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  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愿意永遠都作嶺南的人。

  [出典]   北宋  蘇軾  《惠州一絕》

   注:

   1、 《惠州一絕》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2、注釋:

     羅浮山:在廣東博羅、增城、龍門三縣交界處,長達百余公里,峰巒四百多,風景秀麗,為嶺南名山。

   盧橘:橘的一種,因其色黑,故名(盧:黑色)。但在東坡詩中指枇杷。《冷齋夜話》卷一載:“東坡詩:‘客來茶罷無所有,盧橘楊梅尚帶酸。’張嘉甫曰:‘盧橘何種果類?’答曰:‘枇杷是也。’”

    啖:吃。

    三百顆:極言其多,意指飽食荔枝。 

    嶺南:古代被稱為南蠻之地,中原人士聞之生畏,不愿到廣東來。此句有三個版本。本詩為“不辭長作嶺南人”、《蘇東坡全集》:“不妨長作嶺南人。”、《錦繡中華歷代詩詞選》:“總教長作嶺南人”

   3、譯文: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蘆桔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愿意永遠都作嶺南的人。

、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蘇軾被貶到惠州卻處之泰然。他愛荔枝,也愛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長作嶺南人。”歷代詠荔之作甚多,然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首推這一首詩。

      紹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題下有兩首,這里選第二首。嶺南兩廣一帶在宋時為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遷客逐臣到這里,往往頗多哀怨嗟嘆之辭,而東坡則不然,他在這首七絕中表現出他素有的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風貌,同時還表達了他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

   從“荔枝詩”看東坡先生的嶺南心境

  蘇東坡于宋哲宗紹圣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簽書公事”。于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著。 

  紹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蘇軾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極盡贊美之能事:“……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自此以后,蘇軾還多次在詩文中表現了他對荔枝的喜愛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贈曇秀》:“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時丹。”《〈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攜酒來游乎?’意欣然許之。”《和陶歸園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長作雞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為膾灸人口,解詩者多以為東坡先生在此贊美嶺南風物,從而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這是東坡先生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贊歌。

  不錯,從一些現象上看起來,蘇軾在嶺南時的心情與初貶黃州時相比,確實顯得更加平靜,不見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的失意與苦悶。《宋史》本傳說蘇軾在惠州“居三年,泊然無所蒂介,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貶為瓊州別駕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猶謂不可。軾遂買地筑室,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從其父老游,若將終身。”蘇轍《東坡先生和陶詩引》介紹: “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華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蘇東坡在嶺南時,除了關心自然風光和民情風俗以外,還與出家人交往頻繁,詩文中就留有很多與僧人唱和的作品。這一定程度上確實表現了避世意識。

  我們實在無法相信蘇東坡這樣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仁人志士會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實很能說明這個有趣的問題。  

  晚年的蘇東坡似乎很喜歡陶淵明,不厭其煩地和陶淵明的詩,并把和陶的詩專門編為一集。蘇東坡和陶淵明詩以居嶺南時為最多。從紹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貶所到元符三年八月遷舒州團練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個月里,和陶詩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東坡先生還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范其萬一也。” (見蘇轍《東坡先生和陶詩引》)這仿佛在告世人:蘇東坡從此絕意仕途,欲效陶淵明歸隱園田,長作嶺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東坡先生那位心跡相通的老弟卻對東坡自述的和陶詩用意提出了疑問,他在《東坡先生和陶詩引》一文中說:“嗟乎,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清人紀昀也以為蘇軾“斂才就陶,亦時時自露本色”。  

  蘇轍不信其兄會真心歸隱,幾百年后紀昀的看法也一樣。他們的看法可以在蘇東坡和陶詩中可以得到印證。《和陶飲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詔書寬積欠,父老顏色好。再拜賀吾君,獲此不貪寶。”其十八曰:“蕪城閱興廢,雷塘幾開塞。明年起華堂,置酒吊亡國。”其二十曰:“當時劉項罷,四海瘡痍新。三杯洗戰國,一斗消強秦。”《和陶詠三良》有:“殺身固有道,大節要不虧。君為社稷死,我則同其歸。”這都可以看出蘇軾恬淡的外表掩飾不了牽掛國運民生的憂患情懷。  

