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的宗教外觀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K56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587(2002)03-0090-04
  國內有關世界史的論著每當涉及法國大革命時無不強調它的指導思想——啟蒙思想不 像中世紀農民市民起義和英國革命那樣以神學異端出現,而是以世俗的社會政治理論的 形式出現,赤裸裸地捍衛第三等級成員與生俱來的權利(自然權利或天賦人權)。他們以 恩格斯所說:“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的第三次起義,然而這是第一次完全拋棄了宗教 外衣,并在毫不掩飾的政治戰線上作戰”(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 版社,1972年版,第395頁。)為依據,認為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完全拋棄了宗教外衣 。然而他們卻忽視了法國大革命自始至終的每個階段都存在著對天主教的教理、教義、 宗教法規、宗教禮儀、宗教習俗、宗教特權和宗教象征及其經濟基礎的沖擊這樣一種事 實。正如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所說:“法國革命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帶著宗教革 命外表進行的一場政治革命。”(注:亞·德·托克維克著,馮棠譯:《舊制度與大革 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51、50、46、52頁。)即法國大革命的全過程有濃厚 的宗教外觀。
   法國大革命的濃厚宗教外觀
  亞·德·托克維爾說:“法國革命的最初措施之一是攻擊教會。在大革命所產生的激 情中,首先燃起而最后熄滅的是反宗教的激情”。(注:亞·德·托克維克著,馮棠譯 :《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51、50、46、52頁。)這就是說: 法國大革命始終都存在著宗教斗爭。
  1789年7月14日至1792年8月10日期間掌權的立憲派是“公民宗教”論的信奉者。“八 月法令”廢除什一稅、教士由政府發放薪俸。1789年10月1日制憲議會頒布法令沒收教 會的土地,1790年3月17日制憲議會頒布法令出售沒收教會的土地。1790年7月12日制憲 議會頒布的《教士公民組織法》使法國天主教會開始初步世俗化和民主化。同年11月27 日制憲議會通過《宣誓法》,引起了教徒的分裂,把大批擁護革命的教士趕到了反革命 陣營。1791年5月7日制憲議會通過的《信仰自由法》和1791年9月頒布的《1791年憲法 》都宣布了信仰自由;1791年12月27日立法議會承認法國東部猶太教徒為法國公民。至 此,法國首次實現了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1791年3月2日米拉波去世,巴黎全市人民參 加了他的葬禮,并把他的遺體安葬在以“先賢祠”命名的偉人公墓。1791年7月11日制 憲議會舉行隆重而盛大的儀式將伏爾泰的遣骸遷入“先賢祠”。這表明立憲派將啟蒙思 想家和革命領袖“使徒化”。所以F·迪爾凱姆說:“在法國革命最初幾年里,社會固 有的那種自我神化或創造神明傾向空前顯著地表現出來”。(注:高毅:《法蘭西風格 :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192頁。)1790年2月23日 制憲議會頒布法令解散修道院遣散修士和修女。1791年11月29日和1792年5月27日立法 議會兩次通過驅逐反抗派教士的法令。1792年4月6日立法議會頒布法令禁止神職人員在 非舉行宗教儀式時穿宗教服裝。總之,立憲派的宗教改革法令、措施的主要目標是為了 實現宗教寬容、教會服從國家,在遵守憲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允許信仰自由。
  反動派也是以維護法國的傳統宗教為旗幟進行反革命活動的。占法國教士總數2/3的教 士不僅不宣誓效忠,而且用各種狂熱信仰的手段煽動城鄉人民反對宣誓法,“他們說, 不能邀請沒有資格的立憲派神甫辦理圣事;凡是參加立憲派神甫舉行的圣事的人都犯有 大罪;舉行婚禮,由沒有資格的神甫證婚不能算正式結婚,結婚人自己和子女都將遭到 惡運;不準與他們這樣的人和離開教會的人有任何來往;市政官員若任用了這樣的人, 也同樣成為叛教者,在他們被任用時,教堂打鐘的管理教堂的都應辭職。……這種宣傳 狂信的文件產生了主教們所預計的效果:到處爆發了宗教騷亂。”(注:[法]米涅:《 法國革命》,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11—112頁。)
