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譯文]  松青月白夜添涼意,風吟泉唱滿耳清音。

  [出典]   孟浩然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注:

   1、《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  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  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  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  孤琴候蘿徑。

   2、注釋:

     業師:法名業的僧人。師是對僧人的尊稱。山房:指僧舍。丁大:丁鳳。大是其排行第一。

     壑:山谷。     倏:忽然。     暝:天黑了。

     煙鳥:霧靄中的小鳥。     之子:這個人。

     期宿來:約了來這里住宿。     蘿徑:長滿青蘿的小路。

 

   3、譯文1:

     夕陽徐徐落入西邊山嶺, 千山萬壑忽然昏昏暝暝。
   松間明月增添夜的涼意, 風中泉聲聽來別有情味。
   打柴的樵夫們將要歸盡, 暮煙中的鳥兒剛剛棲定。
   期望你能如約來此住宿, 我獨抱琴等在蘿蔓路徑。

     譯文2:

     夕陽度過了西嶺,群山忽然進入黃昏。明月爬上松梢,夜色滿含涼意。風送泉鳴,我聽著它幽雅的回音。樵夫都已回去,霧靄中的小鳥也歸巢安定。丁大約定來此住宿,我獨自抱琴等候在爬滿青蘿的小徑。

    譯文3:

    夕陽漸漸落入西邊的山嶺,千山萬壑突然變得昏暗不清。月夜下的松林,涼意襲人,耳邊響起風聲伴著泉聲。砍柴的人都下山去。煙霧繚繞中的鳥兒也靜靜的棲定枝頭。這位先生,盼望你能如約來山寺共宿,我抱著琴已久候在藤蘿掩映的小路。

   4、孟浩然生平見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5、詩人先后描繪夕陽西下、群壑昏暝、松際月出、風吹清泉、樵人歸盡、煙鳥棲定等生動的意象,渲染環境氣氛。隨著景致的流動,時間在暗中轉換,環境越來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詩中,很善于表現自然景物在時間中的運動變化。讀他的詩,如同在觀看鏡頭不斷轉換的電影。

  這首詩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形象,不僅僅準確地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態特征,而且融統著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別是“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寫詩人見松月而覺夜涼,聽見泉而感山幽,細致入微地傳達出日暮山間聽泉時的全部感受,很有韻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點出“之子期宿來”,然后在第八字再點出一個“候”字。“孤琴候蘿徑”,以“孤”修飾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蘿”字修飾“徑”,也似有意似無意地反襯詩人的孤獨。因為藤蘿總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錯地群生的。這一句詩,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動地勾勒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見這位風神散朗的詩人,抱著琴,孤零零地佇立在灑滿月色的蘿徑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來。詩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詩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讀者眼前。

 

   6、此詩寫期待友人丁鳳未至時的感受與情景。期人不至,常人當生焦慮,孟浩然卻表現為異常的平靜心態,于期人的時間中以極其細膩的觀察與極其敏銳的感受寫出黃昏時分自然景色的變化。首聯總寫夕陽西下過程中光色由明轉暗,頷聯、頸聯分別以“松月”、“風泉”之靜景與“樵人”、“煙鳥”之動態畫出初夜山間景致。尾聯方點明期人佇候之情態。乍看似乎前六句純為寫景,實則在尾意的倒貫中,對景境的細致感受正緣于對友人到來的傾心諦聽,構思妙而不露。


 

7、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林間月色,生出一片夜的涼意;風中流泉,盈滿幽雅清新的聲音。山中夜景,有青松明月,有微風流泉,夜涼聲輕,寧靜幽雅,清美動人。

 

8、在唐朝詩人中,孟浩然是個獨特的詩人。他雖然生活正逢其時,身處盛唐,志在浩然,欲為江山社稷建功立業;雖然也有幸得到唐玄宗的召見,卻不能自如地表現自己,落得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下場,最后被迫隱居鹿門、放情山水而寥落終生。我想,對于孟浩然,對于一個有抱負的士大夫來說,被棄而不能為官,畢竟是一種人生的失落,終生郁郁不得其志的苦痛。

  當我們讀他那些表現田園與山水的律動和機趣、人生的閑適與和諧、禪道的意蘊與宗旨的山水詩,從而勃發出對人間無限向往的情愫與聯想時,也許不會想到,他的人生是如此凄涼,如此困頓不堪。不過,他到底還是以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的歸隱生活為腳本,以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的生涯為代價,書寫了一卷令人怡情的山水畫卷,開創了盛唐的山水詩風,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9、這是一個酷熱難耐的夜晚,我逃離塵囂,逃離網絡,在三百首唐詩中尋一份清涼與寧靜,當我讀到“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時,我抑制不住內心的驚喜,仿佛看到了夢中追尋已久的仙境,仿佛聽到了“泉流石上,風來松下”的聲音,一顆焦躁不安的心,頃刻間寧靜如鏡……