  這種憂患情懷在《荔枝嘆》一詩中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他首先借漢唐故實抨擊統治階級只顧自己享樂而不關民生疾苦的丑惡本質:“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千年以后,我們尤可想見蘇學士老淚縱橫,祈求上蒼:“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蘇東坡因仕途坎坷曾經想避世遁俗,又因戀戀不忘國運民生終于沒能做到歸隱山林。在嶺南時,東坡先生的內心正處于這種出世與入世兩難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正是這種兩難心境的形象描述。

 

 

    6、啖(dan淡) :吃。荔枝:嶺南特產的一種水果,果肉新鮮時呈半透明凝脂狀,多汁甘美,有芳香。嶺南:指五嶺以南的地區,即今兩廣一帶。遺這兩句大意是:每天能吃上荔枝三百顆,決不推辭長作峙南人。

    這是蘇軾貶官惠州(今廣衷惠陽)時的作品。當時,蘇軾又面臨一連串新的政治打擊,五十八歲時被貶定州(今河北定縣),五十九歲時被貶英州(今廣東英德),尚未到任,又奉命貶到更偏遠的惠州。此時的蘇軾,已是兩目昏花,雙手無力,發白齒落的老人,受盡了宦海風波的折磨。但他仍能曠達處世,隨遇而安,善于在逆境中尋找樂趣,樂于以僻遠的嶺南作為自己的家鄉。~兩句詩反映他隨綠自適的生活態度,至今仍可化用以表現一種四海為家的樂觀精神。

 

 

    7、從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與蘇東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兩首名詩中,荔枝脫穎而出,如今有了現代的運輸手段,無論大江南北,能吃上幾顆荔枝已不再是新鮮事了。但你可不要天真地以為荔枝真可以一天吃上三百顆。

    蘇東坡對荔枝稱頌有加,甚至不惜以仕途相許"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對于這兩句詩,廣州人是領情了,對詩意卻另有別解,他們說,"日啖荔枝三百顆"其實是蘇東坡對廣州話的誤讀,還原成廣東話,應該是"一啖荔枝三把火"才對。若一天之內狂吞三百顆荔枝,體內便會燃起毒火總計九百把,好好的一個人,必定會被一發"燒"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管他是東坡還是西坡。

    荔枝性甘溫,具有補氣養精、散寒行氣的作用,陰虛體質的人,特別是患有慢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的人,多吃荔枝會加重"虛火",故民間有"一顆荔枝三把火"的說法。

    雖然荔枝含有大量果糖,但是大量的果糖同時會刺激體內分泌大量胰島素,胰島素可以降低血糖濃度,多吃荔枝影響食欲,熱量攝取不足,機體儲糖減少,而脂肪及蛋白質未能及時分解補充,就可能導致低血糖的產生。出現上述癥狀后應盡快喝大量糖水,及時到醫院治療。一般經靜脈輸入葡萄糖,并做對癥處理后,一二天內就可以恢復健康。   

    也可以在吃荔枝前后喝一點鹽水或涼茶、綠豆水、冬瓜水、生地湯等,預防"上火"。也可以按《本草綱目》的說法,取一碗蜂蜜水或荔枝殼煮水服用,即可解決。

 

 

    8、四川人蘇東坡有詩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而這還是當年嶺南被視為落后的蠻荒之地的情況下。葉曙明表示,“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這是千百年顛撲不破的真理。‘食在廣州’正是嶺南文化人性化、平民化的最好體現。”

  葉曙明表示,嶺南的土地上確實孕育不出孔孟這樣的圣人,是因為嶺南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現實的文化,決不會“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而是重視現世享受。“廣東人不喜歡談論過于抽象的東西,他們關心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生活。新鮮的雞肉,與冰鮮雞、急凍雞的肉,他們一吃到嘴里就能分辨出來,但他們卻分辨不出什么是美學的歷史主義與理智主義。”所以,論高雅文化,廣東比不了北京上海甚至西安,但這里卻有最高的實際生活水平。

 

 