  1792年8月10日吉倫特派立即使立法議會通過的、被路易十六擱置的打擊反抗派教士的 法律生效,流放了4000多名反抗派教士。1792年9月3日將新的自由平等宣誓毫無例外地 擴大到一切教士。法律還規定禁止教會接受“節敬”、不得登錄教徒名冊、教士除履行 教職外不得穿著教服等。立法議會將教會辦的慈善工場沒收改為軍服或軍械工場。這表 明吉倫特派對教會剝奪從不動產擴大到動產。1792年9月20日立法議會通過離婚法,其 中規定教徒可以離婚再婚并允許教士結婚,這使天主教會進一步世俗化。同日立法議會 決定將公民的出生、結婚和死亡登記由教會轉交給市政當局;1792年11月國民公會通過 康邦提交的財政預算法案,其中取消給教士發放年金一項。這是法國邁向政教分離的重 要的一步。同樣,反革命派也利用宗教這件武器,1793年3月旺代農民就是在要“路易 十七、貴族和教士”的口號下聚集起來舉行叛亂的。4月,反抗派教士貝爾尼修士充任 了“王家天主教軍”的顧問。第一次反法聯軍就是打著“從宗教迫害者魔爪下拯救法國 天主教徒的旗號向年輕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發動進攻的。
  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圣茹斯特、庫通等都是自然神論者。1793年8月10日舉行了 第一個“法蘭西共和國統一和不可分割節”慶典。1794年5月7日國民公會通過羅伯斯庇 爾提交的《關于宗教、道德思想與共和國各項原則的關系及國家節日》的法案,將7月1 4日、8月10日、1月21日和5月31日等重新規定為國家節日。1793年10月至1794年1月法 國全國展開了一場“革命化命名”運動,姑息縱容埃貝爾派和扎克盧派等下層群眾掀起 滅神和造神的鬧劇。1793年11月10日在巴黎圣母院舉行了盛大的崇拜理性之神的盛典, 并將巴黎圣母院改為“理性神廟”,還決定在11月15日舉行全國規模的理性節典禮。至 1793年12月中旬法國各地就有2643所教堂改為“理性神廟”。羅伯斯庇爾要把“最高主 宰”崇拜奉為法國的國教。1794年6月8日在巴黎舉行了由羅伯斯庇爾主持的有50萬人參 加的“最高主宰”節盛典。雅各賓派的政策,尤其是宗教政策激起了包括原憲政派教士 在內的絕大多數教士殊死反抗,教士們發動和領導了聯邦叛亂和其它反革命叛亂,同時 也激起了農民宗教狂熱,許多農民參加了叛亂。
  熱月黨督政府企圖把革命穩固在有產者共和國的基礎上,廢棄過激的宗教政策,允許 教徒舉行宗教禮儀,但又加以諸多限制。到1798年末,全國已有4萬個教區恢復了天主 教禮儀。1794年9月18日國民公會通過康邦提交的政府財政預算法案中取消了給教士的 年金,這再次含蓄地廢除了《教士公民組織法》,實行政教分離。督政府中負責思想和 文教的督政官勒波—拉雷韋利耶爾為書商舍地在1797年1月創立的“敬神博愛教”制訂 教規和禮儀、編寫圣歌、修建寺院等,企圖將“敬神博愛教”奉為國教。熱月黨督政府 之所以繼續打擊限制天主教,是因為從國外返回的教士或加入耶穌會,或組織耶宇會和 太陽會等反動教會組織,與“金色青年”一起殘害革命群眾,砍倒自由樹,踐踏三色標 志,以宣泄他們的反革命情緒。羅馬教皇把法國革命看作啟示錄的災難,一面煽動法國 國內叛亂,一面煽動俄國、奧地利干涉法國革命。這又激起法國軍隊于1798年攻占羅馬 并俘虜教皇,使法國同羅馬教廷嚴重對立。
  波拿巴·拿破侖為了“獲得羅馬教皇的權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繼續放松對天主 教的限制。1799年12月3日波拿巴頒布三項法令:準許為宗教活動開放教堂,取消教士 的宣誓,恢復主日(星期日)禮拜。二、經過多次談判,1801年7月15日與羅馬教皇簽署 《政教協議》(又譯《政教專約》),將天主教的教義教理及其組織都置于政府的嚴格管 理和控制之下。使天主教變成了拿破侖鞏固其統治的工具,又恢復政教合一的體制。三 、企圖把羅馬教皇和天主教變成自己的馴服工具。第一帝國時期的天主教教義問答寫有 這樣的內容:“上帝……要拿破侖成為行使自己權力的工具,成為自己在人間的化身” ,“誰反對拿破侖皇帝,誰就是反對上帝自己建立的制度,就要終身受譴責,靈魂就永 遠毀滅,墜入地獄。”(注:[德]艾米爾·路德維希:《拿破侖傳》,花城出版社,198 8年版,第205頁。)1813年拿破侖與庇護七世又簽訂了《楓丹白露政教協議》。但這個 協議還未來得及執行,拿破侖就被第六次反法聯軍打垮了。在百日王朝期間,拿破侖企 圖以承認教皇的世俗權力為條件,謀求與羅馬教廷和解,通過教廷調解法國與反法聯盟 的矛盾,以爭得時間做好同反法聯軍作戰的準備。滑鐵盧戰役的慘敗使拿破侖的緩兵之 計破產。四、把新教和猶太教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實現宗教寬容和教會服從國家。18 14年耶穌會在巴黎建立了“法蘭西傳教協會”。保王派也拼湊反動教會組織“宗教信仰 騎士團”,為波旁王朝復辟上躥下跳。
