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中國最古老國都?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古城墻北段

古城墻遺址兩公里處的土垣

內框為莫角山遺址 外框為古城墻遺址

袋足鬶(音gui)

  初見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墻,在一個黃昏。夕陽西沉時分,初冬的農村讓人略感寒意;收割后的農田只剩下滿眼枯黃,寂寥空曠。
  沿著田埂往前,五千年前筑就的古城墻就這樣赫然出現在腳下——
  為了保護的需要,古城墻并沒有全部挖掘開,考古隊員們只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城墻上各挖開了幾個大坑,“確定方位,也證明它們的存在。”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長、古城墻的發現者之一劉斌站在坑沿上說。
  從去年6月發現第一塊石塊到今年10月東段古城墻的最終被確認,考古人員已經在古城四周徘徊了一年多。最終,古城墻的真面目從農田、竹園、池塘、村莊的掩蓋下顯露出來了:古城墻為正南北方向,東西長約1500至1700米,南北長約1800至1900米。這意味著,五千年前,在良渚存在著一個古城,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
  就像站在秦陵兵馬俑的大坑前,會有跟古人對話的期望和錯覺一樣,晚風中站在古城墻上,思緒會有剎那空白——

  懸念一:良渚,中國最古老的國都?
  回放:21年“尋國路”
  中國的漢字,的確是一件很玄妙的發明——單從“國”這個字面,就能解剖出一個地方要成其為國的必需:要有中心建筑,還要有城墻。事實上,在良渚,古城的中心建筑,要比城墻本身早露臉很多年。于是,根據劉斌的回憶,我們理出了一條歷時21年的“尋國路”——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最先被發現。這是個人工堆筑的土丘,考古人員在這里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從墓葬的規模和發現的器具可以看出,這里應該是古時高等階層安葬的地方。
  1987年,在距反山東北約5公里的地方,考古人員又發現了12座墓葬和一座祭壇,這就是瑤山遺址。根據已出土的東西,考古專家認為,這里跟反山遺址一樣,是社會高等階層的墓葬群。墓葬群找到了,這些墓里埋葬的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呢?不過,有一點大家都很肯定:這些人肯定生活在離這兩個墓群不遠的地方。那會在哪呢?
  也在1987年,因為104國道的建造,考古人員在良渚遺址群的中心地帶第一次發現了莫角山遺址。不過,因為種種原因,當時發現的,只是莫角山遺址的邊緣。考古人員只知道這是一個人工堆成的大土堆——面積達30萬平方米。大家猜測,這應該是一處比較重要的中心地帶,跟古時的大型祭祀等活動有關。不過,這都只是猜測。
  這個猜測,在1992年得到了證實。當年,莫角山中心區域一個印刷廠要擴建廠房。因為在良渚遺址保護區內,考古隊要先對廠房地基進行勘測。結果,就在這塊地基下面,考古人員發現了建筑手法非常考究的夯土層和夯洞——一層沙子一層土,整個夯筑的區域面積達3萬平方米,另外,還在周圍發現了柱洞(祭祀時候立柱子用的)和幾個祭祀時用的大土坑——夯土層的出現,意味著上面曾有大型建筑,而柱洞和大土坑的出現,則意味著上面曾有相當于“中心祭祀”或“中心神廟”性質的建筑。
  當時,不少人就認為:良渚時期的中心在這里,上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不過,就算是這樣,這個中心的范圍有多大呢?
  隨著城墻的被確認,5000多年以前,古城里的人們處在怎樣的生活狀態里?答案也呼之欲出——
  “權力中心的人們,住在古城中心的宮殿式建筑里;會有大型的、貴族氣息濃厚的祭祀;人們會去神廟祭祀、參拜;絕大多數平民則住在各自略顯簡陋的房子里,勞作、生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良渚遺址考古站成員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  

