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28日,《紐約時報》網站報道了由黑人弗雷德·格雷在被警方拘留期間死亡引起的巴爾的摩騷亂。消防員在試圖滅火,而騷亂人群投擲煤塊造麻煩,這是《紐約時報》呈現給讀者的畫面——巴爾的摩正為不尊重他人生命的滋事者所困擾。 但是,這些敘述來自什么人?我們這里從《紐約時報》網原文中引了前6個例子,分別是: “警方表示” “警方說” “警方還通報” “警方表示” “國家及市政府官員表示” “警方承認” 文章到一半時(第12段),才采用了非警方或政府官員的描述。午后,《紐約時報》重新編輯了文章,在開頭引用了一位清理騷亂現場的當地居民的話,然而全文依然沒有任何示威者或前一晚在場群眾的聲音。原先的報道仍通過《紐約時報》通訊社刊登在其他網站上。 美媒報道信任官方來源的現象早已非常普遍,在報道遙遠地區的沖突時更為突出。但與阿富汗相比,巴爾的摩對《紐約時報》的記者來說可好采訪多了。當然,至少兩名作者中的一位會進行一些現場采訪,文章里也會體現,但那都是等到巴爾的摩警方等官方口徑講完之后的一點兒補充。 事實上,很多新聞網站都有不錯的現場報道。《巴爾的摩報》的布蘭登·索德伯格(Brandon Soderberg)28日就報道了體育酒吧的老板們是如何挑起當地時間周日(25日)巴爾的摩金鶯體育場外的暴力事件,描述參與者呼喊著種族歧視的口號,向示威者亂扔酒瓶。在周日抗議后,《華爾街日報》技術專欄的克里斯托弗·米姆斯(Christopher Mims)在當地時間26日報道,酒吧老板們表現得“異常平靜”,但這沒有在《華爾街日報》上登出,而是出現在米姆斯的推特上。 即使是這樣需要突破官方防線呈現原始報道的新聞,《紐約時報》還是緊盯著政府部門的來源不放,還在因循守舊。29日,《紐約時報》紙質版的頭條主要是講前一晚實行宵禁,及要求增派國民警衛隊,分別引用了巴爾的摩市長、馬里蘭州州長和巴爾的摩警察局局長、警察和警官的原話。警方稱,騷亂人群構成了可信的威脅,并謀劃要“清除”執法人員。最后引用了格雷葬禮上牧師的話,請求大家保持冷靜。 看來,有人需要告訴《紐約時報》:政府官員并不代表真相。 (原文發表于alternet網站,觀察者網常蕾翻譯)
觀察者網 常蕾譯文 2015-08-23 08:50:0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