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譯文]  我的故園河山在哪里呢?我只能無奈地聽著遠處傳來的羌笛聲,將那梅花吹開了啊!

[出典]  北宋  趙佶  《眼兒媚·玉京曾憶昔繁華》

注:

1、  《眼兒媚》  趙佶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2、注釋:
  玉京:指北宋都城汴京。
3、譯文1:
  回想起舊日忭京城的繁華,那個時候(沒當俘虜的時候)大宋的萬里河山都是我們趙家的。那里有皇家園林——瓊林,也有用玉石精心鑲嵌的金鸞殿。每天早晨都有專人奏起悠揚動聽的弦管,晚上有專人吹笙彈琵琶。
  
  如今多么凄涼,那如花的城市——開封,已經離開我了,想念故土的那種情結如春夢一般纏繞著這遙遠的胡人的沙漠。家在哪里呢?我只能忍著悲哀含淚聽著這凄涼的羌笛聲,一遍遍地吹著《落梅花》的哀曲。
 譯文2:
 我憶起汴梁城舊日的繁華情景,那萬里的江山,都曾是我的帝王家業。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中,早上奏著弦樂管樂的聲音,晚上響著蘆笙琵琶的曲調,我極盡享樂,一片歌舞升平之聲。
 現在我離開了那花團錦簇的城市,那里該是已經非常荒涼了吧,我只能在這滿是風沙的異族地方,空做著美夢。我的故園河山在哪里呢?我只能無奈地聽著遠處傳來的羌笛聲,將那梅花吹開了啊!

4、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征“天下一人”。
   徽宗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后也會感覺極佳。傳世不朽的瘦金體書法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來,迄今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可稱為古今第一人。
   
