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譯文]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出典]  春秋 《詩經·國風·周南》

  注:

  1、《詩經·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2、注釋:

    夭夭:茂盛的樣子。

    灼灼:花開鮮艷的樣子。華:花。

    之子:指出嫁的姑娘。

    歸:古時稱女子出嫁為“于歸”,或單稱“歸”,是往歸夫家的意思。

    宜:和順,和善。室家:指夫婦。

     蕡:果實很多的樣子。

    蓁蓁(zhēn):樹葉茂盛的樣子。

 

 

  3、譯文1:

    翠綠繁茂的桃樹啊,花兒開得紅燦燦。

  這個姑娘嫁過門啊,定使家庭和順又美滿。

  翠綠繁茂的桃樹啊,豐腴的鮮桃結滿枝。

  這個姑娘嫁過門啊, 定使家庭融洽又歡喜。

  翠綠繁茂的桃樹啊,葉子長得密稠稠。

  這個姑娘嫁過門啊, 定使夫妻和樂共白頭。

    譯文2: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多。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永不落。這位姑娘要出嫁,齊心協手家和睦。

    譯文3:

    這棵棵的桃樹那么茂盛而茁壯,它朵朵的桃花映出滿樹的紅光。這出嫁的姑娘那樣窈窕而健康,她婚后的生活應當是喜氣洋洋。
  這棵棵的桃樹那么茂盛而茁壯,它累累的滿枝象果實一樣。這出嫁的姑娘那樣窈窕而健康,她婚后的生活應當是愛河流長。
  這棵棵的桃樹那么茂盛而茁壯,它密密的葉子茂盛而茁壯。這出嫁的姑娘那樣窈窕而健康,她婚后的生活應當是幸福無疆。

 

 

  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因此實際為305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詩經》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民間樂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對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制作樂歌。經過修改后,這些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易于記誦,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東漢以后,毛詩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5、《桃夭》是《詩經·國風·周南》里的一篇,是賀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慶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門,大家簇擁著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紅燦燦的桃花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娶到這樣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順美滿呢!果實累累的桃樹比喻新娘將會為男家多生貴子(舊觀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興旺。枝葉茂密的桃樹比興新娘子將使一家如枝葉層出,永遠昌盛。通篇以紅燦燦的桃花、豐滿鮮美的桃實、青蔥茂盛的桃葉來比對新婚夫婦美好的青春,祝福他們的愛情象桃花般絢麗,桃樹般長青。此詩運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結構相同,只更換少數字句,這樣反復詠贊,音韻繚繞;優美的樂句與新娘的美貌、愛情的歡樂交融在一起,十分貼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慶氣氛。

  一首簡單樸實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時對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樹的枝葉茂盛、果實累累來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歌中沒有濃墨重彩,沒有夸張鋪墊,平平淡淡,就像我們現在熟悉的、誰都能唱的《一封家書》、《同桌的你》、《小芳》一類的歌。魅力恰恰就在這里。

  它符合天地間一個基本的道理:簡單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妝,粉黛輕施的淡妝總有無窮的神韻,沒有的地方總覺得有,有的地方總覺得沒有。濃妝艷抹,厚粉濃膏,不僅艷俗,而且拒人于前里之外,讓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實的貨色,或許卸下妝來是半老徐娘一個或滿臉雀斑。 簡單是質樸,是真實,是實在,是親切,是縈繞心間不能忘卻的情思。刻意修飾是媚俗,是虛偽,是浮泛,是淺薄,是令人生厭,是古人常說的惡俗。 簡單質樸既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也是藝術的一種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6、《桃夭》所反映的美學思想,應該好理解。在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中,艷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過是“目觀”之美,這還只是“盡美矣,未盡善也”,只有具備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麗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個問題隨之而來,美的具體內容不僅僅是“艷如桃花”,還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與善之結合,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價這種觀念呢?先秦人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還不僅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說在整部《詩經》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義上說,《詩經》是把這方面的內容放在頭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說它在《詩經》中的地位是很為突出的。如果我們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內容擺一擺,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問題,在《詩經》中確實是占有無與倫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關雎》,講的是一個青年男子愛上了一個美麗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與她結為夫妻。

  第二篇《葛覃》,寫女子歸寧,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寫她的勤、儉、孝、敬。

  第三篇《卷耳》,寫丈夫遠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賀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賀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頭幾篇(除掉第四篇),它們寫了戀愛,結婚,夫妻離別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親等等,可以說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問題都談到了。

  一部《詩經》,三百零五篇,開卷頭幾篇幾乎全部是寫婚姻家庭問題的,豈不令人深思?不論是誰編輯的“詩三百篇”,不論孔子是刪詩了、還是整理詩了,抑或是為“詩三百篇”作了些正樂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說明了他們是十分重視婚姻和家庭問題的。

