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譯文]  高高在上的老天爺啊!這苦日子何時才有盡頭?

   [出典]   春秋  《詩經·唐風·鴇羽》

   注:

   1、《詩經·唐風·鴇羽》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2、注釋:

  肅肅:鳥翅扇動的響聲。

  鴇:音bǎo,鳥名,似雁。

  栩:叢密的柞樹。

  盬:音古,閑暇。

  蓺:音易,種植。

  怙:依靠。

  曷:怎么。

  所:處所,指安居的處所。

  棘:酸棗樹。

  食:吃。

  極:盡頭,終極。

  行:行列。

  嘗:吃。

  常:正常的生活。

 

 

   3、譯文1: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子和高粱。靠誰養活我爹娘? 高高在上的老天爺,何時才能回家鄉?

    大雁簌簌展翅飛,成群落在棗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子和高粱。贍養父母哪有糧?高高在上的老天爺,做到何時才收場?

    大雁簌簌飛成行,成群落在桑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給父母嘗?高高在上的老天爺,生活何時能正常? 

    譯文2:

    鴇鳥振羽沙沙響,紛紛落于柞林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沒空種植谷和粱。父母老人誰來養?老天爺啊,何時才能回家鄉?
  鴇鳥舞翼聲刷刷,成群落在酸棗林。王室差役總沒完,不能種我米和粱。父母過活哪來糧?老天爺啊,什么時候能收場?
  鴇鳥展翅簌簌飛,結隊落到桑樹上。王室差役沒個頭,何暇種那稻與粱。父母在家吃什么?老天爺啊,何時事情能正常?

    譯文3:

    野雁沙沙響一陣,櫟樹叢里息不穩。
   王差不得息,莊稼種不成!
   餓死爹媽誰來問?
   老天啊老天!那天小民得安身?

   野雁沙沙翅兒顫,酸棗叢里息不安。
   王差不得息,莊稼完了蛋!
   我爹我媽準餓飯!
   老天啊老天!哪兒有個了啊哪兒有個完?

   野雁成行響颼颼,息在一叢桑樹頭。
   王差不得息,莊稼不能收!
   爹媽拿什么來糊口?
   老天啊老天!太平年頭幾時有?

 

 

    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因此實際為305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詩經》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民間樂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對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制作樂歌。經過修改后,這些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易于記誦,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東漢以后,毛詩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放到現在來說,詩經在交際應用方面雖然沒有那么重要了,但對于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卻依然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4、“唐風”其實就是“晉風”,孔子整理收錄的晉地民歌共計有12首。
  
  商周之際,晉南地區有一個叫唐國的古國。古唐國相傳為陶唐氏的傳統聚棲地,多本古籍記載唐國是上古帝堯的京畿所在。古唐國的中樞地域據考證位于今山西省翼城縣,國姓為祁,為帝堯之子丹朱及其苗裔代代承襲。南宋學者鄭樵的《通志》云“伊放勛即帝堯在十五歲時被帝摯封為唐侯,唐國位于翼與浮山之南,都于古澮河南岸。后來唐堯踐天子位,遷都平陽。”《平陽府志》也記載“帝堯始受封于翼城縣境內,帝舜封堯子(丹朱)繼承國祚,夏商兩朝古唐國脈因襲相傳。”光緒年間的《曲沃縣志》另有不同觀點,記載“晚商時期,曾經被商族痛擊的豕韋氏復國,在晉南立國為唐”。根據現代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成果判斷,古唐國應該和陶唐氏關系密切。
  
  “三監之亂”爆發后,古唐國從亂參與叛周。河東的晉南地緊鄰“河內地”,屬于晚商的近畿地區,所以追隨殷頑及三監暴動不奇怪。周公東征時,王師將這個古國摧毀滅亡。不久,周公代表王室冊封武王幼子姬虞于“古冀州”的唐地為侯(《呂氏春秋》記載為周成王“桐葉封弟”),建立了河東的姬姓唐國。唐叔虞的兒子姬燮父當國君后遷都于晉水之旁,唐國遂改名為“晉”。
  
  上古時期山西屬于農牧混合區,不僅東夷、華夏族系的農耕族群定居和開發這里,鄂爾多斯系與西戎系的游牧族群也在山西各地活躍頻繁。晉南地區在周初屬于農耕區,然而定居的土著人群中依然存在大量的狄人種落,其中尤以媿姓九宗著名,這個族群又名隗姓或懷姓九宗,前身為商代的鬼方。所以史載唐叔虞就封時,周王室“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于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這里的“夏”與夏朝及夏人無關,是史稱“大夏”的一個族群。所謂“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意即唐侯可以自主征伐,代替周天子征服、羈縻山西境內沒有得到周王室承認或不順服周室的土著人群,按照這些部族的習慣管理他們。
  