   宋代,是我國茶事演進的重要階段,盛行點茶、斗茶以及茶百戲等。宋徽宗精于茶藝,曾多次為臣下點茶,蔡京《太清樓侍宴記》記其“遂御西閣,親手調茶,分賜左右”。據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還下詔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稱優雅的貢茶,如玉清慶云、瑞云翔龍、浴雪呈祥等。
宋徽宗對中國茶事的最大貢獻是撰寫了中國茶書經典之一的《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引用。關于該書書名,此書緒言中說:“敘本末列于二十篇,號曰《茶論》。”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說:“至大觀初今上親制《茶論》二十篇”。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中有著錄:“《圣宋茶論》一卷,右徽宗御制”。《文獻通考》沿錄,可見此書原名《茶論》。由于晁公武是宋人,所以稱宋帝所撰茶論為《圣宋茶論》。明初陶宗儀《說郛》收錄了全文,因其所作年代為宋大觀年間(1107一1110),遂改稱《大觀茶論》,清代古今圖書集成收錄此書時沿用此書名,今仍之。
  歷來關于趙佶的藝術成就,論者都以他的花鳥畫為最高。趙佶藝術的獨創性和對后代的影響力,也主要體現在他的花鳥畫中。
5、本詞以概括性很強的手法,敘寫北宋覆亡的史事,表現當時的社會風貌,抒發亡國之君內心復雜的感受。
  起首一句,飽含著昔日繁華已成陳跡的人事泡桑之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從各方面描繪了崇寧(徽宗年號)至北宋末年的汴京盛況,并序中作了概括介紹,如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花光滿路,何限春游;簫鼓喧空,幾家夜宴。”這是文人眼中的京師景象。而“萬里帝王家”則點出作者這繁華京師中帝王身份。李煜《破陣子》云:“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口氣與之相似,但南唐疆域只三十五州,立國近四十年,僅為五代時的一個小朝廷,比較之下,北宋王朝可稱得上是萬里帝王家了。但由于帝王荒淫,導致了它的覆亡,使生靈涂炭,城郭殘破,趙佶父子和宗室宮眷都成為俘虜,從此揭開了作者生命史上悲慘的一頁。所以“玉京”兩句,是以回憶的方式簡括而藝術地再現了北宋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以及作者由帝王而降為臣虜的個人悲劇。
  “瓊林”兩句,反映帝王沉湎聲色、驕奢淫逸的情狀。“瓊林玉殿”,不僅指大內(皇城)之中各種宮殿,特別是那模仿杭州鳳凰山形勢的艮岳,此是趙佶寵用蔡京、朱面勔等奸佞,搜括財貨、竭盡民力興建而成,其間“山林巖壑日益高深,亭榭樓觀不可勝記,四方花竹奇石咸萃于斯,珍禽異獸無不畢有”(《楓窗小牘》)。朝喧暮列則是以弦管笙琶等樂器表示宮中游樂無度,不分晝夜。
  下片通過想象、夢幻和現實的比照映對,抒寫了作者囚居北地的悲苦之情和深沉真切的亡國之痛、故國之思。
  “花城”指靖康之變以前的汴京春色,“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春日“萬花爭出粉墻,細柳斜籠綺陌。香輪暖輾,芳草如茵;駿騎驕嘶,杏花如繡。鶯啼芳樹,燕舞晴空”(《東京夢華錄》卷六)。自從被金兵攻占以后,這座萬花叢中的名城殘敗不堪。這里只以“蕭索”兩字來形容那想象之中面目全非的汴京;然而,雖然如今身處塵沙漫天的荒漠,那繁花似錦的汴京仍然經常縈繞夢中,萬般愁苦也只能夢中得到慰安。羌笛,是邊地樂器最后幾句,是說夢醒以后,忽然傳來陣陣羌笛聲,聞之不禁悲從中來,使他從夢幻回到現實,如今父子拘系于北地土墻木柵之中,身受各種侮辱,南望汴京,渺不可見,心中的悲苦、悵惘和沉痛因《梅花落》的樂聲而愈益濃厚。
  這首詞,情真意切,悲壯蒼涼,充滿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讀之使人有“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痛楚、悲哀之感。
  6、展覽里有的是趙佶。這個副業皇帝的主業——書畫,一直是好的,只是我一直搞不清他是不是為了在畫上題字漂亮才創造的瘦金體。這樣修長勻稱、華麗靈秀又風情萬種的字,這樣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字,這樣好看難學的字!字難學畫又何嘗容易,工筆畫里的分染就是一支筆蘸色一支筆蘸水,不斷地上色,洗掉再上色直到十多次后水痕與色彩交織成淡淡的有韻的光澤。而一遍遍洗掉后積疊而成的色彩,趙佶應該在一次次的押解中,一輪一輪的冷月里慢慢體會著“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展覽上一定要看的字,應該是黃山谷,他是蘇軾的學生,趙佶又是他的學生。那個好脾氣的憨憨的老實人,一生相信“胸次不高,則人品不高;人品不高,則書品不高;書品不高,則俗矣”。要看看自他開始的以楷書作草,要看看老實人的不安分。
  回首望,竟是師徒三代呢,徒孫親書了《元祐奸黨碑》,下了禁蘇令,恨得少有的失風度。師祖始終就是那副“九死南荒吾不悔,茲游奇絕冠平生”愛誰誰的樣子,偶爾也寫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嚇唬嚇唬像徒弟一樣的老實人!