 

 

   7、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里的愛情詩很多,三百篇里大約占了四分之一的數量。可舊說《毛序》說《桃夭》是“后妃之所至”。又說到后妃君王的身上,把活生生一位美麗的女子說成木乃伊。我們寧可相信《桃夭》本來就是一篇尋常女子出嫁的賀詩,而讀這首詩時候,不自主地捂起耳朵,因為門外早已經響起了鞭炮聲和小孩子們的歡呼聲……

  “一梳梳到尾,二梳舉案齊眉,二梳兒孫滿堂……”孩子們的歌聲不時響起,落在院子里桃花樹下,花兒正鮮艷,它們也快樂地為婚禮增添喜慶。屋內呢,新娘子正好在擦拭著桃花胭脂,心兒如活蹦亂跳的小鹿。紅頭巾蓋上了,轎子準備好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夭夭”一般來說是“美麗”的意思,其實就是專門形容桃花的。“夭夭”二字的形象就像幾瓣桃花綻放開來,使得如今,我們在說女人如花的時候那么自然。沒有人形容男人如花,要是說男人如花怕是挑戰人們承受的極限,周星馳電影中的如花就是生動的例證。而女人確實如花,有的女人熱情似火,恰似四月奔放的杜鵑;有的女人溫馨安謐,一如靜靜綻放的百合;有的女人知性溫婉,需要靜心細嗅才能品出梅花般芳香……

     桃花盛開了,女人要出嫁了,她不一定有傾國傾城色,但這一刻一定是她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刻,也只有枝頭鮮艷的桃花堪比。當這樁美滿的婚姻瓜落蒂熟之后。祝福吧,女子帶著著美好的祝福開始新的生活。從此以后,她將成為賢妻,成為慈母。

 

 

    9、“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以春日里盛開鮮艷的桃花象征著美麗的新娘,而且桃花盛開的美麗景象和熱烈氛圍也為新娘的出嫁作了烘托和鋪墊,意境熱鬧、開闊而盛大。

 

 

    10、《桃夭》,就像那春日里粉紅柔白的漫山桃花,盛放在細雨微風的深處。

  許多愛情詩歌都充滿惘然惆悵,但是《桃夭》的歡快踏實卻讓人不由自主地跟著微笑。也許很多人對于婚姻恐懼逃避,然而愛情,如果它最后的目的地不是婚姻的殿堂,便如浪里孤舟的飄搖,缺少了踏實和溫馨的依靠。我相信,每一個女子在心里都憧憬著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幸福的新娘,在桃花漫天盛開的灼灼粉色中,和最愛的人享受一生的美滿幸福,一直的,牽著他的手,對他輕暖如春風的微笑,一直到老。

  詩經里的愛情詩很多,三百篇里大約占了四分之一的數量。可是,和很多愛情詩不同的是,它不是寂寞孤獨的相思,也沒有依稀仿佛的惆悵。有的,只是幸福和喜悅,和,對未來充滿的,愉悅的希望。

  這,便是《桃夭》。

 

 

   11、突然如青橄欖在嘴中慢慢的溢出濃烈的回味,于是所有塵封的記憶在瞬間被打開。

     記得那時我讀《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句子。
     

     這原本是描寫姑娘出嫁的熱鬧和喜慶:夭夭是桃花含苞的樣子,形容茂盛而艷麗。灼灼是鮮明的色。這樣盛大的開放,用來形容女子出嫁,在人生最絢爛的時刻,肆意地綻放。

   可我多愁善感的心卻總是固執地認為,這是一首悲哀的詩。雖然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但在這無限的人間勝景中卻偏偏有個姑娘要出嫁了。那時總覺得嫁人是一件極度悲涼的事情。

    認為出嫁總是一種最決絕的了斷,若非是與心愛之人在一起,就意味著從此要與愛情擦肩而過視而不見。這個姑娘,因這婚姻,便要斷絕了一切的念想,收拢了心來,安心地做他的妻.從此年華老去,歡顏以沉淀如水的平靜替代,彈指間老去的,不止是年歲,更是一種心境。

    然后,是漸漸長大,看法就變了:拿鮮艷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艷,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灼灼”二字,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細細吟詠,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充溢字里行間。

    什么叫美?“桃之夭天,灼灼其華”,很美,艷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夠,“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看來關于真善美的概念,早在先秦就已經出現,強調“善”與“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艷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過是“目觀”之美,只有具備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麗的少女!