  路易十八在《1814年憲章》中宣布恢復天主教的國教地位。在復辟之初,天主教教士 就與逃亡貴族狼狽為奸,他們在教堂的講壇上胡說:購買沒收的教會和逃亡者的土地是 瀆神“犯罪”,若農民不把購得的土地歸還教會或貴族,就不讓他領圣餐,不為他舉行 圣禮,甚至革出教門。在教士們的恐嚇下,有些農民把購買的土地交還給教會或貴族。 極端君主派的理論家都從談論宗教入手為復辟甚至全面復辟造輿論。反對啟蒙思想和大 革命,美化教皇,鼓吹“君權神授”等。極端君主派第一次控制政權時(1815.7-1816.9 )曾試圖廢除拿破侖與庇護七世簽署的《政教協議》,另簽訂新的《政教協議》,以加 強羅馬教廷對法國天主教會的影響;1820年2月極端君主派第二次得勢后,設立宗教事 務和國民教育部,并任命埃爾穆波利斯主教為該部大臣,由教士監督所有中等學校,只 有持本堂神甫簽署的證書的品行端正的人才能被聘任為小學教師。這使法國一度出現黑 色恐怖。極端君主派首領查理十世即位后于1825年頒布《關于褻瀆圣物治罪法》,企圖 通過酷刑使“王權與祭壇”的權威超過大革命爆發之前;同年又身著紫色主教服到蘭斯 大教堂舉行盛大的加冕禮,以表示自己是國王兼主教。1827年眾議院通過維萊爾內閣提 出的《正義和友愛法》,妄圖用重稅擠垮所有的非官方的報刊雜志。1829年波利尼亞克 內閣剛上臺秉政,其內政大臣德·拉·布爾東納就叫囂:“對宗教仇視的敵人處以酷刑 ”。立憲派黎塞留和德卡茲內閣利用法國人的高盧主義情緒挫敗極端君主派廢除1801年 的《政教協議》另簽新政教協議的圖謀,延長《政教協議》的有效期,頒布三個放松出 版檢查的法令,限制教士插足教育。1828—1829年秉政的馬蒂尼亞克內閣使國民教育部 和宗教事務部分開,并由非宗教人士担任國民教育大臣,禁止耶穌會士當教師,禁止小 修院招收無意當教士的學生,由教育總署管理中小學,極力削弱教會對教育的影響。自 由派以《智慧女神》等報刊為喉舌為重新發動革命大造輿論,其“論戰似乎都集中到宗 教問題上。教士的主宰一切,政府對教會團體的屈從,教皇極權主義,教士的愚民政策 ,宗教裁判所的重新建立,重新向教會繳納什一稅,尤其是已經達到駭人聽聞地步的耶 穌會的陰謀活動——這些就是成千上萬的小冊子、報紙文章、漫畫和歌曲傳播的主題。 不管是否是巧妙地配合,這些戰術給予自由派雙重的好處:他們無需攻擊國王或憲法, 就能使這個政權威信掃地;他們還能分裂保王派,因為保王派中還有相當的一部分人留 戀伏爾泰的理性主義或者18世紀議會中法國教會自由運動。”(注:《新編劍橋世界近 代史》第九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61—462頁。)上述史實說明:在 整個復辟時期宗教斗爭一直是當時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極端君主派、立憲派和自由派相 互較量的中心內容。
  《1830年憲章》規定:天主教是絕大多數法國人信仰的宗教,但不是國教;各教各派 都一律平等,法國所有公民均有信仰自由。總之,經過40多年的反復曲折的斗爭,1830 年回到了1789年的基點上:確立立憲君主制、經濟自由、信仰自由、宗教寬容以及教會 服從國家的原則。
  綜上所述,法國大革命不僅自始至終(1789年7月14日—1830年7月29日)存在宗教斗爭 ,而且“無論在破舊方面,還是在創新方面,都具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宗教禮儀色彩。表 現在它極其重視破除舊的象征體系和建新的象征體系,力圖把革命過程和剛剛建立的新 社會神圣化”,(注:高毅:《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 991年版,第191、192頁。)它是以宗教革命方式進行的政治革命,有濃重的宗教外觀。
   指導思想拋棄宗教外衣的原因
  法國大革命的發動以及之后向縱深發展的每一階段都靠啟蒙思想指導,革命成果的鞏 固發展靠憲法和法律的制訂和實施,而不是創新教或新教派。這充分反映其指導思想完 全拋棄了宗教外衣。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法國是歐洲典型的實行絕對君主專制的國家,其歷代君主一直奉行高盧主義。其 王權早已強大到可以控制教會的地步。法王不僅控制了本國教會,而且還一度把羅馬教 廷玩弄于股掌之中。腓力普四世于1309年把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的阿維農,直到1377年 ,幾位教皇都是由法王選任的,而且還均是法國人。所以,他們一切都依法王的意志行 事,不僅喪失了干涉法國教俗事務的權力,而且還在國際糾紛中處處維護法國的利益, 完全成了法王的臣仆。因此史學家把1309—1377年期間的歷任教皇稱為“阿維農之囚” 。腓力普四世因向本國教士征稅而受到教皇博尼法斯的指責后宣稱:君主有全權處理本 國教會的財務和任免教士。由此形成主張法國教會自主、不受教廷支配的高盧主義。