  現如今,蘇軾的《黃山寒食帖》和趙佶的《欲借風霜二詩帖》挨著坐兒待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黃庭堅在海外的字倒是會回來看看。據說有人吵吵著要重金留下它,不知確不確,要是真事兒,我不看展覽先去捐款。中國人一直都相信書法所承載的是人的德行、氣質、胸襟……最終的寫字只是工序,這樣的黃庭堅終歸是我們自己才能懂得。雖說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但那是成了仙的,我是俗人,從來老師都教我在天涯的總是斷腸人…… (施政)
  7、歷史源遠流長,朝代更迭不斷。人生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推陳出新,改朝換代,難免出現亡國之君,諸如劉阿斗、陳后主、隋煬帝等等,比比皆是,昏庸無能,死不足惜,唯獨李后主和宋徽宗是個例外,讓后人扼腕長嘆。
  有人說,趙佶是李煜轉世。據史書記載,趙佶出生之時,其父母正在觀看李煜畫像,略想一下,倒也言之成理!天意弄人,命運安排,二人實在有太多相似之處,同樣被不情愿推上皇位,同樣風流倜儻,同樣是亡國之君,同樣都曾寄人籬下,這對難兄難弟,同病同悲同風騷,玉樓笙歌隨風去。清明時節憶上墳,一彎冷月照秦淮。
  一般來說,江山社稷,逐鹿中原,才是大丈夫之志!然而,江山并非人人都愛,龍椅并非人人愿坐。世間之事,恰如“圍城”,總是陰差陽錯,有人求之不得,有人得之不快。南唐后主李煜以詞名冠古今,北宋徽宗憑書畫享譽中外,卻因錯登“九五”而喪命。為文為書,獨領風騷;為君為帝,不得要領。詞高故國亡,畫好山河破。命運無常,令人唏噓。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當宋太祖用牽機藥毒死李后主時,他做夢也不會想到,五世玄孫趙佶竟被金太宗瘐斃在囚籠之中。作為一名無神論者,不應相信“前世今生”之說。只是個性與經歷相似到如此程度,“國破=>被俘=>受辱=>身死”,幾乎一個模式,確實太過少見,不由不讓人想起“因果輪回”之事。
  藝術家做皇帝,就中國而言,簡直就是一場悲劇。歷代君王之中,文學天分最高之人,非李煜和趙佶莫屬,都是“好一個翰林學士”。關于李煜,文采飛揚,才華橫溢,不但精于填詞,音樂、書法、繪畫造詣也很高,無奈對政治一竅不通,最終做了亡國之君;至于趙佶,工筆花鳥畫,冠古今之絕。瘦金體書法,自成一家,無人能及。當然,朝政也被他搞得一地雞毛,自己也身首異處,令人感嘆。
  “國家不幸是人幸,賦到滄桑句變工”。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客死異鄉,此等遭遇,使得二人在詩畫造詣方面爐火純青。從某種意義上講,亡國之恨成就了二人藝術水準,他們在位期間所作,不是格調低下,就是無病呻吟。“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李后主就是活脫脫一副登徒子嘴臉。徽宗更是除了對付之外,別無可取之處。亡國之后,俯仰由人,受盡凌辱,多出蕩氣回腸之篇。“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皆是傳世佳作。李后主是“詞中之妖”,早已上升到“詞中之帝”;再說宋徽宗,《眼兒媚》在藝術成就上堪與李后主《虞美人》相媲美,“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琵琶。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動人心者,莫乎真情。平心而論,如果沒有亡國經歷,二人很難達到成就。
  不愛江山愛丹青,天下唯有北宋徽宗;不哭九廟哭女人,歷史首推南唐后主。東京城破,金軍擄走所有寶貝與宮女,趙佶都神色木然,但聽得書畫被洗劫一空,卻慘然神傷;北面而降,雖不像劉禪樂不思蜀,但也委曲求全,唯獨大小周后“事變”,方才數聲長嘆。宋徽宗傳世佳作不少,“千字書”已被奉為國寶,可見“瘦金體”之威力。《芙蓉錦雞圖》更是創下千古第一天價,被外國人以兩千五百萬拍走,如若趙佶泉下有知,當真死也瞑目。李煜更是“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真乃“悔為帝王,應作詞臣”。得失存亡事,生前死后名。雖死猶生,才藝永存!
  皇帝好色,此乃天性。然而,后宮佳麗三千,還要迷戀青樓妓館,著實讓人費解。史書記載,李煜便衣嫖娼,無意撞了紅燈,張度本是和尚,怕嚷出去壞了戒命,揮拳向皇帝打去……不知秉性孱弱,還是自知理虧,李煜并未亮出皇帝身份,事后也沒有動用專政力量“從快從重”判張度欺君之罪!而趙佶則更是離譜,他本人推崇“性解放”,對于嫖娼,樂此不疲,但礙于九五之尊,為了私會李師師,權衡再三,竟然想出一條萬全之策,干脆在禁宮與紅燈區之間,以國防名義挖了一條地下通道,以便隨時去“視察戰備”。二人沉溺得如此意亂情迷,若非有史可查,簡直難以置信。
  志本在林泉,身卻困金鑾。錯生帝王家,憾死留遺篇。對于李煜和趙佶來說,十足矛盾結合體。長在深宮之中,卻無帝王之志;登上國主之位,卻無國主之行;身處國主之尊,偏懷赤子之情;欲保做人尊嚴,卻無懦弱怕死;身陷囹圄之中,卻不忌諱言辭。性格決定命運,不免令人哀嘆:“做個文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以封建社會君王而論,二人無疑是失敗者。但是二人在各自領域,都有著過人稟賦和矚目成就,一個可稱“千古詞帝”,一個則是“瘦金至尊”。如果不是宿命安排,中國歷史可能會少兩位亡國之君,在文學史上則可能多出兩位耀眼巨星。
  8、徽宗無疑是極具才華的。《水滸傳》雖為小說,對徽宗“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的描述,大抵是不錯的。