   有時候會有瞬間的動心,為著某句話,某個小動作,恍惚間似乎遇到了那個摯愛的人,卻一直模糊的看不清容顏。而那些溫暖的錯覺總是會象美麗的氣球,帶我飛上天堂的瞬間卻又突然爆破,直落深淵。

    清醒的那一瞬間,感覺到疼痛,卻無法開口表述,心象撕裂開來的網。風吹冷我的眼睛,我看到自己漠然的神色,所謂救贖,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堅持,而我們只是再平凡不過的世俗男女。

    這個世界,總是喧囂而沉默的。最熱鬧的時候往往是心底最荒涼無依的時刻。趕場似的奔赴一場場的婚禮,帶著我的驕傲和勇氣,見證幸福的瞬間,于是有了堅持的意義。

    對自己說,終是有那么一天,會遇到他,遇到的那個能讓我倚靠,替我輕輕擦去眼淚,在我身邊安靜誠懇地守護,讓我平靜幸福的男子。          

    而我,終會為他盤起長發,聽老人在耳邊輕輕地一句一句的唱: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       

   “彼君子女,綢直如發”  (◆yatte◆)

 

 

   12、“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桃夭”是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喜慶與祝福,就是今天,我們也同樣祝愿著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歸,能夠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宜其室家。孟子言:“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三千年前的婚姻的確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至今看去仍舊圖畫一般,不曾絲毫褪色,未減當初馥郁芳馨。那年的桃花自有一種奔放之美,三千年后,猶聽到那古樂之喧和新人之笑,不禁生出對遙遠春天最真切的愛慕。

 

 

   1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在我寂靜又冗長的歲月里,獨自盛開了一樹芳華。

    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
    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我曾用鉛筆素描了所有相遇的光景,
   是誰給我一句春暖花開的借口。
   從此我折疊好的心情,被吹亂。

   人生無非如此,只要還有那一剎那的感動留在心里,
   就已經是收獲滿滿了。那一次短暫的擦肩,
   也許就是前世多少次回眸的緣分呢,
   于是感激命運,感激相遇,也感激離別,感激逝去。

   有時候,我們會后悔開始。
   如果沒有開始,我們也許永遠可以回味當天那種互相探聽,互相猜測的興奮。
   假如沒有和你相逢,我會不會有另外的際遇?
   不管有沒有結果,我還是寧愿和你開始,因為我更想知道和你相愛的滋味。
   你的存在讓我感覺到幸福的存在,我們此生共赴天涯海角,
   不是游走半個地球,而是人間相伴。

 

 

   14、又是一年賞桃花的好時節,該出去踏青看花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這是《詩經》中的一首詩,俗稱詩經-周南-桃夭篇。
  
  從詩經可以看出桃花之歷史悠久,桃花也是遍植我國的著名花卉,其果實自古受到人們的喜愛而被奉為“五果”(桃、李、棗、杏、栗)之首,民俗中美稱之為“仙桃”。 桃花早春時節含苞待放,陽春三月,花葉同展,姿色嬌媚,遠遠望去,如霞似錦,爛漫壯觀。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自古與多情和女性結緣,人面桃花,花解語,玉生香,透著風花雪月的浪漫。桃花開放之時,燦如云霞,人游其中,如進花海。在桃花樹下,曬著暖洋洋的太陽,舉目四顧,看粉嘟嘟的桃花有如密云般地覆蓋大地,好不安逸。

    在中國,桃花一直以來都離不開愛情兩個字,人們常說桃花運,就是因為桃花能給人帶來愛情的機遇,有了桃花的祝福,相信你會很快擁有你自己的愛情,所以,它的花語是愛情的俘虜。當然很多人都希望有桃花運,不管是未婚的男女,抑或是已婚的多情種子,聽到他(她)命帶桃花,總不免沾沾自喜,引發無限遐想。可還有桃花劫呢……

 

 

    15、有一種花得天地之靈氣,沐日月之精華,她融合了水之柔媚,火之熱烈,鐵之剛毅,既有著“驚鴻照影”般的艷麗,又有著特立獨行的傲岸,她嫵媚之極,絢爛之極,堅貞之極,她有著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名字:桃花。

    《山海經》曰:“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自夸父古老的手杖化為嶙峋的桃林之后,桃花便從《詩經》的源頭探出明粲的笑靨,越過秦磚漢瓦,越過唐宋明月、明清云煙,一路氤氳著中國的古典文化,灼亮了無數才子佳人的眼睛。

    桃花是入世的。她生長在竹籬茅舍邊,食盡了人間煙火,而后又從塵世中超然逸出,成為愛情的意象,浪漫的意象,美好生活的意象。“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古代男子最理想的生活境界。唐代某一年的清明節,一個叫崔護的書生來到長安郊外,一時口渴,扣擊柴扉,一位少女開了門,給了他一碗水,斜倚在院落里的桃花叢中微笑著,那顏如桃花、嬌羞靦腆的神態令崔護心醉神迷。第二年,崔護故地重游,希望能見到那位朝思暮想的伊人,可是來到農舍前卻發現,柴門緊鎖,院落蕭疏。崔護悵然若失,揮筆在墻壁上題下了天下第一風流才子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少女歸來看到這首詩后,感動萬分。后崔護三訪,有情人終成眷屬。在這個故事里,桃花作為催化劑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那個走桃花運的崔護也因此成為無數男人艷羨和妒嫉的對象。

