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傍晚宮中傳遞出點燃的蠟燭,淡淡的煙氣散入了顯貴人家。

 [出典]  韓翃   《寒食》

 注:

 1、《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2、注釋:

   寒食:節令,在農歷清明節前一、二日,舊俗禁火三日,吃冷食,故稱。

   御柳:御苑之柳。舊俗寒食插柳于門,故言及柳。

   傳蠟燭:唐時寒食宮中特許燃燭,日暮食,以燭燃榆柳之火賜近臣。

   五侯:指近幸之臣。又指宦官。

3、譯文1:

   暮春時節,長安城里漫天飛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輕煙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

  譯文2:

  暮春時候長安處處飄絮又飛花,寒食節日風吹皇家花園柳枝斜。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譯文3:

  春天京城到處飛舞著揚花,寒食節東風吹得柳枝輕斜。傍晚宮中傳遞出點燃的蠟燭,淡淡的煙氣散入了顯貴人家。

  譯文4:

  暮春的長安城無處不飛舞著柳絮揚花,寒食時節宮中御柳在春風中動蕩傾斜。傍晚時漢宮正分賜蠟燭,輕煙裊裊散入五侯之家。

4、韓翃(音hóng),(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載(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多寫送別唱和題材,如《韓君平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5、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這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七言絕句《寒食》。這首詩在當時的名氣很大。不知怎么著就傳到了德宗皇帝的耳中,德宗皇帝甚為高興,竟記住了韓翃這個人。不知過了多久,德宗皇帝想任命一個起草詔書的知制誥,臣下擬了幾個人選報上去,皆不允。好象是報的次數多了,德宗皇帝有點不耐煩了。于是對辦事的大臣說:“讓韓翃當吧”。這位大臣問:“是哪位韓翃啊?”德宗皇帝說:“就是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

  當皇帝與大臣對話的時候,我們的這個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正僵臥寒村,賦閑故里,韓家那個簡陋的茅屋里光線暗淡,連一片花瓣一點花影也沒有。一句詩改變了一個寒士的命運。一句詩成就了韓翃的詩人地位。

 

  此詩在今人王兆鵬、邵大為、張靜、唐元等的著作《唐詩排行榜》排名第35名該排行榜以“古代選本入選次數”、“現代選本入選次數”、“歷代評點次數”、“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互聯網鏈接次數”六個指標為統計分析,反映一千多年來的綜合影響力。其中古代選本入選次數排名第9名現代選本入選次數排名第58名

6、如果我們將元宵節和中和節視為官方創造了若干傳統節日的例證,那么清明賜新火則是官方創造節俗的代表。寒食節是漢代形成的一個民間節日,最初節期不定,或在隆冬,或在春中,或在夏中,南北朝之后相對固定于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前一日、兩日或三日。早期的節俗活動主要就是禁火,吃冷食。到了唐代,寒食節“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依然保留了禁火的慣制。寒食節禁火之后重新燃火,這在唐代之前也是必須之事,但將所燃之火稱為新火并賜給官吏,則是唐朝官方的創設。“至清明,尚食內園宮小兒于殿前鉆火。”在位的帝王,則將鉆來的新火頒賜給王公大臣。所謂“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一做法影響深遠,不僅宋代仍有賜官吏新火的做法,就是民間,人們也紛紛在清明日鉆取新火。杜甫說“旅雁上云歸紫塞,家人鉆火用青楓”,崔元翰說“草上云時覆,鉆火見樵人”。

7、節日是一個民族的風俗,但很多的節日是和吃聯系在一起的,至少中國的節日是少不了吃。春節吃年夜飯、元宵節吃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個節一個吃法,一個節吃一個品種。唯一的寒食節是不動火的,但好像沒傳下來,中國很多人現在已經不知道寒食節。在寒食節發端的時節,就沒有認真地執行,“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既然,不能完全推廣,寒食節自然就廢了。沒有吃喝的節日,是沒有生命力的。

8、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今不勝昔,長安堪比上海。想來遙遙遠遠的墳塋,已經長滿了青草,迎春花也已經開放,代我而立的柏樹,是否蒼郁依然?

 風輕輕的吹,似乎一夜之間可以把我吹會故鄉,在靜靜的佇立中,依依回憶起從前的點滴痕跡。這是在瞬間,時間飛逝了九年,而我們終于長長久久遠隔于兩界!