    9、荔枝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為“一果上市,百果讓路”的珍果,早被歷代文人墨客所稱頌。唐代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贊美荔枝:“殼如紅絹,膜如紫綃,肉瑩白如雪,漿液甘酸如醴酪”。末代蘇東坡在品嘗嶺南荔枝時,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絕句。

  而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更是叫人對荔枝又愛又恨。據考古發現,楊貴妃喜食荔枝,還是緣起高力士。

  當年久居北方深宮的楊貴妃如何得知南方荔枝的美味?隨著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搶救性考古發掘的完成,這個問題終于真相大白。

  坐落在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的高力士墓是唐玄宗李隆基“泰陵”的陪葬墓。考古結果發現,高力士本姓馮,名元一,潘州(今廣東茂名一帶)人,幼年被送入宮中,賜姓高。專家在研讀詳述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銘時,意外發現當年驛馬傳送進宮供楊貴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種產自高力士家鄉的名為“白玉罌”的優質早熟荔枝。這就說明,若沒有高力士的力薦,楊貴妃絕不會對嶺南荔枝如此垂青。專家們于是得出結論:“貴妃喜荔枝,緣起高力士”。 

 

 

   10、 每年的初夏時分,又到了吃荔枝的季節了,街頭巷尾的水果攤上全是一簇簇鮮艷欲滴的荔枝,讓人看了直流口水。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是詩人蘇東坡因為喜愛荔枝而作的詩句。我也非常喜歡吃荔枝。每年荔枝上市時,家里的果盤里總少不了荔枝。我還喜歡把荔枝一顆顆的剝開,除核,把果肉放在淡鹽水里泡一會再吃,特別的清潤,甜甜的荔枝汁沁人心脾,滿嘴都是新鮮,回味無窮。但,每次看到荔枝,總會讓我聯想到女人。
  記不住是那位古代文人就是以女人來形容水果的:蘋婆如佳婦,葡萄如美女,楊梅如名妓,荔枝則如冰肌玉骨、可愛而不可狎的廣寒仙子。就這些美女名妓賢媛而言,慧質內斂的王昭君不愿行賄毛延壽,確實如同蘋婆;綄紗的西子水靈如葡萄,嬌柔動人;而江南名妓蘇小小、柳如是等則有如青梅一樣,誘人酸澀,然又令人回味悠長;唯獨荔枝以她的晶瑩剔透與廣寒仙子一樣純潔動人。
  荔枝是南方最美的水果,向來被視作為果中的珍品。荔枝的果肉肉質豐滿,水靈晶瑩,形如滾圓的臀,挺拔的峰,輕輕地咬一下,它的汁水立刻就會充滿你的整個口腔,那甜甜的滋味,真是無法形容。荔枝也是高貴的水果,“一騎紅塵世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能博得貴妃一笑的東西,當然非比尋常。“荔枝以太真為知己。”一提起荔枝,人們在想到它凝如乳酪,甘芳多汁的形態之余,就會想象著在那華清池的宮殿里,溫泉出浴的貴妃,侍奉的小宮女就是用精致的小瓷碗裝著剝好的荔枝送給楊貴妃品嘗。貴妃生前是“一騎紅塵妃子笑”,死后仍是“塵土已殘香粉艷,荔枝猶到馬嵬坡。”
  再說,一般的荔枝成熟了就會是紅色的,就像女人成熟了就有一股嫵媚之氣一樣。千顆萬顆壓枝低,你是否有眼光從中挑出最好的一顆呢?而晶瑩剔透,清甜多汁的果肉又是多么的有誘惑力!俗話說,一顆荔枝三把火,不宜多食,而女人再溫婉賢慧亦會溫中有火的!
  而且,水果大約都是難以保鮮的,這其中尤以荔枝為甚。俗語有云: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昧盡去。紅顏也是短暫的,恰如女人的青春,女人也都曾經是鮮艷欲滴,如荔枝般能掐出水來。所以,吃的時候,女人怎不為女人多愁善感,為飛逝的時光和美貌暗自神傷呢!
  保鮮難,方顯得愈加珍貴。
  容顏易逝,更感到歲月難留。
  荔枝,堪稱果中女人也。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1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