    另一位與桃花有關的才女是秦淮名姬柳如是。柳如是幼因家貧被拐賣到吳江為婢,妙齡入章臺,美艷無雙,才華出眾,贏得不少名士的傾慕。但她心性高絕,雖然與復社、幾社、東林黨人時有往來,但真正能入她眼的人卻廖廖無幾。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游西湖即興而作的小詩傳到了文壇領袖錢謙益的手中:

    “垂楊小苑繡簾東,鶯閣殘枝蝶趁風。

    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

    春風,垂柳,爭妍的桃花,清麗的詩句,從小徑中款款走出的讓桃花也為之增色的美女,一下子點燃了錢謙益黯淡的眸子,他為柳如是的才氣、靈氣所折服。欣然和詩道:

    “草衣家住斷橋東,好句清如湖上風;近日西泠夸柳隱,桃花得氣美人中。”

    一段頗富傳奇色彩的愛情就這樣以桃花為背景拉開了序幕,桃花再一次當了紅娘。此外,還有唐代女詩人薛濤和魚玄機風靡一時的“薛濤箋”和“桃花箋”,更為桃花定上了浪漫主義的基調,令“桃花”一詞的含義,意蘊豐富,溢滿才情。

    桃花又是出世的。喜歡菊花的隱士文人陶淵明居然也喜歡桃花。“……沿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詩人極力渲染的與世無爭的理想國與桃花息息相關,充分說明了桃花的高潔和超逸。大隱隱于市。身處凡塵,卻又遠離凡塵,不卑不亢,進退自如,就是桃花表現出來的與眾不同的品格。

    明代另一位憤世嫉俗的才子唐伯虎也是個“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的狂人。他在荒廢的蔬圃里種上桃樹,自號“桃花庵主”,后半生就隱居在桃花林中呼朋引類,詩酒度日。“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在鮮妍明媚的桃花中,一切塵世的紛爭已悄然遠去,留下的是抵達心靈的詩和畫。

    桃花是柔弱的。嬌嫩,妖嬈,雅潔,恬靜,古代漢語中的“臨花照水”,她是最典型的標本。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中國古典文學畫廊中的悲劇明星林黛玉,荷著香鋤,穿過落紅滿地的桃林,裊裊娜娜地走來。“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花解憐人花也愁,隔簾消息風吹透……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與驚艷絕倫的桃花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她的憂傷,她的無助,她絕世的才情,她清正的高潔,都以桃花為載體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泄,令后人為此唏噓。

    桃花又是堅韌的。春寒料峭之季,桃花沖破嚴冬的層層束縛,率先向世人報告春天的來臨。凜凜寒風中,桃花颯爽英姿,以燦爛的微笑挑戰世俗的樊籬。這里不得不再次提起柳如是。這位罕見的奇女子不但有著嫣然百媚的姿色,舉世無雙的才華,更有著深明大義的錚錚傲骨。她處在明清之際的“民族大悲劇”中,當晚明的士大夫預見大廈將傾,一個個醉生夢死、放浪形骸時,這位弱女子的民族骨氣卻在風雨飄搖中日益清晰。清軍兵臨城下,柳如是決然要與錢謙益一起投水殉國,雖然最后被夫君死死攔住,殉國不成,但她的行為已為晚明的頹廢文化抹上了明艷的一筆。這種“民族之精神,獨立之意志”,令國學大師陳寅恪“感泣不能自已”,陳先生在眼疾嚴重、身體不佳的情況下,耗費數十載光陰,撰寫了長篇巨著《柳如是別傳》,表現了對一位身份低下、品格高貴的女子的敬意。

    同樣柔中帶剛的烈女子還有手持桃花扇的李香君。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罷桃花扇底風。在暖暖軟軟的香風中,居然熏出不畏權貴、忠于愛情的硬骨頭,這不得不說是家國之幸,民族之幸。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香君姑娘的熱血濺灑在潔白的絹扇上,凝固成一朵朵不媚世俗、永開不敗的桃花……

 

 

    16、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這個凜冽的季節,眼前是否見桃花飛舞?那一抹動人心弦的歌舞,那三生不曾散盡的光華。十里桃花間,是武陵源的隱世,是把酒月下的豪放,還是肝腸寸斷的愛戀,又或者是一笑傾城的佳人。總歸,是桃花的記憶……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57

[新一篇]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舊一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