  山西地區表里河山,境內山地多、河流縱橫,農業自然條件有較大缺陷。而晉人占據的地方恰恰是農業條件好、開化度高的晉西南肥沃之地,加上強大的宗周勢力積極予以支持鼓勵(周王室封建唐國的核心目的就在于控制和綏服河東地區,從東北方向翼護王室),周邊的各族酋邦與部落勢力分散、力量單薄,唐叔虞和其后的晉公室又非常注意團結、融合媿姓九宗及其它周邊異族勢力。所以姬晉不負周王室重托,數代后就從原先方圓百十里的一般諸侯國坐大成為晉南地區聲望最高的傳統大國強國。
  
  “曲沃代翼”后,晉人兵鋒甚力,在黃河以東、以北,巍巍太行以西都沒有對手,晉獻公的大擴張使晉國在春秋初期就營建了一流大國的規模。東周時代的晉國既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做支撐又不缺戰馬和皮革;國民成分復雜,內中多剽悍淳樸的山民和華夏、戎狄混血后裔;優越的地理位置、險要的大河關山又保護本土很少遭受外部敵對勢力的攻擊(與西方強秦的摩擦除外);晉國君臣還以足智多謀乃至詭詐狡猾著名于當世。所以晉國長期是北方中原世界的霸主。
  
  公元40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不久姬姓晉國正式滅亡。但是脫胎于晉國的趙國、魏國與韓國依然都是威鎮四方的戰國七雄俱樂部成員。
  
  從“唐風”十二篇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當年強晉的風采,看到這個北方大國的很多重大歷史脈絡。
 

 

   5、徭役是古代社會的統治者強制其管轄下的勞動人民從事無限期、無報酬、無人身自由的勞役。服勞役者除了要忍受疲勞、饑渴等肉體上的痛苦,還要在精神上遭受不能贍養父母、不能與家人團聚等痛苦折磨。家中缺乏勞動力的老年人則將瀕臨絕境。

《鴇羽》運用平凡的語言和平常的景物描寫,深刻地挖掘出重大的民生問題,即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已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然而詩中的主人公所尋找的出路,只是對天呼告,祈求蒼天讓他回家種莊稼養活父母,在思想上存在宿命論的影響。

雖然如此,《鴇羽》在藝術上卻有其特色。那就是用賦、比、興的手法,以“鴇羽”起興,先讓主人公觸景生情,引起聯想,然后直抒胸臆。令讀者想象到主人公在颯颯的秋風中,眺望的成群成行的野雁,忽兒凌空飛翔,忽兒聚集停息在樹上,顯得多么自由歡暢!對比自己,卻遠離父母和家園,從事無休止的繁重勞役,尤其是不能種莊稼養父母,心中多么痛苦和無奈!因此反復吟唱“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接著又反復吟唱大量的疑問句“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嘗”,以及“曷其有所”“曷其有極”“曷其有常”等。在發出強烈的呼號中,顯示出勞動人民尊老養老、孝順父母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全詩語言質樸,內涵豐富、極富教育意義。

 

 

6、關于這首詩的主題,古今各家認識比較一致,都以為是晉國政治黑暗,沒完沒了的徭役使農民終年在外疲于奔命,根本無法安居樂業,贍養父母妻子,因而發出呼天怨地的聲音,強烈抗議統治者的深重壓迫。《毛詩序》云:“《鴇羽》,刺時也。昭公之后,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而作是詩也。”朱熹《詩集傳》云:“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是詩。”方玉潤《詩經原始》云:“《鴇羽》,刺征役苦民也”,“始則痛居處無定,繼則念征役之何極,終則念舊樂之難復。民情至此,咨怨極矣。”

     全詩三章首句均以鴇鳥反常地停集在樹上比喻成群的農民反常地生活——長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務農養家糊口。因為鴇鳥是屬于雁類的飛禽,其爪間有蹼而無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澤草地,不能抓握枝條在樹上棲息。現在鴇鳥居然飛集在樹上,猶如讓農民拋棄務農的本業常年從事徭役而無法過正常的生活。這是一種隱喻的手法,正是詩人獨具匠心之處。王室的差事沒完沒了,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大量的田地荒蕪失種。老弱婦孺餓死溝壑,這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戰亂頻仍的現實反映,所以詩人以極其怨憤的口吻對統治者提出強烈的抗議與控訴,甚至呼天搶地,表現出人民心中正燃燒著熊熊的怒火,隨時隨地都會像熾烈的巖漿沖破地殼的裂縫噴涌而出,掀翻統治階級的寶座。

