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其言而觀其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聽其言而觀其行。

     [譯文]  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做的事。

     [出典]  《論語·公冶長》

    注:

    1、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①也!于 予與②何誅③?”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2、【注解】

     ①宰予,字子我,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②圬,涂飾墻壁的工具,這里作動詞。

     ③與(yú),語氣詞。誅,責備。

     ④于,從。與,語氣詞。是,這。

    3、【譯文】

      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又說: “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 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變。

   4、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從陳國逃往蔡國后,也沒得到蔡君的重用,常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感慨,一天發現弟子宰予中午還在睡大覺,氣得說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們趕緊來安慰孔子,孔子說今后聽其言而觀其行,好自為之。

      刻畫了怠惰(比喻手法極為生動)、言行不一的宰予形象,反面論證了修身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明白了,判斷一個人的品德修養,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觀察他是否言行一致,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的標準之一 。

     孔子在這里還提出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5 、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除了斥責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之外,還發出了關于認識一個人的感慨。讀遍 《論語》,這大概是溫文爾雅的孔圣人最動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語氣有點類似今天的老子罵兒子:“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老子不說也罷!”
  推想起來,宰予這塊“朽木”恐怕不光是大白天睡覺比如說 睡個午覺的問題,很有可能還是在老師的課堂上打瞌睡(夢見周 公?)哩。不然的話,以我們今天的生活習慣來看,睡個午覺算什 么罪過呢?犯得著孔老先生這么大動肝火嗎?

     問題在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用我們 的話來說,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因此,孔 老先生是萬萬不會茍同我們關于午睡的觀點的 。

     如此說來,他的震怒也就不難理解了。

    “聽其言而觀其行”,倒正如儒學大師朱熹在《論語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話所提醒我們的那樣:“圣人怎么會現在才知道聽其言而觀其行呢?也不是真因為宰予就對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態度了。不過是以宰予的事情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們多做少 說,言行一致罷了。” 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那么些人說 起比唱起還好聽。

     所以,我們不僅要聽他怎樣說,而且還要擦亮眼睛觀察他怎 樣做啊!

    6、判斷一個人,不僅聽他說,還要看他做得怎么樣;不僅看他做的,還要看他做的是否有一定成果。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夫子說的是識人的道理。

史記里有一些關于考察和使用干部的史料,書中寫堯,是怎樣使用干部?簡單地說,一個字:。這個,就是聽其言而觀其行,放到實際工作中去考察,而不是事先就主觀主義做結論。他要大家推薦接班人,大家推薦舜,說了舜許多好話。堯是什么態度呢?司馬遷寫道:堯曰:吾其試哉。“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他,觀舜其德。整天跟舜一起辛勤勞動,孝敬長輩。舜也不去跑官要官,在各項實際工作中做的很出色,堯也十分滿意。兩個姑娘成為舜的賢內助。這一出一個人才。經過實踐證明這個人確實行,結果明明白白擺在那里,大家又怎么能不口服心服呢?堯之為堯,就在這里。

 

7、語言畢竟是語言,語言要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行動還要有個過程。而各級官員畢竟不是語言大師,不是靠話語存身立世,更多的是憑實際行動造福民眾。老百姓希望的官員也不是只會說漂亮話不干實際事的人。另外,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在言與行方面,有言行一致的,也有言行不一致的。所以孔老夫子才有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話,而不是聽其言信其行

 

言是言,行是行,言非心聲。誠然,某些言者在某些時候其所言確實反映了言者的某一些心聲。但是,基于各種外在的限制,言者也會做出與“言”完全不同的“行”來。因而,我們不能輕易地根據言者的言來推斷言者的行。這些年來,我們不少從一些新聞媒體上看到貪官污吏東窗事發而鋃鐺入獄的事。這些貪官污吏在東窗事發之前,其言辭無不是令人聽了之后感到“振奮”的,其向往清廉的決心往往是前無古人的,而其反腐的決心無疑也是后無來者的。假如不東窗事發,我們豈能知道言行是如此的不一致?

 

對一個人,特別是有一定權力的領導干部,不要只聽他說得好聽,還要看他的實際行動;如果他言行不一致,口是心非,得隴望蜀,貪婪無厭,遲早總有一天會走上審判臺。到那時,身后無路想回頭,悔之晚矣!

 

8、任何會言者都可以言,而言語能力強的甚至可以言得“天花亂墜”。因為,言只是一種聲音而已,言之后言已經消失,不論這種“言”“空洞無物”也罷,還是“言之確鑿”也罷。

 

說幾句激動人心的“言”并不困難,僅僅動動嘴而已;把說的“言”化為文字形式也很簡單,即使我們自己不會,總是有會的人(當今社會有的是這一類人才);但是把“言”化為“行”則難了,而“行”而有成果則是難上加難了。我們姑且不論這些“言”是否能夠真的可以化為“行”,而且這些言者的“言”要是真的化為“行”,甚至可能還會反過來損害言者自己的利益。因而,言者本身也不希望自己的“言”真的能夠化為“行”,更不用說“行之有果”了,盡管言者的言是如此的“狠”。說說是沒有關系的,即使說到自己也沒有什么關系,罵罵自己幾句,不痛不癢,于我何損?甚至還可以化解自己面臨真正“行”的危險,可以博得自己是一個善于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人。從這一意義上說,言甚至起著遮蓋“行”的作用。

 

9、一個人誠信與否,是以行為和時間來檢驗的。孔子曾講,“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一個有道德的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己誠信故而也相信別人的誠信。然而,人并不都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因此要聽其言而觀其行。有的人自以為很高明,認為人都很好欺騙,故而長于言而短于行。但是,人畢竟是不能靠欺騙生活的,當其欺騙的把戲被人們普遍知曉的時候,這種人就變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沒有欺騙的市場。童話中講的“狼來了”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某些人欠缺誠信的美德,卻不思如何實際地約束自己、提高誠信度,而是用各種手段和偽裝誠信。《中庸》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在隱蔽的地方,在微小的地方,常常能夠看出一個人的真正的面目。即使偽裝的再高明,總是會露出破綻和馬腳的。只有表里一致的人,才沒有破綻。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57

[新一篇] 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裊裊垂。

[舊一篇]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