降,其中,有14個民族嬰兒死亡率上升,有41個民族嬰兒死亡率下降。總的來看,嬰兒死亡率下降的民族比上升的民族多得多,總體趨勢是下降的。
  2.平均預期壽命延長
  人口平均壽命是一個綜合指標,它從整體上反映各民族人口的健康素質。1990年全國和漢族平均壽命分別為70.12歲和70.46歲。少數民族接近或高于此值的只有回、滿等9個民族,其中最高的為錫伯族(72.97歲)、京族(72.94 歲)和仫佬族(72.85歲)。低于全國水平的有47個民族,其中有12個民族還不到60歲(11 個分布在西南地區),甚至平均最小的僅為50.80歲(佤族)、珞巴族(52.52歲)、拉祜族(54.36歲)、德昂族(54.62歲)。
  表5 我國各民族老年人口比重(65歲以上人口/總人口)(%)
老年人口比重    1990年                                        2000年                蒙古、哈尼、哈薩克、黎、佤、高山、拉祜、                水、東鄉、景頗、土、達斡爾、仫佬、布朗、      蒙古、哈薩克、佤、景頗、土、達斡爾、烏孜4以下           撒拉、毛南、仡佬、錫伯、烏孜別克、俄羅        別克、鄂溫克、塔塔爾、鄂倫春、赫哲、門                斯、鄂溫克、保安、裕固、塔塔爾、鄂倫          巴(12族)                春、赫哲、門巴(27族)                漢、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      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滿、侗、                鮮、滿、侗、瑤、土家、白、傣、納西、柯爾      瑤、土家、白、塔吉克、怒、德昂、獨龍、傈4-7             克孜、塔吉克、怒、德昂、獨龍、傈僳、畬、      僳、拉祜、水、東鄉、仫佬、羌、布朗、毛南、                羌、京、阿昌、普米、珞巴、基諾(29族)          仡佬、錫伯、阿昌、普米、俄羅斯、保安、裕                                                              固、珞巴、基諾(40族)7以上                                                         朝鮮、畬、京(3族)

  資料來源:根據全國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算出。
  表6 各民族嬰兒死亡率分組(2000年) 單位:‰
IMB<20         錫伯族、朝鮮族、滿族、達斡爾族、羌族、赫哲族、塔塔               爾族、俄羅斯族、烏孜別克族、京族(10族)               裕固族、蒙古族、獨龍族、鄂倫春族、哈薩克族、畬族、20

  資料來源:根據全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算出。
  表7 少數民族按0歲平均預期壽命大小分組
預期壽命  民族個數  民族>73       8         京族、錫伯族、俄羅斯族、滿族、烏孜別克、朝鮮族、回族、仫佬族70-73     10        畬族、羌族、壯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高山族、土家族、黎族、塔吉克族                    赫哲族、瑤族、塔塔爾族、毛南族、白族、珞巴族、蒙古族、維吾爾族、侗族、柯66-70     25        爾克孜族、土族、納西族、東鄉族、哈薩克族、水族、仡佬族、德昂族、鄂倫春                    族、阿昌族、達斡爾族、傣族、鄂溫克族、苗族、獨龍族、藏族<66       12        布依族、門巴族、彝族、基諾族、普米族、怒族、布朗族、景頗族、傈僳族、哈尼                    族、佤族、拉祜族