  有多久,不曾在夢中見到你,而又幾曾忘記,你嚴厲的聲音。那是97年我離家之時,你說,我以后,若是和黃賭毒沾了半點關系,不管我跑到那里,你都會找到,你會把我砍了,然后自己也會做個了斷……那時候,更多的是不解,而這一走,卻已永遠不能夠在回去,沒有了你的家,已然失去了它最深沉的意義。晃悠悠十年將過,始得明白,當初的字句血淚,雖然至今沒有什么成就,然而穩穩走來,最落寞的失望,卻是始終不能與你分享。身上衣衫口中食,終是一無回報。

從我跌坐草中,凝視你化為青煙直入云霄的那一刻,我知道,你會永遠在天空中注視著我。

只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最失落的事情無至于此。而我,終于連祭拜都已不能,養我這樣的兒子,終究也沒有什么用處。在生存和死亡面前,人總是要屈服。

那么,我在做些什么,在填補空白,在找尋快樂。北燕南飛,水往東流。我知道,我在傳承些什么,雖然,我也并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人生一世,其實很短暫,終于明白,不瞻前顧后的往前走,才是永恒。

 9、清明時節,也是古時的寒食節。艾米果這種節日特色的食物就是其中的亮點,冷冷的卻也極其適口,讓這寒食節氣變得那樣的動人,那樣的感人。卻不見古時詩句唱到: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多少寒食時節詩句徜徉在我們耳邊,多少清明淚滴滴落在我們發梢,多少懷念在這特別的時分,多少斷腸人在天涯路上輕嘆,多少遙遠的傳承因為這個節日而變得永遠銘記。

10、仲春與暮春之交,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掃墓,踏青,植樹,插柳,喚醒了人們裹了一冬 的閑頓。我提腳落在新綠上,便不由得想起家里的父母。 兒子現在還小, 母親額上的皺紋已清楚的記錄著他每天的頑皮和鬧騰, 父親也是每天趕 著點兒回家,很長一段時間,我只身在外工作,得益于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所以每次回家 都盡心去回報。今年的清明,似也帶有些耐人的尋味,冥冥間嗅聞空氣里,那種味道就會不 禁然讓人再次想起親人的那時和現在。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一處清明一處思念,彼此熟悉的亦是彼此珍惜的, 多少人的寄托又豈能一個清明而止。

 11、清明是個節氣。當此時,春風浩蕩,陽光明媚,天空多了湛藍與高遠的空靈,山野添了翠綠與姹紫嫣紅的新鮮,湖泊透了澄澈靚麗的明凈,空氣滲著清新和芬芳。更重要的,是萬物于心都有了蓬勃與舒脫生長的釋放。“清明前后,種瓜種豆”,因為新綠,因為生長,因為播種,一輪新的希望在諸多如我輩被束縛禁錮在塵世奔忙的軌道里的心靈,又燃起無盡的期待與夢想。雜塵濾去,清明便如水空澄。
  
  清明又是個節日,是祭祖掃墓和踏青郊游的日子。新綠再來,攜帶酒食果品,點燃香火紙錢,上墳培土插柳。在這萬物復蘇的日子灑酒清祭,覽山川青翠,滿眼新意,緬懷追思,告慰先祖,清明與酒便有了不解之緣。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很喜歡讀韓文公的這首詩,朗朗上口而外,滿城花飛,東風拂柳,宮院重重,輕煙如霧,唐時清明寒食的景況如在眼前。相傳春秋時,介子推曾割股啖君,后晉文公焚山尋恩,介子推寧愿燒死也不下山受封,惹世人多少感嘆,從此寒食祭奠成為習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這是后人的意象,但就清明本身,又添了政治的內涵,有了另一番境地。或者與老子的“大同”有一比吧。不過最契合的莫過于陶潛先生的《桃花源記》。芳草鮮美,桃林繽紛,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往來種作,怡然自樂。我相信這絕對是陶潛先生對理想的清明之境的想象。清明時節清明世界,世上還有比這更美好的境地么。
  
  清明踏青,是與清明之境的最好交融。試想,鳥語花香,山水靈動,人處此境,滿目清明,內外澄澈。這種空澄通透,鮮嫩新潤,如麥苗翠青拔節,如蟬蛻殼新生,如沐陽光清風,暢開心扉,淋漓呼吸,靈動心思,輕盈無礙的境地,給人多少逸飛的遐思和酣暢的自在?
  
