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    [譯文]  什么時候能夠退休,當個平民,過悠閑的日子。只要對一張琴彈奏、對一壺酒飲酌、對一片溪云觀賞就可以了。

      [出典]  蘇軾《行香子》

     

      注:

     

      1、《行香子》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2、注釋:

        行香子:詞牌,雙調,六十六字,上片五平韻,下片四平韻。

      虛苦:徒勞,無意義的勞苦。

      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快馬馳過縫隙,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短暫的經歷。隙中駒,語出《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石中火,語出北齊劉晝《新論·惜時》:“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炯然而過。”夢中身,《關尹子·四符》:“知此身如夢中身。”

      開口誰親:有話對誰說,誰是知音呢?

      陶陶:無憂無慮,單純快樂的樣子。

     

     

     

       3、譯文:

        夜氣清新,塵渣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杯中斟滿美酒,仰望夜空,遐想無窮。想這世間之人追求名利,不過都是徒然勞神費力,萬物宇宙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更是短暫,須臾即逝。

     

        雖有文才卻無賞識之人,倒不如遠離官場,歸隱田園。不知何時才能實現這個愿望,每日間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此詞或為宋哲宗元祐時期(1086-1093)的作品。

      詞中抒寫了作者把酒對月之時的襟懷意緒,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難覓的感慨,表達了作者渴望擺脫世俗困擾的退隱、出世之意。

      起筆寫景,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尊,獨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酌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

      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此詞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后便進入玄學思辨了。作者這首詞里把“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如“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

      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郄(隙),忽然而已。”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象日影移過墻壁縫隙一樣。《文選》潘岳《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軾才華橫溢,這首詞上片結句里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

      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材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元佑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于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陶陶”,歡樂的樣子。《詩。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只有經常“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最好的解脫方法莫過于遠離官場,歸隱田園。但蘇軾又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閑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生活方式,東坡將此概括為:“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就足夠了。

      這首《行香子》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愿望。其實他并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象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杰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閑人”,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  

      此詞雖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悶、消極情緒,但“且陶陶樂盡天真”的主題,基調卻是開朗明快的。而詞中語言的暢達、音韻的和諧,正好與這一基調一致,形式與內容完美地融合起來。

     

     

     

       6、縱是灑脫豁達如東坡者,對酒當月,仍不忘塵世浮沉。想必清酒十分,倒影著是自己身外之身;銀月一輪,寄托著是自己夢中之夢。于是乎,放眼未來之閑時,可得頭頂輕松松一片云,手撫悠悠然一張琴,陶樂溪邊,再飲一壺真正的舒懷酒。

     

     

      7、“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不記得這是誰的詩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讀懂了秋,也看懂了紛繁的塵世,因為山中的葉就是天下秋的縮寫。

       “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蘇翁應該是讀懂了,琴、酒、云觸手可及,雖說是天上人間,卻又近在心里。以酒當歌、笑傲江湖、酣暢人生。明月秋風,在蘇軾的心里了然自悟,了然自知

        唐月宋風,千年以后,早已是物是人非,相差甚遠矣。但明月秋風的心境應是不變的吧,不變的從容與寧靜,不變的坦蕩與釋然。

        月色通幽,風聲漸老。在這樣的夜晚,你又記得誰?誰又能記得你?

     

     

        8、《莊子》中寫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時間以一種我們完全看不到的形式在我們的指尖飛快的流逝著,亦或許真的是那句話所說的,時間仍在,只是我們在飛逝吧。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原本可以是這世上再簡單不過的一個場景,竟也成為了一種別樣的奢侈。

        長恨此身非我身,何時忘卻營營。

        蘇軾的

        愈是簡單的快樂卻越是多了一份難得的奢侈

        閑中好,塵務不縈心。

       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陰。

        什么時候才能做到塵務不縈心   什么時候才能幾時歸去,做個閑人  什么時候才能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只怕到時又會感嘆  光陰飛逝壯志未酬了。

     

     

         8、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蘇軾的《行香子》述懷,不需任何華麗的辭藻跟描述,僅是最平凡的詞語,帶出的卻是內心真正向往的那種生活,而我們,我們正在享受著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又是什么呢?

      其實現在的社會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這樣呢?大部分的人也不過只是在初看到這些詞句時心弦被觸動,心情震蕩,產生共鳴罷了,之后便夢想著未來自己也會有這樣的一天,做個閑人,去看書采菊,去品茶彈琴。只是很可惜,在繁重的現實壓力下,這些話、這些美好的想法,慢慢的,卻也只是多年后的一種回味罷了!