  爭議:古城?還是古國?
  從反山遺址墓葬群,到莫角山遺址,到現在的古城墻,良渚古城的平面圖已經躍然紙上——最外圍是寬達60米的城墻;城墻里,有高等級墓地、祭壇;城墻外,有陶器作坊、玉器作坊,還有碼頭;城墻中心位置,是宮殿式建筑遺址莫角山。
  于是,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考古專家的面前——良渚古城會不會就是良渚古國呢?這里,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所在地嗎?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中國有朝代的歷史是不是就要改寫——從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為良渚?
  早在古城墻剛剛發現的時候,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國家考古專家組組長、考古界的泰斗張忠培先生就來良渚實地考察過。也是他,第一次說這里是“中華第一城”。
  “年代上,是最早的之一;建造規模上,是最大的。所以叫‘中華第一城’,當之無愧。”電話里,已經73歲高齡的張先生語速很慢,但語氣里盡是肯定。
  跟他提起“古城”與“古國”之爭,張先生同樣肯定地說:“這里肯定是良渚古國的都城。但是這個古國有多大,疆域分布在哪些地方,還有待考證。”
  多年來一直關注著良渚考古的北大教授嚴文明也曾表示:在良渚古城內,有宮殿式建筑、高等級墓地,外有碼頭和高等級的作坊,這些都是有職能分工、有規劃的,這是區分一個地方是政權還是氏族部落的重要標志。有分工有規劃,就表明已經進入文明社會了,就是國家了。
  不過,也有考古學家持不同意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古城墻考古小組成員趙曄認為:“古城墻的發現,讓我們可以相信,良渚已經進入了早期的國家階段。但是,成其為國家,必須還有青銅器,有文字。這些東西,目前還是缺失的。”
  對此,張忠培也有自己的解釋:“成為國家,要有文字和青銅器,事實上,這也是一個慢慢發展的過程。比如之前大家都贊同的最早的國家是夏,但是甲骨文卻是商朝的文字。所以我認為,看一個地方有沒有成為國家,要看看社會分工狀態,是不是有掌握軍權、神權,脫離老百姓的統治者出現。這樣看來,良渚古城一帶,已經具備了成為國家的要素。”
  “但是,”張忠培頓了頓,繼續說,“良渚時代的古國,肯定不止一個。也就是說,這里是首都,但肯定不是整個良渚時代的首都。良渚時代,應該有至少兩個古國,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它們都有自己的首都。不過,從已發現的同時期遺址來看,良渚這里的古國,是最大、政治水平發展最高的。”  

  懸念:還有一道外城墻?
  說起良渚古國的結構分布,張忠培給記者做了個比方——莫角山遺址,就像故宮的皇城紫禁城;現在發現的城墻,就像皇宮的城墻。“外面是不是還有一道古城墻呢?就比如北京城會有一道外城墻?”
  在“良渚遺址保護區”圖上,我們留意到,距離剛剛發現的古城墻以北兩公里的地方,確有一道土垣。“那段土垣總長5公里左右,很明顯地露在地表,不過只有北面這一段。那么,東南西三面會不會埋在地下?是不是有遺跡可以尋找?這就是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張忠培說。
  現在的城墻之外真有一道外城墻嗎?土垣會是外城墻的一段嗎?抑或,就像現在的長城一樣,這是良渚時期的“長城”?

