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譯文] 只有那相思像無處不在的春色,在大江南北一直伴送你回去。

 [出典]  王維  《送沈子福之江東》

 

  1、《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2、注釋:

   沈子福:當是作者友人,其事跡不詳。

    江東:長江從九江以下往東北方向流。江東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

    罟(gǔ)師:漁人,此借指船夫。罟:網。

    臨圻(qí):此指江東近岸之地。臨:臨近。圻:彎曲的河岸。

 

 

   3、譯文:

     渡口楊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搖起槳駛向江東。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樣,彌漫在江南江北,送你回家。

   4、王維生平見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5、詩人多情,每當送別便有佳作佳句。此篇“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便是佳句。友人乘船而去,詩人依依不舍,涌動著惜別之情。望著大江南北兩岸,桃紅柳綠,芳草萋萋,春光蕩漾,春色怡人。這時,詩人忽發奇想:讓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簇擁而行,跟隨你到江東去吧。美麗的想象,蘊藉著深厚的感情。將自然界的春色比心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與景妙合無間,極其自然。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已是詩家之能事,這里藉難寫之景以抒無形之情,功夫當然又深了一層。

 

 

  6、此詩第一句點出送客是在渡口。它在一片婆娑的楊柳掩映之中,所以說“楊柳渡頭”。句尾的“行客稀”三字則寫渡口的冷落。這其中隱隱透出詩人此時的心情。全句從靜與動兩個側面清晰地描繪出江邊送客時的情景。第二句寫客船已發,送行者即本詩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岸頭目,送友人,心逐江波。情思悠遠。這時,惜別變為對朋友一路行程的關心。這兩句,既是環境的安排,也有氣氛的烘托,為以下的感情抒發作了準備。

    七絕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關鍵。這一承轉句的作用在于開拓詩境。格調的高下,筆法的工拙,要看這一句。本詩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可以說是翻空出奇。朋友的惜別相思之情,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么共同之處呢?但詩人用這一比喻,卻使人覺得詩格外生色。不僅是因為這個比喻新奇。而且它能化無形為有形,能將主觀情感轉變為客觀事象。于是“相思”成了目可以視,耳可以聞的東西。似乎它的濃淡,深淺,也都可以體察入微。一句話,“春色”即為“相思”的表征。人們對春色的所有美好感覺、印象,乃至古往今來騷人墨客對春色的歌詠,此時也都成了“相思”一語的豐富內涵。

    兩個事物,不管它們之間存在多大的差異,只要有某一點相近,即可構成比喻。這一比喻之所以好.首先因為它是合于情理的。仔細一想,人們的友愛,朋友的情誼,不正象那使萬物滋榮,隨著東風細雨染遍山川原野的春色么?春色不也如同友誼那樣情意綿綿么?人們生活在友愛之中,心里會泛起無限春意。朋友間的感情交流。也恰如溫馨和煦的春風。從詩的上下文說,這一比喻是承接第一句的“楊柳”而來。由“楊柳”.可以想象一派蓬勃爛漫的春景。從第二句的“罟師蕩槳”四字.也可以想見那一江濃綠如酒的春水。這是就眼前景物取譬,現成而無生硬之感。

    取以作譬的事物“春色”充溢天地之間,無處不在。從行人一方著眼,便是朋友的深情厚愛無時無刻不在他身邊,于是他感到自己的好友始終跟自己一道。滿目春色即是他的顏色,江上氤氳之氣便是他的呼吸。所有這些,無非是說真摯的友情不怕天長水遠,可以超越時空的局限。可若是直接這么說出來,那就不成其為詩了!

 

 

    7、王維的送別詩,幾乎首首都有新意。這一首藝術構思新巧縝密,想象大膽豐富,比喻自然貼切,感情深切濃郁。

  首二句點出送別的時間、地點。楊柳渡頭是實寫春景、既為下面的別后相思伏筆,又渲染送行的環境氣氛。在楊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爛漫的時候,與朋友分手,心情尤為抑郁。這是以美景反襯離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楊柳”的意象又暗示離別。“行客稀”,表現別后渡頭岑寂之景。行客越來越稀少了,只有詩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著友人遠去。

  這又是采用了反襯手法。“罟師蕩槳”句再添一筆:

  連漁人也都搖著船槳,向著近水的曲岸邊蕩去準備歸家了。詩人卻忘了歸家,他的身心都被離去的友人帶走了。今人劉拜山云:“行客、罟師本屬局外,卻被牽入局中,借彼之漠不關心,形己之深情獨往。烘染無痕,妙不著力。”(《千首唐人絕句》。

