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典閱讀遭遇應試  ——評2007年湖北宜昌市語文中考試題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在2007年全國各地的中考試卷中湖北宜昌市語文中考試題體現出鮮明的特色,讓人耳目一新。整份試卷都著意突出“經典閱讀”的主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經典閱讀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在人們對要不要讀經典,怎樣讀經典眾說紛紜之時,宜昌市中考命題人又將這個話題引入了考試。經典閱讀遭遇應試會呈現怎樣一副面目,這次考試對于經典閱讀做了哪些探索,又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思考,這些都很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總結。
  一、如何解決經典閱讀豐富性與考試限制性的矛盾
  說起“經典閱讀”,當然前提是弄明白什么是“經典”。可是“經典”的定義是含混的。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說:“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博爾赫斯在《論經典》中也寫道:“經典不是指一本書擁有這樣或那樣的優點。經典是指一本被世世代代的人們由于各種原因的推動,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所閱讀的書。”眾說紛紜中,人們都認可經典是經過時間淘洗后留存的精品,是打敗了時間的文字。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經典(一般情況下多指人文方面的典范著作)。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各個朝代、各個歷史時期,都不乏經典作品,涵括文學、歷史、哲學等諸多方面。就與語文學科聯系緊密的文學經典而言,從先秦諸子散文到兩漢辭賦,從唐詩宋詞到元代雜劇,從晚明小品到明清小說,此起彼伏,構成了中國文學輝煌燦爛的壯麗圖景。因此,經典內涵的包容性必然帶來經典閱讀的豐富性。
  然而,考試是有限制的,如限定的時間和空間,限定的閱讀材料和閱讀方式,限定的思考對象和語言表述。如何解決經典閱讀豐富性與考試限制性的矛盾呢?統觀試卷,命題人采用了以下做法。
  1.采用點面結合的方式選擇閱讀材料。
  整份試卷觸及到中國古代經典的四個方面:“《詩經》擷英”由《周南·桃夭》篇生發開去,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宋詞寫意”選取李清照的名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描繪出她無憂無慮的前塵往事;“《論語》心得”中于丹以其睿智向世人傳達先哲對世俗生活的理解;“唐詩映象”全景式地勾勒了唐詩的發展軌跡。前兩則閱讀材料是從具體的經典篇章入手,而后兩則閱讀材料側重整體宏觀的感受和了解,這樣點與面相結合,對經典的把握既不失于空泛,也不至一葉障目。
  《與經典同行,為生命奠基——2007年宜昌市語文中考試題說明》(以下簡稱“《說明》”)中說:“本套試題所選擇的四個角度,應該說都是泱泱中華文化最突出的歷史關節,觸摸這些關節,便是觸摸中華文化的脈搏。”然而,中華文化之泱泱,經典汗牛充棟,說這四者是“最”突出的歷史關節,不知根據何在?所選的經典只在詩文,沒有涉及戲劇、小說,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學經典閱讀的殘缺。
  另外,試卷里沒有一處引用或考查外國的經典作品,也讓人感到遺憾。在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的今天,“國際理解教育”作為促進不同文化間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已備受各國的關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而“面向世界”則是語文課程開放的重要表現。閱讀外國的經典作品,能了解本民族之外人們的生活狀況、思維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國際化的視野和開放的思維。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一味地只是倡導讀“國學經典”是狹隘的,不可取的。
  2.實現語文基礎知識與閱讀考查的整合。
  和其他地方的中考試卷相比,宜昌市的試卷沒有將基礎知識考查單列為一個板塊,而是將其和閱讀整合在一起。“閱讀部分既有對大意把握(7、19)、要點提煉(24)、特點概括(5、12)的考查,也有對詩詞默寫(2、10、22)、語句仿擬(8、22)、字詞辨析(1、4、16)的考查。既有對語法修辭(3、4、17)、文學常識(15、23)、文言字詞(11、13、14)的考查,也有對工具書運用(18)、語感差異(16、21)、上下文照應(6、12)的考查。”(《說明》)
  盡管如此,試卷還是存在著一些缺憾。經典之所以能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在于經典是思想和藝術的結晶,而命題人似乎更注重后者:閱讀材料的選擇上,“堅持美文的取材傾向不變”(《說明》);考題的設置也是大多從語言表達的字、詞、句上加以斟酌品味。語言的準確、優美的確很重要,然而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沒有思想的內蘊,再華麗的語言也只能是蒼白無力的。筆者認為整份試卷從閱讀材料思想內容的角度設題的不多:只有17題和19題關涉全文內容的理解;1、4等題涉及段落內容的理解——而且題干常有“請結合本段內容”之語,順藤摸瓜,很是方便。
