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可以為堯舜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人皆可以為堯舜

     [譯文]  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

     [出典]  《孟子》

     注:

     1、原文

  曹交①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孟子曰:“然。”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曰:“奚有于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勝一匹雛②, 則為無力人矣;今日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③之任, 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徐行后長者 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見于鄒君,可以假館④,愿留而受業于門。”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 有余師。”

      2、注釋

  ①曹交:趙歧注認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的時代曹國已亡,所以也不確切。

        ②以長:來表現其長。

        ③奚有:何有,怎么會。

        ④一匹雛:一只小雞。

        ⑤鈞:古重量單位,一鈞為三十斤。

        ⑥烏獲:古代傳說中的大力士。

        ⑦長者:年紀大的人。

        ⑧弟:次序,等級,這里指尊重老人。

        ⑨孝弟:孝敬長者,尊重兄弟,這個“弟”同“悌”。

        ⑩留而受業:留,指曹交要讓孟子留下來;受業,指曹交要當孟子的弟子。

     3、譯文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有這說法嗎?”

  孟子說:“有。”

  曹交說:“我聽說文王身高一丈,湯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卻只會吃飯罷了,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說:“這有什么關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為他連一只小雞都提不起來,那他便是一個沒有力氣的人。如果有人說自己能夠舉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個很有力氣的人。同 樣的道理,舉得起烏獲所舉的重量的,也就是烏獲了。人難道以不能勝任為憂患嗎?只是不去做罷了。比如說,慢一點走,讓在 長者之后叫做悌;快一點走,搶在長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點 走難道是人做不到的嗎?不那樣做而已。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 和悌罷了。你穿堯的衣服,說堯的話,做堯的事,你便是堯了。你穿桀的衣服,說桀的話,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說:“我準備去拜見鄒君,向他借個住處,情愿留在您的門下做學生。”

  孟子說:“道就像大路一樣,難道難于了解嗎?只怕人不去尋求罷了。你回去自己尋求吧,老師多得很呢。”

        4、人皆可以為堯舜。

  這當然是植根于“性善論”而鼓勵人人向善,個個都可以有所作為的命題了。

  其關鍵還是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也就是《梁惠王上》里面所說的“挾泰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的問題。 只不過從與梁惠王討論的政治問題過渡到與一般人討論個人修養 問題罷了。所以,無論是君王從政治國還是個人立身處世都有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認識到這一點后,就可以樹立起我們每個人立志向善的信心,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說到底,還是反對人自慚形穢,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貴。

  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積極意義所在吧。

       5、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孟子曾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每個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見小孩將要掉入井中,并不因為交情、聲譽等利害關系而救人,而是因為內心“善”的本質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認為“善”的本質分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為“四端”。“端”是起點的意思,孟子認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擴充,即道德實踐,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還有人行惡,孟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認為人應該放棄私利,保存仁義。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任何政治思想的基礎是它對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的人性觀必然導致不同的政治觀點和政策主張.孟子的性善論為仁政的實現提供了理論依據.

  孔子的仁主要是倫理學范疇,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仁是怎么來的"這一具有哲學意義的命題.孟子主張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為堯舜",要求努力培養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養浩然之氣".孟子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惻隱之心""善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鑠我也,我固之有也",而它們正是仁-義-理-智"四德"的基礎.這就是孟子的"性善"論.

  與人性理論相聯系,孟子提出了獨特的內向修養理論.既然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那么就沒有必要向外用功,只要守住本心,就能成為有道德的人!但為什么現實社會中又有那么多的不道德的事呢?孟子認為現實的不道德并非原本沒有道德,而是人自己丟掉了善良的本心.因此他認為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們放棄或失掉的"本心"...正因為有了這一基礎,上至君王下至庶民才有"仁"的可能性,仁政也才可能真正實施.