      其實只要我們愿意,現在何嘗不可做個閑人呢?誰說一定要脫離現實,全身心的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嗎?誰又說一定要放下世俗所有的東西,去做個與世無爭的人嗎?那不是閑,應該稱做仙!我們真正要閑下來的不是手,而是我們的心。

      只是我們都太過于功利,太過于堅持,太懂得為自己找各種借口和理由去開脫罷了。

      如果每天,能有幾分鐘的時間愿意靜靜的讓心沉淀下來,相信我們會看懂很多事情,會真正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功名利祿成為人人所爭的對象,也成為了衡量人等級的重要標準,誰還管這世界清不清,濁不濁?誰還管到底污染了什么?

      所幸我還可以讓心慢慢的閑下去、沉下去。

      原來簡單是最最難的,但卻異常的美好!

     

     

       9、 蘇東坡的這首詞,是對人生的感嘆。看破了人間紅塵,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為之辛苦勞神不值得。上片的名句,是最后三句:“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隙中駒,從“白駒過隙”化出,指時光無情飛逝;石中火,也是描述生命稍縱即逝,火在石中燃燒,不可能長久,只能是瞬間閃爍;夢中身,意指人生恍然如夢。“夢中身”,并非蘇東坡創造,莊子早有人生如夢的感嘆,那個蝴蝶夢,便是對夢中身的詮釋。白居易《疑夢二首》中,有“黃帝孔丘無處問,安知不是夢中身”兩句,相距千年的詩人,詩心相通。此詞下半片,是蘇東坡在孤獨中傾吐的心聲。“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似乎是悲嘆懷才不遇,但接下來,卻不是進一步發牢騷,而是尋找到解脫的方式。如何解脫?拋卻心里的所有世俗煩惱,“作個閑人”,面對行云流水,彈琴飲酒,寵辱皆忘。上片“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對下片“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對得工整而有情趣,前后六個意象,情境完全不同。如果說,此詞的上片是為人生的浮光掠影和匆忙嘆息,有些焦灼不安,下片卻是一個瀟瀟灑灑的轉調,脫離了喧囂煩亂的塵世,轉入灑脫悠閑的境界。

        以前見到有人評論這首詞,說蘇東坡表現的是消極遁世,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樣的批評,其實可笑。詩人的焦慮、郁悶、愁思,都可以化為浪漫的詩意。這不是怨天尤人的哀嘆,而是對理想人生的憧憬。千百年來,多少人讀著這些美妙的詩句被感動,被共鳴。詩人的心靈,猶如一片清朗的夜空,容不得濁世塵埃,所以才會有星光月色灑落人間。

     

     

        10、 幸福只是一個渴望的過程。孔子心目中的幸福很簡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這是蘇軾渴望的恬淡生活。得一暇日,閑坐龍坑山,漫觀云卷舒,展望亭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朗日,清風,我,還有一杯香茗。我感受這是心靈自由的幸福。

     

     

       11、 琴韻古雅深奧,婉轉悠揚,是一種閑情逸致,自有一種孤潔幽僻的高尚情懷。“梅花帶雪飛琴上,柳色和煙入酒中。”這樣的意境令我們感動。在經風歷雨之后,琴看透世事,將人情鐫刻埋藏于心中,它的歸宿是淡泊。當生命的喧囂逐漸散去,琴韻能帶人回歸本真,此時我們似乎能聽到蘇軾的吟哦:“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12、偶見蘇東坡的一首詞,絕無“大江東去”的豪放氣概,卻是娓娓道來,似微醉時的內心獨白。“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 我尤欣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比起“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還要纏綿不盡。不錯,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生只不過如“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須臾即逝。佛家典故,被巧妙化入詞中,瀟灑曠達如蘇子,在遭遇群小攻訐時,內心萬般感觸,不言而喻。茫茫人海,幾人解得其中味?

         冰心老人鼓勵友人的一首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說得真好,春花、秋月、涼風、冬雪,四季輪回,精彩而又平淡,周而復始,恰如你我的心情,喜怒憂思悲,轉眼間都會如過眼云煙,能夠感懷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已是和天地同在的幸福了,復夫何求哉?身在其中,人卻往往會癡、迷、貪、戀,對哲人“生活的真諦是生活本身”的勸誡不去或不愿思索,卻為浮名虛利所牽累。怪不得慈悲的佛始終微笑著,拈花無語呢。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1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