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狹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黃龍碑》。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碑文: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詩悅《禮》,膺祿美厚,繼世郎吏,幼而宿衛;弱冠典城,有阿鄭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黃龍、嘉禾、木連、甘露之瑞。 動順經古,先之以博愛,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不肅而成,不嚴而治,朝中惟靜,威儀抑抑,督郵、部職不出府門,政約令行,強不暴寡,知不詐愚,屬縣趨教,無對會之事;徼外來庭,面縛二千馀人;年谷屢登,倉庚惟億,百姓有蓄,粟、麥五錢。 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緣崖俾閣,兩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測之溪,阨芒促迫,財容車騎。進不能濟,息不得駐,數有覆霣隧之害,過者創楚,惴惴其栗。 君踐其險,若涉淵冰。嘆曰:“《詩》所謂‘如集于木,如臨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則為設備,今不圖之,為患無已。”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審,因常繇道徒,鐉燒破析,刻芻磪嵬,減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堅固廣大,可以夜涉。四方無雍,行人懽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風,乃刊斯石。 曰:赫赫明后,柔嘉惟則,克長克君,牧守三國;三國清平,詠歌懿德。瑞降豐稔,民以貨稙。威恩并隆,遠人賓服。鐉山浚瀆,路以安直。繼禹之跡,亦世賴福。 建寧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時府承,右扶風陳倉呂國,字文寶,門下掾,下辨李虔,字子行。故從事議曹掾下辨李旻,字仲齊。故從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華。故從事,主簿,上祿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祿張亢,字惠叔,故從事,功曹,下辨姜納,字元嗣。故從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漢德。書文,下辨道長,廣漢汁邡任詩,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那皇甫彥,字子才。  《西狹頌》是摩崖刻石,刻于甘肅成縣天井山,為東漢仇靖所書。結體方整雄偉,莊嚴渾穆,筆力穩健,已有波磔筆畫,但不少字還有篆書結構,于方整中又帶圓融,有渾厚氣韻,氣魄很大。
《西狹頌》刻在一塊崖體凹進、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寬3.40米,高2.20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額,正文陰刻二十行,三百八十五字。每字約4厘米見方。它是“三頌’’中保存最完好的,至今一字不損。它雖然是隸書成熟時代的作品,但又帶有較濃的篆書意味,所以有人說它“結體在篆、隸之間”。但是它用筆本身的撇、點、捺和橫畫蠶頭燕尾等特色,仍然是隸書筆法。它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楊守敬評論說: “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徐樹鈞《保鴨齋題跋》說它“疏散俊逸,如風吹仙袂,飄飄云中,非復可以尋常蹊徑探者,在漢隸中別饒意趣”,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西狹頌》與陜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碑帖是碑刻的拓片,現在保留下來的漢代碑刻原石寥寥無幾,鳳毛麟角,而《西狹頌》就是其中之一,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它刻在一塊崖體凹進,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寬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額,正文陰刻20行,385字。每字約4厘米見方。縱觀全篇,漢代隸書真跡清晰可辨。碑文除記述東漢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屢任地方行政長官之卓越政績,主要頌揚了他率領民眾開通西狹道路、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描繪了西狹山路的險阻,敘述了李翕由感嘆而下令有關官吏奮力修路,鑿崖清障,削高墊低,截彎取直,終于開通新路,行人歡騰,歌頌功德等等。
《西狹頌》碑文的右側刻著正文右側刻有黃龍、嘉禾、白鹿、木連理和承露人之圖象,稱為“邑池五瑞圖”,象征李翕主政其間政通人和,五谷豐登,民樂其居,是對碑文的形象補充,二者聯系起來看,圖文相應,虛實相生,是東漢摩崖石刻藝術中圖文并茂的佳篇奇構,當地人把它們合稱為《黃龍碑》。在題名中有“仇靖字漢德書文”,故認為撰文、書丹均為仇靖一人所為。碑刻周圍還有宋代元符、乾道、淳熙年和清代光緒以及民國年間一些名人仿古題刻。刻在懸崖右側的“東漢摩崖石刻西狹頌”9個大字,是當代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題寫的。碑上陽刻小字題名12行,142字,與正文書法風格相同,皆系當時成縣人仇靖所撰刻。仇靖字漢德,是地位很低的官府小吏,即便是這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吏,卻有如此的蓋世之筆,可稱得上是優秀的文學家、書法家。
《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刻。在今甘肅成縣。系摩崖石刻。為著名的漢隸范本。結字亦多帶長方形,不拘疏密,渾然天成。因是摩崖刻,字跡顯得粗獷雄強。但臨寫者對其筆畫的疏密,部首間的比例不能掉以輕心,否則結構就嫌松散,流于粗野而失漢隸結體緊密的風韻。----《古代碑帖鑒賞》《西峽頌》摩崖的另一珍貴之處在于它保存完好。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說“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猶可保重”。漢隸書法“三頌”中最為完整,風采依舊,主要是因為碑體凹進崖壁幾米深,上凸下凹,即不被日曬,又避免雨淋。碑刻位于半崖,曾被藤蘿遮蔽,一般人很難接近,后來還是被樵夫所發現,舉世聞名的《西峽頌》才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西峽頌》碑刻字體清晰,簡潔古質,結構美觀,刀法有力,是書法藝術的瑰寶。碑文和書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臨摹鑒賞價值,在國內及日本等國掀起了《西峽頌》研究熱。它在我國金石學、文化史、書法史和交通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享譽海內外,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辯,古地名,漢下辯道,屬武都郡。[1]治所在今甘肅成縣。留有漢代碑刻《西狹頌》,[2]刻于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全名為《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黃龍碑》。在今甘肅成縣天井山。《西狹頌》與陜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

網載 2013-05-02 19:51:37

[新一篇] 岳陽古鎮 藍墨水上游的悠然時光

[舊一篇] 良渚:中國最古老國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