 “夕陽度西嶺,群壑悠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夕陽、群山、松月、風泉、樵人、煙鳥,這就是孟浩然在《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這首詩中為我們所描述的清幽景象。

那一夜,孟浩然與好友丁大相約,去那兒的業師山房把酒晤談、彈琴歌詠,然而,丁大遲遲未至,于是,他持琴坐在禪房的窗前,在靜候好友到來的同時,將眼前令人沉醉的景物記錄于此……

我不知道丁大后來是否如約前往,我只知道,隔著千年的距離,我與他在一首詩中流連,用我的寂寞感受他的孤獨,用我追求詩意的心靈,體味他清雅的生活與恬淡寧謐的禪意,在幻想中與他一起坐看幽泉與松月,在橫跨的時空中與他共享那一該的良辰與美景……

我們總在不斷地逃離,我們總在不停地追尋。當孟浩然將“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這種天仙般的意境請到了人間時,我們,還要追尋什么樣的風景與生活?

 

10、孟浩然詩中道: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他又道: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他又道: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他與屈原一樣,都是云夢澤的詩人。風吹在他出游的船帆上,東風吹他入長安,西風送他回故鄉。李白道: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他又道: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曾在湖北的安陸生活過十年,這十年正是他壯年的最富有創造力的歲月,他在安陸生養了一堆孩子,無數的名詩。

     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下面,原來也是田園。有一天,它也許還會變成田園,也未為可知,所以,有著田園的夢想的人,是有希望的,也是有福的。

 

    11、日落的瞬間是何其快,就連按快門的時間也趕不上哦!“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應該由此而來吧!萬幸啊,當夕陽還在晚霞中掩映時,我們的攝影大師已讓我們每個人都把岱頂的日落捧在了手心,把那最美的時刻永遠定格在山間云邊。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夕陽帶走的不僅是光明,還有熱鬧。山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黃昏時分,依依作別天邊沒有散去的云彩,踩著云梯下山。到得山下,抬頭望天,月如勾,繁星點點,銀光傾泄!作別臺階,作別霞光,只記得,手捧著泰山的夕陽,留下丟不掉的美麗……

 

    12、古人的詩,往往以自然之狀來隱喻關于本源的問題。孟浩然的詩表現了一種空曠的感覺:“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不僅給人以空曠的感覺,而且還注入了許多關于人生經歷和遭遇的問題。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很多詩詞,像王維、陶淵明的作品都能夠借助一定的載體把詩人自己內心所感受或體驗到的東西一一表現出來,而這種載體是中國人心靈最美善的東西,是中國人心靈最純樸空間的體現。這種文化理念,這種載體是通過一代一代的文人,通過自己坎坷歲月的歷練磨難才生發出的。我們的先人,一代代詩人在遇到困境的時候,在他自身或者國家遇到困難的時候,仍然把最美好的空間奉獻給后人,這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偉大。

 

   13、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歸隱鹿門的孟浩然,因開創了盛唐的山水詩派,而成為唐代的又一座高峰,詩人似乎可以含笑天地日月了。然而,當你走進詩人的心靈,去追溯他人生的履痕時,又難免蒼茫和沉重。

  孟浩然自幼便立下了濟世大志,但直至52歲病逝也未能入仕,未能了卻鴻鵠云天之望。從大志未果言,孟浩然是悲哀的。更悲哀的是一些后人的毀譽。有人認為他是終生求祿的俗人,詩中不乏獻媚之音。更有人說他隱居鹿門,是為了擷取聲譽。這是無知的非議,還是刻意的褻瀆?

  孟浩然生活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這使文人無不具有強烈的從政意識,他們渴望以自己的智慧去改造社會,他們為此雖屢遭挫折也奮力不息。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楊烔的“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勛”,岑參的“未能匡吾君,虛作一丈夫”,以及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無不標志著中國文人的覺醒與奮起。

    開元十七年春試中,頗負聲譽才能的孟浩然竟然落第了。他并未氣餒,而是游秘書省與諸名士聯詩并獻賦上書,以求達政。一次與張九齡、王維等聯詩時,以一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使“舉座嗟其清絕,咸擱筆不復為繼”。然幾次獻賦都石沉大海。孟浩然在痛苦中寫下了“不才明主棄,臥病故人疏”這悲憤蒼涼的詩句。但孟浩然的遭遇并不鮮見。唐代著名詩人中,高適長期落拓江湖,岑參僅以邊陲微官,孟郊貧寒于世,賈島做過和尚,李賀一生未舉……中國文人,即使在如此的開明盛世,也未能人盡其才,這不能不使人感慨萬端也仰天長嘆。