      全詩三章語言大同小異,這是民間歌謠的共同點。至于三章分別舉出栩、棘、桑三種樹木,則純粹是信手拈來,便于押韻,別無其他深意。戴君恩《讀詩臆補》評曰:“亦平平敷敘耳,中問縮‘父母何怙’一句,詠‘悠悠蒼天’二句,而音響節奏俱妙矣。故知詩文全在吞吐伸縮中得趣。”陳繼揆《讀詩臆評》評曰:“一呼父母,再呼蒼天,愈質愈悲。讀之令人酸痛摧肝。”牛運震《詩志》評曰:“音節妙,頓挫悲壯。”對此詩的藝術特色都分析得很透辟。

 

 

7、確定《鴇羽》里的文字有所寫,但想了很久又確定不下來一個題目,有一個疑問令我困
惑,凡說到黍栗,談及稻梁,從暗示的背景里,一定會說到天下,說到社稷,但為什么又總
會有“悠悠蒼天”的悲號呢?苦百姓永遠都象蟲蟻一樣的渺小,時刻為稻梁謀的心底里,總
是有無法把握這生的危機,而所謂的社稷,將要給一個國度里眾人的,該是一個現世安穩的
格局。凡讓百姓心底里有“悠悠蒼天”呼號的社會,一定是個快要死亡的社會,因為“悠悠
蒼天”的進一步變化形態就是燒遍野草、灌木、喬木的地火。閱讀歷史的殘本遺跡,到總是
看到“稻梁”燒毀祭奠天神祭臺的事,這是百姓集合起來的聲音。我舍掉了詩中的“黍
稷”,想寫一寫我們今天更為熟悉的“稻梁”。它在幾千年的時間里,撒在黃河、長江兩邊
的土地上,既細微,又沉默,卻支撐了一代又一代的生靈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熱和力。為“稻
梁”之謀,是生命最基本的聲音,粗略的知曉它們的生態,似乎能夠讓我們突破一些原本已
經麻木的俗常觀感,懂得落葉無聲和花開花落背后的重音。這種重音,我稱其為隱秘的激
情。
  
  單純字面上的稻梁,放到西周到春秋這樣一段時間里,椐史料,稻指的是能粘在一起的
糯米,當時的百姓更多的是拿它來釀酒,猜測當時稻的產量應該不高。說粱之前,需要先說
一下稷。稷是五谷之首,是我們今天的谷子,古時祭天,要用稷堆起高臺,在這樣的高臺
上,君主族長拜祭神靈,以求子民福康,這是社稷能成為代指江山的原因。在今天社會,既
是科技的進步,也是人類生存壓力的要求,我們的食物越來越多樣化了,但兩千多年前,谷
子還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先民們的主食。而梁,和我們今天所認為的高粱不同,它指的是
稷的良品。而所謂“稻梁”的意義,按當時的標準,指的是細糧,也就是精美的主食。這就
是為什么,《鴇羽》這首詩里,按一個長期征調的農民悲憤的口氣,在稻梁之后,用到嘗字
的原因。
  
  稻在中國的傳播方向,是由南向北擴展,到西周時期,北方地界上,稻米已經從從容容
的進入人們的日常飲食里。只不過隨氣候變化,黃河地區氣候轉旱,雨水減少,湖泊河流干
枯,稻米的種植面子縮小,小麥才逐漸在北方成為了人們的主食。但在南方,盛唐時期,稻
米發達起來,唐宋關于稻米點心的花樣極其繁多,即使今天蘇州的點心師傅,所知道的點心
制法就有上千種之多,一把精白米粉里,竟然藏著這么大的一個想不明白的關于飲食的乾坤
世界,真讓我吃了一驚。稻米在日常生活和節日慶典上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對歷史細節的影
響,形成了一個從中國南方到日本島嶼的稻米飲食文化圈,這個圈子里,古文化和現代文明
交織,形成一些在民俗和日常飲食上相似的特征。這是一個極有意思,但無法在這樣的一篇
簡短文章里展開的話題。
  
  我北方的家鄉,聽父母說,以前試種過稻子,但從來都沒有成功過。身在南方,見過烈
日下插秧的焦黑婦女憨厚的笑臉,雖然天天吃大米,但稻子于我似乎總是有點陌生的。我從
小所熟悉的是高粱,作為禾本科植物的高粱,各種資料上的古稱多種多樣,稱做“蜀黍”的
似乎較多。營養學上說高粱營養豐富,但我的印象里,長這么大,高粱做的飯食,也僅僅吃
過一次,只是因為好奇才去嘗一嘗的,現在唯一的一點印象是吃到嘴里很粗糙,面條很硬很
硬,一點都談不上好吃的標準。但我卻吃過很多的高粱桿。糖塊里有一種酥軟透明的,叫做
高粱飴,正是用高粱桿的汁液熬制而成。小時候上學的時候,路邊上,看著四下無人,就鉆
到高粱地里折上幾根細嫩的,摘掉葉子,褪了皮,把一截截的高粱桿當成甘蔗來吃。對,和
甘蔗的吃法幾乎一模一樣,而且比甘蔗的味道要甜,要水靈。中國高粱的梁倉在東北,北大
荒的那一代人里,關于高粱南瓜湯的記憶文章我讀過一些,那種味道苦澀生糙,即使是笑里
也滿是泥土。這些文字,記憶的即是一段形變歷史里開墾的荒土,也是一道道人性荒漠上尋
找的路徑。沒有著落的理性和愛恨情仇,被高粱地遮蔽,但在那些文字里,又被重新一次次
的爆曬在時間的烈日下面。