  懸念二:發現背后還有什么故事? 
  “我跟村里人商量,想在房子中間挖個坑。就是這個坑,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古城墻的石塊。”
  在離古城墻不遠的一幢兩層小樓里,找到了發現古城墻的考古隊隊長劉斌。他把我們帶進他的辦公室——一個2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隔成兩塊,里面是臥室,外面就是辦公室。
  對他說“你發現了古城墻”,劉斌連連搖頭:“不是我發現的,是我們整個工作組共同勞動的成果,還有我們之前很多前輩——這是一個連續的工作。就我自己來說,能發現這座古城墻,很偶然。”
  去年6月份,在對良渚遺址保護區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進行地下勘探的時候,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發現了一條良渚文化時期的南北向河溝,寬約45米,深約1米多,河溝里還有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垃圾。“這條河溝的東邊就是高地。按照常理,人們肯定生活在高地上,往低處的河里倒垃圾。當時,我就很想證實自己的猜想。”劉斌說,“所以我很想把東邊的高地挖開來,看看能不能找著古人生活的遺跡。”
  不過,當時,河溝東邊的高地是一個村莊,建著房子,并不屬于考古征地(只有屬于考古征地才能被開挖),劉斌就去找村民和村長商量,希望在兩幢房子中間挖個坑。“得到同意后,我們開始挖探方(用于考察的坑)。后來回想起來,這就是我們挖到古城墻的第一個坑。”劉斌說。
  這個坑從去年6月一直挖到去年12月,終于挖到了第一塊石頭。“其實,當時誰也沒有想到,挖到的石頭會是古城墻的基石。因為那個坑是在農民的房子中間,不大,所以地下的石頭很有可能也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房地基什么的。所以,做完記錄,我們又很快把坑給填平了。”劉斌回憶,“今年元旦那天,我沒有回家。睡在小屋的床上,我腦子里就在想,我們發現的石頭層到底是什么?萬一是很大的一片呢?我越想越激動。于是連夜給張忠培老師發短信,把我的猜測告訴他,請他支持我——如果那天晚上我沒有想,我可能就跟古城墻擦肩而過了。真是那樣的話,我不會原諒我自己。”
  “從第一塊石塊到古城墻,我們熬了一年多。很多時候,都想過是不是要放棄了。”
  根據葡萄畈的發現和推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2007年莫角山周邊的考古調查、勘探計劃,并得到批準,省財政廳也給予了專項經費支持。
  “我們首先挖掘的,是西段。因為南面有一座鳳山,北面是東苕溪,依照經驗,我們決定往北挖。”劉斌說,“我們先用洛陽鏟,一點點鑿,看土層,看地下有沒有一樣的石塊。前面沒有,就退后一點挖;左邊沒有,就往右邊一點再挖。這樣一直到今年4月中旬,初步確立了底部鋪石塊的遺址在莫角山西側的分布情況——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全長1000多米,寬40-60米。”
  不過,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就是城墻。大家都懷疑這是一段古河堤。
  看到了劉斌留下的照片,前期很多照片上,農田里水稻長得正旺。可以想象,要在水稻、池塘、村莊中間,把古人埋下的厚禮一點點找出來,是多么考驗人毅力的一件事情。
  “因為懷疑是河堤,我們曾沿著東苕河挖了很久。結果挖了很長一段路都沒有發現同樣的結構,于是只能回頭再挖。”真相,就是這樣在不斷的反復中一點點顯露:
  7月初,在鳳山東南部鉆探到一段鋪墊石頭的遺跡;
  9月中旬,在莫角山北側河頭池村發現了東西向分布的相同結構;
  10月,在莫角山東側找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同結構。
  “直到這時候,同樣底部鋪有石頭的遺跡在莫角山的東、西、北面都找到了。也是到這個時候,我們才基本上肯定,這不是河堤,是古城墻。”
  “只一塊石頭,要放過也就放過了。考古,只有想得到,才能挖得到。”
  采訪劉斌的過程,不停地被他的電話鈴聲打斷,有全國各地的媒體約采訪的,也有同行道賀的。
  “你現在是不是有種一夜成名的感覺?”在他掛斷某媒體采訪電話的時候,我問他。
  他笑著搖了搖頭:“我不喜歡這樣。考古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情,業內的認同是最重要的,社會上的人了不了解、知不知道,對我來說并不重要,也沒什么用。”
  從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至今,劉斌已經干了20余年的考古。“我的家人并不知道、或者說并不了解我在干什么。”他說,“就是有時候,他們從電視上看到我了,說‘哦,原來他挖了個什么東西’,其余大部分時間,他們并不明白我想什么、在干什么。而且對考古的人來講,沒什么假期,春節、夏天和下雨不能挖的時候才是休息天。除此之外,你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考古現場,一鍬一鍬地挖,一點一點地鉆。雖然外人可能覺得枯燥無比,但對我們而言充滿了激動人心的時候。比如說良渚古城的發現,最先發現的那塊石頭通常講沒什么讓人大驚小怪的,要放就放過了。但是考古就要去想,想得到才能挖得到,跟我們那些技工,我經常這么說。當你的假設得到實證,你會激動、興奮。從一塊石頭到‘中華第一城’,整個過程不斷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這就是考古的樂趣了。”
 