  說到踏青,境界最高者自然算書圣右軍老先生了。“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仰觀俯察,游目騁懷……如此等等,文采、書藝、群賢、美景齊聚,怪不得老先生自己都感嘆“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空悵惘,羨煞多少后來人,我輩是難以企及了。
  
  不過,論語中有一段踏青的描述,倒頗平近。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曾皙的理想生活。時光過去了數千年,依然讓我神往,我的理想也不過如此,不知是世間人生大道本來相通,還是我輩根本就沒有進步。慚愧之余,默讀夫子的喟嘆:“吾與點也!”也算一絲安慰吧。
  
  耳邊驀然響起韓曉的歌:“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是怎樣的清明境地啊。比較慘的是,我沒錢也沒時間。看來,對于清明之境,在一段可以想象的時間之內,只能是慢慢想著了。

12、寒食節設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時間約在清明前二天。這個時候舉國炊煙不繼,人們只能食用早以備好的冷食。隔年的余燼息滅了,人們要重尋新火,乞求新年吉慶。這個新火從那里來呢?韓翃的詩告訴我們,從皇家來,至少京城人家的新火是從皇家乞得的,京城是首善之區,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其它地方的情況是可想而知的。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種無比榮耀的威嚴和乾綱獨斷的威儀,讓我們的德宗皇帝好生感動。

 

  治理國家不同于治理州縣,州縣的事情過于瑣碎,好象不足以體現領導藝術。做到皇帝這一步了,有時候,做事只需做個樣子,說話也只需表個態度就行。抓事情,也常常只抓住幾條線。也就是毛主席說的綱舉目張那個意思。而這個寒食傳火,就是一個典型的樣版工程。它所包含的政治內涵是相當豐富的。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層,就是權力的壟斷。當共公的權利被某個執政團體或家族壟斷的時候,人民不僅沒有了參政的權利,而且連經濟權利也會一同喪失。

  散入五侯家的豈只是輕煙而矣?他們差不多就是皇帝賦予的特權,五侯們借此掌握了天下人的命運。可以約束升斗小民的東西太多了。柴米油鹽醬醋茶,歷史上都曾被政府壟斷經營。政府從這上面大肆搜括民脂民膏,歷史上曾經達到了駭人的程度。宋朝蘇轍在給皇帝上的一個奏折里說,天下賦稅可以分成四分,北國番邦消耗其一,五侯和政府消耗其一,軍隊消耗了其一,其所余為皇家耗盡。也就是,從百姓這里搜括的錢沒有一分錢是用在民眾身上的。宋朝如此,唐朝也好不到那去。這在世界各國政府的財政史是罕見的,也是最無恥的。孔夫子說,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反視諸儒所為,其仁義何在?

  顯然五侯在經營壟斷特權的時候,回報給皇家的金銀財寶也是無比豐厚的。對于白花花的銀子和珍寶,德宗應該是滿意的,因為這算起來,真正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一縷輕煙,收獲四分之一的財稅。何樂而不為。韓翃的《寒食》,無論從寫作切入點看,還是從用筆的口氣上分析,應該都是充分表達了德宗皇帝的心聲。在這一點上,管人事的愚蠢大臣們顯然沒有看出來,他們推選出來的知制誥人選,無一讓德宗稱心。害得德宗只好自己點將。選了一個寒士韓翃作為皇家的代言人。

   歷史的硝煙早已散盡,但是德宗皇帝的這縷輕煙也許還沒有煙消云散。打倒壟斷的呼聲還在耳畔響起,可是這一切只好比眼下四川的旱情:千里龜裂,禾苗枯萎,無助小民,只好仰天而望,企盼甘霖,但是老天會理會這些么?也許只是沉悶地打了幾個響雷,聽聽響也就罷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21

[新一篇]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舊一篇] 日暮酒醒人已遠, 滿天風雨下西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15/12/25 下午 10:25:08 | Li7527@hotmail.com
北平協和醫院應該有孫逸仙的肝臟標本,病理切片.所以,只是一個未公開的病歷.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