   今人言孟浩然,有與龐士元和陶淵明相比者,以為是清明曠達的楷模,但這般的崇敬,實有悖于孟浩然之大志。志不得果的緣由曲直難以一言以盡,只好留給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去研究了。我以為,舍主言次的貶責或贊頌,無不是思想的淺薄評判的漂浮。

  孟浩然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也是無奈的一生。那志在濟世又悲成詩家隱士的人生道路,典型地反映了知識分子曲折多難的命運。這使我想起眾多的隱士,戰國的莊子,漢代的嚴光,隋朝的孫思邈,南宋的蘇云卿,清朝的孫其逢……中國歷史上代代有隱士,但他們并非真的要隱居終生。那么,是什么原因迫使他們選擇了隱居,孟浩然或許能給人一二之回答吧。

 

   14、“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這種馨涼幽絕的寧謐,感謝我們的田園詩人孟浩然創造了它,我每每想起這兩句,頓覺心內幽然純凈,恍如進入一個明朗純美的天地。

等友人不至,他并不抱怨急躁,而是慢慢流連,抱琴靜候,這種閑靜風范也只有高雅閑適的古人才有。想起丘為在西山尋隱者不遇,“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感悟到主人清雅寧靜的情趣足矣。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船行一夜才達,但并未進去,他“盡興而返,何必見戴”,是一種高情的逸致。試問當今庸碌的現代人,有誰還能保持這種心境呢?

 

孟浩然在田園山水中度過了平淡的一生,最后病逝在故鄉溫暖的懷抱里,比起那些漂泊在異鄉的游魂,要幸福得多。

 

也感謝大唐王朝,沒有讓他軒冕加冠,濁于官場,始終讓他有一顆淡遠清寧的心,使后代人得以品到他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韻的田園詩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芬芳”,我們默念著青蓮居士的句子,感懷來自大唐盛世的孟浩然,人們不會忘記,唐詩熠熠明燦的星空里,有你曾綻放過的剎那芳華。

 

 

 

15、唐詩說著“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的寧靜;宋詞想著“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清.唐詩談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飄逸,宋詞道著“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的瑟瑟;唐詩采著王維的紅豆,論的是風花雪月,宋詞嗅著易安的青梅,描的是良辰美景.同樣的風景,唐詩宋詞賞的是不同的韻味.

    不管是“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的無奈,還是“但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悲哀,唐詩總有太多懷才不遇的感嘆.一嘆“獨愴然而涕下”;二嘆“舉杯消愁愁更愁"”三嘆“古來材大難為用”-----笑談怨尤聲中,是“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英雄氣短。

    不管是“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蒼涼,還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悵茫,宋詞總有太多剪不斷理還亂的傷感。一傷“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二傷“悲歡離合總無情”;三傷“此恨綿綿無絕期”------癡纏相思聲中,是“多情卻被無情惱”的兒女情長。

    氣短,情長。唐詩說著說著,老淚縱橫;宋詞念著念著,紅淚濕巾。

    可唐詩到底是配劍游蕩的才子,騎著五花馬,著著千金裘,唱著“古來征戰幾人回”的酈歌,恣情馳騁出屬于自己的疆土。

    而宋詞,依舊是深閨中的佳人,以易安的“尋尋覓覓”為線,放翁的“錯,錯,錯,”為針,照著岳飛的“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圖樣,細細密密繡下屬于自己的年代。

    唐詩有言,宋詞亦有語。講的,都是旖旎的風光……

 

    16、明月的清輝,溶浸在古詩詞的琥珀杯中,折射出文人騷客形色紛呈的人生際遇和內心世界。“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青春少年意氣風發、飽滿綺麗的月亮;“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是寄寓山林的曠達之士的月亮;“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是遭貶遭謫之客失意落寞的月亮;“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游子思鄉的月亮;“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征人思婦的月亮;“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痛失家國的李后主的月亮;“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參透浮華的蘇東坡的月亮。在這些對不同人生際遇的抒發里,明月都成為共同的意象,映襯著他們的心思和情懷,澄澈,柔和,靜美。這是詩歌的美,是歌者的靈魂的清輝。
   這種美,這種光輝,屬于人間,永遠也不會消失不見,即使在物欲橫行的今天。它來自月亮,融入人心。月亮是人類的精神故鄉。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4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