  那一天,朝陽升起,照進宮殿。徽宗神氣清爽地站在御書房里,國事有大臣們呢,他不想動那個腦筋。一旁有紅袖玉腕的宮女磨墨,一旁是纖纖素手的妃子幫著攤平新制的描金云龍箋。紙上的金粉新黃得有些刺眼,但徽宗卻很喜歡。他伸手輕輕地在上面摩挲,云龍箋平滑而又帶著些涼意。他想像著筆墨接觸在上面,那種令人愉快的洇化感,深深地吸了口氣,拿過筆來……
  徽宗是太愛書畫了。他創“瘦金”書體,建宣和畫院,忙得那么投入,那么認真,仿佛他的世界,不是大宋河山,而是筆墨紙硯。他似乎從來沒有時間,在書畫之余,抬眼看一看宮外的河山。
  于是,金人南下,汴京城破,父擒子陷,虜掠千里,茍活冰雪,命喪黑土。
  宋太祖當年滅南唐,曾說李煜“若以作詩工夫治國事,豈為我虜乎”,他沒有想到,這樣的事,會落到他的后代頭上。
  作為皇帝,宋徽宗固然是昏庸之極。但是,不幸生于帝王家,皇帝也不是他不感興趣,就可以不做的。
  皇帝也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本來,生命的意義是可以很單純的。他可以安逸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一口氣將《千字文》揮舞得氣足神完,把書畫家趙佶的名字,在史冊上留得如金粉般明亮。
  而現在,在歷史的長卷里,亡國之君宋徽宗沉吟著“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漸漸地小如一只蟲子,甚至失去了爬行的力氣。
   9、雖然歷經坎坷,依舊有一顆閑逸之心,也令我仰止。過眼的那些珍玩,不也是因為我們民族的一顆尚美之心才得以誕生和傳承。那個因為夢見雨后天空的顏色而發明了汝窯瓷器的宋徽宗,一生喜歡隨風飄舞的牡丹花瓣,翩翩起舞的仙鶴,直舒胸臆的書畫,雖然是個失敗的皇帝,卻因為他作為至美且殉美的大藝術家,在中國的藝術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當我們如今面對他留下的書畫作品,清澈如同仙境的汝窯瓷器,不由得的要追念起這個死在冰封雪飄的五國城里的人,為那句“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而惻然。

 
  面對這些古老的器物,我們也想喊住水流一樣的光陰,可時間只是經過,我們剛好在這里。
      
    剛好在這里,看時光留下的腳跡。

  10、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藝術的繁榮并不代表國力的強盛……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58

[新一篇]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舊一篇] 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