  懸念三:良渚古城會成為杭州的“兵馬俑”嗎? 
  說到一處古遺址對一座城市的影響,西安和秦陵兵馬俑是再好不過的例子——隨著秦陵的開發,兵馬俑和華山一樣,已經成為西安的名片。每一個到西安的游客,一定不會忘記去兵馬俑感受一下秦朝的氣息。
  現在,良渚古城墻已經被確認,古城的格局已經明朗,那接下來會怎么開發這座古城呢?這里會不會成為杭州的“兵馬俑”呢?
  “重點保護區里,只做減法,不做加法。”
  除了“中華第一城”之外,張忠培先生還提出,良渚古城的發現“堪比殷墟”。那么,已經先一步被發現的殷墟,在開發和保護上現狀如何呢?
  據了解,在殷墟,遺址內的文物發掘有三種情況——不可移動文物與遺跡絕大多數采取科學發掘后地下封存的保護方法;對于一些比較重要、易于展示的不可移動文物則采用地下封存、地表植物標識,或建設保護房展示,或采取地下封存、地上仿商建筑以及加固防護等保護方法;對于可移動的文物,則在殷墟博物館統一收藏展示。
  跟良渚古城墻比較相似,殷墟遺址位于河南安陽城鄉接合部的農業區,自然村莊較多。安陽地方政府采取的開發措施是停建殷墟保護范圍內工業建設、嚴格控制居民住宅建設、遷移村莊和居民、調整城市發展規劃、遠離殷墟遺址進行城市建設等。
  那良渚古城的保護和進一步開發工作會怎樣進行呢?我們找到了良渚遺址管委會主任張炳火。
  “整個良渚遺址保護區面積有42平方公里,其中13平方公里是重點保護區,最大的一塊就是莫角山遺址,其他還包括塘山遺址、瑤山遺址和荀山遺址。”張炳火表示,“古城墻有一部分還不在重點保護區塊里面,所以接下來就要對這個規劃范圍進行調整。”
  那么,劃進重點保護區塊之后又會怎么保護呢?
  張炳火介紹說:“以后,在重點保護區里,城建將只做減法,不做加法。也就是說,以后這個區塊內將不再批準新的建筑物,已批未建的,要清退,不能建;現有的建筑,也要搬遷。在一般保護區,工廠等這些破壞遺址的建筑不能建,民居的話,也要經過審批。”
  “將來想建成一個大型的實體博物館。”
  連線張忠培先生的時候,他曾向記者表示:“古城墻發現了,并不能就大功告成,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最近的,比如這個城門在哪里。”
  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學術價值,這毋庸置疑。不過,除了業內,一般人將來可以欣賞到嗎?
  “隨著古城內外建筑結構的進一步被發掘,這里應該成為一個天然的博物館。”劉斌表示,“就像國外很多博物館一樣,哪里挖掘出土的文物,就地保護,就地展覽。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開挖整座古城,100年可能都不夠。我準備跟一些大學的考古系合作,把這里建成為一個基地,大家可以一起來挖掘。”
  張炳火也認為:“古城墻遺址、古城遺址,一定要跟發展旅游結合。不過相關領導人也表示,具體的時間和規劃安排,要請國內外高手來幫忙制定,加快啟動良渚國家遺址公園建設。”
  不過,對此,張忠培先生另有看法:“古城墻跟兵馬俑不一樣。兵馬俑是火燒制過的,挖掘出來之后也可以保存,但古城墻是黃土夯筑成的,挖掘本身難度就要大很多。不過,并不排除古城內有墓葬等建筑,這些應該可以建成博物館。”


毛蓉蓉,姚志偉   2013-05-03 00:27:48

[新一篇] 西狹頌

[舊一篇] 中國式謊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