  資料來源:根據全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算出。
  從2000年數據看,各民族的平均壽命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一,超過70歲以上民族增加到18個,比1990年的8個增加了1.25倍,且高于漢族(73.34歲)的有回(73.36歲)、朝鮮(73.77歲)、滿(74.77歲)、錫伯(75.61歲)、烏孜別克(74.48歲)、俄羅斯(75.11歲)和京(77.58歲)7個民族,其中又以俄羅斯和朝鮮族表現最為突出,分別比1900年延長了6.63歲;第二,平均壽命在60—70歲之間的還有33個民族,其中有的民族比1990年提高很大,甚至可以說是跨越式提高,如佤族平均壽命提高了6.00歲;布朗族提高了5.93歲;柯爾克孜族和鄂倫春族分別提高了6.85歲和6.18歲;獨龍、門巴和塔吉克3族更分別提高了7.32歲、7.53歲、7.99歲。當然,也應該看到有個別民族的平均壽命還有所降低,如高山族由1990年的70.48歲降低為70.43歲;普米族由63.8歲降低為63.52歲;基諾族由65.58歲降低為63.91歲。前兩個民族降低甚微,基本保持平衡。
  由于死亡是隨機發生的小概率事件,嬰兒死亡率、平均預期壽命是在年齡別死亡概率基礎上計算的一個指標,一個民族如果人口很少,死亡報告的誤差加上隨機誤差,則在計算年齡別死亡概率時就會有很大的誤差,從而嬰兒死亡率、預期壽命指標也有很大的誤差。我們注意到嬰兒死亡率、預期壽命變化非常大的民族,都是人口數很少的民族。對這些民族,要了解它們的實際死亡水平,必須有多年的觀察,而不能憑一年的調查結果就下結論。
  五、文化素質的提高
  人口文化素質提高將從兩方面闡述:成人文盲率下降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1.成人文盲率下降
  1990年,漢族的成人文盲率為21.53%,其中,男性12.38%,女性31.15%。2000年,漢族的成人文盲率為8.60%,其中,男性4.51%,女性12.86%。短短10年,文盲率下降了一半以上,掃盲成績是顯著的。
  少數民族人口的成人文盲率在90年代也迅速下降,由1990年的30.83 %下降到2000年的14.63%,下降了16.90個百分點。其中,男性由20.50%下降到8.96%,下降幅度達11.54個百分點,而女性由41.65%下降到20.56%,下降幅度達到了21個百分點。
  少數民族文盲率與漢族相比,1990年高出9.3個百分點,2000年高出6.03個百分點,說明差距正在縮小。目前,少數民族人口的文盲率,無論男女,已經小于10年前的漢族。各個民族的文盲率按大小分組如下:
  分民族看,55個少數民族文盲半文盲率的平均值為18.02%,標準差高達15.23%。說明各民族之間的差異是比較大的。其中最低的為塔塔爾族(1.98%),最高的為東鄉族(63.59%)。
  1990—2000年,文盲率下降的幅度最大,在30個百分點以上有7個民族,其中,拉祜族的下降幅度最大,達到48個百分點。文盲率下降幅度在20%—30%的有15個民族,在10%—20%的有20個民族,在10%以下的有13個民族。55個民族在過去10年間成人文盲率都下降了。
  文盲率下降幅度低的這些民族,人口中文盲比本來就低。所以用文盲率降低還不能完整反映人口掃盲的情況。為此,我們再從文盲人口的變化來看10年來各民族掃盲的情況。與10年前相比,文盲人口減少一半及以上的有19個民族,其中烏孜別克族、哈薩克族的文盲人口減少了70%以上。文盲人口減少25%至50%的有27個民族,文盲人口減少25%以下的有7個民族, 而東鄉族和保安族雖然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下降了,但文盲人口的絕對數卻比10年前增加了10%左右,即是說,這兩個民族掃盲減少的文盲速度趕不上新文盲的產生。
  表8 中國少數民族成人文盲率(2000年) 單位:%
文盲率     民族<5         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哈薩克族、錫伯族、朝鮮族、赫哲           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10族)(5,10)     滿族、高山族、仫佬族、壯族、毛南族、京族、蒙古族、柯爾           克孜族、維吾爾族、瑤族、羌族(11族)(10,20)    侗族、白族、土家族、畬族、黎族、塔吉克族、阿昌族、裕固族、納西族、景頗族、傣族、           基諾族、回族、仡佬族、苗族(15族)(20,35)    德昂族、水族、土族、彝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布依族、           獨龍族、哈尼族、普米族、怒族、傈僳族(13族)>35        藏族、撒拉族、珞巴族、保安族、門巴族、東鄉族(6族)

  表9 各民族平均受教育年限(2000年)
年限     民族<4       東鄉族、門巴族、藏族、珞巴族、保安族(5族)(4,6)    撒拉族、拉祜族、傈僳族、哈尼族、怒族、布依         族、獨龍族、傣族、苗族、景頗族(16族)         阿昌族、土族、基諾族、塔吉克族、仡佬族、畬族、羌族、維吾爾族、侗族、瑤族、黎族、柯爾(6,9)    克孜族、回族、白族、納西族、土家族、裕固族、壯族、毛南族、仫佬族、哈薩克族、京族、蒙         古族、滿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高山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 鄂倫春族(30族)>9       赫哲族、朝鮮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4族)