  后兩句,描寫友人已乘船遠去,詩人眺望大江兩岸,桃紅柳綠,碧草如氈,春光怡人,此時,他突發奇想,感到心中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如同眼前無處不在、無邊無際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齊追隨友人歸去。這兩句詩,巧妙地同時運用比喻、象征、擬人、幻想等多種手法,將春色寫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濃郁、無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詩人惜別之情的深厚浩茫、纏綿悱惻、超越時空。相思之情是抽象無形的,詩人以春色來比喻,它也就變得生動具體,使人可見可觸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歸去的意象,新鮮獨創,創造出一個深邃闊遠的意境。明人鐘惺《唐詩歸》評說:“相送之情,隨春色所至,何其濃至!末兩語情中生景,幻甚。”可謂深得其妙。

  鐘惺所指出的這種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寫離別的手法,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及北宋詩人鄭文寶的詩句“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柳枝詞》),都明顯地受到王維這首詩的啟發。

 

 

    8、 送別詩詞不同,讀書人遇一知己難,遇一能詩詞唱和的知己更難,不像青樓里的煙花女子如此廉價,所以才有知己難尋之感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不過是大唐盛世,少年人意氣風發,不畏天地的風揚之態,作了此曠世之語以自慰吧,由此也可見唐人的氣度,連分別都寫得這么大氣磅薄,山河潔蕩。而似王維如此淡然的一個人,不也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凄苦之語么?渭城風雨里的離別淚,讓邊地陽關又添幾許傷心色。而“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雖是春光不限好,然而友人去后,又有幾人同賞呢?

 

  9、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望著大江南北兩岸桃紅柳綠,芳草萋萋,春色漫漫,詩人忽發奇想:“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這無處不在的春色,一直跟隨著“你”歸去。內心的無限別情,眼前的無邊春色,兩樣似乎不可能有絲毫聯系的事物,就這樣被詩人完全交融到了一起。

    這是多么美麗的想象,多么蘊藉而深厚的感情!詩人似乎在對友人說: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圍著你;我的牽掛、友誼也和這春色一樣,時時刻刻包圍著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滿江南江北,情亦滿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寫離愁別苦,別情已經充盈了滿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與深摯之情妙合無間,耐人尋味。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歷來備受人們稱賞。五代牛希濟的詞《生查子》有這樣兩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采用的就是類似的思路和手法。詞中少婦對即將遠行的人切切叮嚀:記住我的綠羅裙吧,你無論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顯著我的裙色,都凝結著我對你的相思,你要憐惜它們啊!這兩首詩相比,含蓄的表達方式一致,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風格一渾成一婉約,各具魅力。

 

 

    10、“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縱使北國沒有紅豆,可依舊有躲不開的春色,抹不去的相思,你真的能擺脫那些糾纏的曲線嗎?

 

    11、那張賀卡就是那時候買的,滿眼花花綠綠的卡片中,唯有它吸引了我的目光。卡片上沒有紛繁的顏色,也沒有靚麗的明星,只是濃淡深淺不一的綠色,逼人眼的嫩綠,攝人心的濃綠,還有些幽幽的墨綠如怨如訴。總之第一眼便相中了,沒有一絲猶豫地買下來。后來,捧在手里細細看,才發現卡片上的圖片是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兩座高聳的山,山谷一條靜謐的水,山間一座鐵索的橋,應該是春天吧,山上滿是綠色,映得水也綠瑩瑩的,真正的青山綠水。應該是煙雨蒙蒙的春天吧,水面和山腰都飄著若有若無的霧氣,鐵索橋看上去也濕漉漉的,橋上鋪著的木板黝黑的,泛著水光,不知是因為正下著雨,還是山中原本就是無雨亦沾衣。
  畫面中沒有人的痕跡,只右上角題著兩行詩:“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反復念著這兩行詩,心中驀地涌上一種莫名的傷感,仿佛掏空了感覺,當時的自己不是很能了解詩句中的情感,但是看著這沒有人煙的山水,雨中空蕩蕩的鐵索橋,真的仿佛感覺到一種依戀。后來,這張卡片一直沒舍得送人。
  這是第一次體會到詩人傷春惜別的情懷,漸漸接觸多了詩詞,也借助老師的講解,工具書的解釋,和自己閱歷的增長,對一字一句都了解得更細致,但是始終沒有了那次怦然心動的感覺。
  看來,真的像佛家所說,有些東西是“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破。”品味詩畫的意境,有時候言語解釋是多余的,更多地是心靈的感應。
 

 

    14、那些逝去的往日時光,之于長大之后的人們,回憶起來已然不是淺嘗輒止那樣簡單,更像是依依不舍的老朋友,注視著漸行漸遠的背影,抑制不住的是濃濃的相思之情。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只是到底有誰能夠把那些年幼時光再送回我們淺薄的人生里呢?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1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