14 38年查理七世頒布的《布爾日國是詔書》、1516年弗朗索瓦一世與教廷簽訂的《政教協 議》都體現了高盧主義精神。1594年法學家兼作家皮埃爾·皮圖發表了《高盧教會的自 由》一文,著重論證了教皇的圣諭和教士大會的決議只有經法王批準才能在法國生效。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絕不會出現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法國的宗教改革就是通過胡格諾 戰爭(1562—1598)進行的。雖然《南特敕令》最早體現了宗教寬容。但是,在法國,無 論是諸侯還是農民,其力量都不能同王權抗衡,所以由下而上的宗教改革也必然以失敗 而告終。路易十四通過1682年頒布《限制教皇權力條款》掀起反教皇權力運動,使法國 王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685年廢除《南特敕令》,恢復對胡格諾教派的打擊迫害, 從1709年開始驅逐囚禁詹森派信眾,要在全法國推行對天主教的一個教派的篤信。但是 ,“路易十四的暴力措施只是方便了法國的市民階級,使他們可以賦予自己的革命以唯 一同已經發展起來的資產階級相適應的、非宗教的、純粹政治的形式”。(注:《馬克 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252—253頁。)
  二、隨著自然科學和資本主義的長足發展,到了18世紀末,“基督教已經踏進了最后 階段。此后,它已經不能成為任何進步階級的意向的意識形態的外衣了;它愈來愈變成 統治階級專有的東西,統治階級只把它當作使下層階級就范的統治手段”。(注:《馬 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252—253頁。)法國啟蒙思 想家吸收了笛卡爾的唯理主義、貝克爾的懷疑主義、牛頓的自然哲學和斯賓諾莎的泛神 論,形成了直接而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理論——反對封建主義的政治理論和國家學說, 在哲學上自然神論處于主導地位,甚至還有無神論思想。啟蒙思想家們不再從基督教異 端或其它宗教的教義教理中尋找思想武器了,而是在毫不掩飾的政治戰線上作戰。
   法國大革命有濃厚宗教外觀的原因
  一、封建的法國具有政教合一的傳統,天主教是法國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要法國實 現資本主義現代化,必須改造法國的天主教會。法蘭克人首領克洛維于公元496年率領3 000親兵在河里受洗,皈依基督教,這促成了墨洛溫王朝順利地向南高盧擴張。754年倫 巴底人向羅馬進逼,教皇斯蒂芬三世向墨洛溫王朝的宮相丕平求援,丕平于754年和756 年兩次出兵意大利,最終迫使倫巴底王交出拉文那總督管轄區和彭塔波利斯,并把這兩 塊領地贈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由此產生教皇國。這是法蘭西人的祖先與羅馬教 廷的最早勾結。公元800年,加洛林王朝國王查理曼于圣誕節在圣彼得大教堂舉行加冕 禮,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皇冠戴在他的頭上,以報答查理曼幫他恢復教皇位之恩。這樣 ,查理曼便成了“羅馬人的皇帝”,法蘭克王國也就擴充為“查理曼帝國”或“神圣羅 馬帝國”。波旁王朝的創始人亨利四世,原本是胡格諾教徒,當王冠落到他的頭上后, 因巴黎的天主教同盟抵制和西班牙軍隊開進巴黎作天主教同盟的后盾,使他不能到巴黎 踐位。他為了敲開巴黎城門,成為名副其實的法國國王,而改宗天主教。路易十三和路 易十四踐踏和廢除《南特敕令》,迫害新教徒、詹森派,樹立天主教唯尊地位。路易十 五宣稱“我只是從上帝那里接受王冠”。(注:M·德·朗德爾:《法國憲法史》,巴黎 1977年法文版,第17頁。)1757年發布諭令,規定對異端書籍的作者和出版者均處以死 刑。1758年查禁了所有已出版的《百科全書》。1759年還為此樹立一塊紀念碑,碑上刻 著十字架蹂躪地球儀和科學書籍的圖樣,并題寫“被蹂躪的無神論者的虛偽和智慧”。 路易十六也宣稱:“在行使最高權力時,我只對上帝負責”。(注:M·德·朗德爾:《 法國憲法史》,巴黎1977年法文版,第17頁。)法國天主教會制造了轟動整個歐洲的讓 ·卡拉冤案和對德·拉·巴爾的殘酷宗教迫害。在舊制度時期,法國天主教維護最反動 的絕對君主專制,而法國專制王權扶持最狡猾的天主教會。法國資產階級若要實施資本 主義現代化,必須對天主教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