  注:表8、表9中2000年數據根據《中國民族人口普查資料》,中國民族出版社,2003年。
  2.平均受教育年數增加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總體受教育水平的簡要綜合性指標。④
  1990年全國和漢族的平均受教育年數為6.26年和6.34年,少數民族為5.29年。2000年全國和漢族的平均教育年數為7.62年和7.70年,比1990年提高了1.36年,少數民族為6.69年,提高了1.40年。
  由表9可知,平均受教育年數在9年(相當于初中畢業)以上的有4個民族, 平均受教育年數在6—9年(相當于小學畢生至初中水平)的有30個民族,平均受教育年數在4—6年(相當于高小水平)的有16個民族,平均受教育年數在4 年(初小水平)以下的有5個民族。
  1990年沒有1個民族平均受教育年數在9年以上,平均受教育年數在6—9年的民族為16個,在4—6年的民族為22個,在4年以下的有17民族。2000年和1990年相比,各民族受教育年數提高的幅度大多在1—2年,大于2年的有獨龍族、德昂族、土族、拉祜族等4個民族。少于1年的有3個民族:錫伯族、朝鮮族、高山族。這3個民族是受教育水平較高的民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各民族受教育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六、存在的問題
  以上,我們分別就人口數量、年齡結構、健康和文化素質等方面闡述了少數民族人口的現狀、變化和發展的態勢。從人口變動來看,這10年來少數民族所取得的進步是巨大的,成績是顯著的,人口發展的態勢也是好的。當然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在發展進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1.一些民族的人口增長率還比較高,處于高速增長的民族有13個,生育率在更替水平以上的民族,從統計資料上看還有7個(由于生育漏報的存在, 實際上肯定不止7個)。要使這些民族自覺地實行計劃生育,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同時我們還注意到一些民族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時,出生性別比明顯升高,超出了正常值。
  2.在開展計劃生育以前,中國各民族幾乎都處于高生育狀態,長期高生育在人口增長方面會積累大量“能量”,這些能量在人口以后的發展過程中會逐漸不斷“釋放”。所以即使維持現在的低生育水平,估計全國人口還將增長30年。少數民族由于實行計劃生育較晚,生育轉變也晚,積累的“能量”會更高,這樣,人口增長的持續時間肯定會更長,所以,控制人口增長,我們決不能松懈。
  3.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大部分民族勞動力年齡人口比重非常高。這表明,少數民族的人力資源是非常豐富的,要把資源轉化為資本需要開發,所以,努力開發各民族的人力資源,是關系到民族發展的大事。
  4.計劃生育走在各民族前列的一些民族,如朝鮮族、畬族等,已經跨入老年型社會,今后,將陸續有更多的民族會跨入老年型社會。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減少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各民族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其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農村的社會保障和民族地方的社會保障,應放到民族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中來。
  5.10年來,雖然大部分民族的人口死亡率有大幅下降,亦有一些民族下降幅度很小。一些低死亡率的民族,已趕上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但大部分民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發達國家目前的嬰兒死亡率在8‰,平均壽命在75 歲左右),而死亡率高的民族,不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約為65歲,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壽命為63歲),而且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只相當于80年代初期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56.6歲)。進一步觀測可以發現,死亡率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尤其是云南的怒江、瀾滄江流域。這些局部地區的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6.文化素質的提高還任重而道遠。10年來,各民族在文化素質提高是顯著的。從總體上說,我國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還不高,平均受教育水平尚未達到初中畢業水平。全國56個民族中,只有少數幾個民族達到略超過初中畢業水平,與發達國家、先進民族還有較大差距。一些民族的教育水平還非常低,成人文盲率尚在50%以上,平均受教育年數僅在初小水平。
  防止新文盲的產生。少數民族在6—9歲的教育適齡人口中,未上過學和不在校的兒童比率超過14%,而超過40%的尚有4個民族,10—14歲不在校的人口比例,超過12%。這些未上過學且不在校的兒童,很可能成為新文盲的后備軍。
  觀察各民族的教育水平變動可以發現: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的民族,不是原來文化教育后進的民族,而是處于中間水平的民族。往往先進的民族還保持先進,而后進的民族仍然后進。這表明,文化教育落后,有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要徹底改變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從分布看,文化教育落后的民族,往往健康素質也較差,它們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甘肅的臨夏地區(東鄉族人口集中地)和云貴高原。這里是貧困人口的集中地,是經濟扶貧的重點地區,也應該是醫療、教育扶貧的重點地區。
  收稿日期:2005—12—25
  注釋:
  ① 科技日報,1990—02—16.
  ② 關于少數民族人口,可有兩種不同的定義。一種是全國人口中,除了漢族人口以外的人口。另一種是已經由國家認可的55個民族的人口。若按第一種定義,則2000年少數民族人口為9132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也由8.08%提高到8.47%。這里用的是第二種定義。
  ③ 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影響》,1956年;United Nations.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sales No, 1956, X111.6, P7
  ④ 平均受教育年限計算公式為“M=∑A·C,A是假定文盲(不含掃盲班),小學、初中、高中(含中專)、大學(含大專、本科、研究生)的受教育的年限為0、6、9、12、16、;C為各種文化程度占各民族6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

西北人口蘭州2~7C5人口學與計劃生育黃榮清20062006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發展態勢
  China/Minorities/Population/Developmental Situation
A Reflection up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nority Population
Population is the principle part of a society.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population situation of various minorities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lanning of minor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minority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ina's current population size of the minorties, age structure, education quality and birth control, This paper aims to expound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
人口是社會的主體,正確認識和把握各民族的人口形勢,對于制定各民族發展規劃,切實做好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從人口數量、結構、素質等方面闡述了少數民族人口的發展態勢及其對策。
作者:西北人口蘭州2~7C5人口學與計劃生育黃榮清20062006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發展態勢
  China/Minorities/Population/Developmental Situation

網載 2013-09-10 20:59:18

[新一篇] 當前發展環保產業需要重新認識的幾個問題

[舊一篇] 當前我國期刊業發展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