  對統治者來說,正因為人人皆有"惻隱之心",只要他們把自己的惻隱之心擴而充之推行到實際的統治中,與人民同其憂樂,辦每一件事情,都想著人民的疾苦,統治也變得舉重若輕了.統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將無敵于天下,所以說?"親親而仁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萬物",他認為為政須行仁政,否則就只能自取滅亡.正是由于人性善良,特別是那些統治者的善性,仁政的實現才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對兼并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恒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

  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他還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

  孟子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斗,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人只有在猶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為了“正義”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說的“舍生取義”。

  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后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

  他的人格標準,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和正義而勇敢抗爭。

     6、“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英雄”,這個概念與中國傳統思想里的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很相近,那就是見載于《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這位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孟夫子,是歷代學人的民本和自由追求的思想源泉。“人皆可以為堯舜”,這是對每個個體的人的自由意識和自主價值的終極肯定,也是對人類具有揚善去惡本能的終極肯定,這與孟子的性善、養氣、仁政等主張是渾然一體的。每個人都有仁義禮智四端,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圣人,關鍵就在于,你怎么做。

我帶著被感染到的英雄氣再去看《孟子》的話,就覺得,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一直以來的圣人理想,不也是一種英雄理想嗎?“人皆可以為堯舜”,消除了圣人與常人之間的分界,“人人英雄”,英雄與普通人之間,也沒有分界。人類曾經面臨過無數的惡,但是,我們終究還是選擇了相信善的力量,為什么?一直問下去,答案就是,人的本能。我們都希望有一個良善的社會,那么,每一個人心中的或隱或顯的良善,就是葆有這份希望的終極緣由。

 

我們需要救自己,燃點你的良善之光,我們需要成為自己的英雄。

 

7、總是直覺地認為,那些最后成功的人大多不是那些最聰明、智力最好的人,但肯定是有胸懷、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的那些人。

 
         本來人皆可以為堯舜,但是最后成為堯舜的卻始終是鳳毛麟角,因為大多數人經不起各種的考驗、誘惑,沒有容人之量,而自利又導致了短視,短視導致了貪圖安逸,急于求成,并且很容易受到身邊的人的影響。似乎朋友中十個人有哪怕四個人買了車,我就應該去買車,不管出于各種的考量。很多時候我們明明是從眾,但是我們卻不這么認為,而把它認為是趕時髦,有品位,不落伍。還是直覺地認為,大多數人熱衷的東西,你就要謹慎了;大家看不上的東西,冷門的東西你就要睜大眼睛了,要彎下腰了,要挽起手袖了……如果你現在是一個店小二,而你以后又不想做店小二了,那么從你有這個想法的那刻就應該想一些、干一些似乎不是店小二應該干的事情,比如說學認字、學英語,自我增值,并且關鍵是不要用店小二的心態和角度來審視世界、審視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那以什么心態呢?以一個你想成為的角色的心態,那么很有可能,長大后你就成為了他。這個店小二曾經是李嘉誠,但是下一個卻未必是你。

 

 8、我國古代的圣賢早就說過了“人皆可以為堯舜”,我們的考生們理應認識到,高考是重要的,但高考早就不是決定人生命運的唯一途徑。高校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材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在于考生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哲學家說,生命給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足夠我們完滿地做完一件事情。大家也許可以這樣想,上天要成就一個人,他的人生就會多一些磨難。只要我們盡力去做了,即使我們在高考中不成功,我們卻同樣得到了成長。那些有關壓力和發揮失常都不要成為理由,我們不用為自己找理由,高考不是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定格一個人的人生的唯一途徑,畢竟,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9、人皆可以為堯舜這是孔子的話。講究仁愛的孔老夫子,不可能只鼓舞人民稱王稱帝,關鍵是在堯舜二字,孔夫子是想讓我們像堯舜一樣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且堅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會被權所反噬。然而,圣人只有他們幾個,縱使如曹操般的治世之能臣,在權力的面前也只能成為亂世之奸雄。所以,并非人皆可以為堯舜,像雍正一樣拼命向堯舜靠拢的人,最終也只落得個罵名一身。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1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