  二、批判天主教是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的兩大基本內容之一。啟蒙思想家們的信條分 為兩部分:“一部分包括關于社會和民事、政治法律準則所有新的或革新的觀點”;另 一部分“是與教會為敵,他們攻擊教士、教會等級、教會機構、教義,而且為了更徹底 推翻教會,他們還想將教會的基礎連根拔掉。……基督教之所以激起這樣強烈的仇恨, 并非因為它是一種宗教教義,而是因為它是一種政治制度;并非因為教士自命治理來世 的事務,而是因為他們是塵世的地主、領主、什一稅征收者、行政官吏;并非因為教會 不能在行將建立的新社會占有位置,而是因為在正被粉碎的舊社會中,它占有了最享有 特權、最有勢力的地位”。(注:亞·德·托克維克著,馮棠譯:《舊制度與大革命》 ,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51、50、46、52頁。)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法國大革命宗 教外觀豈能不濃?18世紀晚期法國人稱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為“菲爾奈教長”;在大革命 中許多人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奉為《圣經》。法國“大革命激發了傳播信仰的熱望 ,掀起一場宣傳運動。由此,它終于帶上宗教革命的色彩,使時人為之震恐;或者不如 說,大革命本身已成為一種新宗教”。(注:亞·德·托克維克著,馮棠譯:《舊制度 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51、50、46、52頁。)簡言之,法國大革命是 以宗教革命方式進行的政治革命,它有濃重的宗教外觀。
  綜上所述,法國的高盧主義傳統和科學發展決定了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完全拋棄宗 教外衣,而法國政教合一傳統和啟蒙思想又使法國大革命有濃厚宗教外觀。指導思想拋 棄宗教外衣而實踐中宗教外觀濃重是法國大革命的一個顯著特點。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石家莊90~93K5世界史馬生祥20022002國內史學界普遍依據恩格斯的論斷,認為法國大革命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指導思想完全 拋棄了宗教外衣。然而法國大革命是以宗教革命方式進行的政治革命,宗教外觀貫穿始 終是法國的政教合一傳統和啟蒙思想所致。法國大革命/宗教外衣/宗教外觀/French Revolution/religious coat/religious ou tword appearanceThe religious outword appearance of French Revolution  MA Sheng-xia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 50091,ChinaIt is commonly believed in the circle of history in China that a remarkabl e feature of French Revolution is that it cast aside the religious coat.Howe ver,French Revolution is a revolution that was carried through in the form o f religious reform with religious outword appearance,which was caused by int eg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and enlightenment thought in France.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馬生祥(1942-),男,教授,主要從事世界近代史研究。 作者: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石家莊90~93K5世界史馬生祥20022002國內史學界普遍依據恩格斯的論斷,認為法國大革命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指導思想完全 拋棄了宗教外衣。然而法國大革命是以宗教革命方式進行的政治革命,宗教外觀貫穿始 終是法國的政教合一傳統和啟蒙思想所致。法國大革命/宗教外衣/宗教外觀/French Revolution/religious coat/religious ou tword appearance

網載 2013-09-10 20:59:28

[新一篇] 法國大革命的分期劃段問題

[舊一篇] 波普爾的國家觀及其現實意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