 

 

8、我們考察《詩經》和《尚書》中“孝”的觀念。

大家都知道,《尚書》和《詩經》都是經過孔子刪定的儒家經典,其中包含著關于“孝”較為原始的觀念和內容。

《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盬(音gǔ,止息),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借為糊,食也),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這首詩控訴了君王事情沒止息,沒有時間去種稷、黍、稻、粱來奉父母,使父母沒吃沒喝,受盡饑餓。

《尚書·酒誥》是周公代表成王告誡康叔在衛國應該嚴厲戒酒的詞令,其中記載說:“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在農閑的時候,用牛車載著商品,去遠處的地方進行貿易,用來孝敬贍養父母,讓你們的父母高興。你們要在這樣的時候才能飲酒。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種桑樹和梓樹,對它們應該恭恭敬敬。沒有一個人不尊仰父親,沒有一個人不依戀母親。這里說的是,要對父母要畢恭畢敬,要尊敬和慕念父母,不要忘記了他們。

《詩經·齊風·南山》:“藝蔴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衡”,橫也。“從”,縱也。“畝”,田壟。詩借用種蔴必有田壟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須訴父母。在古代,取妻必告父母是“孝”的內容之一。

《詩經·小雅·蓼(音lù,陸)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勞。”  “哀哀父母,生我劬瘁。”“父兮生我,母兮鞠(養)我。拊(撫)我畜(愛)我,長我育我。顧(照顧)我復(庇護)我,出入腹(抱)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蓼蓼”,長而又大的樣子。“莪”:抱忍受蒿。“蔚”:青蒿。“蔚”:牡蒿。“匪莪伊蒿(蔚)”,比喻父母已經不在人世。“劬勞”,勞累。“劬瘁”,勞累而生病。“罄”,盡、空也。“罍”,盛酒的罈子。裝酒的瓶子空了,是罈子(比喻周王室)的恥辱。這首詩抒發未能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離開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劬瘁”。對父母的逝世,悲傷不已。他們在十分勞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們不但生育我,撫養我,還疼愛我,照顧我,庇護我。對于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應該予以報答。但是,由于統治者的剝削,百姓無法生活,因而沒有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我不報,而是皇天不讓我報。   

《詩經·大雅》中還說:“永言孝思(孝順先人的思想),孝思維則(榜樣);永言孝思,昭(讀為劭,勤勉也)哉嗣(讀為司,主持、管理)服(古代把職事稱為服)”孝順先人的思想是全體臣民的榜樣;還應該管理好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情。“孝子不匱,永錫(賜也)爾類(屬也,家屬)。”孝子的孝順之心真誠而不枯竭,全家永遠能得到福祉。

《尚書·康誥》中還認為“不孝不友”是“元惡大憝”,是首惡大罪,不可寬恕的事情。說:“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愛)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指上天顯示的倫常之道),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天弟。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茲無赦。”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之道。如果兒子不能成就父業,大傷他父親的心;如果父親不慈愛自己的兒子,反而厭惡他;如果為弟不尊敬兄長,為兄的不友愛弟弟。到了這種地步,還不受應有的處罚,那上天賜予的倫常就要混亂了。那就要趕緊用文王制定的法律來懲這樣的人,不可赦免他們的。

以上《尚書》《詩經》中的內容,包含著以下一些孝的內涵:

1要種糧食來奉養父母,使父母有吃有喝;

2對父母要尊敬;

3娶妻必須要告訴父母;

4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5不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首惡大罪。

 

 

9、 晉國哲學上的貢獻是“以德配天”到“重民輕天”的飛躍。武王滅商后,周公為周人代殷尋找理論根據,建立了“以德配天”的宗教倫理思想體系。晉國統治者則完全繼承了這個思想體系,用各種形式宣揚自己是受“天命”和“王命”君臨晉國的。

    進入春秋,長期外征內戰把勞動人民推向了苦難的深淵,他們開始懷疑詛咒昏亂無常的天,發出“悠悠蒼天,曷其有常”的質問。奴隸主貴族也在戰爭中感到戰爭的勝敗主要決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于是在晉國統治者的思想中產生了“重民輕天”的新思維。重民思想的出現,意味著神權的下降。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1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