  二、如何處理好經典閱讀與時文閱讀的關系
  經典既然是被歷史打磨而成,就必然與當代生活保持著距離。有人提出,在當代只有優秀作品、流行作品,沒有經典作品。施蟄存先生一向主張教材要凈化。他不止一次地對所帶的博士生說:“我不大主張語文教材選用解放以后的篇目,因為沒有經過時間錘煉和考驗的文章,說它是名著總有點牽強。”然而,學生的生活是進行時,加強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如何處理好經典閱讀與時文閱讀的關系呢?試卷命題人的做法是:
  1.選擇近年的文化熱點來組卷命題。
  湖北宜昌市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以“語文課內外銜接”受到人們的關注,一直以來,“語文與生活”也是其中考命題的指導方針。看看這份試卷中閱讀材料的來歷吧:第一篇閱讀材料的作者安意如,雖是一個二十出頭的文學新人,但在兩個月內迅速推出了三本古典詩詞的賞析書,很受讀者的追捧;第三篇閱讀材料的作者于丹,更是紅遍半邊天,被譽為“學術界的超女”;第四篇閱讀材料選自紀錄片《唐之韻——唐詩》的開篇語《千古唐詩》,這部系列片制作非常精致,獨特的角度、絕美的畫面、高雅的品味獲得了出人意料的熱烈反響;第二篇出自“宋詞寫意”,雖然不知道作者,但是在網上此帖被頻頻轉載——從這里,可以看到現在人們對古典文化推崇的熱潮。“今年之所以有意識地選擇近年的文化熱點來組卷命題,正是要引導廣大師生關注課外閱讀,整合語文資源,把語文學習的觸角真正指向民族文化的深處。”(《說明》)
  經典在當代文化中重新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經典閱讀也就成了時尚的流行。可是不禁要想想,經典閱讀是不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唯一主題?在《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寫道:“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不是經典的“當代文學作品”、“科普科幻讀物和政治、歷史、文化各類讀物”就不用考、不用讀了嗎?如果不考不讀,“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這一條語文課程總目標不就架空了嗎?語文中考,作為一個學習階段的終結性評價,應該發揮它對于平時語文教學的導向作用。
  2.更加注重經典閱讀中的主體參與。
  與以前中考題型相比,選擇的四篇閱讀材料都不是經典原作本身,其中有對名篇用唯美的文字個性化的賞讀,有對名篇詩情畫意的想象鋪寫,有用當代視角探尋古人的智慧,有用現代影像技術記錄千古的輝煌。雖然經典記錄和保存著人類最優秀的思想,但它不是凝固的,它是開放的,它經得起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群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去審視、詮釋與理解。因此經典是讀不完的,常讀常新,它能夠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更為久遠的歷史生活中去。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倡導:“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試卷命題人正是以這四篇閱讀材料作為引導者,示范著如何讀出“自我的經典”,而后在寫作中讓學生去實踐,由《論語》“生發聯想”,對《使至塞上》“大膽想象”。
  可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經典文本自身的閱讀理解和積累也是很有必要的考查內容。第一篇閱讀材料里被大談其美的《周南·桃夭》原詩究竟什么意思,恐怕學生知道的并不多;第三篇閱讀材料是于丹的心得,對于學生,課本里學過的幾則論語還記得嗎?除此而外又讀過哪些?無論現在經典著作的“解讀”、“導讀”以及影視、漫畫怎樣得多,都不能代替學生對于經典原作的閱讀。學生應該抓緊青春的大好時光,接觸經典文本,閱讀積累。筆者認為,近年來中考試卷里的“古詩詞默寫”、“課外推薦名著閱讀考查”和“文言文閱讀”等題型不斷發展完善,成為考查學生對經典文本自身閱讀情況的比較好的方式,不能完全拋棄。
  正如命題人所說:“近年來,宜昌市語文中考改革,不僅一直走在改革與創新的道路上,而且一直處在責難與懷疑的漩渦中,但無論興衰榮辱,我們始終沒有停止過探索的步伐,始終沒有放棄過求新的努力。”(《說明》)今年中考,命題人將經典閱讀與中考應試兩者結合,這是一個新穎的創意,是一個大膽的探索。它的最大價值在于將這個創意付諸實踐的過程中,昭示了一些可能性,揭示出了一些問題,而這些都將給以后初中語文教學的“經典閱讀”帶來更加深入的思考。

語文教學通訊太原52~53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付寧/劉向軍20082008
付寧,湖北宜昌市第五中學。(443000);劉向軍,河南宏力學校。(453000)
作者:語文教學通訊太原52~53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付寧/劉向軍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59:22

[新一篇] 當審美遭遇政治    ——葉紫小說《星》對左翼文學創作的意義與啟示

[舊一篇] 當語文課遭遇“淺閱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